从欧洲的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史与经济发展.doc

从欧洲的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史与经济发展.doc

ID:34089817

大小:57.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3-03

从欧洲的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史与经济发展.doc_第1页
从欧洲的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史与经济发展.doc_第2页
从欧洲的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史与经济发展.doc_第3页
从欧洲的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史与经济发展.doc_第4页
从欧洲的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史与经济发展.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欧洲的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史与经济发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欧洲的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史与经济发展一、20世纪的中国经济多年以来,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对民国时代的经济表现一直很感兴趣。经济学家们常常从中发现近代经济成长的证据,而历史学家们则往往看到贫困与危机的情况。他们争议的中心是:民国时代的经济与前此的清代的经济,到底有何不同?至少可以出自以下四种性质不同的原因促进经济成长①:第一,一个基于劳动分工和相对优势而出现商业扩张的过程,允许人们专力于那些更能发挥其生产能力的活动。这就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的那种动力(即前述的斯密型动力一一译者)。如前所述,这种动力在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近代早期的欧洲都存在。第二,经济成长

2、可以由投资增加引起。如果为了扩大未来的生产能力而减少消费并投资,经济就会成长。无论在中国或是欧洲,都有一些生产比其他生产需要更大的投资(例如在中国,水稻与蚕桑的生产需要比旱地粮食生产更多的资本与劳动)。当人们专力于这些生产并增加投资时,经济就扩张了。第三,技术进步会使得对资源的使用更加有效,从而引起经济成长(例如在前一章中,我已讨论了工业革命以及若干雷格莱[E.Wrigley]所强调的关于无机能源的关键性技术变化)。第四,出现更有效的经济组织来提高产出而毋庸增加投入。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地看看这些情况。——————————①乔尔·莫凯尔(JoelMokyr)在

3、其《富裕的水平》一书中,作了一些类似的区分。在读了此书后,我进一步发展了正文中列出的理由。莫凯尔的四条理由包括了斯密型成长和由于投资增加引起的成长。但是,他把由于规模变化引起的成长也包括在内,而我认为规模变化大致可说是由斯密型劳动分工和投资增加所致。他将我提出的第三与第四条理由合而为一,但我认为二者应当分开,因为这两种情况可以独立地予以考虑,并日有时甚至可以独立地发生。二、企业的组织变化在中国与欧洲的作用在1550—1750年间,欧亚大陆的许多工业都位于农村。古典的工业革命,包括某些生产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这个转移发生在18与19世纪之交的欧洲,具有十分重要

4、的意义,因为城市环境为新技术的有效运用所提供的组织与制度环境,远比过去分散的农村环境优越。正如从前一章所见的那样,这个转移是一种被雷格莱用来与广义上的资本主义联系起来的变化。我们可以保留对于“资本主义”的广泛定义,以包容近代早期以来欧洲发生的许多变化。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承认:第一章中着重论述的斯密型经济成长动力,并小一定与某种特有的制度特征同义,因为斯密型经济成长也发生在中国,但中国却未有欧洲出现的那些制度机构。中国发展了许多复杂的商业组织以引导斯密型市场扩张的动力,但是这并未注定中国的纺织业生产会以欧洲所经历的方式转移到城市。14欧洲与中国有若干可以确认的重

5、要相似现象。在此二地,随着工厂机纺纱的引进,开始都有一个农户织布业的发展。在英格兰。手工织布者的数量从1795年的9万人增至t831年的27万人和1833年的30万人(波拉德[Pollard]1981:25)。在中国,工厂机纺纱与手工织布之间的联系,可以1915—1920年河北高阳织布业生产的兴盛为例见之,因为这一兴盛,系以工厂机纺纱及铁轮布机的获得为前提(赵冈1975:188)。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中国与欧洲都出现了织布技术的进步。①但是欧洲的织布生产在19世纪逐渐成为一种城市现象;而在20世纪前半叶中国,农产手工织布尚能成功地与工厂机织布竞争。赵冈认为

6、织布工厂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四倍于手工织工,但是他怀疑由于手工织工的工资及家内织布的生产成本均较低,故手工产品仍颇具竞争能力(赵冈1977:174—179)。欧洲机器对手工的最终胜利,是因为机器的生产效率改进和产品质量较高(罗森柏格[Roseaberg]和伯德塞尔[Birdzell]1986:178—180)。但是由于在不发达国家中,近代棉纺织厂的生产率大大低于最佳运作状况下的生产率(克拉克[Clark]1987),因此欧洲近代工厂与手工业之间的那种生产效率差距,似乎并未出现在20世纪初的中国。因为中国的近代企业的劳动效率低于英国或美国,所以中国手工业者与中国近

7、代企业的竞争,比他们与生产效率更高的外国生产者的竞争,更为有效。正因如此,中国手工产品仍然颇具竞争性。纺织业是范围广大的农村手工业的缩影,而农村手工业即使在1949年以后的中国仍旧十分重要。例如在长江下游的苏州地区,过去几个世纪中手工业一直很发达,在1949—1957年间,手工业总产值仍占年工业总产值的50%—60%(段本洛与张圻福1986:57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对于中国情况的研究,比较差一些。琳达·格罗夫(LmdaGmve)关于河北省高阳县纺织业的研究(未刊稿)将会增进我们的认识。而在格罗夫研究的论题

8、目录中,就有关于新织机对劳动生产率的问题。以农村为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