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060469
大小:45.87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3
《李镇西教授报告会新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前言:三八妇女节,聆听教授讲座,得益匪浅,终身难忘! 对于李镇西,耳闻而已,未曾觉得有何特别之处。这是昨天接到通知的第一反应。 会前,上网查询李镇西教授资料,极多!极多!唯有其教育理念让我感触颇深: “朴素最美 关注人性做真教育 幸福之上 享受童心当老师” 了解过很多大师的事迹,近似处颇多。唯有此理念,触动心灵。 于是乎,对此人充满了好奇,更多的是敬仰:有着这样思想境界的人,一定是一位极不平凡的人。 认真倾听,感悟有三: 一曰淡。教师职业是崇高的,也是清贫的,更是辛苦的。既然我们无从选择职业,我们就要面对现实,坦然
2、面对,淡定人生,不可怨天尤人,成为学校里的“怨师”。开开心心是当,悲悲切切也是当,何不放平心态,在学校了度过快乐的每一天呢?我时常对老师们提起职业幸福指数的事情,总想劝一些世俗消极的老师改变心态的时候,总是被有些老师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噎个半死。明知这样的思想不对,我却无法在这样的现实社会中说出更多理直气壮地话语。李教授让我明白了:如果你对职业不满意,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改变职业,要么改变职业心态。面对后进生,老师整天的喋喋不休是否会改变孩子的现状呢?不会。在我们的工作中,不是没有遇到过困难,特别是遇到一些每天都惹祸的“后进生”,有时候也忍不住要埋
3、怨几句,但更多的时候我这样调整自己的心态:埋怨一万句,第二天你还得面对这个后进生,你还得给他上课给他批作业,难道因为你的埋怨他第二天就不来学校见你了吗?所以,埋怨只能平添自己的烦恼,何苦呢?心态不好,往往是因为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幸,因为处处不公平。其实,不要老觉得自己最不幸,不要老觉得自己遇到的最不公平。放眼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更多的人比我们更苦更累。这不是自我麻醉的阿Q精神,而是一种理智豁达的胸襟。 李校长说得好:“我是为自己工作,为自己的幸福工作。这和校长无关,和名利无关,只和幸福有关”,“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因为‘优秀’与否是别人的评价,而‘
4、幸福’与否是自己的感觉。这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胸襟。”超赞!!!有人说“幸福不排名次,但成功一定排名次”,用它去激励学生刻苦前进,其实幸福是一种心态,成功意味着什么呢、关键看和自己的幸福又没有关系。 二曰情。教育是一种感动。这种感动又是一个艰辛、幸福、美丽的过程。要想享受幸福,拥有美丽,就必须付出艰辛。我曾被许多人感动过,就是现在的工作中,我也常常被我们的一些老师和学生感动着。但我从没有如此感动过一个平凡的老师。李镇西教授是平凡的,他的生命之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可歌可泣的事迹,他和许多教师一样,在一个培育孩子的战线上努力地探索。但李镇西又
5、是不平凡的,他的不平凡在于他执着的爱心,在于他洞察孩子心灵的韧性,在于他教育学生的艺术,在于他以心换心……民主、科学、个性,简单的六个字,却让李镇西老师书写得淋漓尽致。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李镇西老师的一个实践——“我可以自豪地说,从乐山一中初84级(1)班起到成都玉林中学初98级(5)(6)班,我教的每一位学生都收到过我的生日礼物:大到生日蛋糕,小到一张精美的书签……”从八十年代送书、送蛋糕,到九十年代送书签、祝辞,李镇西给每一个孩子过生日,他坚持了下来。也许,一本书、一块蛋糕、一张书签、一句祝辞,任何一件生日礼物都很普通,但这每一件生日礼物都寄托
6、了李镇西对孩子无限的爱。一件普通的生日礼物,让李镇西赋予了教育的生命,这些礼物不再普通,它成为了沟通师生情感、联系朋友感情、凝聚班级精神、点燃心灵火种的钥匙。我不敢想像,14年,有多少个日子,有多少个学生,有多少个生日?李镇西就在这样漫长的教育实践里,给每个孩子送去一片光明。永恒之爱,无价之宝! “‘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后进学生’普遍存在的规律。……教育者应该容忍‘后进学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对后进学生的教育,是我们每个教育者都头痛的事情。他们思想涣散,没有明确的理想目标,基础不牢,自以为是或悲观失望,自制力
7、差,影响他人,给我们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虽然我们经常口头上说“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因为反复的次数太多了,往往不胜反感,没有耐性,最终放弃。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的“爱心”不够。但看一看李镇西,他始终坚持、绝不放弃,挽留了一个又一个后进学生。他不是一个完人,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暴躁易怒”,但在“爱心”的支撑下,他一次又一次给“后进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跌倒了再爬起来,跌倒了再爬起来。 教育是人的教育,给每个孩子以尊严,给每个孩子搭建不同的起步平台,“让每个孩子享受到学习的幸福”,李镇西做到了
8、。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几千年就存在的教育思想,可在我们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身上,却显得是如此的苍白。植根于这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