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044888
大小:55.1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3
《新课标中生物《物质出入细胞方式》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课标中生物《物质出入细胞方式》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新课标和新教材最突出特点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方式的培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笔者采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体性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营造探究氛围,使学生在观察、讨论、探究、合作交流中相互启迪、自主学习、构建模型。二、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二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的功能,这一节是在此基础上探讨细胞膜控制物质
2、进出的几种方式,在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基础之后,带领学生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二)学情分析通过前几章节的学习,学生对于细胞的分子组成、基本结构和探究的基本步骤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能理解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并且大部分学生已经对生物有了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很渴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物质是怎样进出细胞的,有哪些方式等有关细胞功能方面的知识。(三)教学重难点①教学重点:比较物质出入细胞的各种方式的异同。②教学难点:理解渗透作用原理。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①简述扩散的特点。②阐明渗透的概念及原理。③比较说明红细
3、胞吸水与失水的原因;概述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概念;比较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二)能力目标①学会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②设计实验,逐步领悟探究过程的一般方法与基本思想,培养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③通过构建模型和概念图,提高知识建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分析扩散和渗透作用的过程,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利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①领悟科学探究思想,体验探究活动中的成就感。②通过探讨问题,设计实验,培养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地对待实验结果的态度。四、教学策略与手段(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
4、的作用改变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和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以问题探究教学为主线,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法、实验法、学案导学、模型建构等方法开展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二)课前准备①学生预习本节课相关知识,提出相关问题;②教师针对教学设计准备好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学案,实验所需的材料和用具。五、教学过程(一)导课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多媒体展示不同物质通过不含蛋白质的脂双层):①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②氨基酸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是能进出细胞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问题,根据教师引导总结出不同物质通过细胞
5、膜的几种方式。(二)学习扩散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亲手实验将墨水滴到烧杯中并观察现象,并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扩散。学生活动: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出扩散是分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教师设计问题串:①漏斗的液面为什么上升?②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液面还会升高吗?③如果烧杯中也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么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出产生渗透现象两个必要条件以及渗透的方向是从低浓度溶液到高浓度溶液。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微观展示渗透实验。问题探究:①渗透是水分子跨过膜的扩散。扩散的方向是怎么样的?②那么渗透作用与扩散现象相矛盾吗?(三)学习主动转运教师组织引导,
6、创设问题情境:①海带中碘的浓度高出海水中碘浓度的200倍,但是海带照样从海水中吸收碘,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师生共同小结:设计表格对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进行比较。(四)课堂反馈教师组织引导一:实验探究:现有两瓶没有标签的蔗糖溶液,请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设计一种实验方案,比较两瓶溶液浓度的高低,并预期实验结果及得出相应结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