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6年贵州商业车险费率改革新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6年贵州商业车险费率改革新规贵州保监局近日宣布,我省作为全国第三批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地区,将在今年6月3日正式启用新的商业车险条款费率。根据初步测算,改革后,我省约有8成车主在续保时能得到更大的价格优惠,少缴纳的保费总和估计在5亿元以上。据贵州保监局负责人介绍,从前两批试点的省市区来看,商业车险费率改革基本达到预期。首先,消费者普遍获利,投保积极性提高。从保险责任看,新的商车险产品明显扩大保险责任范围,大幅提高风险保障程度,新的商车险产品扩大保险责任,提供灵活便捷的保险理赔途径,彻底解决“高保低赔”、“无责不赔”、“家庭成员不赔”等舆论集中反映的问题。从保费支
2、出看,绝大多数消费者以更加优惠的价格享受到保险保障,保费支出水平较以往有不同程度下降。以首批试点的六个地区为例,2015年约74%的车主获得降价优惠,商业车险单均保费同比下降%,公众对商业车险新产品的认可度不断提升,一些长期脫保的机动车重新投保新商业车险。其次,出险率降低,驾驶员更加注重行车安全。改革后,扩大无赔款优待系数的浮动范围,新商业车险的保费水平与投保车辆的历史出险情况、车型等的关联度明显提高,进一步体现商业车险“奖优罚劣”的原则。2015年,首批试点的六个地区商业车险出险率从年初的55%左右下降到年末的35%左右,减少约20个百分点,显示出新商业车险体现“奖安罚危”
3、原则,发挥出引导社会公众养成良好驾驶习惯、规范驾驶行为、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和更加关注各类汽车品牌维修成本等的作用。我省现行的商业车险条款费率,主要基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06年制定的标准。多年来,商业车险条款费率未调存在着被保车辆的风险系数与费率不匹配、高保低赔、无责不赔等不合理现象。为让财产保险行业提升管理水平,从2015年6月1日起,中国保监会先后启动重庆、天津等18省市两批改革试点地区的商业车险费率改革工作。我省作为第三批改革地区,将在6月3日正式启用新商业车险条款费率。改革后,车险最低费率将突破原来的最低7折限制,多年不出险的车主可得到更大优惠,而且费率还将与车型挂钩,
4、维修成本低的车型也会更便宜。以前:出险次数多与少,保费差不多现在:驾车安全记录差,保费上涨车险费率改革后,出险理赔和违章记录将成为确定保费的重要指标。安全驾驶记录良好的车辆,车险最低费率将突破原来的最低7折限制;而安全记录差、经常出险的车辆则可能面临保险费率的大幅上涨。也就是说,车险费率将与车主的“车品”,即交通事故发生率挂钩,实行上下浮动、奖优罚劣。驾驶习惯好、出险频率低的车主将享受更低的车险费率。平时驾驶习惯较差、经常违反交通法、出险记录较多的车主将面临来年车险费率上涨的情况。没有醉驾、超速、闯红灯等严重违法行为,出险率较低的“好车品”车主来年的车险费率会有较大幅度的优惠
5、。据测算,全省400多万辆被保车辆中,预计将有约80%的汽车能够获得较以往更便宜的费率,连续三年未出险的车辆,车险最低能打折。此外,出险频繁、维修成本高的车辆,费率可能高达标准费率的2倍左右。“理赔次数太多甚至会被拒保。”某保险业内人士建议,消费者要想支付更低的车险保费,最好的办法就是安全行车。车辆若发生轻微擦挂,不要动辄就找保险理赔,因为这可能造成第二年的保费增加额超过今年理赔的金额,得不偿失。以前:保费由新车价格决定现在:保费由车型决定改革前,商车险价格只与车价相关,与车型无关。购买价相同的机动车,商车险价格也相同。改革后实现按车型定价,首次将“零整比”(指车辆全部零配件
6、的价格之和与整车销售价格的比值)等车型定价概念引入车险费率定价的调整,新条款确定将从原先的“保额定价逐步过渡到车型定价”。零整比系数高,就意味着后续使用过程可能需要支付相对较高的维修成本,一款车的保费将更多地取决于这款车的零部件更换价格的标准。假定一款车型售价为10万元,如果单独购买全车零配件总价达30万元,那么该车型的“零整比”为3:1(更换全车零配件等于再买3辆新车),其系数越高,代表着零配件定价越贵。对于新车价都是10万元的两款车,如果前车的“零整比”比后车高,那前车的基础保费就会比后车高,这就是同价位车型车险价格可能完全不同的原因。贵州保监局提醒打算购置新车的消费者,
7、在购买前可查阅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联合发布的汽车“零整比”指数,以便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质量高、价格优、易维修、保费低的爱车。以前:意外撞伤家人,只能自认倒霉现在:第三者责任险责任范围扩大此次商业车险改革删除了争议较大的“车上人员在被保险机动车车下时遭受的人身伤亡”、“驾驶证失效或审验未合格”等15项责任免除,明确车上人员、第三者等概念,扩大车险保障范围,将大幅减少车险理赔纠纷。改革前,只将“车上人员”界定为“指保险事故发生时在被保险机动车上的自然人”。改革后,将“车上人员”进一步明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