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994090
大小:81.3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3
《林晨华2632-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小学科学论文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温岭市城北小学林晨华【内容摘要】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大话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结合所学的理论和自己的实践体会,以《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本人对于提高科学课堂效果的几点新思考。从细节着手,再悟“新课标“,给科学探究“诊断诊断”,根据新课标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尽可能多地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亮点;深刻领会教材的内涵是探究教学的前提条件,做到不随意更改教材,只有深刻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去取舍教材,创新教材;引导学生自己提出
2、研究的问题,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进程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要珍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或者是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之成为教学的起点;教学设计要尽可能“制造”学生认知冲突,让灵感在思维碰撞的火花中闪现,人的思维只有在碰撞时才会飞跃,才会引起人的兴趣,激发灵感。对于小学科学来说“渔”同样重要,忽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不能引导学生积极的思维参与,单纯追求“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不可想象的,搭建起来的肯定是空中楼阁。没有了“渔”,“乐”字只能是空谈而已。”我不会忘却《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是这一切的
3、开端。【关键词】科学教学有效性再思考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实在也是一个太大太大的话题,它包括我们教学的方方面面工作。比如:课堂的预设和生成,活动的选择和组织,材料的提供和结构,教师的评价和点拨,时间的分配等等。因此对课堂有效性的认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种观点,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
4、要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无效的教指的是阻碍学生学的教,它也有两种表现:其一是显型的,教师不得要领、冷漠无情、枯燥乏味的教,使学生的学大倒胃口,从而失去学的兴趣和热情;其二是隐型的,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便能看懂的课本知识,这种教剥夺了学生学(独立学习)的机会,从而阻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发展,阻碍学生学的所谓教是糟糕透顶的误人子弟。而在我们现行的科学课的课堂上,的确很多时候学生“动”起来了,课堂
5、“活”起来了。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温度”却没“深度”、多“活动”却少“思维”,课堂教学的效率明显低下。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价值、有效果、有效率、有魅力,真正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所学的理论和自己的实践体会,以《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我对于提高科学课堂效果的几点新思考。一、从细节着手,再悟“新课标“,给科学探究“诊断诊断”5《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学生在学习了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
6、、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改变的后续课。本课的主旨是要学生认识到改变水的密度也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教材的编排思路是:把马铃薯放在两杯“水”中看看是沉还是浮,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发现马铃薯在一个杯中全浮,在另一个杯中全沉,从而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更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也是通过做实验来体现的:实验一是取两个杯中的水放在火上烤,发现一杯水中可能有食盐。实验二是学生做一杯盐水,验证一定浓度的盐水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按照本课的编排思路进行教学,能够较好的训练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开始
7、设计这节课时,在教学设计理念中虽然也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液体变化也会影响物体的沉或浮,可是在整个教学环节安排时,我仅落脚在注重知识层面的环环紧扣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上。而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的习惯,如何利用每一步“教学”去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刻内涵,我却没有考虑、落实进去。可想而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弄得学生实验起来“你争我夺”,场面虽“热闹”,可是学生不对实验进行细心观察,深入思考,获得实验的科学素养。这就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然而在课后我就立刻找来有关科学新课标的书籍,认真地阅读、寻找
8、解决的方法。就在这探讨中我深入地了解到科学课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思维方法及价值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习惯和科学情感等。于是,我就对自己的教学的环节作了更深入地思考。我对在教学环节中的探讨“另一杯是否是盐水”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科学理念性的改变。我原来的设计只是让个别学生说说“就过去了”,后来我发觉“这一步”应让每个学生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