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979151
大小:55.79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3
《绿脓杆菌药敏结果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绿脓杆菌药敏结果分析解放军第266医院普外科河北承德067000【摘要】目的研究绿脓杆菌的药敏及意义。方法取2006年4月〜2009年9月间的我医院住院患者的标木行细菌培养、常规牛化鉴定,以纸片(K2B)法对分离株行药物敏感试验,部分以2倍稀释法测定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从各种标木中分离到绿脓杆菌206株。绿脓杆菌对所测各种抗牛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率在9.72%〜95.20%,并多有多重耐药。其中较为敏感的抗生素为阿米卡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头沦他旋、哌拉西林/他哇巴坦,耐药率分别为18.06%、22.22%、
2、9.72%、17.36%、20.13%、21.53%;;其他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则在25%〜95.20%0结论绿脓杆菌耐药性广,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选择敏感抗牛素。【关键词】绿脓杆菌;细菌培养;耐药【中图分类号]S154.3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096-0867(2016)-07-069-01绿脓杆菌乂称为铜绿假单胞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正常人的皮肤、呼吸道、肠道中均存在。而在医院环境中广泛分布,为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人们发现该菌耐药广泛并容易变异,治疗很困难。其致死率很高。用药不当或拖延治疗,可能会导致耐药菌株的扩散及对多种抗牛
3、素治疗无效,在临床中危险日益增大。合理应用抗牛素有重要意义。材料与方法1菌株来源从我院临床各种感染标木中分离出144株绿脓杆菌,其分离率分泌物占55.1%,痰液占34.7%,尿液占4.8%,其他标木占6.4%2分离和鉴定标木接种至血琼脂培养基行细菌分离培养,培养后细菌涂片观察革兰氏阴性菌杆菌,选用VITER-GN鉴定卡进行鉴定,通过法国梅里埃公司的Vitek2全自动微牛物分析仪鉴定。3药敏试验3.1药品VITEK2AST-GN09药敏卡。3.2方法对鉴定出的绿脓杆菌上法国梅里埃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上利用VITEK2AST-GN09
4、药敏卡进行药物敏感试验。质控菌为ATCC27853。结果药物敏感性144株绿脓杆菌对16种常用抗生素的药敏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绿脓杆菌对所测各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率在9.6%〜84.2%,许多菌株表现出多重耐药。其中较为敏感的抗生素为阿米卡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头泡他呢、哌拉西林/他畔巴坦,耐药率分别为18.06%、22.22%、9.72%、17.36%、20.13%、21.53%;其他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则在25%〜95・2%。讨论绿脓杆菌感染在院内感染中所占比例较高,是院内感染主要致病菌之-o【1】多
5、发生在在年老、合并基础疾病以及混合细菌感染者。【2】患者病情多危重,死亡率极高。笔者曾经有一位亲戚死于此菌引起肺炎。其耐药原理:其有多重耐药系统。而且同一耐药突变株可能同吋存在多个耐药系统。其多重耐药是外膜第通透性与酶的协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有主动泵出系统参与耐药作用。【3】【4】绿脓杆菌外膜的外叶层由特殊的脂多糖组成。外膜通透性差,具有非常有效地通透屏障作用。特别是针对亲脂性抗生素。其外膜仅有低效率的微孔蛋白,小分子药物通过其微孔的速率仅为一般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百分之一。【3】且容易发生超广谱&bet昕内酰胺酶(ESBL)耐药细菌变异。主
6、要产生PSE-1,能分解氨节西林、竣节西林、头泡曝吩、头泡孟多、哌拉西林等,易产生耐药[51目前,人们针对β■内酰胺酶耐药菌所研制的抗生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如克拉维酸2.对β■内酰胺酶稳定的新一类广谱抗生素如头泡类以及青霉烯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5】对16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试验发现,其中较敏感抗生素为阿米卡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头砲他卩定、哌拉西林/他畔巴坦;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则几乎均在25%以上。提示该菌的高度多重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困
7、难。本组资料中,绿脓杆菌对哌拉西林则保持相当高的敏感性,可能与近年来临床广泛使用新一代的头砲菌素、嗤诺酮类抗生素,而某些抗生素使用相对减少而使敏感性有所恢复;亚胺培南属于最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亚胺硫霉素,有对抗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的降解能力。本组菌种多分离自分泌物,可能是各个科室平日细菌送检方面习惯不一导致。实验室药敏结果与临床用药习惯有关。新的用药习惯会产生新的细菌耐药谱。我们要随吋多做细菌培养,将经验与细菌培养结果相结合,指导临床用药。参考文献:⑴张慧芳李庆兴朱碧红等医院内感染绿脓杆菌对头孑包菌素的耐药性分析中
8、国热带医学2005年第5卷第4期828-831⑵王豫平王慕云廖致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6.16(9):1059-1060⑶张伟金美玲蔡映云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