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的小说观念

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的小说观念

ID:33974252

大小:4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02

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的小说观念_第1页
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的小说观念_第2页
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的小说观念_第3页
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的小说观念_第4页
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的小说观念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的小说观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的小说观念王猛  【内容摘要】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文化信息蕴含丰富,对小说理论多有涉及,主要表现在:虚构观念上升为对小说本体性的较为普遍的认同,成为无多争议的话题;小说功能在“志于道”和“游于艺”两极中角力,体现了时代思潮的影响和文化观念的进步;立言不朽成为小说价值论述的标识,反映了从比附经史到等量经史的转捩;序跋还对小说写实艺术展开多层次的探讨,出现一些有价值的理论创获。  【关键词】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小说观念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  才子佳人小说作为一个

2、流派,盛行于清初的顺、康、雍三朝,集中出现了五十多部作品,清中期乾、嘉两朝又产生十多部创作,[1]道、咸以后虽偶有作品出现,但明显呈衰亡之势。因此,才子佳人小说数量粗略统计有六、七十部,这些小说的刊行时大都附有序跋,总量数万字,文化信息蕴含极为丰富。其形式主要为自序和他序,序者来自不同社会阶层,有官员、文人、书商、贫士等,他们以正统或开放的视角,纵论述才子佳人题材的本事源流,或导读作品、介绍作家,或发表对情、礼二元的认知与见解。作为一面窗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涉及小说理论颇多,多方面揭示了时人对小说的认识和思考

3、,其讨论重点虽大略与前代相同,如关于小说的虚实、功能、地位、价值、创作等,但论述重点和指向则有所转换或改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人小说观念的变化。一、虚构抑或实录:一个不再争议的话题  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谈到中国人受儒家经典的影响时说:“他们对虚构故事的不信任表明,他们相信故事和小说不能仅仅作为艺术品而存在——无论怎样加上寓言性的伪装,它们只有作为真事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2]还有,小说本身即脱胎于历史悠久的史官文化,为了求得生存,喜欢“证明自己”身份的正统。在这两种合力作用的情况下,标榜实录成为清

4、代以前从小说家到批评家都乐此不疲的行为。反映在序跋批评领域,明代中期以前上溯汉晋的漫长时期,几乎是实录话语的一统天下,明代中后期尽管社会思想发生重大的变革,但因为历史演义小说流派的兴盛,虚构观念依然未能居于主流,勉强和实录主张分庭抗礼,以致聚讼纷纭。由于对小说本体性的认知是一个历史和实践的过程,随着时间的变迁和小说的传播,在由明入清的过程中,小说观念事实上正悄然发生着某种改变。对比明清两代的序跋可以看出,虽然都充斥虚构的话语,但明代是虚构在拼命挣脱实录的束缚,清代虚构则上升为对小说本体性较为普遍的认同,成为一

5、个无多争议的话题。...  《麟儿报》叙幸小姐为反抗母亲逼婚,女扮男装和心爱之人私奔,这在封建时代很难想象,显然是作家虚构的情节。对此,天花藏主人却毫无疑义,称:“其中隐藏慧识,巧弄姻缘。按之人事,无因无依,惊以为奇。”(《原序》)[3]将虚构情节称为“巧弄姻缘”,甚至对“无因无依”的“人事”也赞美有加。此类赞赏虚构的话语序跋中极多,如风月盟主《赛花铃后序》:“驾空设幻,揣世故于笔端。层层若海市蜃楼,绯绯似鲛人贝锦”;惊梦主人《孤山再梦序》论作品内容:“荣枯得失,梦中反复之事也。离合悲欢,梦内变换之景也”,“

6、如必欲求其人、实其事,则又是痴人说梦矣”;独忧子《侠义风月传序》认为小说能够:“以胸中块垒,结成海市蜃楼;以诸凡违心之事,尽开称意之花”,甚至“以必无之事,成果有之书。”  序跋中还出现了从佛教哲学的角度阐述小说虚构性质的篇章,使这一问题的探索或多或少上升到理论的层次,天花藏主人《幻中真序》开篇提出论点:“天下事何一作幻,第幻有真假善恶之不同耳”,如此,小说创作必然是作家虚构想象的产物。接着举例谈烟霞散人的《幻中真》:“描写人生幻境之离合悲欢,以及善善恶恶”,既是“描写人生幻境”,必定是虚构产物。对于小说超现

7、实的情节,则说:“若强大梁之萑苻,老狐之逞孽,则又幻中之泡影电光。”还有的序跋以具体作品为例,对实录和虚构两种编创方式进行了比较:“夫造说者,藉事辑书尚以为难,若平空举事,尤其难矣。”(晴川居士《白圭志序》)认为虚构之难,是因为意识到虚构不等于胡乱编造。由认可小说虚构的本体性,还发展为对其产生的审美效果的称颂,剩斋氏《英云梦弁言》:“其中之曲折变幻,直如行山阴道上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几令人应接不暇”,赞扬其“移情悦目”的审美价值。尤其是,这篇序文进一步触及到了小说艺术虚构和艺术真实的对立统一问题:“当时未必果

8、有是人,亦未必竟无是人”,“是集之成,不属子虚乌有与海市蜃楼等耳。”无疑是十分深刻的。二、志于道与游于艺:小说功能定位的冲突张力  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4]“志于道”处最高层次,指以道的践行为宗旨志向,承担传道、教化、济世的社会责任;“游于艺”处最低层次,指学有所长,有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修养,才能生活充实和丰富。“志于道”被主流文化吸纳,内化为儒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