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淮北文化构建精神家园

弘扬淮北文化构建精神家园

ID:33955038

大小:55.3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2

弘扬淮北文化构建精神家园_第1页
弘扬淮北文化构建精神家园_第2页
弘扬淮北文化构建精神家园_第3页
弘扬淮北文化构建精神家园_第4页
资源描述:

《弘扬淮北文化构建精神家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弘扬淮北文化构建精神家园杜飞城市管理092200907050229"文化"作为一个巨型的指涉,总是解释不尽的;从其发生学和功能学的角度看,作为"人化"和"化人"的结果,它又总是产生于具体的地域进而作用于日渐"外漾"并逐步扩大的空间的。文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文化资本能够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形象,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悠悠濉河,巍巍相山。安徽淮北,这座迄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曾作为宋国都城长达300年之久的相城,处处充满着神奇和灵气。春秋时期政治家蹇叔,汉代哲学家桓谭,三国时期“竹林七贤”嵇康和刘伶,现代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等,皆生于此或

2、长于此。春秋古城墙、汉代画像石、隋唐古运河、临涣文昌宫、相山古庙等文化遗迹,传递着凝重、久远的历史文明;淮河战役总前委旧址、双堆集战役纪念馆、刘开渠纪念馆等,展示着一段历史的辉煌……·淮北市杜集区楼顶山的古岩画群和濉溪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石山孜古文化遗存等均证明早在7000年前新石器早期,人类就在淮北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约4000年前原始社会末期,中国“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在现淮北市市府所在地相山建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商汤十一世祖相土曾迁都于此。建城于相山南麓,相山、相城由此得名。·春秋(公元前699年)冬11月,鲁庄公与宋公、卫候

3、、陈候会盟于袤(今渠沟镇),共商攻打郑国,未克而返。这是该市历史有明确纪年的开始。·春秋(公元前588-576年)宋国共公为避水患,经睢阳迁都于相城,历90年。·战国(公元前268年)宋国被齐、楚、魏所灭,相属楚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统一中国,置相县,属泗水郡,郡治相县。同时,置轾县(今濉溪临涣),亦属泗水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改泗水郡为沛郡,辖37县,治所在相县。·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沛郡改称沛国。宣帝地节九年(公元前69年)曾改为彭城郡,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复称沛郡。并置竹县,·三国(22

4、0-265年)曹操分沛国置谯郡,铚县属谯郡。曹丕分沛国置汝阴郡。相县初属沛国,后属汝阴郡。·西晋(265-316年)复置沛国,国都在相县。·东晋(317-420年)晋室南渡后,相县先后入后赵、前燕,相县一带屡有战事发生,为戎马兵革之地,所属屡有更易。·南北朝(421-528年)相县归刘宋,属徐州沛郡(郡治在萧县),不久相县、铚县相继入北魏。·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相县为相城乡,并入符离县。此后,相城无县以上建置。·隋开皇九年(589年)相城随符离县属彭城郡。·唐元和三年(808年)在相地筑城,发现“投火可燃”的石墨(即煤炭,时未开采)

5、。·唐元和四年(809年)割徐州所属的符离县、蕲县,亳州所属的临涣县,泗州之虹县建宿州。·宋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东坡)任徐州知州时,派员在萧县白土镇北孤山一带“访获”煤炭,因作《石炭歌》咏之。·元至元二年(1265年)撤符离、蕲县、临涣3县并入宿州。·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烈山一带农民发现露头煤,并开始凿挖。·清顺治七年(1650年)清朝廷封闭徐(濉)溪、宋瞳、烈山等地煤窑,遣散数千名工人。·乾隆十年(1745年)两江总督尹继善、安徽巡抚魏定国奏请清廷重开徐溪(烈山)煤矿,11月经工部审议得到批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6、高宗皇帝御赐“惠我南黎”匾额,悬于相山庙. ·咸丰五年(1855年)秋,濉溪任集人夏白在南坪集,为捻军蓝旗首领,屡败清军。·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山东、亳州、宿城等地富商集股成立烈山煤矿合股公司,试用新法采煤。·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宿城秀才周绍棠领得清廷的开矿权,开采烈山煤矿,改矿名为烈山煤矿合众公司。·宣统二年(1910年)烈山矿工江思运因作歌谣抨击矿主、工头,被毒打致死,引发矿工群起反抗。·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市境分属安徽省宿县和萧县。·1948年11月,市境解放·1949年6月,市境分属华东局皖北行政公署宿县专区之宿

7、县和萧县·1953年2月,市境分属濉溪县和萧县·1958年5月,淮北煤矿筹备处成立·1960年4月,建立濉溪市·1971年4月,更为淮北市·1977年2月,宿县地区所辖濉溪县划归淮北市管辖。·1980年7月30日,淮北市革命委员会改称淮北市人民政府,至今未变。淮北历史悠久,先秦至两汉时期皖北文化一度成为文化重镇,春秋诸子争鸣,皖北地区孕育着老庄道家文化,项羽的垓下之唱,刘邦的《大风歌》,《诗经》、《楚辞》的部分篇章都带上淮北地域文化冲击的印痕。以桓谭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已形成皖北文化的特色。三国两晋时,三曹文学、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亦开学术风

8、气之先。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以及吴越文化都在这里交流碰撞,产生过深刻影响。皖北文化渗透着中原文化的厚朴,既有齐鲁文化的敦厚,也有楚文化的神秘飘逸,也有吴越文化柔慧雅致,它带着较强的世俗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