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道德异议_施特劳斯论德国虚无主义_高峰

现代性的道德异议_施特劳斯论德国虚无主义_高峰

ID:33937430

大小:737.34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3-01

现代性的道德异议_施特劳斯论德国虚无主义_高峰_第1页
现代性的道德异议_施特劳斯论德国虚无主义_高峰_第2页
现代性的道德异议_施特劳斯论德国虚无主义_高峰_第3页
现代性的道德异议_施特劳斯论德国虚无主义_高峰_第4页
现代性的道德异议_施特劳斯论德国虚无主义_高峰_第5页
资源描述:

《现代性的道德异议_施特劳斯论德国虚无主义_高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3年1月上海行政学院学报Jan.,2013第14卷第1期TheJournalofShanghaiAdministrationInstituteVol.14,No1中图分类号:D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176(2013)01-032-(13)现代性的道德异议———施特劳斯论德国虚无主义高峰(上海行政学院,上海200233)摘要: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现象;从历史上看,它跟德国近、现代思想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致于政治哲学家施特劳斯将虚无主义特别看作是一种德国的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施特劳斯在美国以“德

2、意志虚无主义”为题做了一场公开演讲。本文试图顺着施特劳斯的论述对德国虚无主义作一些概括性的思考,尤其关注德国传统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思想反应。希望由此为进一步理解当代虚无主义和现代性问题提供一个视角,同时也奢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深对施特劳斯本人哲学和政治立场的理解。关键词:虚无主义;德国虚无主义;施特劳斯;罗马文明;现代文明1941年2月26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流亡美国的德国犹太裔政治哲学家施特劳斯做了一场关于“德意志虚无主义”的公开演讲。讲稿当时不曾发表。施特劳斯去世二十多年后,手稿经整理刊于interpretation(

3、1999,no.3)。从手稿中的删改痕迹看,施特劳斯后来曾对原稿做过一次或多次修改,说明这一文本并非一时的应景之作;事实上,就全文的内容而言,也确实跟施特劳斯的现代性批判一脉相承。如今,虚无主义(凭靠着实证主义、历史主义)的各种后现代变体不但已成为大众文化的基调,也深刻影响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立场。在此语境下解读这一文本,厘清虚无主义的思想谱系,回溯虚无主义的德意志源头,由此反思虚无主义的原初意图及其与现代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就不只是单纯历史研究的兴趣。但本文没有这样高的自期。本文仅仅试图顺着施特劳斯的论述对德国近、现代思想的几个片段

4、作一些概括性的思考,尤其关注德国思想对欧洲文明、特别是由英、法两国开启的现代文明的独特反应。评注性的论述不时会越出施特劳斯连贯的主题,表明作者有自己的关注点。当然,私心希望这样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思索施特劳斯政治哲学的立场及其意图也不无小补;这位素以“隐微写作”著称的政治哲人在他为数不多的自我表白中坦承,对构成他政治哲学思考的重要环节的霍布斯研究①来说,一个主导性因素“来自我在德国生活时所接受的那些熏染———正面的或负面的熏染”。收稿日期:2012-11-6作者简介:高峰男(1962—)上海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教授32高峰:现代性的道德

5、异议一“虚无主义”(nihilism)是一个源于欧洲中世纪的术语,最初被用来指称天主教的某些异端,后来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中有其特殊的意义。近代在哲学上首先使用这个术语的不是别人,正是施特劳斯《雅可比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这篇博士论文所研究的作者———十八世纪德国反启蒙哲学家雅可比;在雅可比那里,一种无法确立自己前提的理性主义最终导致信仰的丧失,他把这种理性所带来的怀疑论道德姿态称作“虚无主义”(nihilismus)。不过显然这是偏于哲学的定义;作为一场思想运动,虚无主义应该有其更基本的核心。如果单从字面上看,正像施特劳斯所指出的

6、,“虚无主义的意思也许是:vellenihil,意欲虚无、[意欲]包括自身在内的万物的毁灭,因此,首先是自身毁灭的②意志”。但施特劳斯强调说,这不是德国虚无主义的最初动机。至于当时尚在“铁与血”中甚嚣尘上的“民族社会主义”(NationalSocialism),在施特劳斯看来不过是“德国虚无主义最有名的形态”,“是其最低级、最乡土、最蒙昧和最不光彩的形态”;其成功正因为它的粗俗,但也因此,民族社会主义的失败未必意味着德国虚无主义的终结。因为“那种虚无主义的根基比希特勒的煽动蛊惑、比德国在③世界大战里的失败以及所有诸如此类的事情都要深

7、得多”。施特劳斯暗示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虚无主义看作一种特殊的德国现象。这样的话,德国虚无主义从客观方面看就源于德国文明本身;就其最恶劣的地方说,它表现出德国文明独有的某种病症。曾经分享了德国观念论传统、尤其是黑格尔哲学的英国政治哲学家奥克肖特就曾不留情面地指④出过:“德国人性格的深奥莫测在于这种不稳定性”。但是,德国虚无主义的最初动机并非虚无;更准确点说,德国虚无主义主观方面的最初动机并非“绝对的”虚无;或者干脆说,德国虚无主义的最初动机乃在意欲用一个否定的“不”字来表示某种肯定的意图。欧洲近代史上,德意志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

8、在十九世纪;当时,“德意志不仅对全世界来说⑤是一个问题,对德意志人自己也是个问题”。那位如此深刻地体现了德意志精神的疯狂哲人尼采自己是这样描述“德国人”这一类型的:“德国人的灵魂首先是多重的、有不同的来源,与现实的构造相比,宁可说是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