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答案勿斋记(明)朱舜水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

文言文阅读答案勿斋记(明)朱舜水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

ID:33913164

大小:56.8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1

文言文阅读答案勿斋记(明)朱舜水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_第1页
文言文阅读答案勿斋记(明)朱舜水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_第2页
文言文阅读答案勿斋记(明)朱舜水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_第3页
文言文阅读答案勿斋记(明)朱舜水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_第4页
文言文阅读答案勿斋记(明)朱舜水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答案勿斋记(明)朱舜水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言文阅读答案勿斋记(明)朱舜水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勿斋记朱舜水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①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鹫高鹫远哉?而遇生民未有之

2、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③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荒②”,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文言文阅读答案勿斋记朱舜水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

3、人太精,。余亦有之矣![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芜:指割草砍柴的人。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23.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文言文阅读答案勿斋记朱舜水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24.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5.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文言文阅读答案勿斋记朱舜水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

4、人太精,。A.“狂夫”借指作者,表达谦逊之意。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答案】22.答案示例:世人学习圣人不得要领。23.D24.答案示例:藤君勿斋的名称来源于“四勿”,这与作者的修身理念十分契合,所以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25.A26.答案示例: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2.本题考查学

5、生分析文本材料的能力。D项,“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有误,文章第二段说“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鹫高鹫远哉”,可见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3.题干问的是“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答题的区域在第三段。考生可以找到"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这些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即可。【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

6、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文言文阅读答案勿斋记朱舜水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22.题干问的是“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首先找到第三段的画线句,先理解该句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具体所指。A项,“'狂夫'借指藤君”错,“狂夫”应指自己;B项“表达感激之情”有误;D项,“感到庆幸”有误。【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o译文: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

7、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古今能称得上圣人的没有比孔子伟大的,聪明睿智没有超过颜渊的文言文阅读答案勿斋记朱舜水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等到颜渊向孔子询问仁的时候,孔夫子用精微妙理给他解答,这正是圣贤之人传授道统的秘诀,为什么独独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些看、听、说、动的事,是耳目口体的功能,是否符合礼教,需要内心的智慧去衡量,“勿”是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最基本要求,难道夫子不能说玄妙高远的话?还是颜渊的才能不能追求玄妙高远的志向?他们用来传授的东西,只不过

8、是日常之所擅长之事,人情事理最基本的常识,他们很少有比不上颜渊的,由此可以知道了。所以那些懂得道义精妙的人,是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藤君向来喜好学习,有志于追求“四勿”之境界,用它给自己的书斋命名。因此称为'‘勿斋”。初次在太史所见面。士大夫初遇的时候,都自有礼节,不会轻易有所请求之事,为什么拿“勿斋”来请我给它做记呢?我不了解这个人,又为什么轻易为他执笔为文,就好比商人炫耀他的玉想求得出售呢?或者是他内心久已厌恶那些高远玄虚的旧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