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912240
大小:56.6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02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养生保健中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养生保健中应用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4.1.82摘要治未病是中医治病和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在人身心还处在健康状况时,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它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对于预防保健养生康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对于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关键词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AbstractTreatingdiseaseisanimportaiitpar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reatmentandregimen,thatiswhenpeoplearestillinahe
2、althyphysicalandmentalcondition,totakecertainmeasurestopreventtheoccurrenceanddevelopmentofthedisease,whichincludesnotdiseaseprevention,bothdiseasepreventionanddiseaseafteranticomplex,preventivehea1thcareforrehabilitationcanplayabetterrole,amoreimportantsocialsignificancetoimprovethehealthofthe
3、wholepeople.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reatingdisease;Healthcare医学的目的是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不只是寻治疾病。治未病是中医学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是在长期医学实践中不断发展进步,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学说,代表着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几千年来它对中华大地上人们的健康生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开展了类似于中医“治未病”说内容的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基石的全民健康教育,减少了医疗费用,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一些社会学和经济学家把''治未
4、病”说称为"供得起和可持续的医学”。正确学习运用治未病理论对于现代社会公民的养生保健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早在几千年前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论述[1],开创了中医对预防医学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之先河。汉代医圣张仲景十分重视治未病医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将其主要体现于《金匮要略》一书中,所涉及的范围有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5个方面。未病先防:张仲景强调疾病是可以预防的:“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他
5、提示人体若能内养正气,外慎风寒,与自然界四时气候相适应,就可以抵御外邪侵袭,避免疾病发生,“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屋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遭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勝理”。这是预防疾病的关键之所在。有病早治:张仲景提示人们若一时不慎而感受外邪,必须及早治疗,防微杜渐,灭病邪于萌芽之时。如四肢刚刚感觉不适,即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方法,使机体气血畅行,提高抗病能力,杜绝疾病的进一步发展。"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强调了疾病初发,邪位浅表时治病的重要性。'‘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
6、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已病防传:张仲景十分重视预防疾病的传变,他认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提出了治肝补脾,防止传变的原则。指出在治疗疾病时应注意照顾未病的脏腑,防止疾病的传变途径,防其蔓延为患,使疾病向痊愈方面转化。同时还提出对已盛之病,要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防止病情的逆变,阻止病势的发展。疾病初愈,要补养正气,注意调摄,促进康复,防止原病复发或变生它病。病盛防危:对已盛之病,应采取积极救治措施,防其逆变。这是治未病思想的更深层次的体现。所谓“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指出所有急危重症,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若能防患于未然,在关键的时刻及时
7、救治,多可转危为安。治病的实质就是要迅速阻断已盛之邪毒,阻止病势的发展,使危重病人得到救治。这是仲景“病盛防危”思想的体现。新愈防复:疾病初愈,人体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此时不注意调摄,不但可以使病情重发,甚者可危及生命。“以病新瘗,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并提示病后护理的重要性,也是他'‘治未病”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医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3个层次,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