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索隐派与中国文学传统

红学索隐派与中国文学传统

ID:33911492

大小:550.61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3-02

红学索隐派与中国文学传统_第1页
红学索隐派与中国文学传统_第2页
红学索隐派与中国文学传统_第3页
红学索隐派与中国文学传统_第4页
红学索隐派与中国文学传统_第5页
资源描述:

《红学索隐派与中国文学传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红学索隐派与中国文学传统关四平内容提要:红学索隐派诸家观点虽有所不同,但其先入为主、牵强附会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却颇为一致。产生的原因,既有《红楼梦》本身的,也有中国文学传统乃至古二代文化的。传统文化中的经学、史学,传统文学观念、阐释〇学、士人心态及其创作实践等诸多因素,均对红学索隐派的一〇产生有着深远影响。本文着重从创作主体的讽喻传统与文年学批评的深隐内涵解读、红学索隐派与经学传统、红学索隐第派与史学传统、红学索隐派与中国阐释学等层面,探讨红学五索隐派产生的学术文化原因,剖析其误区之所在,以弘扬优辑良学风,为当下的学术研究提供借鉴。关键词:红学索隐派文学传统经学史学阐释学一、引言“索隐

2、”一词可上溯至《周易·系辞上》,其文曰:“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孔颖达疏曰:“索谓求索,隐谓隐藏。”此处之索隐,174意为寻求事物隐僻之理。蓍龟卜筮只是手段与形式,目的则在于探讨复杂之事,索求隐晦之物,钩取深奥之理,以更好地认识、把握万事万物,力图测定吉凶,成就天下无穷的大业。此主观意图不为不佳,而其方法乃是不科学的,其对卦象的解释类似于猜谜,具有极大的随意性。由源视流,红学索隐派的思维模式与方法论同古代卜筮者实不无相似之处。他们欲求索《红楼梦》中所隐寓的历史本事以探讨作者主观命意的意图无可厚非,而其猜谜式的索隐方法则亦随意性极大,最终陷入了牵

3、强附会的误解曲说。以“索隐”的眼光看《红楼梦》,似乎从《红楼梦》问世之初就开始了。据说,乾隆帝阅过和珅所呈《红楼梦》,就①一口肯定是写“明珠家事”的。另外,还有写傅恒家事、和珅家事等种种猜测。乾隆十五年(1794),周春写成《阅红楼梦随笔》一书,提出《红楼梦》写金陵张侯家事说,此乃红“红楼索隐派”的滥觞之作。由此,“索隐”作为一种研究方学索法,正式进入了“红学”。至清末民初,王梦阮、沈瓶庵的隐派《红楼梦索隐》、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邓狂言的《红楼梦与释真》等索隐专著相继问世并接连再版,索隐派一时鼎盛。中国俟胡适《红楼梦考证》出,新红学考证派崛起于学林,其以文曹雪芹生平家世有关资料为基石

4、,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学传“自传说”,给了索隐派以切中要害的致命一击,原本附和统者甚多的索隐派三大家———“明珠家事说”、“清世祖与董鄂妃故事说”、“康熙朝政治状态说”———皆相形见绌,漏洞毕现,陷入困境。但索隐派并未偃旗息鼓,以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辩证》和景梅九《石头记真谛》为代表的后期索隐派著作,又以“康熙诸皇子争储事”和“眷念祖国、鄙弃伪廷”等观点来补充、发挥前期索隐派各家之说,抨击考证派的自传说。当然这种努力已是强弩之末了。自二十年代以来索隐派便进入了衰竭期,至建国后则基本在大陆上消失了。175但海外却出现了索隐派的复活,这可以潘重规的《红楼梦新解》(1959年)、杜世杰的《红楼梦原

5、理》(1972年)和李知其的《红楼梦谜》(1984年)为代表。他们在探讨本事、命意方面,基本上是继承了蔡元培的观点,虽新见不多,影响有限,但亦可见索隐派复活之势头。即使在大陆上,虽然索隐派作为一个学术流派已不复存在,但还是有人对索隐津津乐道,并在研究中不时暴露出索隐派的立场和方法。且不说文革中到《红楼梦》里寻找阶级斗争的思维方式与索隐派如出一辙,就是在今天,红楼索隐的文章仍不时见诸报刊。这说明索隐派影响之深远,亦可见今日研究索隐派之必要性。总体上看,索隐派诸家虽观点有异,但其思维模式与研究方法却颇为一致。他们先入为主地持有《红楼梦》隐寓二着清朝某家或朝中本事的主观见解,然后将书中人物、情

6、节〇与历史上真人真事相比附,对号入坐,希图以此探讨作者本一〇意之所在。这种思维模式与研究方法的产生原因是十分复年②杂的,既有《红楼梦》本身的直接原因,也有中国文学传统第乃至古代文化的深层原因。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经学、史五学,传统文学观念、文学理论,士人心态及其创作实践等诸辑多因素,均对索隐派的产生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有鉴于此,对影响颇大的红学索隐派,简单否定或痛心疾首或不屑一顾均无济于事,而应将其置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背景上,置于中国文学传统的源流中,从经学、史学、文学等层面上,全面探讨其产生的文化学术原因,剖析其误区之所在。这或许能由个别而见一般,对今天的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有某种

7、启发,对坚持正确的治学途径,克服不良学风有一定的借鉴作用。176二、创作主体的讽喻传统与文学批评的深隐内涵解读中国文学与政治有不解之缘,这从创作、文本与接受三位一体的关系中看得甚为清楚。受儒家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士人群体以“修、齐、治、平”为人生目标,影响及于文学,不可避免地要将其入仕、议政、干政等文化心理投注于文学创作实践中。这样,作品文本中自然会包孕政治内涵。与此相一致,接受主体往往用政治眼光去解读作品,欲要挖出文中深隐的东西。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