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664379
大小:74.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14
《新红学考证派的奠基人(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红学考证派的奠基人(一)编者按:风雷激荡的=十世纪上半叶,灾难深重的中国在学术领域却异彩纷呈,并最终完成了由传统到近代又到现代的学术转型。红学领域则更是出现了“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局面。王国维、蔡元培、胡适、俞平伯、顾颉刚、茅盾、鲁迅、王昆仑等文化名人对《红楼梦》的垂青,为红学最终成为显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红学研究虽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这些文化大师们对后世所造成的影响却依然不容忽视,为了更好地回顾并反思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红学研究,本刊特辟此专栏,通过对数位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在红学研
2、究方面的系统梳理,以期管中窥豹,略见当时红学研究之一斑。 中国历史上的1921年,将永远是一个令人无法忘怀的年份。而对于胡适本人而言,则是他在人生道路和事业道路上的再度辉煌。这一年,《红楼梦考证》初稿和修订稿的相继问世,不仅确立了胡适在中国红学史上的地位,而且也将《红楼梦》的研究,纳入了一个相对科学的轨道。时至今日,虽然他的许多观点都受到了人们的质疑,但其新红学考证派创始人的地位,却是永远难以动摇的。 新红学考证派产生的主客观原因 从现存有关史料来看,年轻时的胡适并不认为《红楼梦》的就是
3、曹雪芹,而他在解读《红楼梦》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索隐倾向。在宋广波的《胡适红学研究资料全编》中,收录了胡适的一则札记。开篇伊始,胡适便开门见山地说:“《石头记》著者不知何人,然决非曹雪芹也。”口气相当决断。其主要理由是:“第六十九回评有云‘无名氏,但云胡老明公而已。’今遍阅今本,乃不见此四字,可见曹雪芹之前,必另有原本自署‘胡老明公’,后为雪芹删去。此其证一。即此书开端第一回亦云:‘空空道人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4、此其证二。然雪芹之言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痴,谁解其中味?’其言如此,又能费如许工夫,用如许力气,为《石头记》添毫生色,雪芹实为一大知音,然则虽谓此书为雪芹作也可。”在这里,胡适不仅认为《石头记》有一个所谓的“原本”,其应是“胡老明公”,而曹雪芹只不过是一个“披阅增删者”而已。 那么,这位《石头记》的所谓原“胡老明公”又是什么人呢?胡适在该札记的第三条中做了回答:“《石头记》虽不知何人,然似系满洲人所作,何则?既为宝玉,而书中之宝玉实为满人,此阅者所共认者也。且六十九回评云,自署‘胡老明公
5、’,‘胡老明公’云者,犹言‘胡儿中之明眼人也’,则自承其为胡人矣。”不仅将与书中人物贾宝玉混为一谈,而且还将“胡老明公”解作“胡儿中之明眼人”,真正将“自叙传说”的观点与索隐派的方法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这种索隐的倾向,在该札记的第四、第五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认为:“《石头记》一书,为满洲人而作也。”“书中写一焦大,大快人意。焦大者,骄大也。此必开国大功臣,如吴三桂洪承畴之伦。”“第七十四回探春之言曰:‘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家杀进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从家里自杀
6、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此一节,可作一篇明史论读。深慨明室之亡,故作此极伤心之语,盖亦针对满清而发也。”“全书以仁清巷起,以仁清巷收,亦可见其为满清作也。”“《石头记》家庭小说也,社会小说也,而实则一部大政治小说也,故曰政,曰王,曰赦,曰礼。为政而权操于内,故其妇曰王,其侄亦曰王。外赦而内刑,言不相孚也。史之为言已成陈迹也,李之为言礼也、理也。刑足以破家,即足以亡国,之意深矣。非礼与理,其孰能善其终哉!”这样的论证方法,与传统的素隐派实在没有多大的差别。 胡适认为《红楼梦》乃是“自叙”的观点,不仅
7、由来已久,而且也是一以贯之的。该札记中的第二条即认为:“《石头记》之即贾宝玉,贾宝玉即之托名也。《石头记》开卷第一回便说:‘自云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夫日假宝玉,则石而已。石头所自记,故曰《石头记》;石头所自记,即假宝玉所自记也。”此处又将与书中人物贾宝玉视为一人。自此以后,胡适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只不过后来肯定了《红楼梦》的是曹雪芹,而非什么“胡老明公”。但对《红楼梦》乃是“自叙传”的说法,却越来越坚信不疑。 不过,1921年,当胡适在搜集爬梳大量有关史
8、料的基础上,在思维方式得到彻底改变的前提下,他虽然更加坚定了《红楼梦》乃曹雪芹自叙的看法,但却终于彻底抛弃了索隐派的猜谜方法,从而为新红学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奠基之作《红楼梦考证》的问世,也是由一系列主客观条件所促成的。 1917年9月,自美国归来的“文学革命先锋”胡适,在陈独秀的极力推荐下,被蔡元培聘到了北京大学。但当他与陈独秀、钱玄同等人共同点燃的“文学革命”的烈火正在熊熊燃烧之时,胡适却一头钻进了故纸堆中,开始了“整理国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