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859645
大小:46.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2-28
《制糖业中地资本主义萌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清代]制糖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四章第三节第三节 制糖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手工制糖业大都是在产蔗农村就地煎炼,也属于农产品加工性质。据我们研究,它的生产,也是在不同程度上受商人资本支配。但在清前中期,主要产糖地区已有一定规模的制糖作坊,其情况与烟、茶等加工稍有不同,因此另作一节论述。一、制糖技术的发展 西方国家通用的甜菜制糖,是二十世纪初传入我国的。在这以前,我国都是用甘蔗制糖。我国很早即曾用甘蔗计调味【1】,东汉时已有用甘蔗做馅汤的记载,亦称为糖【2】。而用甘蔗制成现代所说的结晶
2、的糖,据说还是七世纪时唐太宗派人从印度学来的。【3】甘蔗在生长期喜高温和雨水,到成熟期又需干燥晴朗的气候,并不耐霜,产区有一定的限制,在我国以广东、福建、台湾、四川为宜,其他江南各省亦有少量生产。明代以前有获蔗,亦用以制糖,以后则皆用竹蔗。蔗中密节之种,则主要用作食蔗。 制糖工艺一般是制黑糖(红糖)比较容易,制白糖较难,而制冰糖(糖霜)属精致工艺。在杨罕的《异物志》中,即有将甘蔗汁“煎而曝之,即凝为冰,时人谓之石蜜”之说。到宋代,则确已有冰糖生产,实属可贵。不过当时制造冰糖尚无一定的加工程序,生产很不稳定,工具亦简单
3、,产量不多。南宋人王灼著《糖霜谱》,记四川遂宁的撒山一带,有糖霜户近400家。他们将甘蔗去皮,剁成小片,再碾碎或舂碎成泊。将泊入额蒸透,然后用榨床榨出糖水,所余蔗渣经煮后,仍可再榨。所收糖水,煎稠后放人瓮中,插入竹片,听其自行凝结,过五、六个月后将冰糖沥出。但是,“收功每异。自耕田至沥瓮殆一年半,开瓮之日,或铣两无获,域〕收数十斤近百斤”。并且,在山后、山左一带人家,“霜成皆下中品”,有的地方,还“不能成霜”,只好将糖水卖给山前人家。值得注意的是,在山前和山右的300家糖霜户中,已出现拥有数十瓮的上户(小户只有一、二瓮
4、人这种上户用工达“一、二十人”。不过,这一、二十人只是用于削甘蔗皮和剁甘蔗这一工序,不需多少时间,若有雇工,亦是短工,很可能是地主雇工。 到明代,种蔗制糖,转以广东、福建为盛。据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其他地方产量合计只能占十分之一。不过,崇锁时,荷兰人占据台湾南部,在那里推行单一种植业的殖民主义政策,使蔗田面积达到稻田面积的三分之一,砂糖年产量达170余万斤,宋应星大约未予计入。精彩文档实用标准 明代制糖业,照《天工开物》所述情况,在工具、技术和工艺上,都比宋代大有进步。首先是蔗车的使用。广东的蔗车都是木制,主
5、要构件是一对坚木(荔木)制的轴辊,直径约2.2尺,高3尺,竖立在车床的上下两块横板(天盘、地盘)间。轴上端凿成阴阳凿,使两轴相接。其中一轴有长出1尺余的轴颈,出样于车床的天盘,接以担犁,用半拉着绕场转走,带动两轴相向转动。投蔗于两轴间,即压榨出汁,下有潜接收,流入缸中。压榨三遍,尽得其汁。这就比前述的削皮、剁蔗、碾碎、蒸熟再榨汁,工省而效率高得多了。蔗车的制造,也比用于榨油的各种榨槽(都是靠人力打入楔子)进步得多。 其次是炼糖。明代采取三级炼糖法,即蔗汁“经炼为赤糖,再炼燥而成霜为白糖,再炼而凝之则曰冰糖。”【4】按
6、《天工开物》,糖灶设三锅,列如品字。先将蔗汁加入0.5%的石灰,除去杂质,依次人三锅煮炼后,凝成黑砂,即是红糖。将这种黑砂置于陶制漏斗(瓦溜)内,用黄泥水将黑渣淋下,溜内所存糖的最上一层变白,即为白糖,其下层仍带黄褐色。将白糖加水煮沸,用蛋清澄去浮渣,置于钵内,撒入约一寸长的竹蔑片作媒剂,使自行结成冰块,即为冰糖。每次煎炼,都要看水花火色,掌握时间、温度,须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 《天工开物》说:“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一付,以供急用。”【5】这样,上述糖的生产过程,完全可以在农民家庭中完成,他们只是小商品生产者。不过
7、,若说每家蔗农都置备用牛驾驶的蔗车,恐怕是不可能的。该书所说,大约是指富裕之家。在前引《糖霜谱》中说,“碾缺则舂”,即置备不起石碾的人家只好用石臼舂蔗压汁。在明代,碾或舂的这种原始方法,仍是大量存在的。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讲福建的制糖法就不用蔗车,而是“取蔗入硾杵烂”【6】。鉴于在明代史料中,还没有看到较有规模的制糖作坊的记载,我们只能认为明代的制糖业基本上还是农民的家庭手工业。 到清前中期,广东蔗糖的生产扩大到番禹、东莞、增城、阳春等县,而罗定州的糖厂林立,伊然成为制糖的中心。同时台湾成了重要的产糖地区,康
8、熙末年产量达1亿斤,【7】嘉庆以后稍衰。而四川的沦江流域却逐渐成为新兴的产糖地区,由内江发展至资阳、资中、简阳等县。 在制糖技术上,清前中期没有什么大的改革,但在量上有发展。在蔗车的构造上,台湾、四川挪用石轴代替木轴,以加大压力。石轴上端凿20个孔,各镶硬木成阴阳齿,互相带动。同时加大了体积。四川蔗车的石轴直径有3.4尺,比明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