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灯线光源的优化设计

车灯线光源的优化设计

ID:33829984

大小:236.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3-01

车灯线光源的优化设计_第1页
车灯线光源的优化设计_第2页
车灯线光源的优化设计_第3页
车灯线光源的优化设计_第4页
车灯线光源的优化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车灯线光源的优化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全国一等奖车灯线光源的优化设计电子科技大学指导老师:杜鸿飞参赛队员:吕骥余白敏肖世尧2002年9月23日车灯线光源的优化设计摘要本文在满足给定设计规范的条件下,以线光源功率最小为优化目标,运用微元法对车灯线光源长度的设计问题进行了讨论。首先将线光源分为若干段(微元),视每一段为一个点光源。引进两个物理量:照度和发光效率,分别用来度量光强和建立光源功率与辐射光能的联系。搜索每个点光源发出的光线有多少条经反射后能照到给定的B、C两点,进而建立起光源功率与B、C点照度之间的联系。再以设计规范中要求的B、C点的照度与额定值之间的关系为约束条件,以线光源功率最小为目标建立优化模型。代入距光源25米处照

2、度的额定值和线光源的功率线密度等参数,得出相应线光源的最优长度。以高压毛细汞灯(发光效率50流明/瓦、功率线密度30瓦/毫米)为例,算出它的优化长度为4.2毫米,并绘出测试屏上反射光的亮区图。从实际、安全、经济等多角度出发,讨论了该设计规范的合理性。最后考虑到实际的光源辐射有衰减、灯具反射面的污染等因素,建议引进照度补偿系数,使模型的实用性更强。车灯线光源的优化设计一、问题的提出汽车头部的车灯形状为一旋转抛物面,其对称轴水平地指向正前方,并已知其开口半径为36毫米,深度为21.6毫米。经过车灯的焦点F,在与对称轴相垂直的水平方向上,对称地放置一定长度的均匀分布的线光源。要求在某一设计规范标准

3、下确定线光源的长度。该设计规范可简单描述如下:在焦点F正前方25米处的A点放置一测试屏,屏与FA垂直,用以测试车灯的反射光。在屏上过A点引出一条与地面相平行的直线,在该直线A点的同侧取B点和C点,使AC=2AB=2.6米。要求C点的光强度不小于某一额定值(可取为1个单位),B点的光强度不小于该额定值的两倍(只须考虑一次反射)。我们需要解决的是:(1)满足该设计规范的条件下,计算线光源长度,使线光源的功率最小。(2)得到的线光源长度,在有标尺的坐标系中画出测试屏上反射光的亮区。(3)讨论该设计规范的合理性。二、问题的分析2.1首先我们来明确几个概念线光源——宽度与其长度相比小得多的发光体。光通

4、量——光源在单位时间内辐射出的光能,用国际规定的眼(对光适应的眼)的灵敏度来估定。发光效率——光源每消耗1瓦特功率可辐射出的光通量,又叫光效。照度——单位面积所接受的光通量,单位为勒克斯。2.2分析问题首先解决本问题的一个难点:由于问题讨论的主要对象是线光源,而线光源处理起来不太容易,因此想到用微元法将线光源划分为若干小段(微元),每一段可视为一个点光源。这样就将线光源的问题转化为了点光源的叠加问题。由于该线光源照射到测试屏上,有两种途径:直射和反射。因此我们在考虑某点的光强时,必须同时考虑两种情况。现在我们还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度量光强,光强的额定值为多少,如何建立起功率与光强的关系

5、。通过查资料,我们引入了描述光强的物理量——照度。同时查到距车灯25米处的照度额定值为1勒克斯,即光强额定值为1勒克斯(见参考文献[1])。另外,还引入发光效率这个量来建立起光源功率与光强的关系(见参考文献[2])。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作进一步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建立一个以给定设计规范为约束条件,以线光源的功率最小为目标的规划模型。可以通过步长搜索,来求得线光源长度的最优解。三、模型的假设1、光在反射时及整个传播过程中,能量均无损耗。2、只计此线光源的长度,其体积忽略不计。3、此线光源均匀分布,各点同性。且任意一点向整个空间各个方向均匀辐射能量。4、光强额定值为1勒克斯。5、不考虑光的干涉、衍

6、射等现象。6、光强在某点叠加时,可直接取其代数和。7、只考虑一次反射。四、符号说明符号含义单位焦准距m线光源的功率W光通量lm发光效率lm/W照度lx(lm/m2)照度额定值lx(lm/m2)发光功率线密度W/m线光源长度mlm——流明W——功率m——米lx——勒克斯(1lx=1lm/m2)五、模型的建立与求解5.1准备工作首先建立如图坐标系:图一车灯测试装置三维坐标图其次,明确下面的定理:定理1从焦点发出的光经反射后均为平行于对称轴的光。定理2点光源发出的光以球面波的形式向空间传播。定理3光源从一点A经反射到达另一点B所走过的光程等于点A的镜像到点B的直线距离。此定理可由图二直观表示:即图

7、二再根据几何推导,可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结论在旋转抛物面上,每个反射点的法线都与对称轴相交。下面我们对此结论进行证明:从图一,我们可以看出此旋转抛物面是由曲线(5.1.1)绕轴旋转得到的。于是推出此旋转抛物面的方程为(5.1.2)设为此抛物面上任意一点,求得过此点的切面方程为(5.1.3)进而得法线方程为(5.1.4)联立对称轴方程得到交点坐标为(0,,0)至此,结论得证。最后将开口半径及深度等数据代入(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