逨盘铭文考释(1)

逨盘铭文考释(1)

ID:33822626

大小:48.71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3-01

逨盘铭文考释(1)_第1页
逨盘铭文考释(1)_第2页
逨盘铭文考释(1)_第3页
逨盘铭文考释(1)_第4页
逨盘铭文考释(1)_第5页
资源描述:

《逨盘铭文考释(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逨盘铭文考释作者:刘源作者简介:刘源,1973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原发信息:《中国史研究》(京)2003年第04期第15-24页内容提要:2003年初,陕西省宝鸡市杨家村发现一处保存完好的西周铜器窖藏,共出土27件青铜器。其中的逨盘共铸有373字,是1949年后发现的铭文最长的西周铜器。该盘铸于西周宣王时期,其铭文记述了逨先祖考的事迹、历代王世的史事,及宣王对他的册命赏赐,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对逨盘铭文作了考释,并初步讨论了该铭涉及的西周历史问题。关键词:杨家村西周铜器窖藏/逨盘/周宣王/西周王世期刊名称:《先秦、秦汉史》复印期号:2004

2、年01期  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马家镇杨家村五位农民在砖厂北崖取土时,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西周铜器窖藏,放置有12鼎、9鬲、2壶、1盘、1匜、1盂、1盉,共27件铜器。这27件铜器都有铭文,其中逨盘共铸有360字(包括失铸的1字),并有合文1、重文12字,共计373字,是1949年后发现的最长的一篇西周铜器铭文。(注:在此之前,1949年后发现的最长的西周青铜器铭文铸于史墙盘上,该器1976年出土于扶风庄白一号窖藏,铸有275字,加上重文5、合文4,共284字。逨盘铭文的字数也超过了清乾隆中叶出土的散氏盘铭文的字数(计重文1共350字),在已知的西周盘

3、铭中,是最长的一篇。目前,铭文最长的西周青铜器是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的毛公鼎,算重文在内,共铸有497字。)杨家村铜器窖藏的发现备受关注,27件铜器出土后50天即全部运送至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展出。除了新闻传媒的追踪报道以外,世纪坛艺术馆还推出《盛世吉金》一书,遂有可能对这批铜器进行初步研究。(注:陕西省文物局、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编《盛世吉金——陕西宝鸡眉县青铜器窖藏》,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本文简称为《盛世吉金》。)本文欲利用已公开发表的资料对逨盘及其铭文作一初步探讨,请各位专家指正。  一、逨盘的形制与纹饰  逨盘(2003MYJ:9)重18.5公斤,通高2

4、0.4厘米,器身纹饰间与底部有较多蓝锈。盘平面呈圆形,口径53.6厘米。浅腹,深10.4厘米。折沿方唇。两附耳方折,其断面呈方形。在器身两附耳中间的位置,有两个相背的衔环兽首。圈足有边外侈,直径41厘米。圈足下有四个兽形小足,高4.2厘米。(注:逨盘的有关数据见《盛世吉金》,第30页。)逨盘的形制较为独特,李学勤先生认为“逨盘于常见的一双附耳之外,另加两个衔环兽首,实系四耳而分作两组,有区别而又彼此和谐,前所未见”(注:《盛世吉金》序,第5-6页。2001年山东沂源县姑子坪西周晚期墓曾出一盘(M1:13),有双耳、双夔龙,圈足下有三个裸人形小足,与逨盘形制相近,其时

5、代约在西周晚期后段。相关报道见《考古》2003年第1期。姑子坪墓葬资料为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先秦室王泽文博士见告,谨致谢忱。)。  逨盘出土之前,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三位先生在《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一书中对西周的青铜盘做过很好的型式分析。(注: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160页。)王、陈、张三位先生主要依据耳、足的形状把西周时期的青铜盘分为如下5型:I型无耳圈足盘、Ⅱ型双耳圈足盘(Ⅱ型1式附耳圆折、Ⅱ型2式附耳方折)、Ⅲ型双耳有足盘、Ⅳ型匜形盘、V型特大型长方盘(仅虢季子白盘1件)。其中Ⅲ型是指双耳圈足且

6、圈足下又有小足的盘。逨盘有双耳、双兽首衔环,圈足下有四兽形小足,形制特殊,可定为新的一型。若要在上述5型中选择,可大致归为Ⅲ型。该盘附耳方折、断面亦呈方形,与上述Ⅱ型2式相似,故可据附耳的形状定其时代为西周晚期。这与铭文反映的宣王之世吻合(详见下文)。从前发现的西周青铜盘中,双附耳方折、圈足下加小足的还有1963年陕西扶风齐家村窖藏出土的盘、1994年山西曲沃晋侯墓地M93盘和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出土的虢季盘,这几件器形制与逨盘最为接近,仅无衔环的双兽首。(注: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第156页。Ⅲ型盘似可根据附耳圆折、方折再分出1式

7、、2式,1式时代要早于2式。杨家村窖藏中的逨盉,腹为扁鼓形,其形制亦与盉、晋侯墓地M31盉、虢国墓地M2001盉一致。逨器为宣王标准器,故其器形对上述相关铜器的断代很有参考作用。李学勤先生已详细申论此点,见《眉县杨家村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2003年第6期。)  逨盘腹部与圈足上饰带状窍曲纹,附耳上有鳞纹,兽首所衔之环上亦饰鳞纹。所谓窍曲纹即指西周、春秋青铜器上卷曲的细长条纹,《吕氏春秋·适威篇》“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故学者遂把此种纹饰称为窃曲纹。朱凤瀚先生对窍曲纹有细致的研究,他指出窃曲纹盛行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其母题源于夔纹与顾龙纹,但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