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手工业的工艺性

论宋代手工业的工艺性

ID:33804650

大小:47.8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1

论宋代手工业的工艺性_第1页
论宋代手工业的工艺性_第2页
论宋代手工业的工艺性_第3页
论宋代手工业的工艺性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宋代手工业的工艺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宋代手工业的工艺性宋代立国32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教授提出宋代时中国进入近世社会的开端。(内藤湖南《概括唐宋时代观》,《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择》(第一册),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0-18页)。我国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同样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蒋天枢,《陈寅恪先生文集》第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5页)。影响世界进程的四大发明在宋代得到创造改进或推广使用。在科技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新发明、新技术、

2、新理论被迅速推广到实践领域,推动了宋代手工业的发展与繁荣。本文试从各手工业的发展状况讨论手工业工艺的新气象。一、采矿技术的进步。1960年,《考古》第三期发布了《河南鹤壁市古煤矿遗址调查报告》,指出此为宋代的古煤矿遗址,其竖井为圆形,直径约为25米,深约46米,巷道4条,总长500米,表明宋代已掌握了开凿深井的技术。采掘的矿区,将煤田分为若干小区,运用“跳格式”的先内后外的方法逐步将煤矿采出来。矿井下的积水先利用井上的轱辘将水提起来,余下的水引入已经采过煤的低洼的地区储藏起来。据文献记载福建路采银矿“每石壁上有黑路,为银

3、脉。随脉凿穴而入,深至数十丈,烛熄照。”,出入采矿。(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开采金矿,金井“深浅邪直不等,或十丈,或二十丈,或三十丈,或五十丈。或直或曲,或横或邪,因其苗脉所向而随之,至于水际而止。”(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七十二《荆湖北路靖州景物上金井》中华书局1992年第2420页)宣和七年(1125年)杨时在一道奏疏中指出“取矿皆穴地而入,有深及五七里处,仅能容身,一遇摧陷,则无遗类已。”(杨时《龟山集》卷四《论时事》文渊阁四库全书)宋代广大劳动人民在深坑和矿井中劳动,付出了血的代价,取得了采矿技术的经验积累,为

4、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矿石供应。一、冶炼技术的进步。随着采矿技术的发展,大量的各类矿石被运到市场上贩售,为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同时也对冶炼提出了要求。宋代冶炼业的重大发展是炼炉和鼓风设备的改进。宋代大量开采煤炭被投入到使用中,但是煤的透气性差,在炼炉中容易形成堵塞,炼炉在形态上炉体开始变小,内部构造发生变化,元代陈椿在《熬波图》中的图像表示,炉形炉口小,能减少热量损失,上口小而下部炉膛大,更能使炉料顺利进行,避免出现悬料事故。炉子下部吸口,使热量集中有利于烙铁,炉脐上的窍和溜与近代炼炉基本相似。(转印自《中国科学技

5、术史稿》杜石然,范楚玉等,1982年8月第一版,科学出版社)在鼓风设备方面,从记载的文献来看当时已有木风箱的出现。在《武经总要》中记载的“行炉”,系方形的铁炉与梯形的木风箱相连,下有木架可以抬动。木风箱呈梯形,箱盖板上装有两根推拉杆,并有两个长方形孔,装有向内开的“活门”。(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一二,文渊阁四库全书。)风箱的出现提高了风量风压,使炉内有更多的氧气,使炉内燃料充分燃烧,提高了炉内的温度。三、造纸、印刷术的革新。宋代造纸技术在唐末五代的基础上重大改进。宋代造纸原料多种多样,除传统的麻纸外,竹、桑皮、楮、藤

6、、麦茎、苔和稻杆之类。各地区就地取材,皆具地方特色。宣州制作的宣纸,经历千载久负盛名,安徽绩溪的龙须纸在宋剡纸,由拳纸,温州的益蜀纸具有“洁白竖滑”特点,蜀川地区生产的麻纸,有玉屑、屑骨的称号。宋代造纸最大的特点纸幅比前代增大,据《文房四谱》载:“黔、歙间多良纸,有凝霜,澄心之号,复有长者,可五十丈为幅。”()金元时期发行纸币,印刷纸币用的是北方的桑皮纸。(《金史食货志》,卷四十八《食货志三》)纸币对纸张的质量有严格的要求,可见造纸技术的进步。宋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趋于鼎盛。宋初,在成都组织工匠历时12年,雕版13万块,版

7、印全部《大藏经》,计1076部,5048卷。宋于1132年王永从在湖州刊刻佛藏5400卷,一年之内即告完工,可见刻工众多和技术之熟练。(转印《中国科学技术史稿》)据《梦溪笔谈》卷18记载,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平民毕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不仅在我国,在世界印刷技术史上,也是一件伟大的创举,对当今世界影响深远。四、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宋代海上贸易发达,与世界许多国家互通有无,美籍学者马润潮把宋代视为“世界伟大海洋贸易史上的第一个时期。”宋代造船技术发展迅速,所造船只具有规模大,安全性高,运行速度快的特点。

8、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栽:“客舟长十余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可载二千斛粟,以整木巨枋制成。”“船十橹,木桅高十丈,头桅高八丈。”(王曾瑜《谈宋代造船业》,《文物》1975年第10期)南宋初,在内河中有“长三十六丈,广四丈一尺,高七丈二尺五寸”的大船。(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中华书局,1979年第2页)对行船的安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