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及其特点

战后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及其特点

ID:33792391

大小:500.64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3-01

战后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及其特点_第1页
战后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及其特点_第2页
战后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及其特点_第3页
战后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及其特点_第4页
战后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及其特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战后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及其特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78战后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张季风内容提要:战后初期日本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非常严重,但日本通过经济高速增长很快就解决了这一难题。与战前相比,战后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许多新的不同特点。有利的人口背景、非农业部门就业容量的增大、政府的积极诱导政策以及农业部门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等积极因素,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转移。但是,由于兼业的普遍存在,日本农业规模经营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转移,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日本农业却“消亡”了,其教训极为深刻。关键词:日本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战后初期,日本大量复员军人、

2、海外撤离人员以及城市的疏散人员都加入了农业劳动大军的行列,致使农村人口急剧膨胀。根据1947年临时人口普查的统计,农业就业人员达到1700万①人,比战前和战时增加300多万人。此后月度劳动力调查的结果表明,1949年秋,农业就业人员每月达到1800万人左右,农忙时期甚至超过2200万人。战前平均水平约为550万户农户,在1947年上升到590万户,1949年更高达625万户。1947年农业劳动力比重上升到5314%,几乎后退了30年(见表1)。一时间,农村剩余人口和潜在失业人口问题已成为国家的重大问题,并引起了全体国民的关注。但是,日本经过战后恢复和十几年战后日

3、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特点79的高速增长,很快使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得到解决。到20世纪80年代初,农业就业人口已经下降到10%,目前已经降至5%左右,与欧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水平。应当说,日本在80年代初已经完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任务。一、战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轨迹(一)恢复性转移时期(1945—1955年)日本战后复兴期的10年中,前期为占领时期,主要任务是战后改革,在农村是进行农地改革;后期是真正的复兴期,农村80日本学刊2003年第2期劳动力的转移实际上是在后期才开始启动的。据1944年的《人口调查》和历年的《国情调查》统计,1944—1950年期间

4、,农村劳动力急剧增加了530万人。其中,1947—1950年期间,农村劳动力虽已开始减少,但减幅很小,仅仅减少了49万人。而到1950—1955年期间,农业劳动力减少了128万人。其中,15—19岁的青年人大约减少了94万人(见表2)。同期,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从53%下降到41%,恢复到了40年代初的水平(见表1)。农村劳动力之所以出现如此剧烈的社会性减少,其原因在于经济复兴对劳动力产生巨大需求,同时,战争期间被迫停业的零售业和商社等由于社会消费的增加而迅速恢复,也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很大需求。战后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特点81(二)快速转移时期(1955—19

5、70年)战后初期,日本虽然出现了一时的农村劳动力倒流现象,但经济复兴后,很快就转入高速增长时期,因此也就进入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快的时期。1955年至1970年的15年中,农村劳动力人口从1600万减少到1000万,下降了3715%。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从4110%降为1913%,下降了2117%(见表1)。根据《农户就业动向调查》统计,在《农业基本法》(1961年制定)颁布之前,农业劳动力向其他非农产业的转移,1958年度为54万人,1960年度已经达到75万人。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农村劳动力动员计划”中,确定在未来的10年期间,除新毕业生之外,还将从农村吸收

6、243万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工作,即计划平均每年吸收24万人。而实际上,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平均每年流出30多万人。这一时期农业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有以下三种形态:(1)异地转移型;(2)通勤兼业型;(3)外出打工型(外出不足一年)。从进行农业劳动力转移统计的1958年起,到石油危机前的1971年为止的高速增长时期,年平均以(1)、(2)两种形态转移80万人。但由于每年从其他产业离职返回农村者接近20万人,纯流出应为60万人。总体来看,以第三种形态流出人口不太稳定,在高峰期(1963—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工程时期)大约有30万人。1955—1960年期

7、间,高速增长迅速波及农村地区,人口流动方向也发生巨大变化。即以1963年为界限,农村劳动力流出的主体形态由异地转移型转变为通勤兼业型。当年在农户收入中,农业收入和兼业收入的地位也发生逆转。日本农村进入了“总通勤兼业化”的时代。(三)低速转移时期(1971—1980年)70年代初石油危机后,日本经济开始进入低速增长阶段。82日本学刊2003年第2期产业发展停滞,劳动力市场趋于稳定。1970—1980年期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开始下降,从50年代、60年代的年均60万人下降为年均40万人。农业劳动力比重从1913%下降到1019%,这意味着日本已经完成了农村剩余劳动

8、力的转移任务。进入70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