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影响及对策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影响及对策研究

ID:43503886

大小:94.0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0-0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影响及对策研究_第1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影响及对策研究_第2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影响及对策研究_第3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影响及对策研究_第4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影响及对策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影响及对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影响及对策研究卢建龙摘要:解决“三农”问题,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要实现农民的小康就必须增加农民收入,然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而如何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状况目前不容乐观,呈现出在中国特有国情下的不同特点。经分析,在转移过程中对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同时,其转移受到国家政策制度、劳动者本身的素质、信息、观念等因素的制约。

2、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最后提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不断开辟就业渠道、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有关对策。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者素质;影响;城市化;对策0引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对农业生产产生巨大冲击,使农业生产不断实行机械化和综合化。因此,需要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出现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局面。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由于农村人口庞大,劳动力素质偏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农村劳动力过剩,人力资源闲置,在很大程度上

3、又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低下,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从农业上脱离,无法改变这种过剩局面。因此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彻底改变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给农业现代化开辟出比较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后真正解决困扰中国几千年的“三农”问题。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是生产商品化、农村工业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并非我们中国所独有,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曾遇到过这种情况。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由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和农民比较利益的下降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

4、村出现了数以千万计的剩余劳动力。从总体数量上看:据劳动部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有4.82亿农村劳动力,2002年增加到4.98亿,而且今后平均每年还将新增1000万人。依据人口增长趋势预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总供给规模到2010年才会停止扩大。据专家科学测算,在农村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我国农村只能为1.5亿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也就是说,在4.98亿农村劳动力中,有近3.5亿属于剩余劳动力。除了已经进入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和大中城市打工的2.3亿人外,还有1.5亿劳动力处于绝对失业状态,目前仍滞留在农村。这就意味着在“十五”

5、期间,我国至少有1/3的农村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可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而且伴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际市场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冲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必然越积越多,形势越来越严峻。从地区分布上看: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虽带有普遍性,但在各地区的数量分布上又极不均衡。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的剩余率较高,有些地区高达40%以上,而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发展比较迅速,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较低,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地区

6、差异比较明显。从受教育程度上看:据统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7.4%,小学程度的占31.1%,初中程度的占49.3%,高中程度的占9.7%,中专程度的占2.0%,大专及以上程度的比重为0.5%。其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7.8%。此外,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文化素质比较低下。[1]2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特点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转移的类型、转移的途径、转移的速度、转移的人员及国家政策与体制的变化与改革开放之前已存在明显的

7、不同,客观地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2.1以兼业型为主,分离型为辅我国现阶段绝大部分转入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他们或者利用闲暇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利用家庭辅助劳动力来经营农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季节性转移,农忙务农,农闲务工或经商。无论是乡镇企业职工,还是外出的“民工”,他们与农业之间仍然有一定的联系。他们因没有找到工作或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都可以随时回到农村。因此,这种兼业型转移也给农村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和规模化经营造成了障碍。2.2转移途径以“就地转移”为基础,以“异地转移”为关键改革之初

8、以至整个八十年代,农村劳动力以在农村内部就地转移为主,转移的主渠道是乡镇企业。九十年代在乡镇企业继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同时,农村劳动力跨区域的数量增加流动的范围扩大。例如,1982年出乡就业人数为200万人,到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