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784422
大小:2.95 MB
页数:45页
时间:2019-02-28
《印 泥 漫 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印泥漫谈 梅肖军 鄙人操此雕虫末技已十余年,一无所成,然生性挥霍,每有余钱,皆斥所好。且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每见新奇之物皆欲购之,加之亲友所赠,案上朱肉印泥囤得一箩。白石老人号曰三百石印富翁,我且自嘲曰“泥富翁”。况吧中诸友多有为印泥而烦恼者,余即想将印泥使用经验相告,以助吧友之方便。 正题之前: 印泥之质量标准(摘自符骥良文): 如果达到了以下六个要求,则印泥肯定使优良的。 (一)颜色鲜艳,历久不变,无侵蚀性; (二)钤出印文遮盖率高,连钤数十次字口依旧清晰; (三)在两三个月内不使
2、用,泥质不发生油浮朱沉; (四)在气温摄氏4度左右到30度左右,泥质稠度变化小; (五)泥质细腻有光泽,富弹性,印文无渗红; (六)历久不霉烂,不硬结。 这六个要求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的。如“颜色鲜艳,历久不变”,同“遮盖率高”,有内在关系又有所区别,颜色能历久不变而鲜艳,则这种朱料肯定遮盖率高;但遮盖率高了,不一定“连钤数十次而字口依旧清晰”,反之。连钤数十次字口清晰的,不一定遮盖率高。再则,“印文无渗红”,同遮盖率有联系,因遮盖率高的颜料肯定不会渗红,但无渗红的泥质不一定“细腻”,“富
3、弹性”。“不发生油浮朱沉”同“稠度变化小”有关系,但油浮朱沉不一定是由于稠度变化而发生的,还有一个温差和时间的关系,等等。 印泥之收藏和使用(摘自符骥良文): 印泥必须用瓷缸贮藏,尤以旧瓷为最佳,忌用其他质地的缸,金属制的更不行。瓷质色白清洁,性稳定,不漏油,不吸湿。瓷缸的形状使用以圆者最为合理,使印泥放在中央使用时转动方便。缸盖要选高的,可避免被印泥沾上。 印泥不要平铺,而要堆成馒头形,放在缸的中央,四周留有空隙,这样堆放有三个优点: (一)养成在使用时不使印泥沾到缸边的习惯,保持整洁;搭印泥时刻避免
4、印、缸相碰。 (二)印泥长久不用,总会发生油浮朱沉,是否发生这种现象,只要观察四周空隙之处有无油迹渗出即可知,如有渗出则用印箸翻拌,如无渗出,则告诉泥印泥可用。 (三)在印章蘸印泥时,印泥会随印章上下波动,使整团印泥发生位置移动,油朱亦随之从底层向上移动,可免去经常用印箸翻拌。笔者常碰到这样的事:有些同道把印泥拿来说印泥已结实,要修一修。一看印泥如面饼摊在缸底薄薄一块,很难看。用印箸翻拌堆在缸中央后,钤印试之,大都尚可用。其原因就是平铺(本是堆簇的,使用不当而平铺)太薄,油朱失调所至。 缸盖要紧,使用要勤盖,
5、不要敞开太久,以防灰尘。一两印泥可钤二三千方印花,每一次总有灰尘侵入几千次累计是可观的,如再加上敞开不盖的习惯,那就成问题了。印泥珍贵,无故受损很可惜。 过了黄霉天进入炎夏,应把印泥再日光中曝晒一时,以清黄霉时进入缸内的水分。 用印时尽可能把印章垂直蘸泥,钤盖的印文才不走样,也可减少油朱进入印底而浪费。印章只能用一种印泥,用后印章应收归清洁的匣子里,以待再用。有人主张用一次就揩一次印面,似不必要。问题在于印章保持洁净。多揩印面,印文易损。如改用另一种印泥,则须用弱碱性洗涤剂洗涤印面。二种印泥混用对泥质害处极大。印泥
6、如在一个时期内估计不用,应用透明胶带把缸的天地接缝除一周密封,以防水分灰尘进入。 不要以金属印章使用优质印泥,金属氧化物进入印泥后会败坏泥质的。 印泥使用长久,油朱减少,如要修制,则必须用同样的油朱才可。 当今市售书画篆刻印泥唯五家知名:上海西泠印社“潜泉”牌印泥、杭州西泠印社“西泠印泥”、苏州姜思序堂印泥、漳州八宝印泥,上海李耘萍“石泉”印泥。尚有篆刻网手捣印泥,为近年新起之品牌,网络上尚口碑尚佳,我未曾使用,不做评价。 壹:上海西泠印泥(简称沪泠,下同) 沪泠印泥是在篆刻圈中普及最为广泛和知名
7、的,其历史悠久,档次价位色系全面,深得广大篆刻爱好者和书画篆刻家的喜好。我学篆刻买的第一款书画篆刻印泥即是沪泠的(当然用的第一款印泥是办公印泥),所以对它亦有一种深厚的怀旧情怀,我基本收齐沪泠所有的红色印泥,但是常用的也就一两款。 沪泠印泥品种全称中含有“朱砂”(朱砂)二字的就表示这款印泥是有朱砂成分配制的。没有朱砂二字的就表示此印泥中不含朱砂成分,是由其它颜料配置的,一般低档的和彩色印泥不含朱砂成分。 1、上海西泠印社“朝辉印泥”、“特制朝辉朱砂印泥”、“精制朝辉朱砂印泥”“朝辉印泥”,沪泠印泥中最便宜的,售价大
8、概在10元/20克左右,如名所述,不含朱砂,其质量也是沪泠中最劣的,不含朱砂,日久必变黑(其实也不用多久),涨线严重(就是印蜕朱文变粗白文变细,下同)严重失真,渗油也非常严重,不用多久印文边会渗出一大圈的油迹。此款印泥普遍油多,泥质稀软,艾绒易沾出,严重影响字口的清晰度。年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