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763011
大小:47.8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1
《浅谈农村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鉴赏方式的多样化形式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农村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鉴赏方式的多样化形式探索江苏宝应县范水高级中学张仁霞美术鉴赏的含义:在1999年版的《辞海》(缩印本)中是这样解释“欣赏”的:领略、玩赏。“鉴赏”是人们通过特定的媒介与艺术形式逐步进入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可见鉴赏是包括欣赏的概念的,是对欣赏过程之后的更高要求。欣赏的概念局限在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方面,而鉴赏不仅要求鉴赏者有一定的欣赏水平,还要具有“判断美的一种能力”,所以,美术鉴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与评价,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其作品背后的艺术现象的活动。可以看出美
2、术鉴赏教学不仅仅是将艺术大师的杰作展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学习让学生自己具有独立思考、评价、反思作品的能力。并在鉴赏之后运用已有的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独立创作。美术鉴赏课的现况:我们过去的教学过多考虑的是教学的效果,受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完全忘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而只是让学生记住我们教学规定的作品的理论评价,用固定的美术欣赏方法去欣赏,是以“知识达标”为目的的教学方式,由于我们强加给他们过多的程式化的学习内容,使他们习惯人云亦云,而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美术课同其他的应试学科一样死气沉沉,没有想象,没有创造。因此我们的课堂只能成为学生们的休息课,经常有一部分学生不是在看课外
3、书,就是在做其他的文化课作业,或者交头接耳,甚至睡大觉,有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注意,教师就大讲特讲(俗称“吹牛”)美术方面的细节,如某个画家的风流韵事,或某幅作品的拍卖价格风暴,或就是他所经历的人与事,学生听得倒是颇有味道,一笑而过,待教师再回到正题上时,才发觉已经离题千里。在高中的美术鉴赏课上,光是谈画面讲故事是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那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天地,也难怪高中生在那么紧张的学习压力下,不在高考范围的美术鉴赏课自然成了他们难得放松身心的“休息课”了,再次,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媒体众多的社会里,课本上的图片知识内容已不再新鲜且缺少生动性,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即使教师企图
4、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被提问的学生也只是照着书本干巴巴地念上两句而已。从深层次看,是我们原有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的现实情况,本人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了这样的一些教学探索。一、巧妙设置问题,在畅所欲言中鉴赏美术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随着知识经验的累积,他们已有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心理发展水平也更趋于成熟,也正值个人世界观的形成。由于在应试教育“标准答案”的压力下,高中学生已经习惯于接受教师直接给予的答案,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丝毫未觉不妥。而美术教育是完善人的功能之一,正体现在它不会给你固定的结论。“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把判断的权利还给每个人。教师在
5、引导学生鉴赏艺术作品时,一般都会对该作品从头到脚,从历史到现在进行详细的讲解,并习惯于把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及喜好先传达给学生。时间一常,学生就会认为艺术作品鉴赏的结果具有唯一性,而且与做习题得到的唯一标准答案一样,都只认可教师给出的权威结论,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有时竟然连质疑的能力丝毫也不曾显现,这样的教学结果是极其失败的。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中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地发掘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述能力,不可独断专行,在授课时,教师应该避免作一些主观化地评说,要把畅所欲言的机会留给学生。每个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都是不相同的,艺术没有恒定的答案,所以教师具不可武断地对艺术作
6、品作出所谓的艺术的评价,要让学生真真切切地通过自己对艺术作品的认识,让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都得到挖掘和施展。比如,在引导学生如何鉴赏挪威画家蒙克的《呐喊》时,我们可以设置一些侧重学生情感方面的问题,去引起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直觉。可以这样问:(1)当你看到这件艺术作品时,第一个感觉是什么?可以简单形容吗?(2)看见这件艺术作品你能联想到什么?(3)这件作品你喜欢吗?喜欢什么地方?不喜欢什么地方?为什么?(4)如果面对这种光明前途失去希望和斗争精神,而得颓丧和悲观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你的直觉。这样发问的效果就会比我们以前的教学方法效果好得多。按照我们过去的教学方式,教师经常
7、会这样问:“我刚刚说过的这幅画的特点记住了吗?”,“我们欣赏作品的方法有哪些?”像这种死教条的教学方法应该彻底杜绝了。在鉴赏课中学生想知道的东西比教师想象的多,关于作品本身、艺术家或其他相关的事物等等。我们除了可以设置一些针对学生的问题,也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如故意“引错”环节,让学生向老师“质疑”相关的问题,教师给出相关准确的答案,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比如,当出示收集的毕加索作品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