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中暑教学ppt课件

高热中暑教学ppt课件

ID:33736461

大小:324.51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5-25

高热中暑教学ppt课件_第1页
高热中暑教学ppt课件_第2页
高热中暑教学ppt课件_第3页
高热中暑教学ppt课件_第4页
高热中暑教学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热中暑教学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热中暑方竹君2012年8月一、定义中暑是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和无风的环境下,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定义二、分级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重症中暑依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日射病)热痉挛:一个工作日的最高生理限度的出汗量为6L,高温环境出汗量可在10L以上。大量出汗使水和钠盐过多丢失,使肌肉痉挛,并引起疼痛。热衰竭:人体对热环境不适应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发生虚脱,亦可伴有过多的出汗、失水和失盐。热射病:体内热蓄积,引起体温升高,加

2、快了心排血量和呼吸频率,皮肤血管扩张,出汗等提高散热效应。体温调节中枢失调,心功能减退,心排血量减少,中心静脉压升高,汗腺功能衰退,体温>42℃以上可使蛋白变性,超过50℃数分钟细胞即死亡。三、病因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在气温升高>32℃、湿度较大>60%和无风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或体力劳动,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缺乏对高温环境适应者,极易发生中暑。诱发中暑的因素:(1)环境温度过高>32℃(2)人体产热增加:重体力劳动、发热、甲亢(3)散热障碍:过度肥胖、不透风的衣裤(4)汗腺功能障碍:系统性硬化

3、病(5)过度劳累(6)睡眠不足(7)缺乏体育锻炼(8)某些药物的应用剧烈运动时产热较静息状态增加10倍以上,肌肉产热占90%。体温升高时,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约为正常的20倍,大量出汗促进散热。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方式:(1)辐射—占散热量的60%(2)蒸发—占散热量的25%(3)对流—占散热量的12%(4)传导—占散热量的3%四、临床表现先兆中暑: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体温正常或略高,不超过38℃。如及时转移病人到阴凉通风

4、处安静休息,补充水、盐,短时间内即可恢复。轻症中暑:体温至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继而面色苍白、皮肤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及时有效处理,常于数小时内恢复。重症中暑(1)热痉挛:出现严重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四肢、咀嚼肌及腹肌等经常活动的肌肉为多见。血中钠、氯浓度显著下降,而引起四肢阵发性强直性痉挛,多见于下肢腓肠肌,常伴有肌肉疼痛、腹绞痛及呃逆。体温大多正常。(2)热衰竭:常发生于老年人、儿童、慢性疾病患者。先有头痛、头晕、恶心、继而有口渴、胸闷、脸色苍白、冷汗淋漓、脉搏细

5、弱或缓慢、血压偏低。可有晕厥,并有手、足抽搐。体温可轻度升高。重者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实验室检查:高钠血症、轻度氮质血症和肝功能异常(3)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典型表现为高热>41℃、意识障碍。临床可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劳力性热射病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多为平素健康的年轻人,体育运动数小时后发病,约50%患者有大量出汗,心率可达160-180次/分,脉压增大,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或MODS病死率较高。非劳力性热射病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

6、多见于居民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体衰居民。表现为皮肤干热和发红,80%以上病例无汗,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和瞳孔缩小,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约5%的病例可发生急性肾衰竭,可有DIC,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五、急诊处理先兆中暑与轻症中暑:撤离高温环境,在阴凉、通风处安静休息并补充清凉含盐饮料,即可恢复。可酌情给予葡萄糖盐水静脉滴注,体温升高者及时物理降温。重症中暑:热痉挛与热衰竭:阴凉通风处休息或静卧,静脉补给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一般患者经治疗后30分钟到数小时

7、内即可恢复。热射病:应在1小时内使直肠温度降至38.5℃以内。体外降温:可用冷(冰)水擦浴,空调降低室温至20-25℃。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20℃的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血液透析或9℃的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腹膜透析。药物降温:将氯丙嗪25-50mg稀释于500ml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中静脉滴注1-2小时。六、护理要点保持有效降温,监测体温的变化,如使用冰敷者应注意及时更换冰敷部位,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避免冻伤。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有呼吸抑制、深昏迷、血压下降(收缩压低于80mmHg)则停用药物降温。补液充足

8、,防止虚脱、衰竭的发生。及时吸除鼻咽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谢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