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719551
大小:56.4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28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及反思三数组张艳妮教学内容:小学数学苏教国标版第五册P58—60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教学准备: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了板,橡皮筋。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
2、大家欣赏。(多媒体显示一组图画,都是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看了这些美丽的画片,你有什么感想?发现了什么?2、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呢?3、长方形和正方形中还藏着很多秘密。到底是哪些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揭题)(分析: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从学半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出发来重新组建。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和想一想,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让学生找准上学期所学的几何形体的认知基础。另…方面,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活动中,身心参与,思维被激活,充满了探究新知的强烈
3、欲望。)二、猜想验证,归纳发现1、观察拿岀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同桌交流。你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同桌交流。2、操作验证(1)拿出自己的学具,用自己的办法验证。(2)把自己的猜想和验证向小组汇报。3、反馈(1)对长方形的边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比等)相机教学“对边”。指一指长方形的对边在哪里,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对边?长的一条边,请你给它起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短的一条边呢?(2)对长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等)(3)正方形的边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
4、书。怎样来证明?正方形的边你会叫它什么?(4)正方形的角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怎样来证明?(分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从事“再创造”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以上三个环节的设计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设计的。整个过程学生表现主动,试验的兴趣高昂,而且能把试验的结果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集体智慧,体现出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助,探索与创新,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协作力和创造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4、归纳(1)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练习
5、:下面哪些图形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哪些不是?为什么?(分析:通过刚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试验结论,让学生运用发现的结论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充分发挥数学的使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7科的重视和兴趣。)5、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好朋友,它们之间有干什么相同的地方?(分析:通过比较,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更好的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三、练习1、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再说说它们的特点。2、在书上P64笫7题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再说说小青菜提的问题。3、完成书上P64第4题。先自
6、己拼一拼,再与同桌交流一下。(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拼出儿个不同的长方形。4、思考: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岀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分析:运用开放性的教学策略,体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开放。更旨在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开放,训练其思维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与反思:传统儿何教学把知识的获取和逻辑思维的发展作为主要冃标,非常强调几何的推理价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体现几何的价值,特别是几何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合情推理等方面“过程性”的教育价值。几
7、何教学,从20世纪60年代的教具演示,到80年代的学具操作;从形式推导到公式意义的理解;从关注学习结果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了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在实际教学中我尝到了探索的喜悦,对儿何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1•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空间观念。本课打破常规,用“想…想”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念和学习欲望,在操作活动中,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接着让学生在图形中辨别,在生活实例中辨别。教师精心安排的回忆,观察,操作,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空间观念在大量直观感知中逐
8、步形成和发展。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创新精神。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能够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火花。这在活动四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在这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只是活动的组织者。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生与生思维的碰撞,一个方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