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高考一轮复习学案:出师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出师表【复习任务】1、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准确理解、翻译并默写重要的句子;2、积累虚词“以”的常见义项,并能准确推断其不同语境义;3、积累本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检测】一、解释文中划线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先帝创业未半而屮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Z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
2、,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前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o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
3、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屮,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谍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o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先帝不以臣卑鄙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
4、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Z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輙()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名/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2、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o3、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4、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正如他在《出师表》中写道:,O
5、5、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o6、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三、积累虚词“以”的常见义。1、咨臣以当世之事()2、策之不以其道()3、受命以来()4、愚以为宫中之事()5、以光先帝遗徳()6、不以物喜()7、以勇气闻于诸侯()8、固以怪之矣()【练习】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4、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5、今以实校之()6、日以尽矣()7、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8、臣窃以为其人勇士()【高考链接】尝试翻译全句,并注意
6、“以”的用法。1、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而矣。(2017江苏高考)2、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澹立石以纪其事。(2012安微高考)四、古代文化常识积累。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表示尊重。B.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皇帝的自称。C.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D.古人讳言死:天子死曰崩,大夫死曰薨,庶人曰死。五、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
7、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偏义在“亡”,“存”是衬字。5、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偏义在“谢”,“代”是衬字。6、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偏义在“兄”,“弟”是衬字。指刘兰芝的兄长。7、时一刻不适耳
8、目之观偏义在“目”,“耳”是衬字。8、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9、昼夜勤作息10、便可口公姥,及时相遣归1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2、冀缓急或可救助13、世之有饥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