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701552
大小:58.8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28
《列举初中数学导学案设计中导常用方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列举初中数学导学案设计中导常用方式【摘要】近年来,使用导学案教学的新课改在全国轰轰烈烈地进行,因此,各种类型的导学案铺天盖地而来.然而,导学案有好有坏,我认为一篇合格的数学导学案要做到:一是学生“易学”“愿学”"乐学”“会学”,二是教师"易教”•【关键词】导学案;导学;误区;学;教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课堂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才能实现少教多学的教育目的?就单从数学来讲,导学案的使用从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少教多学,导学案的使用带来的变化是:一是教师地位的改变,由传统的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引导者,教师主导性的地位变得重要;二是学生从被动的倾听接受改为主动的探索获取,即获取知识途径的改变.然而导学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率,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因此,让学生能够通过设计的导学案,提前预习学会知识,通过课前、课堂及课后的学生形成能力.所以,编写导学案的要求就是要我们认识一些导学案编写的误区,找出适合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的编写方法.目前部分教师编写导学案存在以下几个误区:误区一:导学案等于先看书再做提纲.这种类型的导学案应该谈不上“导学案”,而是学生预习的检测卷,因为根本体现不了“导学”二字•误区二:导学案等于教案.部分教师认为编写导学案就
3、是把传统课堂上要讲的话、要做的题目编写出来,这样的“导学案”导的成分其实是不错的,但是学生“学”的部分就不够了.误区三:缺乏探究性,不能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缺乏层次性,不能落实分层教学的课程理念;缺乏问题的开放性,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误区四:生搬硬套,流于形式.所有的课都按照相同的模式进行设计,没考虑到知识板块的不一样,导学案的结构也可能不一样.经过多年的经验,我认为,合格的导学案要做到让学生“易学”"愿学”“乐学”“会学”,教师"易教”•编写出合格的导学案,我们需要从导学案的定义说起.导学案,从字面来理解,是指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和设计.导学案是经过
4、教师集体备课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备课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和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导学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三维目标”为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载体.一篇好的导学案,如何体现"导学”是关键.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四基的发展,除了掌握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掌握数学思想和积累相应的活动经验.学生通过看书,往往看到的是结果,缺乏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我们编写导学案时,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重知识的“导”、我个人认为,平时用得比较多的“导”的方式有:
5、一、充分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类比联想,化新为旧,从而让学生“易学”例如:我在设计"求解一元一次方程2”中,在“探究一:温故知新、类比联想”中设计了这样的两道题:1.去括号:-2(2x+1)=.2.解方程:-4x-2=4-x.使学生快速复习去括号及上节课的相关内容基础上,再完成下一环节'‘探究二:探索、发现”•3•认真观察上面1,2两小题的联系,解方程:-2(2x+1)=4-x.通过预设三个习题,引导学生快速找到本节课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突破本节课重难点.二、往往可以通过“实验操作一一类比联想(猜想)一一论证”的认知过程或者形式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乐学”例如:
6、在“同底数幕的乘法”一课中导学案中的“探究一:温故、探究、猜想、归纳”,我是这样设计的:1.an是表示个a相乘,其中底数是,指数是—•2.探究、猜想、归纳:【问题】103X102的结果是多少?【探究】因为103表示个10相乘,102表示个10相乘,所以103X102=(10X10X10)X(10X10)=10X10X10X10X10=105.(1)23X22二二二;(2)a4Xa2===.【猜想】am•an=,并说说你的理由.通过第1小题,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幕的意义,再通过第2小题的实验探究一猜想一论证的认知过程,学生很自然地探究出规律,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7、学生自然就"乐学”•三、通过联系生活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愿学”例如:在“认识三角形2”中,为了解决三角形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设计的:昨天老师来上班的途中经过一个道路施工地,道路刚灌好水泥,可是老师发现在刚铺的水泥地上有一些小脚印(如图1),请问为什么小朋友会选择横穿马路呢?学生自然想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新知探究】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如图2,AABC的三边分别记做a,b,c.请比较:a+bc;b+ca;c+ab.理由是什么?【归纳】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第三边.通过生活中小朋友为了寻求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