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几个比喻的理解和赏析

文中几个比喻的理解和赏析

ID:33617813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27

文中几个比喻的理解和赏析_第1页
文中几个比喻的理解和赏析_第2页
文中几个比喻的理解和赏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文中几个比喻的理解和赏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中几个比喻的理解和赏析   钱钟书先生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有着丰厚学术素养的学者。其语言亦庄亦谐,幽默生动,又善于引譬设喻,妙趣横生,然细细品读起来,就会发现其幽默和讽刺的比喻背后,往往蕴含着作者对文学、社会和历史的热切关注和独特的极有深度的思考,并闪烁着智慧的灵光。这些精妙的比喻不仅表现在其小说中(《围城》最为突出),也表现在其大量的学术研究或散文随笔中。本篇文章虽是一篇演讲,也不乏一些例子:   【例句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理解】这句话的本

2、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而形象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例句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

3、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理解】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   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

4、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例句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理解】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例句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

5、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理解】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同时在批评中也表明: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例句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理解】“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每个人都能理解和感受,用这种比喻来阐明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的道理是最贴切不过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