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论争中的修辞问题及对策

钓鱼岛论争中的修辞问题及对策

ID:33607187

大小:57.3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27

钓鱼岛论争中的修辞问题及对策_第1页
钓鱼岛论争中的修辞问题及对策_第2页
钓鱼岛论争中的修辞问题及对策_第3页
钓鱼岛论争中的修辞问题及对策_第4页
钓鱼岛论争中的修辞问题及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钓鱼岛论争中的修辞问题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钓鱼岛论争中的修辞问题及对策-大学语文论文钓鱼岛论争中的修辞问题及对策秦亚勋(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钓鱼岛的日本名称“尖阁诸岛”在国际社会的流通为我方制造了不利的话语劣势。面对这一修辞形势,我方应坚定“关于钓鱼岛从来就不存在丝毫争议”的清晰立场,不断强调中日“留待以后解决”的共识并不预设钓鱼岛主权存在争议,并始终围绕日方在历史上为窃取钓鱼岛施展的各种卑劣手段进行修辞发明。[关键词]钓鱼岛;事实;修辞发明[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3-0047-01一、引言就中日钓鱼岛问题,西方修辞作为“通过象征手段影响人们

2、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的一门实践”,[1]强调以非暴力手段处理冲突、解决争端。借助于西方修辞提供的理论视角,本文通过对钓鱼岛事件的部分话语互动进行修辞解读,揭示在该事件中被忽视的修辞问题,并提出初步的应对策略。二、钓鱼岛?尖阁诸岛?——“名从主人”与话语主动权先来看一节国内权威媒体的报道:应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邀请,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将于9月4日至5日访问中国。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28日宣布了希拉里本次访华的消息,并表示美国借此次访华强调在南海及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不过,在当天的例行记者会上,纽兰谈及钓鱼岛问题时,将钓鱼岛表述为“尖阁诸岛”……纽兰称,钓鱼岛是《日美安保条约》的适用对象,并重

3、申美方在主权上“不持特定立场”的一贯态度。[2]该新闻中的细节信息很值得我们作一剖析。粗看上去,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释放出的信号应该是十分谨慎和中立客观的:明确持“不持特定立场”的所谓“一贯态度”。然而,即便先不去细究该态度究竟是否如其所称是“一贯”的,纽兰以日本的官方称谓将钓鱼岛称呼为“尖阁诸岛”,就已经初步流露出来美国在实际上所持有的立场。“名从主人”——遵从主人的命名权——这是人与人、乃至国与国之间交流中普遍默认的基本原则。作为一国外交发言人的纽兰,不会连这个起码的道理都不懂。同理,作为负责为钓鱼岛事件开招待会向媒体通气的知情人士,她也不会不知道钓鱼岛在中国应该如何称谓。因此,排除以

4、上两种情况之后,我们只能认定:纽兰的这一称呼无疑是一个具有精心预设修辞意图的话语行为。“名称”与“主人”之间理所当然的隶属关系,让任何一个具有正常思维的人都会在听到“尖阁诸岛”这一日方称谓时,不加迟疑地认为是日本在行使着钓鱼岛的所有权。我们不妨来看一个实例。当我们在谷歌搜索引擎敲入“DiaoyuIslands”之后,跳出的第一个网页标题与之一致。然而,这却是《中国日报》海外版的网页。而第二个网页就是维基百科的介绍内容。我们无须打开就清晰看到如下文字:TheSenkakuIslands(尖閣諸島,Senkaku-shotō,variants:尖閣群島Senkaku-guntōand尖閣列島S

5、enkaku-rettō),alsoknownastheDiaoyuIslands。[3]维基百科号称“人民的百科全书”,是一个自由、免费、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词条的贡献者来自世界各地。然而,在这样一个影响巨大的互联网介绍当中,排在最前面的居然是日本的命名,至今没有人想到通过改变该词条相关内容的次序和格式,来改变世人对中国钓鱼岛的主权认知状态。事实上,不管目前采取何种补救措施,我们已经在该问题上陷入了被动。因为,这表面上仅仅是一个命名的问题,而实际却牵涉到修辞互动中的另一个关键问题。三、尊重由谁认定的“事实”?——“事实”在话语互动中的关键性功能唐家璇就钓鱼岛事件发表文章,题为“坦

6、诚面对事实,及时有效沟通,切实管控危机”,开篇写道:“……要正确妥善处理钓鱼岛问题,一定要牢牢把握一条重要原则,即:坦诚面对事实,……要努力做到“三要、三不要”,即:要承认争议而不要否认争议;要搁置争议而不要激化矛盾……。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在第八届“蓝厅论坛”上发言时亦持类似观点:“亚洲地区的确也还存在着一些多年遗留下来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问题。我们主张有关国家以地区和平稳定大局为重,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谈判寻找妥善解决和管控争议的办法,避免局势恶化升级。”以上两段引文中均有一个关键词:事实。当代主流西方修辞理论认为,“事实”从来都不是先定不变,而是通过修辞雄辩

7、的干预(rhetoricalintervention)构筑起来的。既如此,我们对这一“事实”该作何理解呢?即我们应该“面对”和“尊重”的“事实”是什么?或者说,我们该尊重什么样的“事实”、以及由谁认定的事实?引文并没有明确相关的具体信息。然而对于该“事实”的认定和明晰化显然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古罗马学者昆提利安指出,“通过确定的事物证明不确定的事物,是所有各种论辩的本质,因为确定的事物绝不可能从本身尚不确定的事物那儿得到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