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杨梅保鲜问题中的功能性包装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包装工程 PACKAGINGENGINEERINGVol.25No4.2004杨梅保鲜问题中的功能性包装设计1121张方洪,董传万,张颖,蔡奇雄(1.浙江大学, 杭州310027;2.中国美术学院, 杭州310002)[摘要]针对杨梅水果采摘后必须有20d以上保鲜期的要求,引入Ag纳米抗菌新技术,并采用双层复合包装,对保鲜环节中的水份保持、气体调控、抑菌灭菌等问题研究,重点解决了最后3d货架期保鲜的技术关键。这种功能性保鲜包装技术,在其他农副产品保鲜技术革新中同样有参考意义。关键词:保鲜技术;货架期;纳米技术;功能性包装中图分类号:F72613;TB48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2、:1001-3563(2004)04-0142-02FunctionalPackagingDesignforKeepingtheFruitofWaxberryFresh1121ZHANGFang2hong,DONGChuan2wan,ZHANGYing,CAIQi2xiong(1.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27,China;2.ChinaAcademyofFineArts,Hangzhou310002,China)Abstract:Aimingatmeetingthecommonrequirementthatthefruitofwaxberrybek
3、eptfreshupto20daysafterpicked,withthenewAgnanometerantibiotictechnologyintroducedandthedoubledeckcompoundpackagingadopted,thefresh2keepingproblemoffruitssuchasmaintainingmoisture,regulatingtheairandencouragingsteril2izationactivitieswereresearched.Thekeydifficulty,whichliesinthelast3dayswhenthef
4、ruitwasputonshelves,wasfocusedandconquered.Thisfunctionalpackagingtechnologywasbelievedtohavegreatsignificanceinthefresh2keepingtechnologyinnovationofotheragriculturalandside2lineproducts.Keywords:Fresh2keepingtechnology;Shelflife;Nanometertechnology;Functionalpackaging 农副产品因其品质、流通上的特殊性,在包装防护中,
5、除了2002年7月5日《钱江晚报》报道,在欧美市场,优质杨梅可卖和其他产品共同的防机械损伤要求外,保鲜保质问题更为突到约30美元/kg。因为传统的包装方式达不到保鲜要求,使浙出。重点介绍一种引入Ag纳米技术的杨梅功能性保鲜包装。江省杨梅虽然品质好,产量高,但很难大量出口和运销到国内外更远的地区,所以研制开发综合参数达标的先进保鲜包装具1 杨梅的保鲜与包装设计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2002年浙江省某部门为本省大众特色水果杨梅的保鲜问2 保鲜功能性包装题明码标“奖”,登报招标攻关,要求杨梅保鲜期须达到20d以[1]上(17d为从产地到港口并经船运到欧美时间;3d超市货架2.1 水果保鲜的一
6、般技术期),失水率、腐烂率均控制在5%以内,色泽和风味基本不变,水果蔬菜采摘后进入储运阶段,其持续的生命活动主要表同时对保鲜包装的成本、生产工艺及适运适销性亦有相应的要现为呼吸作用,实质是在一系列专门酶的参与下,经过系列中求,以利于产业化发展。间反应进行的一个缓慢的生物氧化与还原过程。其间组织中杨梅是浙江的第二大水果产品,全省杨梅种植面积已超过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物质,最后生成CO2和H2O并释放246667万m(70万亩),年产量达21万吨。杨梅含水含糖量高,出热量。在这些果蔬类商品的包装设计中,需要考虑钝化反采摘上市时间集中,盛产期正逢江南梅雨季节,采摘后2~3d应,既要保持它们
7、的生命活动即呼吸作用,但又要能控制在缓就会变质,保鲜比一般水果如柑桔、苹果等更为困难。据2002慢的状态下进行。换言之,即使这些果蔬类商品在少量的“缺年统计,全省有近10万吨杨梅因保鲜技术不过关,销售不及时氧”呼吸情况下,仍能维持生命活动,不会破坏其正常的新陈代而腐烂成垃圾,损失极大。而杨梅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据谢。对具体的杨梅而言,包装要有一定的气隙。收稿日期:2004206228基金项目:浙江大学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资助作者简介: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