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

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

ID:33529088

大小:697.6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26

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_第1页
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_第2页
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_第3页
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_第4页
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期(总第245期)工业技术经济No.3(General,No.245)2014年3月JournalofIndustrialTechnologicalEconomicsMar.2014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齐亚伟(江西财经大学,南昌330032)〔摘要〕本文测算了2000~2010年中国30个省市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ogarithmicMeanDivisiaIndex,LMDI)将碳排放总量分解为G

2、DP、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等4个因素,以此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空间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决定因素;技术效应是抑制碳排放增加的最重要力量;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空间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作用方向尚不稳定,但对碳排放增加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关键词〕碳排放因素分解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区域经济发展DOI:10.3969/j.issn.1004-910X.2014.03.011〔中图分类号〕F416.2〔文献标识码〕A引言1文献综述

3、能源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已经逐渐成为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问题成和国家经济增长的生产因素。目前,我国正处于为经济学研究的一大热点,能源、环境与经济之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各种能源的间的关系引起学者广泛的关注。Grossman和需求也在不断上升。但近年来,化石能源消费产Krueger(1991)发现二氧化硫、烟尘和水污染的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直接导致了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这就是著[1]全球性的气候变暖问题,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Ang(2007)利用协生了重大影

4、响。作为目前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整模型研究了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和经济产出最大的国家,中国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国际三者的关系,认为从长期看,三者互为Granger气候会议上首次提出具体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即因果关系,从短期看,能源消耗与经济产出具有[2]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表明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虽然比较直观地反映了经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减排压力。发展低碳经济,实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但不能揭示经济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发展,

5、是可持续发展增长影响环境污染的渠道和机制。为了明确经济的重要含义。增长、能源消费与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内在关系,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碳排放也存在显一批学者开始采用因素分解法分析区域经济增长著的区域差异,因此,在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过程中环境污染物排放的驱动因素,其中应用最展过程中必须了解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驱动因为广泛的是迪氏指数分解法。DeBruyn(1997)素,及区域经济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这对促进利用Divisia指数分解法将1980~1990年荷兰与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西德的二氧化硫排放分解为规模

6、效应、结构效应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技术效应,其中技术效应是二氧化硫排放减少收稿日期:2014—01—1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1273122);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项目编号:GJJ12739)。作者简介:齐亚伟,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77—第3期(总第245期)工业技术经济No.3(General,No.245)2014年3月JournalofIndustrialTechnologicalEconomicsMar.2014

7、[3]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第i种能源的碳含量(tc/TJ),COFi是第i种能Bruvoll和Medin(2003)在分解1980~1996年挪源的碳氧化率。各种能源的CO2排放系数来源于威的10种空气污染物排放时,同样发现能源消耗IPCC(2006)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2007)。强度等在内的技术效应是污染减少的主要原因,根据以上计算公式,本文计算了2000~2010而生产结构以及能源种类的变化对污染减少的作用年中国内地的30个省市(西藏因数据不全

8、不在[4]不是非常明显。还有学者采用LMDI(对数平均考察范围内)能源利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所用迪氏指数法)分解法对中国人均碳排放进行分解的数据均来自历年的《中国能源年鉴》、《中国统时,发现能源强度、能源效率是减少碳排放的主要计年鉴》和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