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诗歌比较阅读训练

[论文]诗歌比较阅读训练

ID:33379231

大小:64.43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25

[论文]诗歌比较阅读训练_第1页
[论文]诗歌比较阅读训练_第2页
[论文]诗歌比较阅读训练_第3页
[论文]诗歌比较阅读训练_第4页
[论文]诗歌比较阅读训练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文]诗歌比较阅读训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①一③题。(10分)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①,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忆江南刘禹锡春去也,多谢洛城②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泡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④。[注释]①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子坠落。②洛城,即洛阳。创作词时刘与白都在洛阳。③泡,沾湿。①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词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后以“山寺寻桂”“枕上看潮”两幅场景抒情表意。B•“寻桂”一句实中有虚看潮”一句静中有动,两句皆景中有人,

2、情趣盎然。C.刘词中独坐之愁人,与风中柳枝、带露兰草形成意境隽永的图画,构思新巧。D.两首词同一词调,且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但具体内容与情感却不尽相同。②请用两个词概括白居易词中表达的对杭州的感③刘禹锡词中“弱柳从风凝举袂,丛兰裏露似沾巾”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5分)①(3分)D(白词写的是秋天景色,刘词并非“回忆”)②(2分)喜爱(或“赞美”)(1分)、眷恋(或“怀念”)(1分)(两个词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只给1分)③(5分)运用拟人手法(或“比喻”、“想

3、象”)(1分),描写了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恍如一位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好似少女在惜别之际泪洒罗巾。(两句诗解说各1分)表达了惜春、伤春(1分)的孤寂、哀愁情怀(1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①一③题。送沈子福之江东(唐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柳枝词(宋郑文宝)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注释】①罟3)师:渔夫。诗中借指船工。②临圻(ql):地名。临圻: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①这两首诗都以为题材,诗人都借_这一诗歌传统

4、意象表达情感。王诗首句点题,郑诗题目寓旨。(2分)②这两首诗描绘了相似的情境,但感情基调并不完全相同,前者,后者—o(2分)③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①(2分)送别杨柳(2分)②(2分)明快;低沉。(意思对即可)③(6分)王诗以新奇的比喻,把无形的惜别之情比作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1分),从江北到江南,一直陪伴在友人身边(1分),表现出对友人惜别之情深厚(1分)。郑诗把原本无形无象的“离恨”,化为可以运载的有形有量之物(1分)

5、,仿佛画舸载着诗人的离恨驶向江南(1分),表现出离愁的深重(1分)。(意思对即可)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峡口送友人(司空曙唐诗)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送蜀客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答案:暮春飞花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尸的知识。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

6、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答案:思念故乡之情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

7、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四、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

8、)—(3)题。临高台(萧衍①)咼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草树无参差,山河同一色。仿佛洛阳道,道远难别识。玉阶故情人,情来共相忆。临高台(沈约②)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注】①萧衍: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年八十六。有集三十二卷。②沈约: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与萧衍同属“竟陵八友”。(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萧衍沈约二人同登一座高台,采用同一视角观望,同怀念远在洛阳的情人,诗中都有借景抒情的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