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

ID:33345291

大小:2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25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_第1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_第2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之(一)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如:“遂使之行成于吴。”(《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之:这样的4.代事。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5.代物。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劝学》)之:代木。(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1.定语的标志。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

2、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之:可译为“的”。2.宾语前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3.定语后置的标志。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3、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4.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第二个“之”,是“得”的意思。5.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可分以下三种情况。①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主谓短语在句中作宾语。如:“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

4、践灭吴》)其中“其力之不足”在句中作“知”的宾语。③用在复句的一个主谓式分句里面。如:“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之”不是加在主谓之间,而是加在主语和介宾短语之间,改变其句子的结构关系,主语和介宾短语组成新的短语。例如:(7)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8)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国语•勾践灭吴》)(9)今秦之与齐也,犹齐之于路也。(《史记•张仪列传》)        去掉例(7)、例(8)中的“之”字,我们可以发现,“寡人”和“吴”在全句中充当主语,介宾短语“于国”和“与越”在句中充当状语(谓语

5、的一部分);加上“之”后,全句的结构就发生了变化,两个特殊形式的短语,也就是主语和介宾短语组成的新短语“寡人之于国”和“吴之与越”充当了全句的主语,这种句式有强调语势的作用。在翻译时,不妨还原句子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去掉“之”字,让特殊短语中的主语充当全句的主语,介宾短语充当全句的状语。如例(7)可译为:我对于自己的国家算是尽心了。在例(9)中,“秦之与齐”作全句的主语,“齐之与鲁”作动词“犹”的宾语。           (三)音节助词1.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袁:这个之很容易误认为是代

6、词,因为“鼓”已经翻译成“击鼓”,所以“之”在这里只是一个衬音,没有实在意义。)(《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四)动词,到……去。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五)固定格式“……之谓也”,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该句句意为:“俗语有这样

7、的说法,’听到过上百种道理,便以为没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焉】(一)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二)代词。1.相当于“之”。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