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证辨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摇422环球中医药2016年11月第9卷第11期摇Global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ovember2016,Vol郾9,No郾11·学术论坛·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证辨析秦高凤摇赵琰摇屈会化揖摘要铱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伤寒论》中争议较多的方剂之一,对其争议观点众多,主要集中在桂枝和芍药这两个药上,即“去桂还是留桂,去芍还是留芍冶。本文遵方有执之观点,即去桂留芍。刘渡舟将本方解读为苓芍术甘汤。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方证,主要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命名之意和方证要义两个
2、方面对此方证进行辨析。揖关键词铱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摇《伤寒论》;摇桂枝汤揖中图分类号铱摇R289.1摇揖文献标识码铱摇A摇doi:10.3969/j.issn.1674鄄1749.2016.11.045[1][4]摇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出自《伤寒论》第28条:“服枝二两即减少桂枝之量。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5)认为经文错简。如钱天来《伤寒溯源集》云“大约是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芍药三两,甘草历年久远,后人舛误所致。非仲景本来所系原方冶,此说法(
3、炙)二两,生姜(切)三两,白术三两,茯苓三两,大枣(擘)十[5]不必深究。二枚。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以上为众医家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中桂枝和芍药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加茯苓,白术。冶桂枝去桂加茯去留观点的主要论述,虽然各家看法不同,但均有各自的依苓白术汤是《伤寒论》中争议较多的方剂之一,对其争议主据和道理。本文对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证的理解和要集中在桂枝和芍药这两味药上,其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论述主要遵循方有执的观点,即去桂留芍,主要从桂枝去桂[2]下五个方面。加
4、茯苓白术汤命名之意的探讨和方证要义两个大的方面对(1)以方有执为代表,主张去桂留芍,即遵原文的主张本方方证进行辨析,试图对本方有更好的理解。“去桂冶,许宏、柯韵伯、陈修园、唐容川等皆持此说,本文采1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命名之意的探讨用此观点。方有执认为无汗非桂枝证所以需去桂;在表里同病的情况下,本汤证以里证水饮为主,故先以苓术芍治里,后《伤寒论》中以某汤加减进行命名的方证众多,与本方[3]用桂枝汤治表。加减类似的方剂还有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2)以《医宗金鉴》为代表,主张留桂去芍,即“去
5、桂冶应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三首汤证均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进行[3]是“去芍冶之误,陆渊雷、李其高等亦持此说。所据乃方中加减的,或去芍药,或去桂枝。《伤寒论》第22条:“若微寒无去君药之理;桂枝外以散解,内以协助苓术化气行水;本方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冶第112条:“伤寒脉浮,医以汤证与桂枝去芍药汤的心下满微痛证的症状相似。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3)以成无己为代表,主张留桂留芍,即不应“去桂冶也龙骨救逆汤主之。冶前者是胸阳受损,表邪不解之证,故去掉不应“去芍冶,当用桂枝
6、汤原方加苓术。成无己《注解伤寒阴柔、有碍阳气宣通之芍药,同时加温经复阳之附子;后者是论》云:“与桂枝汤以解外,加茯苓白术利小便留饮。冶认为本心阳虚证,复被痰扰,同样去掉阴柔之芍药,加镇静潜阳之龙方为表里双解之剂,即以桂枝汤解表,又加三两茯苓和三两骨牡蛎以及祛痰劫虐之常山。从这两条汤证的用药,可以看白术来健脾利湿,使水邪从水道出。出,仲景的组方是随证加减,正如第16条所言:“观其脉症,(4)以吴考槃为代表,认为去桂乃减桂枝之量。因桂枝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冶其方名也与这种组方原则密切相关,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乃
7、与桂枝加桂汤相对应,所以去桂是去桂所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命名也是与本汤证的症状及随证加减有关。对于本方命名提出最具学术意义观点的,当属刘渡舟。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新奥基金(2015鄄XAJLJJ鄄009)刘渡舟在晚年研读《伤寒论》时,有惊喜的发现,认为本方其作者单位:100029摇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秦高凤(硕士研究生)、赵琰];北京中医药研究院(屈会化)实是与苓桂术甘汤相对应的,将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命名作者简介:秦高凤(1988-),女,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为苓芍术甘汤。刘渡
8、舟云:“桂枝汤中的芍药和桂枝,有滋方向:经典方剂的配伍与应用。E鄄mail:1206279030@qq.com阴和阳之功,在临床上具二分法之意,即既有桂枝汤去芍药,通讯作者:赵琰(1973-),女,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又有桂枝汤去桂枝;既有桂枝汤加桂枝,又有桂枝汤加芍药。典方剂的配伍与应用。E鄄mail:zhaoyandr@gmail.com这种桂芍相互对用的规律,符合疾病变化的客观要求。冶所环球中医药2016年11月第9卷第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