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325003
大小:36.5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2-24
《如何落实纲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0、新《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体现了怎样的儿童发展观、质量观、评价观和课程观?一、可以说《纲要》字里行间都旗帜鲜明地倡导尊重幼儿、保障幼儿权利、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儿童观。《纲要》总则的五条,除第一条之外,其他四条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围绕“幼儿发展为本,”明确指出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等。幼儿发展问题,是幼儿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整个教育的方方面面正是围
2、绕着这一最根本的问题而展开的。新《纲要》更加鲜明的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1、在教育的目的性与发展的可能性之间寻找平衡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承载着教育的目的性,幼儿显示着发展的可能性,新《纲要》追求的正是:在教育的目的性与发展的可能性之间谋求平衡的发展适宜性教育。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幼儿发展,幼儿的主体地位表达了幼儿是发展的主人,教师的主导作用则表达了幼儿理想发展离不开教师。“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与学”,要求我们从孩子发展规律中了解“学”,在引导孩子的发展中把握“教”。所以对教与学中
3、的儿童发展的把握是新理念向实践转化的重要前提。2、引导幼儿发展的原则:(1)发展的持续性原则——“教什么”。《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奠基意味着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幼儿园教育应着眼于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要特别注重那些对儿童产生影响的品质,为其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教什么”问题上有两点需要把握:A、教育的即时效应和发展的潜在性问题。不能急功近利。新《纲要》提倡教育必须“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B、培训终身受益的品质
4、。(2)发展的全面性和差异性——“如何教”。新《纲要》提到要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使每个幼儿都得到发展”。即充分体现“全面发展观”。(3)发展的规律性——“何时教”。《纲要》指出,教育必须“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是因为对年幼儿童来说,其发展更倾向于遵循自身内在的发展逻辑性,一切外在的社会要求和知识体系,离开了儿童发展的自身轨道,是难以内化为儿童的素质的。A注意儿童发展的能动性;B注意儿童发展的阶段性;C注意儿童发展的自然性新《纲要》中的质量观:《纲要》各
5、领域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以及组织和实施、评价等所有部分,均一致地将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放在核心的位置,强调教育活动要“符合幼儿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各领域的目标表述较多地使用了“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词汇,突出了我国基础教育共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取向;各领域都强调良好的习惯形成,强调合作、参与、探索,强调幼儿每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作用等。总之《纲要》明显着眼于幼儿终身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的重要素质,如积极主动的态度、强烈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初
6、步的合作意识、责任感等,这是衡量幼儿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知识观:传统上:人们一直把知识面看作是对世界的描述和解释新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一种关系体系,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新《纲要》中的知识观:没有像以往那样一式开列出一个幼儿“应该学”或教师“应该教”的知识技能菜单,而是通过对教师提出“做什么,怎样做和追求什么”的要求,将教育内容与教育环境、教师的任务、儿童的活动、儿童的发展融全合在一起。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
7、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纲要语言》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纲要社会》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纲要科学》“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纲要艺术》课程观:知识观的变化不仅影响了教育内容的变化,而且也影响整个课程的变
8、化和教学体系的变化。(1)课程不再仅仅被看作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被视为师生共同研究参与探求知识的活动。(2)内容不再以信息为特征,而是蕴涵在信息的背景与意义之间的联系之中,过程也不仅仅以“方法”为特征,而是要面向内容,不断扩展内容之间的联系。学习内容与过程,学习者和学习对象已经变得密不可分。(3)教学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承过程,而是探求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4)教师不再作为知识权威代言人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