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218941
大小:38.9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22
《小班学习活动:我是快乐的小糖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班学习活动:我是快乐的小糖果【活动设计】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数概念不是直接教会的。”这说明幼儿形成数概念必须通过自身大量的感知,通过与具体实物互动,从经验中逐步获得。因此,一个有教育价值的数学活动必须以幼儿的现有经验为起点,将数学教育与他们所关心的事物、兴趣和对生活的情感有效地连结在一起,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和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花花班正在进行“糖果甜蜜蜜”的主题活动,幼儿对各种糖果非常感兴趣,他们喜爱吃甜甜的糖果,对糖果的名称、形状等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而小班上学期数学活动目标之一是感知一一对应,并能说出什么东西多了、什么东西少了或是一样多。基于这些因素,我设计了学习活
2、动“我是快乐的小糖果”。【活动目标】1、愿意跟着教师一起游戏;2、在说说、玩玩中,感知、体验一一对应,并能说出什么多了、什么少了或是一样多。【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增强幼儿对糖果的兴趣和感知;了解和分析幼儿关于一一对应的经验。材料准备:塑料圈13个;糖果头箍12个;与幼儿人数相匹配的糖盒若干、糖若干、塑料筐12个(三种颜色:红、蓝、绿各4个)、装糖盒的蓝色格子架三个(里面是一格一格的)、遮布若干。第5页共5页【活动过程】一、扮成糖果宝宝,引出游戏。1、你们喜欢吃糖吗,吃过哪些糖?今天我们把自己变成糖果宝宝好吗?我这里有许多漂亮的糖果头箍,等会儿每个宝宝去选一个戴。记住,一个宝宝只能戴一个头箍
3、!2、幼儿扮成糖果宝宝——每个幼儿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糖果头箍戴在头上。3、大家互相看看是不是一个宝宝戴一个糖果头箍?(这一环节旨在让幼儿通过扮演糖果宝宝的游戏情景,初步感知、理解一一对应。)二、游戏“糖果宝宝找家”1、念儿歌:“我是快乐的小糖果,跟着妈妈做游戏,扭一扭、转一转,糖果宝宝回家了,一个宝宝一个家。”2、看看哪里是你们的家?(哦!这些圆圈就是你们的家。等会儿糖果妈妈说,糖果宝宝回家了,每个宝宝就要快快回到自己的家。每个家只能待一个糖果宝宝哦。)(1)第一遍玩游戏(边念儿歌边玩):“我是快乐的小糖果,跟着妈妈做游戏,扭一扭、转一转,糖果宝宝回家了,一个宝宝一个家。”教师和糖果宝宝一起
4、核对:是不是一个宝宝一个家。糖果宝宝和家一样多,所以大家都找到家了。(2)第二遍玩游戏:每个糖果宝宝都找到了家,好像多了什么呀?第5页共5页多了一个家,那少了什么呀?(糖果宝宝少、家多。)(3)第三遍玩游戏:为什么这个糖果宝宝没有找到家啊?(少了一个家。)那多了什么呀?(糖果宝宝多,家少。)(通过念儿歌,玩“糖果宝宝找家”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情景中感知什么东西多了、什么东西少了或是一样多。)三、游戏“装糖”1、娃娃家的小客人要来做客,我们给他们送点糖好吗?2、我们先一起来装糖。这里有许多糖盒,等会儿请每个宝宝去拿一个糖盒,然后把糖装进糖盒。记住:一个糖盒装一粒糖。3、幼儿每人一个糖盒,开始
5、装糖,教师巡回指导。4、宝宝们,糖盒和糖一样多吗?(引导幼儿讲出多1个糖盒、少1粒糖等)。5、原来多了糖盒、少了糖都不行。只有糖盒和糖一样多,才能一个糖盒装一粒糖。(前一环节“糖果宝宝找家”是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开展,本环节的游戏是让幼儿进行个别化操作,让幼儿将获得的数学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并通过教师的个别指导,进一步了解每个幼儿对这个数学概念的掌握程度,给予个别回应与指导。)四、送糖盒去娃娃家的格子里1、现在为这些糖盒装上盖子,把它们送到娃娃家放糖盒的格子里。记住:一个格子放一个糖盒。2、幼儿盖盖子,并将糖盒放进摆糖盒的格子里。第5页共5页(学习活动不仅要关注幼儿的认知发
6、展,也要关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及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因此活动的最后环节,让幼儿将装好的糖盒送到娃娃家放糖盒的格子里的过程,不仅使整个活动达到高潮——且再次验证幼儿对于一一对应概念的运用,同时也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游戏情景中学会自己整理物品。)点评:这个活动以游戏形式进行,符合刚入园小班幼儿的特点。游戏让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幼儿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参与、体验、感受和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游戏与学习有效融合。活动中,教师将集体活动的环节与个别化操作体验的环节有机整合,充分满足了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内化的需求。让幼儿将已有经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活动目标的达成度比较高
7、。活动中,教师创设的环境及提供的教玩具充分满足每个幼儿的需求(幼儿扮糖果宝宝,戴头箍;给幼儿提供了三种颜色的筐即具有三个维度),这些教具能很好地为幼儿的游戏服务,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感知、理解数学概念。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对儿童来说,逻辑数理知识的获得,不是从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从自身内部构建数学关系的。”活动中,教师追随幼儿、顺应幼儿,始终以游戏的口吻积极引导、回应幼儿,关注到每个幼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