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俗超俗:俗中求雅——《闲情偶寄》中的雅致生活

在俗超俗:俗中求雅——《闲情偶寄》中的雅致生活

ID:33204048

大小:55.3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22

在俗超俗:俗中求雅——《闲情偶寄》中的雅致生活_第1页
在俗超俗:俗中求雅——《闲情偶寄》中的雅致生活_第2页
在俗超俗:俗中求雅——《闲情偶寄》中的雅致生活_第3页
在俗超俗:俗中求雅——《闲情偶寄》中的雅致生活_第4页
资源描述:

《在俗超俗:俗中求雅——《闲情偶寄》中的雅致生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在俗超俗:俗中求雅——《闲情偶寄》中的雅致生活-国学教育论文在俗超俗:俗中求雅——《闲情偶寄》中的雅致生活文/南枝云山《闲情偶寄》往往作为一部戏曲理论著作被人熟知,但在这部内容较为驳杂的著作当中,从亭台楼阁、庭院门窗的布局,到花卉种植、家具陈设;从女子的修容体态、服饰到饮食颐养,都表现了作者广泛的艺术领悟和无限的生活乐趣,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传统文人对雅致生活的理解。让我们从居室、器玩和种植这三方面来领略24一番个中之清雅。居室:虽由人作,宛若自然“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居室作为人的安身立命之物,它的舒适美观也是一门艺术。

2、而人之财力有异,对于居室的审美能否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呢?“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这是李渔给出的答案。李渔首先重视构建庭院住宅,须因地制宜,高下错落,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若自然”之境界。如庭院的空间处理原则:“房舍忌似平原,须有高下之势”,“径莫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窗栏则“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然此皆属第二义;居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坚,坚而后论工拙……总其大纲,则有二语: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闲情偶寄》居室部“窗栏第二”)。”如何装饰居室,李渔同样见解独到。《园冶》卷三就提到数十种门窗式样,窗子绝非只为

3、透气,透过它可以望到一个新境界,使人获得美的享受,“两岸之湖光山色,寺观浮屠,云烟竹树,以及往来之樵人牧竖,醉翁游女,连人带马,尽入画面之中,作我天然图画。”通过普通窗子的改制即可达到,获得人景相合的境界,不亦妙哉!李渔还善用山石、花草,变市井为陶情冶性的自然山林,从而收到咫尺山林、以少总多之效。在所居之地搭建山石,如同诗人做诗一样以审美的方式抒发主体性灵,在审美中享受。所谓“智者乐山,乐者乐水”即是如此,虽在俗而又超俗,力将生活雅化,这是李渔生活艺术思想的实质。而通过对花草的选择及装饰,居室环境可以随季节变化呈现不同特色。李渔的“

4、芥子园”、“半亩园”其中的一花一木、一树一石、一山一水都符合天理和情趣。器具:变俗为雅,点铁成金人无贵贱,家无贫富,饮食器皿为生活所需。李渔尚简朴,追求“朴”而“精”,善将俗物雅化,有种朴雅之味,如果“朴”而“粗”则有鄙俗之气。所以李渔认为避俗求雅关键在于巧用心思,施以人工,而不在器物之贵贱。他说:“至入寒俭之家,睹彼以柴为扉,以瓮作牖;大有黄虞三代之风,而又怪其纯用自然,不加区画。如瓮可为牖也,取瓮之碎裂者联之,使大小相错,则同一瓮也,而有哥窑冰裂之纹矣;柴可为扉也,取柴之入画者为之,使疏密中窾,则同一扉也,而有农户儒门之别矣。人

5、谓变俗为雅,犹之点铁成金……(《闲情偶寄》器玩部“制度第一”)。”由粗而精,由“农户”为“儒门”,亦即变粗俗为文雅。所以“粗用之物,制度果精,入于王侯之家,亦可同平玩好”通过主体的自觉创造,赋予平凡的客体以美。器皿,则讲位置,李渔提出了两个标准:忌排偶,以避矫揉造作;贵活变,眼界关乎心境,人欲活泼其心,先宜活泼其眼。这也体现李渔与一般雅士的重要区别:不是单纯的欣赏客体之美,而重视俭与奢、主动改造与被动接受之异。种植:花木有道,善感可得李渔谓花为“媚人之物”,欣赏花木,不止于形色,亦可唤起生活情趣之联想。如李渔谓“是根也者,万物短长之

6、数也,欲丰其得,先固其根,吾于老农老圃之事,而得养生处世之方焉。人能虑后计长,事事求为木本,则见雨露不喜,而睹霜雪不惊……”(《闲情偶寄》种植部“木本第一”)由花木之根想到人之根本,进而能摆脱世俗纷扰获得一种平和的处世方式。再如梧桐之“树有树之年,人即纪人之年,树小而人与之小,树大而人随之大,观树即所以观身。《易》曰:‘观我生进退’(《闲情偶寄》种植部“竹木第五”)。”可见花木之有道,善感可得之。花卉,能使人免于俗。如芭蕉者,“幽斋但有隙地,即宜种蕉。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坐其下者,男女皆入画图。”(《闲情偶寄》种植部“草

7、本第三”)若至黄昏入暮时分,细雨悄至,一杯茗茶在握,合眼品味雨打芭蕉之声,亦是人生一大享受。如竹者,“树欲成荫,非十年不可……惟竹不然,移入庭中,即成高树,能令俗人之舍,不转盼而成高士之庐。神哉此君,真医国手也。”(《闲情偶寄》种植部“竹木第五”)有高洁之竹相伴,人的品位情操也得到了提高。从生活环境到生活方式,李渔都力求营造一种清雅的文化气息和生活情趣。这是中国传统美学积淀在人心的结果。以“儒雅”的人生情趣和“风雅”的人格素养去面对生活时,世俗生活与精神世界便开始了沟通。他的雅致生活实践对我们的启示是:提高自身审美修养,培养自己高雅

8、的审美情趣,我们就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编辑/林青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