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结式“用光、用完、用尽”对比研究

动结式“用光、用完、用尽”对比研究

ID:33201737

大小:71.3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2-22

动结式“用光、用完、用尽”对比研究_第1页
动结式“用光、用完、用尽”对比研究_第2页
动结式“用光、用完、用尽”对比研究_第3页
动结式“用光、用完、用尽”对比研究_第4页
动结式“用光、用完、用尽”对比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动结式“用光、用完、用尽”对比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动结式“用光、用完、用尽”对比研究-汉语言文学动结式“用光、用完、用尽”对比研究朱希芳摘 要:以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语料库)为基础,以动结式“用光、用完、用尽”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中语义分析、转喻等理论对其进行研究。首先给出动结式的定义,然后探讨“用光、用完、用尽”的异同点。指出三者都属于动结式,表示“用没”。“用光”多与“钱”有关,强调最后结果的程度是一点不剩;“用完”有两种理解,易产生歧义,所表示的结果的程度没有“用光”“用尽”高,且多与“餐点”类词汇搭配;“用尽”多与抽象词汇搭配,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关键词:动结式“用光”“用完”“

2、用尽”语义一、引言现有的关于“光、完、尽”的研究一般是对其单字的研究,或者它们与其他动词的搭配研究,如:崔广华(2007)、李思旭(2008)、马双(2010)等等。关于“用光、用完、用尽”这三个词的对比研究却甚少。因此,本文对其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用光、用完、用尽”都属于“述语+补语”的动结式结构,表示“没有”。它们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差别,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本文认为三者在语义与语用之间有一定的区别与联系。二、动结式定义已有研究给“动结式”所下的定义大体是一致的,只是对于其分类,还存在一些争议。“动结式”最早见于吕叔湘(1980)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主要动词加表

3、示结果的形容词或动词,可以叫作动结式。”蒋绍愚(2005)也认为“动词+结果补语”所构成的述补结构是“动结式”。施春宏(2005)认为“动结式”指“砍伤、学会、唱红、走累、哭醒、说清楚、教快了”之类的黏合式述补结构。关于动结式的分类,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狭义动结式,描述的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事件,后一件是前一件的结果,如:他打碎了杯子。“他打杯子”和“杯子碎了”是两个事件,“杯子碎了”是“他打杯子”的结果。另外一种是广义动结式,包括狭义动结式和动趋式。动趋式是指一个事件的延续。如:他跑进教室。仅指“他进教室”这一件事(刘虹,2012)。施春宏(2008)认为动结式内部的基本

4、语义是表示致使关系。吕叔湘(1980)、詹人凤(1989)认为,动结式两个表述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袁毓林(2001)进一步指出:“述结式一般都表示使动关系。比如‘累病了’是指劳累导致生病。”本文所讨论的动结式指广义动结式,包含狭义动结式和动趋式。根据以上研究成果,我们给动结式下一个新的定义:动结式是“述语+补语”的结构,其中“述语”和“补语”既可以是形容词,又可以是“动词”,但“述语”和“补语”不能同时为形容词。如:这饭菜香死我了/美死你了(形+动);我哭累了/他唱红了这首歌(动+形);小说看哭了妈妈/他打跑了小鸟(动+动)等。此外,“述语”和“补语”之间存在致使性因果语义

5、关系——往往是“述语”的某些“行为”或者“特点”,引起“补语”某些“状态”或者“结果”。三、“用光、用完、用尽”的相同点“用光、用完、用尽”这三个词,均属于“述语+补语”结构,符合动结式的条件。因此它们也具有动结式的特点:“述语”和“补语”之间存在致使性因果语义关系。“述语”的某些“行为”或者“特点”引起“补语”的某些“状态”或者“结果”。这三个词都表示过去时态,指经过“用”这个动作以后产生的状态和结果——“没有了”。而在“用”的过程中,受事经历的是一个从有到无、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瞬间就消失不见的。因此,其受事应当是有“量”的存在的名词,且多为不可数名词。这里所说的“

6、量”,既指数量上的不单一,也指可以切分成不同的部分。如:大米用完/用光/用尽了;钱用完/用光/用尽了;汽油用完/用光/用尽了等。“大米、钱、汽油”均是不可数、不单一、可切分的名词。用下图可以更好地说明这一点:上图表示事物最初处于(a)状态;经过“用”的消耗,慢慢地减少,即(b)过程;最后导致“完、尽、光”的结果,即(c)状态。且(b)过程可以无限地分下去。从上图还可以看出,整个过程原本应该用两句话来描述:1.(施事)使用受事;2.受事变没有了。然而在表达的时候,却可以用一句话——“受事用光/用完/用尽了”来表达,这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我们通过凸显整个事件的结果来代替整个

7、事件,即:用结果(c)来代替整个过程(a,b,c),也就是转喻中的“部分代整体”现象。转喻是日常言语的一个普遍特征,对话语的理解和生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转喻往往是在同一认知域中用一个凸显的事物来代替另一事物。比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内容之间的互为代替关系(赵艳芳,2001:116)。转喻的实质是用一个实体来指称一个与其相关联的实体。(LakoffandJohnson,1980:35)通过检索CCL语料库可以发现,含有“用光、用完、用尽”的句子多采用一般的主动句形式,很少使用“把”字句和“被”字句。即使受事作句子的主语,大多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