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199248
大小:187.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2-22
《优质谷新品种‘晋谷57号’的选育及推广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优质谷新品种‘晋谷57号’的选育及推广应用-农学论文优质谷新品种‘晋谷57号’的选育及推广应用史关燕,杨成元,麻慧芳,史根生(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山西汾阳032200)摘要:本研究旨在选育具有优质、高产、抗病、适应性广、适于优质米开发的谷子新品种,并配套简化栽培技术应用于生产。山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沁州黄’为母本,以‘晋谷21号’为父本,利用化学杀雄技术进行杂交[1],选育出优质谷子新品种‘晋汾96’,并对其栽培技术进行研究。2013年7月‘晋汾96’通过山西省农作物评审委员会审定,定名为‘晋谷57号’,审定编号为:
2、晋审谷(认)2013003;并研究制定出其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晋谷57号’具有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性,2014—2015年累计推广面积达40933hm2。新品种的育成和推广应用对发展山西省旱作农业生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具有重要作用。关键词:优质;晋谷57号;品种选育;推广应用中图分类号:S515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16010014基金项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重点项目“优质谷新品种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YZD1412);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基金“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汾阳综合试验站”(C
3、ARS-07-12.5-B5);“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春谷晚熟区优质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2014BAD07B01-03)。第一作者简介:史关燕,女,1968年出生,河南息县人,副研究员,本科,主要从事谷子遗传育种和栽培研究。通信地址:032200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山西省汾阳市南门外经作所,Tel:0358-3338768,E-mail:[emailprotected]。收稿日期:2016-01-07,修回日期:2016-04-18。0引言山西省大多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气候干旱、土壤瘠薄。谷子具有突出的抗旱、耐
4、瘠薄的特性,是适于这种特殊地理、气候条件下的重要作物。目前全省种植面积26万hm2,总产量近7亿kg,占全国谷子总产量的23.2%,居全国第一位。谷子作为杂粮之首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由于世界杂粮热的兴起,山西省小米加工企业的商品转化率与比较效益显著提高,充分显现了山西省谷子生产的区位优势,成为全国闻名的优质小米生产基地。但目前山西省优质谷子新品种更新换代速度缓慢,退化严重,病虫害频繁发生,近些年,虽然谷子新品种不断涌现[2-4],但终因品质、产量、适应性等因素不及优质品种‘晋谷21号’而没能替
5、代,目前‘晋谷21号’在生产上仍是主导品种,是各小米加工企业的首选原料。这就要求谷子育种应及时调整育种目标[5]。育种家们对谷子营养成份(如叶酸、维生素E等)做了详尽的研究[6-8],指明优质谷对人民健康生活所做出的贡献,营养价值和药用食疗价值并存[9-11]。目前,为了常规谷子产量有所提高,育种家们就其光合生理特性[12-14]、水分利用效率[15-17]、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等做了大量的研究[18-20],使得谷子产量较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21]。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谷子外观品质和适口品质进行遗传改良和杂交筛选,成功选育出优质
6、新品种‘晋谷57号’。在谷子生产种植中栽培技术相对落后,谷田除草间苗依靠人工,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生产效率低下,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谷子单产水平低、种植效益差,严重困扰谷子产业化的发展。笔者针对这一现状,于2014—2015年由财政厅支持,对优质新品种‘晋谷57号’配套相应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成果转化,通过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挖掘谷子优质高产潜力,提高谷子产量和种植效益,有力地推动了谷子产业的良性发展。1选育经过1.1育种目标选育丰产稳产、品种优良、具有广谱抗性、耐瘠薄、适于山西省中晚熟区种植的优质谷子新品种。1.2亲本来源‘晋谷5
7、7号’(原名‘晋汾96’),杂交组合为:【沁州黄×晋谷21号】。‘沁州黄’来自山西省沁县地方品种,其小米素以“罕见佳肴,上乘食品”而闻名中外。它的优良性状主要表现在米饭清香,发甜,柔软可口,蒸煮皆可。然而‘沁州黄’谷子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种植范围很小,仅限于沁县次村乡的数百公顷土地上,异地种植品质明显下降[22]。‘晋谷21号’是本单位育成的山西省标志性成果,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好,高产、适应范围广,育成以来一直是山西省谷子主栽品种。其小米品质相对稳定,粗脂肪、氨基酸、淀粉糊化温度以及热粘度、冷粘度基本不受产地影响[23]。1.3选育
8、过程如图1所示,2001年对‘沁州黄’进行化学杀雄,用‘晋谷21号’作为父本进行杂交,2002年F1代鉴定选择真杂种,并单穗收获;2003年在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按穗行种植F2代,扩大种植分离群体。2003—2007年南繁北育种植其F3~F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