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水混合液物性及流动规律研究

油水混合液物性及流动规律研究

ID:33178738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21

油水混合液物性及流动规律研究_第1页
油水混合液物性及流动规律研究_第2页
油水混合液物性及流动规律研究_第3页
油水混合液物性及流动规律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油水混合液物性及流动规律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附件2论文中英文摘要格式作者姓名:王玮论文题目:油水混合液物性及流动规律研究作者简介:王玮,男,1982年5月出生于河北省廊坊市,2006年9月师从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宫敬教授,于2009年6月获工学博士学位。中文摘要在石油工业中,未经处理或只经过初步处理的原油、矿化水在管道中共同流动的情况十分普遍。在油田集输系统中,油水两相混输工艺的采用较油水分离后再分别输送的工艺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通常油田集输管网的投资约占地面工程总投资的40%,集输能耗甚至占生产总能耗的一半以上,而对于边际油田或海洋油田,建设及运行管理的费用将更

2、加庞大。因此,如果采用多相混输方式,将井口产出液通过混输管道输送至后方或陆上处理场集中处理,则可大幅度地降低一次性工程投资以及后期运行成本。并可使一些在分输工艺技术条件下不具备开采价值的边际油田获得经济有效的开发。由于原油中含有胶质、沥青质及固相小颗粒等天然乳化剂物质,含水原油在开采和输送过程中,极易生成稳定的油包水乳状液。目前世界上开采的以乳状液形式为主的原油接近原油总产量的80%,而我国的石油资源多为易凝高粘原油,如辽河、渤海稠油等,当这些稠油与水形成油包水乳状液后,其粘度大大升高且流动性极差。同时,乳状液的流动往往呈

3、现出非牛顿流体的特性,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输送过程的难度。因此,如何准确的掌握稠油包水乳状液的物性特点,科学的预测管内稠油-水两相流动的规律,对管道的安全和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开展基于相似性分析的高粘基础油-水、现场稠油-水两相流动对比实验研究,比较了两者流动规律的区别与联系,包括流型、压降、尤其是相转换规律的异同点。发现并研究了高粘油-水、稠油-水流动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局部相转换现象,比较了局部相转换前后压降及有效粘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由此得出结论,稠油-水管流的相转换过程,实质上偏离了通常

4、意义上的反相,即连续相与分散相之间的相互转换,而是一种受稠油-水乳化特征影响的相转换过程。并由此深入思考,提出:一方面,需要从机理层面进一步分析影响油水体系反相过程的本质;另一方面,需要深入认识乳化后稠油包水乳状液的物性及流变特性,由此进一步揭示稠油-水两相管流的流动特性及规律。(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已发表3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参见本附件1中代表性成果3-5。)一方面,从机理层面进一步分析影响油水体系反相过程的本质。结合对分散相液滴生成的微米级界面特性实验研究,将整个液滴生成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选取液滴生成的第二、三阶段,作

5、为微观液-液聚并实验的研究对象。通过改变油水体系的液-液聚并特性,从机理层面分析了液-液聚并特性对油-水反相过程的影响。由此进一步揭示:油水体系中微观液-液聚并特性的改变,是影响油水体系反相过程的本质原因。(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已发表2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参见本附件1中代表性成果1-2。)另一方面,稠油-水管流流动规律研究的深入,需要建立在更深入的稠油包水乳状液物性及流变规律研究基础上。而实验室内对稠油包水乳状液物性及流变性的研究,需要以可重复的乳状液制备过程为依托,以此保证所获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因此,本文首先总结了可重复的乳

6、状液制备方法,并系统分析了影响油水乳化特征的机理。结合单相流体搅拌剪切的相关成果,定性分析了影响油水乳化特征的关键机理,并得出结论:若可以再现油水乳化过程的剪切历史,复杂的油水乳化过程实质上是具有较高可重复性的。同时,分析了影响乳化过程的关键因素,并重点研究了制备温度、搅拌时间等因素对乳状液制备过程的影响,结合对搅拌过程输入扭矩的时时监控,确定了油水乳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剪切历史,是影响油水乳化特征的本质。以可重复的乳状液制备过程为实验基础,系统分析了油水乳化特征对形成稠油-水分散体系宏观流变特性及微观分布特性的综合影响。这其

7、中结合显微镜观察及后期的图像处理与统计,实现了对乳状液微观特性的分析与测量。最后,通过引入液滴雷诺数,将剪切率(影响宏观流变特性的主要因素)及微观液滴分布(表征微观分散特性的因素)原本彼此孤立的影响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验证表明,对呈非牛顿性的稠油包水乳状液体系,液滴雷诺数能够很好的表征宏观与微观影响因素对其物性及流变特性的共同影响。同时,针对现有乳状液粘度模型没有涵盖微观特性影响的局限性,结合上述研究成果,以有效介质理论为基础,在经典Pal&Rhodes乳状液粘度预测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其非牛顿因子的物理意义和影响因素

8、,加入了微观液滴分布对非牛顿特性的影响,由此提出了包含宏观因素影响——剪切率、含水率、连续相/分散相粘度,及微观影响因素——微观液滴分布共同影响的机理模型。结合现场稠油、水取样乳状液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中、高含水率时的非牛顿稠油包水乳状液体系具有很好的预测精度。(基于该创新点,在国家级期刊《化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