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169520
大小:57.8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21
《中职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一、引言中国论文网 随着物流这个行业的发展,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日益剧增,中职学校的物流专业如“井喷”式孕育而生。物流的七大功能要素包括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以及信息处理等,各要素都对中职毕业生需求量很大。在物流行业中,从事操作岗位的员工大概占80%。随着物流业的持续发展,无论在物流技术方面,还是在物流服务质量方面,都对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综上所述,我国需要的物流人才必定应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一定的知识操作技能。而目前我国能够培养出此类人才的中职学校却阻碍了物流操作人才的培养,原因在于教育资源不公平、教师队伍缺乏企业实践、专业课与实际需求脱离、教学停留在
2、理论上、实训设备缺乏等原因。所以对中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进行改变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现阶段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开设状况和存在的不足 1.物流专业发展参差不齐,界定模糊 物流专业是一个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由于在90年代我国才引进物流这个概念,物流发展时间短,以至于物流专业的界定模糊。物流专业与传统的专业,如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等专业如何区分,如今都没有明确,导致中职物流教育的指向性不清晰。如果界定模糊,物流专业的中职毕业生就很难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而多数中职学校开设物流专业属于跟风状态,形式大于内容,设置的专业名称也各式各样,有称现代物流管理的、有称国际商务的、有称物流运输
3、的、有称物流服务的,层出不穷。 2.人才定位不明显,就业方向笼统不清 物流专业包含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包装、装卸搬运和信息技术七大模块,同时也是工程技术、国际贸易、市场营销、金融、财务会计、法律等传统学科相融合的一门综合性专业。这就要求专业的物流人才应熟悉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国际货贷、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相关内容、物流专业英语和物流法律法规等。然而中职毕业生更多从事的基础操作性工作,不可能把所有的技术和知识都掌握。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并没有深入企业了解行业的需求,教学偏离市场需求,开设的课程多且杂乱无章,无针对性,导致教学目标不分明,就业方向不明确,甚至就业难的局
4、面。 3.设置课程缺乏方向和层次,中职教育的特点并不能完全呈现 近年来,很多中职学校并不能反映对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职物流专业相对于大学物流专业没有明显的分界,就难以选择适用于中职的课程,以至于设置的课程相关的都有、相关的都学,最终结果只是蜻蜓点水,无一精通。物流所有涉及知识的罗列则成为开设的专业课程,不能相互贯通,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变化。 4.适合中职学校教学的精品教材严重匮乏,缺少专业的物流师资队伍 目前中职物流专业使用的教材偏重理论性,缺乏实践性,与中职学校教学注重实操性背道而驰,精品教材的匮乏造成了教学成效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再加上物流是近年来出现的学科
5、,因此,许多中职学校的物流教师并不是物流专业的毕业生,而是从别的专业重新学习转行过来的。他们对物流行业认识不深,物流知识不够专业,最重要的是缺乏在企业从事物流相关工作的经验。 5.教育经费不足,大多学校缺乏专业实训基地 结合目前物流人才的需求,企业对中职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可是,现在我国对中职物流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不少的不完善之处,特别是在实训基地的建设经费投入太少,因此教学模式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缺少实验教学。这就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不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强并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物流人才就很难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凡客w
6、ww.vancl-fanke.comiyd 三、对中职物流人才培养进行改革的建议 1.借鉴先进国家,结合我国实际,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高、散漫随意等特点,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增加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掌握物流知识。中职生一般在校学习两年,可在第一年加入一些引导性课程,激发学生兴趣,第二年注重教学实训,并根据就业方向不同因材施教。教授过程中,由于物流各个程序与数量化分析方法紧密结合,数据分析也出现在各种物流业务中,因此加强数量学习不可或缺。中职生数理方面成绩普遍较差,应加强学生数理知识的培养,为其将来继续升学和晋
7、升职位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学上,应减少纯理论式的教学,结合新兴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学校最好能和企业联合培养物流人才 学校和企业进行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可以有两种:第一种最好是政府出台相关利于中职学校发展的政策,可以给学校和企业间搭建一条直通实习的桥梁,在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下,希望企业能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第二种是学校和企业签订互利协议,能让教学课堂搬到企业生产内部,让学生身临其境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