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167316
大小:190.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2-21
《《训诂学讲义》doc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训诂学w一、训诂与训诂学w(一)训诂:训诂最初单称为“诂”,或者称为“训”。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古训传》。w唐代的孔颖达给训诂下的定义为:“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词海》给“训诂”所下的定义为: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分开来说: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的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词语或用普遍通行的话解释方言的叫“诂”。w综上所述,“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用语言解释语言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w(二)、训诂学:我国传统的语言学有文字学、声
2、韵学、训诂学等通称为小学。训诂学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w(三)、训诂学的任务:w1、释古今之异言w2、通方俗之殊语w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w二、训诂的内容w1、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w2、解释文句w3、分析篇章w4、分析表达方式w5、分析时空关系(分析古书中涉及的时间、空间)w三、训诂学的范围:w(一)传统训诂学的范围是以经书为中心。w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
3、产生和发展变化。w汉代崇尚经学,并把《诗》、《书》、《礼》、《易》、《春秋》定为五经,训诂由此兴起。w(二)传统训诂学的局限是只注重通经,而忽视了对方言俗语的研究。w四、训诂学的实践形式w章炳麟认为:训诂有通论、驸经、序录、略例四种。其中驸经指注疏,略例多附于注疏中;通论、序录大都可纳入通释语义一类。w(一)解释语义的专著w解释语义的专著可分三类:1、总释群书语义的。如:〈尔雅〉、〈广雅〉、〈释名〉;2、专释一书语义的。如:〈毛诗传义类〉;3、解释部分词语的。如:〈通俗文〉w(二)音义兼注的专著可分两类:1、单注一书的
4、音义;2、注释群书的音义。如:〈经典释文〉w(三)形音义和解的专著可分两类:一是每解一字都说形、说音、说义。如〈说文解字〉;一是书中包含着说形、说音、说义三部分但并不是逐字说解形、音、义。w(四)注释书(明确以下三个概念)w1、疏(正义):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这种注释一般叫“疏”也叫“正义”。w2、传:指阐明经义;3、笺:给“传”作注叫“笺”。w五、训诂学原则:w1、历史的2、唯物的3、辩正的4、现实的第二节训诂学的用途w1、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与教学例如:⑴《触龙说赵太
5、后》:“老臣…少益嗜食,和于身。”杨树达《词诠》卷七:“益,副词。稍也,渐也。”又,《汉书·苏武传》:“20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史记·李将军列传》:(广)杀数人,胡虏益解。”《方言》三:“知,愈也。南楚病愈者谓之知。”⑵《鲁仲连义不帝秦》:“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辛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者,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孙诒让《墨子间诂》:请、诚通用。⑶《韩非子·五蠹》:“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又《显学篇》:“国平则养儒侠,难至则用介士,所养者
6、非所用,所用者非所养,此所以为乱也。”⑷《冯谖客孟尝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又《淮南子·时则训》“令吊死问疾,存视长老,行稃鬻,厚席蓐,以送万物归也。”⑸《史记·项羽本纪》:“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尔雅·释诂》:“隐、匿,微也。”又《汉书·景十三王传》“淮南王谋反视,寄微闻其事。”w⑻《屈原列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
7、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广雅·释诂》:“获,辱也。”w⑼《塞翁失马》:“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w《察今》:“其父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w《读书杂志》:“连言何遽者,古人自有复语耳。遽字或作讵、拒、钜、巨、,又作渠,…或言何遽,或言奚遽,或言岂遽,或言庸遽,,或言宁渠,其义一也。”w⑽《冯婉贞》:“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w王引之《经传释词》“无虑”条:w《广雅·释训》::“无虑,都凡也。”《释诂》:“都,大也。”w《淮南子·俶真训》:高诱注:“无虑,大数名也。”w《周髀算经》:“无虑后天十三度十九
8、分度之七。”赵爽注:“无虑者,初计也。”无虑又作勿虑、摹略、孟浪、莫络,又单称虑。w2、指导整理古籍w例如⑴、《韩非子·说林下》:“弱子扞弓,慈母闭户。”王引之谓:“扞,当作扜。扜弓,引弓也。《说文》:“弙,满弓有所向也,字或作扜.”《山海经·大荒南经》:“有人方扜弓射黄蛇,名曰蜮人。”郭璞注:“扜,挽也,音紆。”《吕氏春秋·壅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