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泥螺分布、生长规律的演变及控制技术研究-畜牧渔业论文

黄河三角洲泥螺分布、生长规律的演变及控制技术研究-畜牧渔业论文

ID:33143594

大小:6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21

黄河三角洲泥螺分布、生长规律的演变及控制技术研究-畜牧渔业论文_第1页
黄河三角洲泥螺分布、生长规律的演变及控制技术研究-畜牧渔业论文_第2页
黄河三角洲泥螺分布、生长规律的演变及控制技术研究-畜牧渔业论文_第3页
黄河三角洲泥螺分布、生长规律的演变及控制技术研究-畜牧渔业论文_第4页
黄河三角洲泥螺分布、生长规律的演变及控制技术研究-畜牧渔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河三角洲泥螺分布、生长规律的演变及控制技术研究-畜牧渔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黄河三角洲泥螺分布、生长规律的演变及控制技术研究-畜牧渔业论文黄河三角洲泥螺分布、生长规律的演变及控制技术研究蒋万钊(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91)泥螺[Bullactaexarata(Philippi)],俗名吐铁。隶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后鳃亚纲、头楯目、阿地螺科。体呈长方形,头盘大而肥厚,外套膜不发达。侧足发达,覆盖贝壳两侧之一部分。泥螺为太平洋西岸海水及咸淡水特产的种类。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在严寒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都能很好地生活,是后鳃类动物中对盐度、温度适应性较广的种类之一,栖息在海湾内的潮间带泥沙滩[1]。黄河三角洲地势平坦,平均坡降(1~2

2、)/10000,潮间带宽度2000~5600m。2013年黄海水产研究所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潮间带底质以沙质粉砂和粉砂质砂为主。滩面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并生长大量的硅藻,同时这里的气象、水文、生态环境等都非常适宜泥螺的生长繁殖。1泥螺在黄河三角洲海域的演变1.1历次滩涂调查结果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在1984年、1988年、2008年、2013年进行了4次滩涂贝类资源调查。1984年、1988年的调查没有发现泥螺的分布。2008年、2013年调查的泥螺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情况如下:2008年5月泥螺平均栖息密度为25.6个/m2(这个数是表1中低潮区的密度),栖息密度潮区的分布规律为

3、:中潮区>高潮区>低潮区;平均生物量达36.7g/m2,生物量的分布规律为:中潮区>高潮区>低潮区。2008年8月份栖息密度12.61个/m2,潮区分布规律为: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8月份泥螺的平均生物量为23.29g/m2,潮区分布规律为: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2008年调查中,泥螺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潮区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即5月份是:中潮区>高潮区>低潮区,8月份是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季节变化规律:5月份栖息密度明显大于8月份,5月份生物量也明显大于8月份(见表1、表2)。2013年5月泥螺的栖息平均密度为56个/m2,潮区分布规律为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平均生

4、物量为10.18g/m2,潮区分布规律为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8月份生物栖息密度为13个/m2,潮区分布规律为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平均生物量为15.84g/m2,潮区分布规律为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10月份泥螺栖息平均密度为22.32个/m2,潮区分布规律为中潮区>高潮区>低潮区;生物量为3.69g/m2,潮区分布规律为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2013年5月和8月份的潮区分布规律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均为: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而10月份则明显不一致。季节变化规律:5月份泥螺栖息密度明显大于8月,而8月份的生物量明显高于5月份。10月份的栖息密度高于

5、8月份,生物量要比8月份低很多(见表3、表4)。1.2问题与讨论2008年滩涂调查在黄河口浅海滩涂共设置13条断面,2013年滩涂调查共设置了18条断面。2008年5月有1条断面没有采到泥螺,8月份有3条断面没有采到泥螺;2013年5月份有3条断面没有采到泥螺,8月份有2条断面没有采到泥螺。说明泥螺在该区域的分布范围在这几年的变化不大。2013年5月份泥螺的栖息密度较2008年的栖息密度大,但生物量却小了很大,这除了2008年调查的时间较2013年晚,泥螺的个体较大一些外,可能也有个体逐年变小的趋势。2013年8月份和2008年8月份调查时间差不多,而且2013年泥螺的栖

6、息密度略高于2008年,但是2013年生物量15.84g/m2较2008年的2329g/m2明显降低,这说明泥螺个体在该区域有逐年变小的趋势。通过对捕捞泥螺渔民的调查也间接印证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泥螺个体逐渐变小趋势的看法。对于黄河三角洲地区泥螺个体逐渐变小趋势的原因,可能是泥螺通过几年在该区域的繁殖生长,适合其摄食的底栖硅藻生物量逐渐减少,致使其生长受到抑制。黄河三角洲地区原本没有泥螺的生存记载,在1984年和1988年东营市海洋渔业系统进行的滩涂调查中均没有发现。泥螺最早于2002年引入东营黄河以南海域,后逐渐扩散至黄河以北地区,2008年前后泥螺的分布、密度和产量指标

7、达到顶峰。由2008年和2013年滩涂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泥螺的分布区域没有大的变化,栖息密度并没有降低,而且5月份栖息密度有增大的趋势,而生物量则明显减少,说明泥螺的个体在变小。目前,泥螺的发展已保持平稳,生态环境相对均衡,基本不会再出现大的波动[2]。2泥螺抑制技术探讨泥螺自2002年被引入黄河三角洲海域以后,非常适宜在该海域生存,很快大面积繁殖起来,至2008年前后达到顶峰,挤占了当地滩涂生物的生存空间,破坏了当地生物群落之间的生态平衡,给该区域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威胁,为此,我们进行了泥螺抑制技术探讨。2.1试验地点试验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