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119314
大小:72.3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20
《《诗四首教学设计》doc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诗四首》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使至塞上》王维、《渡荆门送别》李白、《游山西村》陆游)设计者:孙元武(郑重声明:本设计所有权归著作人及出版人拥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盗用本设计进行营利活动,更不得进行网络传播,一经发现,将诉诸法律,严肃处理。)【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四首诗,形成积累。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1.背诵四首诗。2.理解诗歌的内涵。【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情入题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
2、是凭借什么?是诗歌。“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接触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培植我们更多的涵养。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补益无限。今天我们来感受这四位诗人的诗歌吧。二、粗读感知第一、二首诗歌,把握思想感情1.朗读中感受形象。2.指导朗读,培养语感。3.师范朗读,把握停顿和感情基调。4.师生合作,扫除字词障碍。5.对照注释,了解大意。三、赏析《归园田居》1.导入。由学生交流陶渊明及其诗歌的事迹入手,了解课文的背景及作者的性格,加深对本诗的理解。如:陶的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使得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
3、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感受到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诗文,了解这首诗的大意。①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侧重写诗人对什么的体验?②为什么写这些景物?围绕这些景物写了什么事?“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③“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师生交流明确:全诗写了南山下的豆田杂草众生,豆苗稀少,诗人不得不早早起来劳作,直到很晚才能伴月而归。回家的路上,杂草茂盛,露水沾湿
4、了衣裳,诗人也不在意。诗人觉得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心里就很满足了。诗人农艺不精,却不很在意,这是因为诗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与他在官场的尔虞我诈来比,诗人更喜欢前者。(2)读出情境。自由背诵。3.赏析与拓展。(1)品出意味。找出并有感情地读出你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或者谈谈诗人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赏析交流感触较深、值得玩味的诗句,提醒学生注意归纳、升华和积累。(2)想出余地。说说你心中的田园生活。引导学生想象、联想,创造性地阅读诗歌,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意境、形象和主旨。4.全班齐背。四、赏析《使至塞上》1.导入。推荐几
5、首“边塞诗”,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等,初步感知“边塞诗”那种豪放壮美的气势。2.整体感知。(1)配乐朗诵,初步了解大意。出使的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2)自由诵读,互评交流。(3)探究赏析。①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景象?沙漠、“孤烟”、黄河有什么特点?由此种景象诗人联想到了什么?②如何赏析本文能体现“诗中有画”的“千古奇观”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③说说“征蓬”、“归雁”意在写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④你认为哪些诗句最精彩,你最喜欢,理由是什么?有感情地读出来。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苏轼说:“味摩诘之
6、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诗,画中有诗。”摩诘即王维,从这首诗中看出如画的景致:第一,大漠无边无际(大、金黄)、黄河杳无尽头(长、混浊),“长河”之上只有那一轮圆圆的落日(红艳)。“孤烟”的苍白与“直”都显得单纯简净。作者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写中。第二,边塞将士战功赫赫,也感受到了战争平息后的宁静气氛。第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构图丰富,线条简洁,色彩多样,抓住了大漠的特色,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而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王国维先生称这一句为“千古壮观”,的确名副其实。3.《使至塞上》怎样将叙事、写景相结合的
7、?点明: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诗人被排挤朝廷之外的抑郁孤寂之心。诗中叙事,则事中见景,事中见情,诗中写景,则景中寓事,景中含情。全诗“状难描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4.积累名句,背诵诗歌。5.结合这首诗,用自己的巧手画出心中最美的大漠图景。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1.背诵第一、二首诗歌。2.填写句子。(1)( ),带月荷锄归。(2)大漠孤烟直,( )。二、熟读第三、四首诗歌,把握其中的思想感情1.学生示范朗读,把握感情基调。2.师生合作扫除文字障碍。3.对照注释了解大意。三、精读1.赏析《渡荆门送别》(1)导入:送别是古今文人墨客常写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