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113699
大小:53.8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20
《银行贷款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银行贷款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贷款责任追究制对于商业银行依法规范经营、防范金融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贷款责任追究制又是一把双刃剑。目前由于制度不完善、信贷岗位责任划分不清晰、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贷款责任追究委员会行权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追究不对称,信贷人员“惧贷、惜贷”心理负担沉重,不良贷款前清后增等问题出现,贷款责任追究制无法充分发挥其正向激励作用。面临的问题贷款责任追究没有严格的制度依据。贷款责任追究制度是内部规章制度,各金融机构规定不一。如某农村商业银行对责任贷款进行新老划段,2005年1月
2、1日前已形成的不良贷款不再继续追究责任;2001年1月1日以后新增贷款中,责任贷款占比超过2%以上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而农业银行某分行则规定对2000年以来新形成的不良贷款进行责任追究和落实。信贷岗位责任划分不清晰。一笔贷款从发放到最终形成不良,要途径多道“关卡”,而每一道“关卡”的岗位职责是什么、对不良贷款的形成要承担怎样的责任无法进行有效划分,从而导致贷款责任追究不对称、甚至仅追究发放经办人的事实。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由于基层网点信贷人员配备相对不足,信贷人员自身业务水平相对较低,在信贷人员的选拔上不能体现充分竞争,信贷业务量、
3、风险度无法与收入挂钩,导致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的不健全甚至缺失。贷款责任追究委员会行权能力不足。各金融机构大都设立贷款责任追究委员会或贷款责任追究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贷款责任的认定、追究和解除工作。但在贷款责任追究委员会人员的组成上,由行长、副组长、监事长等担任,这些小组成员在问责不良贷款的同时又是大额贷款的决策者或审批人,必然导致贷款责任追究委员会“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尴尬,造成行权能力的先天不足。相关对策打造流程化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各金融机构要对现行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进行梳理、筛选、整合,在清理调查的基础之上,依据内控标准条款,结合自身
4、的管理现状和需求情况,按照业务条线制定翔实、可行的责任认定标准;对责任人、责任追究范围、责任承担比例、责任处罚标准等进行细化;按照“尊重历史、区别对待”的原则对新老责任贷款进行科学合理地划段;综合考虑宏观经济运行、信贷资产质量、资本实力等因素,对责任贷款容忍度、不良贷款压降后保证金返还比例等指标进行合理设置、动态管理;在贷款责任认定、追究、解除的过程中引入标准化管理理论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对贷款责任追究制度进行流程化打造。合理分工、明确信贷岗位责任。信贷部门和岗位的设置应充分体现制衡原则,商业银行应成立特色业务中心、贷款审查中心、放贷中心、
5、贷款检查中心,明确各中心的岗位职责;要区分基层支行和总行审批权限,对“三查”责任人、审批责任人、管理责任人、贷款责任追究委员会的职责进行详细分工,做到有据可查。在贷款责任的认定上按照先横向再纵向的顺序进行。横向认定是指在贷款的交接过程中,贷款移交人与接交人之间责任的认定。通过横向认定,首先区分贷款的经办责任人与管理责任人。纵向认定是指贷款的调查责任人、审查责任人、审批责任人之间责任的认定。通过纵向认定,细化贷款责任。建立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引入信贷人员的准入及退出机制,对客户经理职位实行竞争上岗,按照贷款余额、贷款收息率、不良贷款率等指标对
6、客户经理进行等级划分,合理拉开客户经理与其他员工、不同级别客户经理间的收入差距。按照客户经理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补偿金,设立专户进行管理,客户经理离岗、转岗后一定时间内,经查实,无违规违纪、未造成损失的,全额退还本人,否则进行赔偿。加大贷款责任追究委员会行权能力,提高操作透明度。在贷款责任追究委员会人员的组成上要体现权力制衡原则,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成员由行长、监事长以及信贷管理、资产管理、审计稽核、人力资源、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实行贷款责任追究、解除公示制度,按月将贷款责任认定解除情况、追究依据、处理结果在内网
7、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10天,同时设置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允许提出复议,做到“有疑必查、有责必究”,实现贷款责任追究的阳光操作、公开透明。引入尽职免责制度,适当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对历史原因、自然灾害等形成的不良贷款,允许提请“尽职免责”申报,由贷款责任追究委员会抽调骨干力量成立不良贷款尽职免责认定检查组,通过调阅贷款资料、咨询信贷人员、实地调研等方式,将初评符合尽职免责条件的不良贷款提报贷款责任追究委员会复审,最终认定是否免责。结合实体经济运行情况,针对小微企业贷款管理难、风险高的现状,适当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以消除信贷人员对贷款
8、责任追究制度的片面认识,调动贷款营销的积极性、主动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