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105809
大小:2.56 MB
页数:73页
时间:2019-02-20
《移动支付业务用户接受影响因素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国内图书分类号:F1f;.』国际图书分类号: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年姓级2010申请学位级别笪理堂亟±专业篮堡型堂皇王猩指导老师王建速2012年l2月27日C1assifiedhldex:F-7J弓.箩U.D.C: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MasterDegreeThesisTOWARDANUNDERSTANDINGOFMOBILEPAYMENTSERVICEUSER’SACCEPTANCEGrade:2010Candidate:LiuWbiAcademicDegreeAppliedfor
2、:MasterofManagementSpeciality:ManagementScienceSupervisor:WangJianqiongDecember2012西南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交通大学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印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
3、彭使用本授权书。(请在以上方框内打“4")学位敝作者躲电彀日期:驴t)·啦、)指刷雠:三翅殆、‘,,。一●日期:≥卵弓、4-.7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主要工作(贡献)声明本人在学位论文中所做的主要工作或贡献如下:1.移动支付作为新兴的一项信息技术,目前国内有关该方面的研究以新闻评论和媒体介绍为主,且相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产业发展和运营实施等方面。本研究从移动支付的用户立场出发,从用户对业务接受和使用的创新角度实证性地分析了用户对移动支付业务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2.本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了移动支付业务用户接受行为理论框架
4、。通过对文献进行综述与学习,在整合性技术接受和使用模型(UTAUT)基础上,加入个人创新性、感知风险和感知成本,拓展了UTAUT在实证研究中的适用范围以及模型本身的解释能力。3.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努力期望、绩效期望、社会影响、个人创新性、感知风险、感知成本和使用意愿等对于用户接受和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具有重要影响,并由此提出市场营销建议,以便使移动支付产业链参与者能够清楚哪些因素会促进或者阻碍用户使用,针对性的提高移动支付业务的使用率。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
5、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功I≥.愀7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I页摘要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以及移动通讯设备的大量普及,移动支付应运而生,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受到广大用户的追捧。移动支付是通过利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借助于移动网路和金融网络来进行信息的交换,以实现资金的交付转移。移动支付的发展不仅能够带给用户
6、很多便利条件以及多样化的服务水平,同时也会推动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的手机终端用户群在世界上的整体占比很高,但是如果和欧美以及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移动支付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却差强人意,主要是由于大多数的用户没有去了解和接受这一项新服务。因此如何去提高移动支付业务的使用率是该论文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感知风险理论,在整合性技术接受模型(UTAUT)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出“移动支付技术接受和使用模型”。研究方法通过实证分析,借助于SPSSl9.0和AMOSl7.0软件作为研究工具,统计分析回收问卷中的数据结果,进行数据信度和效度
7、检验,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的拟合度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并由此修正模型,结果得出模型中的各个因素对移动支付业务的使用行为具有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本研究主要涵盖以下几个部分:(1)对移动支付用户接受影响因素的研究情况进行文献归纳和整理,提出本文研究目标和意义;(2)在UTAUT模型基础上新增个人创新性、感知风险和感知成本三个因素,构建移动支付业务用户接受影响因素模型框架以及模型中包含的各假设,操作性定义相关变量;(3)针对结构模型对前面的理论模型和条件假设进行实证分析检验,从而得出各个因素对移动支付业务的使用和接受
8、的影响情况,并提出相关的营销建议。关键词:移动支付;UTAUT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II页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theIntemetTeleologyandElectronicFinance,aswellasthemorecommonuseof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