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返贫问题根源剖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返贫问题根源剖析与对策研究

ID:33092871

大小:4.24 MB

页数:58页

时间:2019-02-20

上传者:U-24835
我国农村返贫问题根源剖析与对策研究_第1页
我国农村返贫问题根源剖析与对策研究_第2页
我国农村返贫问题根源剖析与对策研究_第3页
我国农村返贫问题根源剖析与对策研究_第4页
我国农村返贫问题根源剖析与对策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农村返贫问题根源剖析与对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农村返贫问题根源剖析与对策研究姓名:漆敏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社会保障指导教师:肖云2012051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摘要“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大力推进,特别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扶贫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现象明显缓解。但在“脱贫”成绩显著的同时,“返贫”规模也巨大。按2010年贫困标准,我国拥有农村贫困人口2688万,而按2011年提高后2300元贫困标准,我国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返贫”现象频繁发生,扶贫成果难以持续,“返贫问题”已成为消除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大难题。为了巩固扶贫成果,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发的成果,“返贫问题”的治理迫在眉睫。本文首先对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与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进而在对我国农村“返贫”现状、特征进行了总体概括的基础上,借助SWOT分析工具,对贫困人口的自身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脱贫”机遇与威胁进行了细致分析,综合得出“返贫”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表现为“因病返贫”、“因教返贫”、“因超生返贫”等贫困恶性循环的存在以及贫困人口所面临的外部机遇的低值性和扶贫工作本身存在的缺陷等。再根据“返贫”原因分析结果,结合SWOT战略矩阵,将回避劣势、规避威胁的WT战略与利用优势、抓住机遇的SO战略相结合,从政府方面、扶贫工作本身、贫困人口自身、社会方面综合提出治理农村“返贫”问题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农村,返贫问题,根源剖析,治理对策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ABSTRACTTheessenceofsocialismsystemistoeradicatepovertyandtoachievecommonprosperity.Withceaselesslypracticingofourpovertyalleviationanddevelopmentstrategysincereformandopeninyear1978,especiallytheimplementingofNationalEight-SevenAnti.PovertyPlanandRuralPovertyAlleviationandDevelopmentOutlineofChina(2001.2010),wehavemadeagreatachievementsinpovertyalleviationthatruralpoorpopulationhasbeengreatlydecreasedandpovertyphenomenonhasbeenobviouslyalleviated.However,thescaleofre-povertyisalsogiantwhenwemakeanapparentfeat.Ourcountryhas26.88millionruralpoorpopulationaccordingtoyear2010povertystandardwhileh嬲128millionruralpoorpopulationinaccordancewithyear2011povertycriterionashighaS2300yuan.Re-povertyproblemhasbeenonehugeproblemtoeradicatepovertyandtobuildmoderatelyprosperoussocietywhenre-povertyphenomenonhasbeenfrequentlyhappenedandanti-povertyefforthasbeenfewcontinuedasaresultofvariouscauses.Re-povertyproblemneedstoberesolvedemergentlyinordertoconsolidatere-povertyfeat,tofightforanewanti-povertywarandtoguaranteeallpeopletoshareaccomplishmentofreformandopen.ThisarticlefirstlyreviewsandsummarizesstudiesandachievementsofChina'sruralpovertyreductionsincereformandopeningup,andthengeneralizesstatusquoandfeatureofOurruralre.povertyphenomenon.Afterthat,weanalyzeconcretely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andthreatofpoorpopulation'spovertyalleviationbySWOTanalysistool,andconcludesthatre-poverty’Sreasonsaretheexistenceofpoorviciouscyclesuchasillnesspoverty,teachingpoverty,birthpoverty,thatexternaloppommity’Slow.valuefacedwithbypoorpopulation,thatdefectanti-povertyhasexisted.Atlast,weputforward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toresolveruralre-povertyfromthefacetsofgovernment,povertyalleviationitself,poorpopulationitselfandsocietyinthelightofre.poverty’ScauseanalysiswithSWOTstrategymatrixbycombiningWTStrategyofweaknessavoidanceandtreatelusionwithSOStrategyofstrengthuseandopportunityseizing.Keywords:Ruralarea,Re—Povertyproblem,Rootcauseanalysis,CountermeasuresII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l绪论1.1问题的提出随着国家扶贫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贫困现象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30.7%下降到2010年的2.8%,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2688万人。但在肯定成绩同时,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扶贫成果不稳定,“返贫”现象严重,“脱贫”与“返贫”相互交叉,返贫规模大,“脱贫”成果难以持续。当前我国农村返贫率居高不下,贫困人口整体呈现出大进大出的状态。根据近十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数据显示,每年的贫困人口中都约有三分之二会在下一年脱贫,但同样的下一年的贫困人口中约占三分之二的人口为新返贫人口,而在扶贫工作大力推进的2005--2009年间,每年的返贫人口同样占到了当年贫困人口的六成以上。在2010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发言时说到:2008年的贫困人口中有66.2%在2009年脱贫,而2009年3597万贫困人口中,则有62.3%是返贫人口【11。首次正面谈论我国的“返贫”问题,其数据显示的巨大“返贫”规模,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2011年11月中央宣布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21。这个标准比2009年1196元的标准提高了92%,对应的扶贫对象规模也增加为1.28亿人,占到了农村户籍人口比例的约13.4%。而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按2010年农村贫困标准1274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68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909万人。”再对比新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可得2011年底,我国的贫困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被增加”了达一亿人。即一亿人次的脱贫人口在“标准”下重归贫困状态,成为“返贫人口”。“返贫”问题的存在直接削弱了政府及贫困人口自身为摆脱贫困所做的努力,严重阻碍了我国减贫的历史进程,成为了制约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继续前进的一大难题。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2020年我国要实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战略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扶贫开发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明确提出“既要聚焦绝对贫困,也要巩固扶贫成果”。同时,新颁布实施的新十年扶贫纲要《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也提到“返贫现象时有发生”是当前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拟深入挖掘农村贫困人口的“返贫根源”,并重点从政府、扶贫工作本身、贫困人口自身以及社会四个方面综合提出农村“返贫”问题的治理对策。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1.2研究意义1.2.1理论意义①进一步丰富了反贫困理论。本研究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返贫”根源,进而在新的扶贫背景下提出了农村“返贫”问题的治理对策,丰富了反贫困理论,特别是贫困致因理论,同时为“返贫”的相关理论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②进一步丰富了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认为,社会发展中的各阶层或利益集团皆处于对立统一之中,社会发展有各种因素相协调的一面,也存在不相协调的一面。贫困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世界难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属于发展中的社会矛盾,我国也不例外。本研究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返贫原因”进行剖析,在更高层面的理论和新政策的引导下,提出返贫问题的治理策略,丰富了社会发展理论的内容。③进一步丰富了社会支持理论。所谓社会支持指各种社会形态对社会弱势群体即生活困难者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它是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向弱势群体提供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社会支持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真正脱贫,消除返贫现象,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的重要保证,对其应用的同时业促进了该理论的发展。④进一步丰富了社会救助理论。农村扶贫开发属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救助的范畴,当前我国的扶贫对象绝大部分同属于救助对象,在对农村“返贫问题”的治理研究中,如何对贫困人口实施有效救助可以丰富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理论,为以后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1.2.2现实意义①有利于更好地完善国家扶贫开发战略及相关政策体系,为相关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本研究针对扶贫开发策略推进过程中所产生的“返贫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扶贫战略与相关政策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政策建议,有利于促进整个扶贫开发战略及政策体系的完善。②有利于实现中央提出的消除贫困目标。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2020年实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战略目标。2010年2月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又提出了我国未来10年的扶贫开发目标为:要争取明显改善集中连片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的发展环境和条件,确保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逐步提高贫困人口健康生活水平和稳定发展能力。新十年农村扶贫开放纲要中提到新时期扶贫开发的奋斗目标为: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研究有利于促使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抑制返贫现象,巩固扶贫开发成果,为我国早日实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以及相关扶贫开发目标奠定基础。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③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我国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农村,这也是城乡收入差距悬殊的直接原因,扶贫工作重点难点都在农村。本研究有利于巩固农村扶贫开发成果,实现贫困人口“持续脱贫”,生活水平得到可持续提高,从而缩小城乡差距,为城乡统筹发展打好基础。④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作为长期历史任务持之以恒抓紧抓好。本研究将运用SWOT分析工具,分析返贫根源,提出解决对策,将对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从切实维护贫困人群的基本权益出发,以“脱贫不返贫”为目标,有利于促进农村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1.3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1.3.1研究的方法①文献分析法广泛搜集查阅国内外学者对农村贫困问题的研究文献,总体把握农村返贫问题的严重性,了解农村贫困治理问题的研究动态和研究前沿,归纳、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②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通过编制问卷,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对贫困地区与试点地区进行了重点调查,并运用SPSS的统计软件对问卷反馈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③个别访谈法本研究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针对问题对贫困个体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一方面对典型贫困个体和返贫个体进行访谈,一方面对扶贫办、民政部等相关人员进行访谈调研,了解当前我国农村返贫情况以及扶贫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开展情况等。④比较法比较国内外农村反贫困政策及相应的实施效果,找出可借鉴的之处,立足于本国国情,对“贫困”及“返贫”问题治理的先进经验进行选择性吸取并创新。1.3.2研究分析工具本文在对农村贫困人口返贫根源进行分析时借助了SWOT分析工具。SWOT分析法,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态势分析法,是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HeinzWeihrich)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其著作《SWOT矩阵》(TheSWOTMatrix.AToolforSituationalAnalysis)中提出来的。该方法是组织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分析方法,常被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以及社会组织、群体和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个人等的自我分析和策略制定上。它主要是对研究对象内部存在的优势因素(Strength)、劣势因素(Weakness)和外部相关的机会因素(Opportunity)、威胁因素(Threat)进行分析,并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矩形阵势排列(参照图1.1),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剖析、研究各因素,从而寻求相应的结论。这样,通过SWOT分析法,可用系统的思想将似乎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主体将自身的内外部条件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充分发挥、利用其有利条件,控制、化解不利因素,以达到最佳的发展状态和目标,有助于领导者或管理者做出较正确、科学的决策和规划。外部环境内部环境L优势(S)劣势(w)嚆利甩嚣撬机会WO战略利用机会、回避劣势威胁ST战略wT战略(T)利用优势、规避威胁回避劣势、规避威胁图1.1SWOT分析法矩阵模型Figurel-1SWOTanalysismatrixmodel1.4研究的目的借助SWOT分析工具对农村贫困人口自身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威胁进行全方位分析,挖掘其返贫根源。在此基础上,综合提出农村返贫问题的治理对策,以期能减少“返贫”,促进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巩固扶贫成果,并为政府决策和相关研究提供政策建议和研究参考。1.5研究的重点、难点1.5.1研究的重点①农村贫困人1:3的“返贫”原因分析。通过分析贫困人口自身优势、劣势和面临的机遇和威胁,汇总“返贫致因”,挖掘出贫困人口“返贫根源”是本文研究的一大核心。②“返贫”问题治理策略的提出。这是本文研究的重中之重,与“返贫原因”分析4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结果紧密相连,是研究的目的同时也是研究结果的体现。1.5.2研究的难点①对农村贫困人口的“返贫”成因分析既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亦是难点。农村贫困人口返贫规模大,“返贫”影响因素内外皆有,错综复杂,因此如何对贫困人口的返贫成因进行全面归纳总结是本文的一大难点。②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具有一定难度。在研究初始的问卷调查过程中,由于调查对象皆为农村贫困人口,这一群体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对问卷难以理解不知如何回答或理解易产生偏差,增添了调研的难度。⑨如何提出“返贫”问题治理对策是本文的难点之一。在分析农村贫困人口返贫根源与现阶段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综合提出可操作性的“返贫”治理对策是本文研究的最大难点。1.6研究的创新之处1.6.1研究运用分析工具新本研究借助了SWOT分析工具,从农村贫困人口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威胁、机遇出发,对导致“返贫”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细致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其“返贫”根源,使研究更加直观、全面,是一个有区别于其他相关贫困问题研究的创新之处。1.6.2研究视角较新颖当前关于农村贫困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贫困现状与反贫困的对策建议,对“返贫”现象虽有关注,但具体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较少。而本研究直接着眼于农村贫困人口“返贫问题”,是对扶贫开发效率不高等问题的及时回应,有利于在巩固扶贫成果的同时增强扶贫开发的有效性。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2.1相关概念界定2.1.1返贫的定义“返贫”是一个国家在反贫困及反贫困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3】。对于它的概念的界定,综合学术界各学者的观点,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指某些阶层或地区的贫困人口在脱贫之后又重新陷入贫困①的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狭义上的“返贫”;二指贫困人口受内外各种因素地影响,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的情形;三指非贫困人口受各类外界因素地影响导致其家庭条件恶化而沦为贫困人口的现象。“返贫”的实质就是“贫困”,本文着重研究的是狭义上的“返贫”以及贫困人口受内外因素地影响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意义上的“返贫”。由于在我国“扶贫开发”特指的是对农村贫困地区或贫困人口地“开发”,因此本文所研究的“返贫现象”范围也只局限于我国的农村地区。2.1.2农村扶贫开发的内涵农村扶贫开发是指政府和社会各界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生活提高、生产发展、摆脱贫困的一项长期性工作。该项工作有近期、中期和远期的规划和目标,并有着相对应的具体计划、实施步骤和采取措施,将治本和治标有机结合以缓解或消除贫困。当前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主要分为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两种。救济式扶贫作为一种“输血”式扶贫方式,是指将财政扶贫资金或其它救助资金直接发放给贫困农户,以缓解其生产或生活困难。此种扶贫方式,贫困人口自身参与程度低,自我发展能力提高缓慢,扶贫成效相对较低,持续性不强。而开放式扶贫作为“造血”型的扶贫方式是指在国家的必要支持下,利用贫困地区固有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逐步提升或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自我积累和持续发展能力,依靠其自身力量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上勤劳致富的良性循环道路。“贫困”与“返贫”问题的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贫困人口自身缺乏发展能力或发展能力未能持续提高,因此目前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采用开发式扶贫。2.2国内外研究综述2.2.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①贫困根源的理论探索①因为贫穷而生活窘困的一种物质生活贫乏的社会现象,称之为贫困,其主要根源在于物质生活条件缺乏与精神生活没有或缺乏出路。贫困是一个历史、地域的综合概念,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标准,通常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我国现阶段两种贫困都存在,但主要关注绝对贫困。6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1)贫困恶性循环理论。1953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格纳·纳克斯(RagnarNurkse)在其著作《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比较完整地分析了不发达国家的贫困根源。他在书中提出,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贫困是由诸多相关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恶性循环系列”造成的,其中起着支配地位的是“贫困恶性循环”,而资本形成的不足是贫困产生以及“恶性循环得”以存在的关键。Nurkse认为由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普遍偏低,资金供给一‘储蓄”和产品需求—"消费”都严重不足,进而限制了资本的形成,最终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具体来说,在储蓄方面,一个国家由于经济欠发达,人均收入水平低下,那么居民不得不将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没有或只有小部分能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低储蓄水平,造成资本供给不足。资本供给不足使社会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导致低产出,低产出又产生低收入,最终陷入“低收入——-f氐储蓄——低资本供给——.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在消费方面,不发达国家的低人均收入造成了低购买能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能力导致投资需求不足,低投资需求造成资本供给不足,从而又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低生产率又造成低产出和低收入,最终也进入“低收入——低消费——低资本需求——低收入”恶性循环14]。正是上述两种恶性循坏,使不发达国家长期徘徊在贫困怪圈,社会经济无法稳步向前。2)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R.R.Nelson)发表了《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一文。他通过数学模型重点考察了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本与人均收入、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产出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的关系,综合研究了在人均收入和人口在不同增长速度的情况下,人均资本的增长与资本形成的关系。该理论的核心点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能迅速提高的“关键”因素即所谓的“陷阱”,其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人均收入低、投资量小而导致的资本形成不足。纳尔逊认为“低水平均衡陷阱”就是由过低的人均收入造成的,要冲出这个陷阱,就必须大幅度地提高人均收入,使得新的投资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持续地快于人口的增长,从而摆脱贫剧51。3)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利本斯坦(HarveyLeeibenstein)于1957年提出了著名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该理论首先承认存在“恶性循环”和“低收入水平陷阱”,认为发展中国家若想攻破这二者,就必须拥有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超过人口的增长速度,即以“临界最小努力”使社会经济摆脱极度贫困的怪圈。同时他还指出:在欠发达经济体中并存着提高与降低人均收入的两种诱导力量。如果社会经济发展的努力程度达不到一定层次即提高人均收入的诱导力量小于临界值,那么就不能突破发展桎梏,打破低收入水平均衡。当降低收入的力量大于提高收入的力量时,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所带来的福利会被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人口的过快增长迅速抵消而退回到原有的“低收入水平陷阱”中;只有当提高收入的力量大于降低收入的力量时,人均收入水平得到大幅提高,才能突破低收入水平均衡【6104)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由著名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KarlGunnarMyrdal)在1957年提出,后经卡尔多、迪克逊和瑟尔沃尔等人发展并形成模型。缪尔达尔等人认为在一个动态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某一个要素的变化会都引起另一个要素的相应变化,而后一要素的变化,反过来又强化了前一个要素的那个变化,从而导致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沿着最初那个要素变化的方向前进,形成累积的循环发展【71。市场力量的作用一般是强化而非弱化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即如果某一地区由于初始的优势而比其它地区发展得较快,那么在以后的时期,它会凭借已有的优势会发展得越来越快。具体阐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首先始于一些相对较好的地区,一旦这部分地区由于初始发展优势而相对其它地区超前发展时,就会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持续超前发展,最终导致增长地区和滞后地区之间发生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发展差距扩大。5)其它学者相关理论探索。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yaSen)1981年,在其《贫困与饥荒——权利与剥夺》一书中提出了“权利贫困”理论。他从权利的角度去观察贫困问题,将贫困根源与社会因素相联结,认为由于贫困者对权利占有的不平等,因权利的不足或机会的缺失而陷入能力贫困,从而导致了贫困的发生181。共产主义先驱马克思(KarlHeinrichMarx)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他认为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在于资本家对其剩余价值地剥夺。工人阶级没有生产资料,无法获得再生产能力,就只有不断地出卖劳动力来换取维持生活的基本生活资料,从而长期处于贫困的状态191。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ThomasRobertMalthus)1798年在其著作《人口论》一书中提出了“人口挤压论”,他从人口学的角度来寻求贫困的根源,详细论述了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增长间的关系。其关于贫困理论的要点为:人口数量是依据几何数列1、2、4、8、16、32、⋯⋯的方式增加的,而生活资料只按照算术数列1、2、3、4、5、6、⋯⋯的方式增加,因此形成了人口的增长速度远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速度的自然规律,使人口在过度繁殖中沦于贫穷的境地【101。②反贫困理论的相关研究对贫困根源的探索与反贫困理论的建立是相对应的,在以上贫困根源探索的基础上,经济学家们又建立了若干反贫困模式,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1)罗森斯坦一罗丹的平衡增长①模式。罗森斯坦·罗丹(PaulRosenstein-Rodman)国平衡增长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地投资,使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按同比例全面发展,以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主,劳动生产力水平低下,因此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就是不断发展工业,全面地、大规模地投资,推动经济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均衡,跳出“贫困恶性循环’’。该理论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强调经济发展的方式和路线的平衡增长,即将各种社会资源配置于包括工业在内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全面提升国民经济以打破“贫困恶性循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另一种是强调投资规模的平衡增长,通过“地毯”式投资来克服国民经济中的不可分割性,以便推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全面增长,以实现现代化的目树111。2)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刘易斯(A.W.Lewis)于1954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报上发表了《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首次提出了二元经济发展模型。其要点有三方面:首先不发达经济实体由农业部门和-1-业部门构成;第二,当条件一定时工业部门的扩张需大量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第三,人口增长越快,工业部门积累的消费就越多,面临的就业压力就越大。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因此他认为提高生存率,吸收剩余劳动力的加速工业化,是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唯一途径【121。3)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模式。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AlbertOttoHirschman)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提出了该模式,其核心点包括三个:“进口替代工业”优先发展原则、“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以及“联系效应”理论。赫希曼以应充分利用主要稀缺资源为出发点提出了不平衡增长模式,指出不发达国家有必要选择性地投资于某些部门,通过其外部经济作用而逐步发展剩余部门来促进经济发展从而消除贫斟B1。像一条链条一样,发展国家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的发展路径就是选择若干战略部门进行投资,不断创造发展机会;另外,如果是政府应选择公共部门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如果是私人则应投入到具有带动作用和支柱作用的工业部门。4)舒尔茨促进入力资本形成的反贫困战略模型。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于1960年在美国经济协会年会上作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论述了许多无法使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的经济发展问题,明确指出了人力资本是当今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并阐述了“人口的质量和知识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人类的发展前景”1141。舒尔茨指出农业己成为经济发展理论的“替罪羊”,不发达国家贫困的根源其实不在于物质资源的匮乏,而是人力资源的匮乏和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地忽视,不发达国家只有通过人口质量提高和知识水平提升的途径才能脱贫。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人力资源的投资收益率超过物质资源;第二,人力资本在各个生产要素之间发挥着相互替代和相互补充的作用;第三,计算数量化已证明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根源。另外,他还指出,教育能提升人的知识此来彻底摆脱贫困的落后面貌,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和技能,也能提高生产的能力,从而增加每个人的收入,使个人的薪金结构产生变化,因此教育对反贫困同样拥有重大意义f15】。5)其他相关反贫困理论。阿玛蒂亚·森(AmartyaSen)在提出了权利贫困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用收入和能力来评估贫困的新思路。他认为良好的教育和健康的身体不仅能直接地提升生活质量,同时能使个人获得更多的收入,从而提高脱贫能力。简言之,阿玛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在反贫困方面的落脚点在于:通过重建个人能力来避免或消除贫困。前文所提及的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原因以及发展症结,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综合反贫困战略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涵义:一通过改革权力关系、土地关系、教育关系等方面平等化收入,增加穷人的储蓄和消费,刺激社会投资,来摆脱贫困:二是通过实行诸如收入平等、土地改革等制度上变革来打破收支恶性循环,从而提高资本供给和收入增长;三是主张采用“地区不平衡发展”战略,使落后地区摆脱贫困面貌。2.2.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①返贫概念的相关研究国内对于“返贫”定义的界定,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王榆青在《关于我国农村返贫问题探讨》中指出,“返贫”的表层意思是指原来已经摆脱贫困的人现在又重新陷入贫困的一种现象,其实质就是贫斟16】。另一种是颜廷武在《返贫困:反贫困的痛楚与尴尬》在文中提出,“返贫”是指受自然灾害、生态恶化、经济萧条、外部不经济等内外要素的影响,已经“脱贫”或位于贫困标准线以上的人口又重新陷入“贫困”或位于贫困标准线之下,重新成为贫困人口【171。现阶段,我国的贫困指的是经济意义上的绝对贫困,亦即贫困是一种不能维持基本生存的状态。而贫困与返贫是相互联系的,一旦脱贫户的纯收入由贫困标准线以上降到线以下时,返贫现象就会产生。②返贫根源的相关研究凌国顺、夏静指出返贫问题的产生源于返贫人口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智力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素质的低层次性、弱质性导致其能力供给匮乏,使其在相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不能从社会中获得对等收入【l81。于平认为我国现有的贫困人口大都集中于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因此很难让这部分人口摆脱匮乏的物质以及恶劣的生活生产条件,但“返贫”仍存在着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全是天生的“穷山恶水”造成[191。任晓刚、殷耀等以因上学、疾病、结婚、天灾等原因造成的返贫为例,强调了我国农村“返贫”问题的的严重性,并提出这几类原因造成的返贫是现阶段我国扶贫攻坚的新瓶颈【2们。陈全功等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户的持续性贫困现象以及贫困群体的容易返贫10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和出现代际贫困的特征,同时探讨了农村持续性贫困原因,认为主要在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匮乏的人力资源和待完善的制度【211。贾琼,南平调查了甘肃省35个贫困村,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贫困村地理环境差,自然灾害频繁,自然资源匮乏,导致突出的返贫现剩221。王萍萍研究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实施以来,我国贫困村的持续性、返贫程度以及影响范围,其研究显示贫困户持续贫困或返贫的主要是受其所在的自然条件、资源藏量以及家庭规模等因素的影响【231。③“返贫”治理的相关研究凌国顺、夏静认为,解决返贫问题就必须强化“造血机制”,即必须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和积累,提高贫困群体的素质,增强贫困人口的能力供给。在反贫困进程中政府不应以实现经济的短期增长为目标,应充分注意到贫困群体素质不高的特点,把人力资源投入作为“反贫困”的长期战略选择,以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强其能力供给,建立起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机制”【24】。于平指出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来实现经济的长足发展和贫困户的增收脱贫,扶贫开发应该将生态保护视为禁止触碰的“红线”,只有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相联结,才能保证“脱贫”的长期性,预防返贫现象的发生【251。颜廷武指出可持续脱贫①是从根源上防止返贫的唯一方式,只有保持“脱贫”的持续性才能彻底消除返贫现象,巩固脱贫成果。他提出的可持续脱贫模式既着眼于解决贫困人口的当前温饱问题,又着眼于培养和提升脱贫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宏观上要求保障贫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微观上则要求加强贫困户自身能力的可持续性培育,从而抑制“返贫”【261。冉光荣概括了西藏的脱贫经验,从藏区贫困的特殊性寻找切入点,强调藏区贫困的严峻性,从而倡导采用综合性的包括脱贫标准的提高、重点贫困对象的分类确定等方法在内的反贫困措施来展开扶贫工作,从而根除“返贫”【271。韩广富认为我国农村返贫现象严重,并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他指出当前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贫困人口或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匮乏、政府扶贫资金使用的管理缺失、扶贫开发主体的多元化不足等,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返贫规律、建立健全遏制“返贫”保障机制、提升贫困人口和地区自我积累能力、创新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等措施来解决“返贫问题”【2射。丁军指出返贫现象一直是阻碍我国农村扶贫开发进程中的顽疾,认为“主体@一供体L载体④"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和失衡性从根本上导致了农村贫困人口的返贫,因此建立①可持续脱贫是指原有贫困人口在离开既定贫困标准线后所处的相对稳定状态,是指改变贫困人口的身价最终实现非贫困的常态化。圆指贫困群体自身。@指外部经济和社会环境。④指贫困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主体——供体——载体”三体均衡、三位一体的可持续性脱贫模式是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持续“脱贫”与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291。除上述文献的观点以外,国内学术界对遏制返贫的策略探讨观点主要还有:控制人口数量增长和家庭人口规模;大力提高贫困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加强贫困地区交通、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扶贫开发制度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换适当改革;大力发展劳务产业,以增加贫困户收入等等。2.2.3对相关研究综述的总结综上所述,国外学者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贫困的内涵、根源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建立了相关理论模型对贫困问题的解决进行了探讨,为后来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由于西方学者研究大都从资本主义的角度出发,所提出的反贫困措施主要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因此在消除贫困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国内学者对贫困问题的研究正逐渐深入,主要对我国农村贫困现状以及扶贫过程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不足之处在于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定量分析比较欠缺,还需更深层次的探索研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历程回顾及成就总结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首先,逐步建立起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其次,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的实现,为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奠定了制度基础;除此之外,初级的农村社会保障和教育、卫生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并改善了人民生活,也起到了扶贫的作用。但是人民公社时期存在的“一大二公”、平均主义等体制性弊端,使农民失去了生产积极性,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扶贫工作并没切实开展,成效不明显。因此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扶贫”,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大规模进行的。具体来讲,从1978年到现在,我国的农村扶贫开发共经过了五个阶段。3.1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按1978年我国的贫困标准统计,农村贫困人口有2.5亿人,占到了农村人口总数量的30.7%,贫困规模巨大。造成这一时期农村如此大的贫困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源上来讲,还是在于当时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导致农民参与生产积极性低,即使积极劳动也不能带来预想的收益。因此,生产制度的变革显得刻不容缓。首先是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取代了原有的人民公社集体经营制度,让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成为独立的财产市场主体。该项制度的变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热情,大幅度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解决了一大部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与此同时,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与价格的逐步放开、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等多项改革措施,也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打开了出路。以上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等渠道,受益范围涵盖了广大的贫困人口,使大部分贫困农民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农村贫困现象得到了大幅缓解。据统计,土地经营制度变革后,1978年到1985年,仅仅约7年的时间,我国农村的人均粮食产量就增长了14%,棉花产量增长73.9%,肉类增长了87.8%,油料更是增长了176.4%。农村人口的年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6倍,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了1.25亿人,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下降到了15%左右。同时,在这一时期,鉴于以甘肃定西为代表的干旱地区、河西地区和宁夏西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历程回顾及成就总结海固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当地农民“饥寒交迫”现象的普遍性,1982年开始,我国政府每年专项拨款2亿元,组织实施为期十年的“三西,,扶贫开发计划④,至此拉开了我国特定贫困区域扶贫开发的序幕。3.2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仁1993年)在改革开放政策地推动下,到20世纪80年代后中后期,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快速发展经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部分地区由于自身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限制,整体发展相对滞后。贫困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特别是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差距逐渐扩大,城乡发展不平衡以及农村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皆逐渐凸现,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活需要。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国政府从1986年开始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扶贫措施:首先是对原来的救济式扶贫进行改革,并确定了开发式的扶贫方式,倡导“造血式”扶贫;二是成立了专门的扶贫机构,安排专项扶贫资金;三是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采取专门的政策措施;四是对18个集中贫困区域圆实施连片扶贫开发:五是确立了贫困县的扶持标准,并核定了贫困县@范畴,分中央和省(自治区)两级重点扶持。自此,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经过八年的反贫困努力,国家重点贫困县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208元增加到了484元。同时,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以及政策的支持下,共兴办了80多万个果、茶、桑、药等经济园、场,建立起了五万多个乡镇企业,新开垦农田2000多万亩,修建公路10余万公里。到九三年低,农村贫困人口由1.25亿减少到了8000万,贫困发生率从14.8%下降到8.7%。3.3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随着我国改革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贫困现象进一步得到了缓解,贫困人口逐年递减。与此同时,贫困特征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贫困人口在这一时期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缘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从贫困发生率的国1982年12月lo日,国务院决定对以甘肃省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早地区、河西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实施“三西”农业建设计划,专项拔款20亿(每年2亿元),建设期10年,1999年国务院为支持三西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决定将三西农业局建设计划再延长lO年。1999年,经验收,”三西”地区已经从整体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圆据统计,1985年中国农村人均纯收入200元(相当于当时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50%)以下的贫困人口有1.25亿,占当时农村总人口的14.8%其中近4000成人的年均纯收入不足50元,占农村人口总数的4.4%,这些贫困人口居住较为集中,大部分分布在18个集中连片面性贫困的地区。这些地区是:东部的沂蒙山区,闽西南、闽东北地区,中部的努鲁尔虎山区、太行山区、吕梁山区、秦岭大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井冈山区和赣南地区,西部定西干旱山区、西海固地区。@1986年中央政府第一次确定了国家贫困县标准:以县为标准1985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元的县和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00元的少数民族自治县,1994年制定《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中央政府又重新调整了国家贫困县的标准。14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历程回顾及成就总结角度,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发生率较高;从分布地域来看,贫困人口多集中分布在土地贫瘠且稀薄的西南大石山区,严重缺水的西北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严重、交通环境恶劣的秦巴山区以及冻土厚积的青藏高寒区等几类贫困地区。而导致其贫困的主要因素就是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薄弱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发育缓慢等。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年)(以下简称《八七扶贫计划》)的公布实施为标志,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正式进入攻坚阶段。“八七”即指要在20世纪内最后7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力争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除此之外,国务院还根据当时贫困人口分布的变化,重新确定了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592个,覆盖了72%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有明确目标、对象、具体措施以及明确工作期限的扶贫开发纲领。《八七扶贫计划》的实施,使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得到了再次大幅减少。在这期间,1996年9月,我国政府还专门召开了扶贫工作会议,做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该《决定》提出下一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须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重点在于推动能直接解决人口温饱问题的种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并要同时抓好科教扶贫以及计划生育等工作,坚持到村入户,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除此之外,还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扶贫措施,例如在增加扶贫投入的基础上,对集中连片的和重点贫困地区借助扶贫项目进行大规模地开发,要求并组织沿海发达省、市、地区对口帮扶中西部贫困县、区等。1998年2月,国务院再次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扶贫攻坚时期扶贫的主要对象为贫困农户。1999年6月中央政府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20世纪最后两年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和再部署以确保《八七扶贫计划》的如期实现。会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强调以贫困村为基本单位,以贫困户为工作对象,重点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和发展种植、养殖业,坚持多渠道筹集扶贫资金,动员、组织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扶贫攻坚中。至此,在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下,仅九七、九八年就解决了800多万贫困入口温饱问题,是九十年代以来,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规模的最高水平。1999年底,我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数量骤减到了3400万,只占到当时农村总人口的3.7%①,到2000年底国家“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得到基本实现。3.4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阶段(2001--2010年)2001年,国务院制定并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我国的扶贫开发的目标:尽快解决少数贫困国数据来源于国公网http://www.219wy.com/ms/zxzl/a/0646/410646.html1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历程回顾及成就总结人口的温饱问题并巩固温饱成果,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状况,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同时明确提出扶贫开发工作以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作为工作重点,改革资金管理体制,并完善扶贫工作机制。在这一阶段,根据集中连片的原则,国家把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以及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并在这四类地区中确立了扶贫重点县。另外,党的十六大(2002年)后,国家实施了全面的针对农村的“反哺”政策,不断加大惠农力度,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全面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而最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扶老、救孤等救助体系的建立,使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迈入了“救助与开发”扶贫相结合的两轮驱动阶段,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大扶贫”格局。以上政策与《纲要》的实施,使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率先达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的指标,贫困地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的恶化得到遏制,扶贫工作水平明显提升。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期评估政策报告显示:2005年底全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001年底的2927万减少到了2365万,减少了562万;而低收入贫困人口从6102万减少到了4067万,减少了2035万。截止2007年底,农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绝对贫困人口下降到了1479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到1.6%;低收入贫困人口减少到2841万,占农村总人数的比重降到3%∞。2008年底,我国将绝对贫困标准与低收入标准合二为一,并上调扶贫标准,从而结束了政策对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区别对待时期。2009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扶贫新标准为1196元,覆盖了4007万贫困人口。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也不再局限于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而是在巩固温饱成果的同时,实现脱贫致富。此阶段,扶贫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截止2010年底,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9422万下降至2688万,年均减少673万,年均下降11.8%。十年来,共有6734万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2.8了%。@数据来源于国务院扶贫办:缓解和消除农村贫困的伟大成就http:llwww.cpad.gov.cn/圆2008年lO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低收入人1:3全面实施扶贫政策。2009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将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新标准提高到人均1196元”。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历程回顾及成就总结3.5缩小发展差距新阶段(2011年一至今)2011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了当前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形势并部署新的扶贫任务,11月底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中央将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了国家的新扶贫标准,将更多的低收入人口纳入到了国家扶贫范围,是扶贫力度加大的重要举措。12月颁布实施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新阶段扶贫工作主战场是连片特困地区,“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是新阶段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总体目标为:到2020年,让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并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的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向全国平均水平靠拢,扭转发展差距逐步扩大的趋势。同时要求,坚持开发式扶贫,创新体制,完善政策体系,大力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不断提升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自身的发展能力,开展国际合作,强化扶贫开发责任,加强扶贫队伍建设和扶贫法制化建设。随着新十年扶贫纲要的颁布与实施,至此,我国农村的扶贫开发也进入了新十年,迈向一个崭新的阶段。“返贫”问题是扶贫新阶段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这个“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对于该问题的解决,扶贫工作应围着“这一目标”针对性地展开,此方面内容在论文的第六部分会涉及。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当前我国农村返贫现状与特征4.1农村严峻的返贫形势4.1.1贫困人口“脱贫”持续性差,“返贫’’规模巨大自农村扶贫开发战略实施后,每年都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但大量贫困人口在摆脱贫困后在短期内又“迅速”回归到贫困状态,“返贫”规模与“脱贫”规模接近,进入新世纪后这一现象愈加明显。根据历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显示:2001年的贫困人口有66.4%在2002年脱贫,而2002年的贫困人口中,就有61.4%为当年的返贫人口;2005年的贫困人口有68.8%在2006年脱贫,而2006年的贫困人口中又有68%是当年的返贫人口;2007年的贫困人口中69.1%在2008年脱贫,而2008年的贫困人口中有66.6%为返贫人13[a们。2008年的贫困人口中有66.2%在2009年脱贫,而2009年3597万贫困人口中,则有62.3%是返贫人13①,具体如表4.1所示。(由于新进“贫困”人口与“返贫”人口相交叉,脱贫人口规模不是简单的当年贫困人口数减去前年贫困人口数,在官方数据未公布情况下,部分数据无法推算)表4.1近几年贫困人13脱贫数量、返贫规模及返贫比例Table4.1Thepooroutofpoverty,thenumberofPovertysizeandproportionof堕:PQ堡盟也望鱼皇坐逆璺堡:返贫人口占当年份贫困标准贫困人口脱贫人口返贫人口年贫困人口比年份年贫困人口比(元/人)(万人)..注:表中脱贫人t3指上一年贫困人口在次年的脱贫数量,返贫人13指上一年脱贫后在次年又返贫的数量。资料来源:历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数据结合编制①根据‘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0}2008年的贫困人13中有56.30在2009年脱贫,而2009年的贫困人口中,则有50.50是返贫人口.此处使用数据为2010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发言所讲数据。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当前我国农村返贫现状与特征另外,在2011年底,由于“2300元”新扶贫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使农村贫困人口直接增加至1.28亿,比2010年的2688万人次多了一亿,返贫人口迅速增加,这个“比例’’不是百分之几十而是几倍。4.1.2贫困人口进出“频繁",长期贫困人口比例低据统计,我国的短期贫困人口约占到了贫困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司2006---2008三年对全国31个省约6.8万农户抽样调查的连续数据,我们假定三年中只要有一年落入贫困的即为贫困农户,那么连续三年都处于贫困状态的农户只占到贫困农户总数的17.7%;三年中有两年都为贫困的农户所占比重为41.1%;而三年中只有一年处于贫困状态的农户占贫困农户的比重达41.2%p11。从全国范围内看,在2009年的农村贫困人口中,连续两年是贫困人口的有1356万,占37.7%;仅当年为贫困人口的有2241万,占到了总贫困人口数的62.3%。4.2农村“返贫”特征4.2.1“返贫”现象的区域性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无论是贫困面积大且集中的连片地带,还是贫困面积小且分散的零星地带都存在返贫现象,但若从地域上看,“返贫”的分布却极不均匀。贫困面大且集中的地区往往返贫率高、返贫程度也深,而贫困面小且分散的东部地区的返贫率相对就要低很多,即返贫率较高地区与贫困发生率较高地区基本吻合。我国贫困面大的西部地区返贫率高达20%以上,个别省市甚至还出现过返贫人口数量超过脱贫人口数量的情况;而东部地区的贫困发生率低,返贫率也低。除此之外,我国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大都处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带,生产、生活条件又比较差,自身抵御灾害的能力低,因此一遇灾害就易造成大规模地“返贫”,返贫率居高不下。据国家统计局贫困监测数据显示2001年至2009年间,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比例从61%增加到66%,民族地区八省从34%增加到40.4%,贵州、云南、甘肃从29%增加到41%①。贫困人口皆不减反增,返贫现象严重。具体的例如2008年5.12地震发生后,甘肃省贫困人口大量增加,贫困面急剧扩大,因地震灾害全省新增的返贫、致贫人口230.3万人,返贫率达到了30%以上。仅陇南市411个非贫困受灾乡镇,有201个返贫,3177个非贫困村有2033个因灾返贫②。4.2.2返贫现象的频发性从频率上看,我国“返贫现象”发生频繁,有些地区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一到两次①数据引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en/jrzg/2010-12/21/eontent_1770521.hun圆数据引自中国发展门户网:http://www.ehinagate.tom.cn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当前我国农村返贫现状与特征大的返贫,且往往来势迅猛,甚至可以说是“一触即发”。导致农村贫困人口“返贫”的因素多且错综复杂,这一点会在论文的第五部分进行重点分析。只要相关不利因素一旦出现,无论是自然灾害、重疾还是意外事故等,“返贫”现象都会迅速发生。特别对于刚刚脱贫不久的贫困人口,其收入虽高过了贫困线,但差距并不大,抗风险能力弱,稍有变故就可能重新陷入贫困。4.2.3被“脱贫’’现象与被“返贫"问题并重我国到底有多少贫困人口,关键在于贫困标准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贫困标准的高低决定了贫困人口的规模。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贫困标准变动频繁但皆为提升趋势。2008年底,我国正式将绝对贫困标准和低收入标准合二为一,2009年正式实施新标准并将其提升至人均年纯收入1196元,上调了34%,这一举措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但是,这一新扶贫标准农村不到2009年当年全国人均GDP的5%,不及当年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的1/4。虽然这个标准比1985年人均纯收入200元的贫困线,24年来增长了5倍多。但在此期间,我国的GDP总量由7780亿元增至33万亿元,增长了42倍。两相比较,再结合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因素,毋庸置疑这一“标准”过低,大量贫困人口“被脱贫”【321。而尽管在2011年底中央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1196元的标准提高了92%,但我国的GDP总量也增长到了47.2万亿,再除去近两年物价的快速上涨,毫无疑问当前高标准下,仍有大量贫困人口“被脱贫”。“低标准”让大量贫困人口脱离贫困,与此相连的是贫困标准一提高就会造成大量“脱贫”人口迅速“返贫”。2008年底,在新扶贫标准(1196元)下,2008年的扶贫对象为4007万人,反比2007年增加了2528万人,大量贫困人口刚脱贫又直接“返贫”。而当前“2300元”的新标准,更是让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直接增加了约一亿。除此之外,尽管我国提高了扶贫标准,但与世界银行推荐的日均消费1.25美元的贫困标准相比差距还极为悬殊,2009年1196元的扶贫标准只相当于国际水平的65.53%。若按照国际标准计算,中国还有1.5亿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就按现行新标准,离国际水平也还相差很大一段距离。若以后标准再次提升,难以避免又会造成大量人口“被返贫”。①2009年12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领导人会议上提出。20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返贫成因剖析在我国农村“返贫”形势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对其解决的前提和关键是要挖掘出“返贫”问题的成因,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破解对策。通过实地调研以及相关官方调研数据显示,导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返贫”的因素错综复杂且相互交叉,多种因素共同引发了“返贫”现象的发生。在此笔者借助SWOT分析工具,对农村贫困人口内部自身优势、劣势,外部机遇及面临威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进而综合剖析其返贫根源。5.1农村贫困人口SWOT分析5.1.1自身优势分析贫困人口这个群体本身就是一个弱势群体,农村中的贫困人口更是弱势中的“弱势”。在此本文所指的优势主要特指当前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绝大多数为可开发贫困人口,具有劳动力只是缺乏劳动技能或劳动机会,具有可扶贫性。据统计,从全国范围内看平均14个贫困住户有一个丧失劳动力的人。在2008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对贫困户的调查显示:贫困户户均人数为5.2人,即约70个贫困农民中只有一丧失劳动力,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拥有劳动力,这是扶贫工作开展的前提以及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贫困人口自身摆脱贫困的愿望较为强烈,期待改善现有的贫困状态,因此在脱贫过程中具备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比较积极,为“脱贫”奠定了思想和行为基础。5.1.2自身劣势分析①家庭人口规模大据统计,2008年贫困户中,5人及以上的家庭人口规模为67%,远远高于全国32.4%的平均水平①。而从贫困发生率看,二者成正比,人口规模越大,贫困发生率越高。(如图5.1所示)@数据引用自‘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9)),由于家庭人口规模短期内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因此此数据至今仍具有参考价值。2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返贫成因剖析40%35%30%25%君20%15%10%5%0%4人5人6人>---7人家庭规模图5.1不同家庭规模在全国农户中的占比及不同家庭规模的贫困发生率Figure5.1TheproportionoffamilysizeintheNationalFarmersandpovertyincidence资料来源:《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9》Pll②收入低且来源单一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低于一般普通农村居民是正常的,但是其收入还不到一般普通农村居民收入平均水平的20%,且增长缓慢或停滞不前,甚至下降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以2008年和2009年为例: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年纯收入为4761元,而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仅988.8元,其中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低于500元的占7.2%,50旺800元占到了18%。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比上年增加了393元,增长8.2%,扣除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了8.5%,增速同比上升O.5个百分点。而贫困农户人均纯收入为983元,比上年下降0.6%,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下降0.3%,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只占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19.1%【331。从收入来源看,贫困人口收入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收入,如表5.1所示:表5.12008、2009年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构成表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工资性收入转移收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入20082009200820092008200920082009200820092008200928.4%29.5%55.4%52.4%1.5%1.2%3.4%2.7%1.2%1.3%10.2%12.8%数据来源:《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9、2010))P9、P13静蝌螂暖舷%慨%%%%%%tZnm由Dm小18642O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返贫成因剖析家庭经营收入中的第一产业收入即农业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一半多,而其中种植业占到了第一产业收入的近50%,构成了贫困人口的绝大部分收入。而本课题组从收入来源构成的角度调查结果为,如下图所示:表5.2贫困人口主要收入来源表!垒垒!皇i:呈!堡堂!呈里!塑巳塑!里坐!壁坚皇Q!i翌里旦翌里政府提来源农业收入外出务工或子女及亲朋集体资⋯.相关贫困⋯.供的低其他构成(含养殖)经商收入好友提供助补助保金频数1251117638270315241352统计量为2043,有效N为2038资料来源:“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研究项目问卷统计结果①根据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贫困人口收入主要来源为农业收入与外出务工或经商收入,二者频数选择远远高于其他选项。③受教育程度低150.UU%50.OO%㈣㈧40.OO%ZM,’’,,:※;jj;繁:}30.00%囫鬟蠹彩≤瀵lll20.OO%10.00%物黼aO.00%※瓢河爿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园农村劳动力31.70%52.60%15.80%臼贫困农村劳动力45.90%8.20%囫农村劳动力口贫困农村劳动力l图5.2农村劳动力及贫困劳动力受教育程度Figure5.2Rurallaborandpovertyeducatedworkforce资料来源:《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9》P17数据整理而成在义务教育普及的今天,农村贫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还未达到我国义务教育的标准。200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中16岁以上的成人文盲率为16.1%,而农村贫①数据来源于课题组成员与几所大学的学生于2011年2月利用寒假对全国除了港澳台以及上海、西藏的省市农村贫困人口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500份,回收2093份,有效问卷2043份,回收率为87.72%,有效率为97.6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返贫成因剖析困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2年。文化程度构成主要以小学和初中文化为主(如图5.2所示),二者共占到了贫困农村劳动力人口的91.8%。2009年贫困农户16岁以上成人文盲率为15.1%,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但15—24岁青年文盲率3.4%,上升0.4个百分点。④老龄化与幼龄化并存截至201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5亿,占总人口的13.7%【341,而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显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达到了15.4%,高于城市老龄化程度。经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调查司调查,在2008年我国农村贫困户中55岁以上的老人就占到了18.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高达4.6%。现在这个“数字”随着农村老年人口整体快速增长还在不断地上升中。在幼龄化方面,农村贫困户受“养儿防老”、“重女轻男”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超生现象较严重,12岁以下的儿童占到18.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8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达到了6.4%。老龄化与幼龄化并存直接造成了家庭赡养和抚养负担的加重,贫困发生率提高。⑤所处地域偏僻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偏远山区,山区贫困人口总数占到了贫困人口总数的51.9%,且主要为农村人口。若按经济区域划分,贫困人口超过六成都分布在西部地区,其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都远远超过东部、中部以及东北部地区,具体参见图5.3。l!!堕里△里!童里垄生空l图5.32008年贫困人口地区分布及贫困发生率Figure5.3Distributionofthepoorareasandtheincidenceofpovertyin2008资料来源:《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9》P11数据整理而成总之,不管是按地理环境划分还是经济区域划分,贫困人口大都分布在交通闭塞、土地较为贫瘠的偏远地区。贫瘠的土地意味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低下与不稳%%%%%%%%%%吲叫∞∞∞∞∞∞∞∞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返贫成因剖析定;偏远的交通意味着较少的发展机遇、经济发展落后。所处地域的偏僻性是导致人口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⑥自身健康状况较差农村贫困人口身体健康状况相对于非贫困人口较差,因病致贫、返贫的情况屡见不鲜。对于贫困人口自身健康状况的官方数据比较零星且不具体,在此笔者采用李晓敏等2006年利用国家级贫困县红安县对2000个农户调查的截面数据①进行解析。该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2000个农户中,就有1442个农户报告当期近两周内患病,比例高达72%;又根据村干部对农户经济状况的评价,将农户分为富裕、一般和贫困三个经济层次来看,贫困农户的患病比例竟达到了71.27%;另外在1266个农户中约1857个成员被报告患有大病,而在所有贫困农户中,大病农户所占的比重高达71.53%,明显高于富裕农户53.95%和一般农户的63.29%t351。这进一步证实了贫困人口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更易遭受疾病尤其是大病的冲击。大病使农户陷入贫困,贫困又会进一步影响农户成为大病户,造成“因病致贫”、“因疾返贫”现象的发生。5.1.3外部机遇分析①政府主导的各项扶贫培训从2003年起,我国各级政府开始定期或不定期的为贫困农民提供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创业、农业实用技术等免费培训,以帮助其掌握某项技术或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我脱贫。培训“免费”,又能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自我,对于贫困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脱贫”机遇,特别是“雨露计划”@实施后,脱贫效果更为明显。就2006年,全国共计投入培训资金7.3亿元,培训人数165万人,安置就业人数126.7万人,带动了400.500万贫困人口脱贫。在我们看到“欣喜”脱贫成果的同时,另一方面,在课题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个问题:如此好的机遇面前,贫困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并不高,且中途退学频繁,参加过培训的农民,也不会愿意再次参加相关培训。在被访谈的贫困农民中,绝大多数知道培训,但是具体作用是什么都不清楚;参加了培训的农民,绝大多数认为培训“没用”。而在对地方扶贫办负责人的访谈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对扶贫培训持否定态度,以对贵州省一位扶贫主任的访谈为例,她认为单纯的培训没有必要,70、80后的农村青年愿意留在农村的很少,短时间的培训不太能学到实用的技术,而受资金限制只能做一个月的培训,学不到什么,学了也是“半碗水”,实际运用不行。o该基金项目受欧盟第六轮框架计划支持(INC眦T__2005—517657)圆“雨露计划”是一项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特色的社会工程。其目的是帮助贫困地区青壮年农民解决在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最终实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该计划在2006年10月24日全面启动。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返贫成因剖析例如电工培训,一个月时间时完全不够的。另外,如果能去工厂工作,上岗前也需要接受培训。扶贫培训的现状是:招生招不来,开展培训但是自身却没有办证资格,未与企业相互“挂钩”,培训完后也无法立即就业;现凡还留在农村的一般学习很不好,培训效果也差;小于50岁的人不想学,初中生和高中生却又不愿学焊工、修车等技术,加上时间短也学不出来。而现在企业技术升级革新很快,这样一般的培训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效用不大。这位主任的观点论述与绝大多数对扶贫培训持否定态度的政府工作人员一致,因此从他们的角度,开展扶贫培训主要就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指标,不在意过程和结果,在报名寥寥的情况下就靠行政指令的方式组织生源,造成很多农民“被迫”培训,培训目标与培训结果背离。②扶贫项目的实施扶贫项目的实施对于贫困人口来说是另一大机遇。近几年来,我国从国家层面上实施了退耕还林、公路建设、人畜饮水工程、电力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等扶贫项目,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环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贫困人口的脱贫。而从地方层面上,由于“整村推进”新扶贫工作方式地实施,在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各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本辖区内贫困人口早日摆脱贫困,也因地制宜积极开展了各类扶贫项目,集中发挥扶贫资金的作用,发展相关产业,带动整村脱贫。但通过本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8.9%的贫困人口得到过扶贫项目的帮助,59%的人未获得过,部分调查对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扶贫项目。而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不是每个贫困村都有扶贫项目,有的集中到了别的村,到这个具体的村实际上就是没有,即不是年年都有扶贫项目,年年都有扶贫资金。③外出务工“交通”的迅速发展以及户籍限制流动的取消,促进了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我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为农民工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这是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又一重要机遇。许多贫困农民通过亲朋好友介绍,或者自我寻找,外出务工,所获得收入远远高于在家务农收入,远高于贫困标准,能最快速地实现“脱贫”。以2009年为例,全国贫困农户中,外出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1217元1361,具体如图5.4所示。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返贫成因剖析图5.42009年全国贫困农户外出劳动力收入分布Figure5.4Poverty-strickenfarmerstogooutinthelaborincomedistributionin2009资料来源:《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0》P13数据整理而成另外,为了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国家还实施了扶贫个人贷款、企业对口帮助等扶贫政策,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创造了较好的外部条件。5.1.4外部威胁分析①昂贵的医药费现阶段,在我国“看病贵、看病难”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某些医院有时看一个小感冒的药费就得上百元。大多数城市人口尚觉得当前医药费用过高,难以承受,就甭说收入较低的农村人口,更不用说贫困人口了。国家发改委制订的名为《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的文件明确披露:由于医疗保障覆盖面小、用药和检查费用不甚合理、部分药品价格虚高,致使许多老百姓看不起病,每年全国大约有一千余万的农村人口因病致贫或返劐371。虽然,本文在分析农村贫困人口的内部劣势时提到其健康状况与其他个体相比较弱,但是最终导致其贫困或者返贫的还是昂贵的医药费。另根据国家农村贫困监测数据显示,近六成的贫困人口都因经济困难无法支付昂贵的医药费而不能及时就医,不能及时就医的后果就是“拖”成大病后不得不医,这时更“医不起”,造成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②沉重的教育负担在我国许多农村贫困家庭都有着同一个观念就是:希望通过子女的求学升造来改变家庭贫穷的命运。但“子女受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投资是需要成本的,并且这个成本在不断上升,为了通过此途径“摆脱贫困”,许多贫困家庭不惜举债来支撑子女受教育,从而使家庭陷入贫困或“贫困”加深。以甘肃会宁县为例,当地因教返贫的农户就占到了全县返贫总户数的三分之一以上,80%的大学生家庭因子女上大学而负债了五到八万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因子女上大学举债数,需20年才能还清,一般的也起码要lO年【38】】。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返贫成因剖析当前我国一个农村家庭完成初级人力资本(小学至初ee)投资约为3000元左右,完成中级人力资本投资(高中或中专)约万元左右,完成高级人力资本投资(大学)则需3万~5万元左右【”l。而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也仅有5919元。国家统计局对全国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273元。可见,即使不考虑子女教育的间接成本,仅子女教育的直接成本,绝大多数贫困家庭就无法承受。虽然当前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对贫困户实行“二免一补”①政策。一些省市如北京、重庆、新疆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地情况将“二免”增加为“三免”对贫困生免除了作业本费、住宿费等大大减轻了农村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但义务教育毕竟只有九年,非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的情况就没那么乐观了。对于中职教育以及普通高中教育,目前的教育救助是向在校贫困生提供救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部分地区如内蒙古、广州等省市同时免交学费甚至住宿费。这无疑在给农村贫困学生提供学习机会的同时,极大地减轻了家庭教育负担。但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这两种教育支出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都较高,因此当前,这两种教育救助的作用并不太明显。再谈大学教育,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教育阶段,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扶持的形式目前主要有三种: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和绿色通道。但并不是每个大学贫困生都能得到“扶持”。例如助学贷款方面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贫困大学生405万人,占到了总大学生人数26%,然而至当年底,获得助学贷款的比例只有14.6%,11.4%的贫困大学生约有178万未能取得助学贷款。而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的名额非常有限,较难获得。另外就是“绿色通道”就是让贫困学生可缓交学费能正常注册报到,不仅名额有限而且只属于一种延缓行为,教育负担并未能减轻。总之,当前我国农村贫困家庭面临着严重的子女教育负担,这个负担集中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政策扶持的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比较明显,而中高级教育阶段的作用不太大。⑨自然灾害的频发性据统计,贫困地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几率是其他地区的五倍。由于自然灾国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19号)提出:要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争取到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掣2007年5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中规定对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国家资助两年,第三年实行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2010年9月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101461号)第六条规定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开支,具体标准由各地结合实际在1000元-3000元范围内确定,可以分为2.3档。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返贫成因剖析害的客观性与不可预见性且影响范围广泛,已成为了导致返贫最直接的原因。近几年来,我国冰冻、暴雨、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前所未有的频繁且相互交替。一场大的自然灾害,可造成几百万人瞬间“返贫”。以2010年为例,从年初到年末,自然灾害就从未间断过。1.3月,西北、华北、黄淮等地区有24个省份发生了严重低温冷冻和雪灾;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5.8月,长江上游干流、汉江支流、鄱阳湖、吉林第二松花江等多条河流发生超历史记录洪水;8月8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9月,台风“凡亚比”重创广东;10月,海南连遭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台风“鲇鱼”登陆福建并造成严重影响;11.12月,东北、内蒙古以及浙江、安徽、江西等地遭受低温寒潮和大雪袭击。以上自然灾害,共造成了558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受灾,占到了重点县总数的94.3%,且存在重复受灾现象,例如夏季汛期的5次重大洪涝就造成了146个县重复受灾1401。而各大灾害的受灾区及重灾区均集中在我国广大的中西部贫困地区,且多为高原、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如青海玉树与甘肃舟曲都处于西部高原区,且都为藏族自治卅I。这些地区地理环境与交通状况都比较差,经济发展水平低,受灾群众和当地政府的自救与自我缓解能力都比较弱,因此“因灾致贫”、“因灾返贫”已成为了我国贫困地区的常见现象。④不稳定的市场环境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地发展,在加强各国联系的同时,也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性,2008年这一场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是一个最好的例子。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大量的农民工没活可干,大规模返乡,瞬间失去了生活的主要来源,其中不乏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在此环境下,许多农村贫困人口由于外出务工而“脱贫”,也由于外出务工“返乡”而“返贫”。⑤经济政策的“后遗症”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者地方政府为了经济的发展而采取的相关政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无论走到哪个省市或地区,我们几乎都能看到在大规模的“搞开发、搞建设”。“开发”、“建设”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在操作中却出现了偏差。一些地方政府将“土地”作为当地招商引资的“诱饵”,实行“零地价”甚至“负地价”或者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补贴等形式变相减少土地的出让收入。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来换得“显著”的政绩,某些地方政府要么把补偿费压得很低,农民如果不愿意,就强行征用;要么就拖欠土地补偿安置费,从而造成部分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导致了更多的农民致贫、返贫。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返贫成因剖析5.2“返贫"原因剖析通过上述对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SWOT分析(如表5.3所示),不难发现导致农村人口贫困、返贫的因素内外皆有且在某些情形下相互重叠,主要是其自身劣势与面临的外部威胁导致或者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上述对农村贫困人口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分析,同时结合我国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情况,本文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返贫的主要原因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表5.3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SWOT分析矩阵模型优势(s)劣势(w)内部相对优势:(1)家庭人口规模大因素(1)具有可开发能力(2)收入来源低且单一(2)脱贫主观性较强(3)受教育程度低(4)老龄化与幼龄化并存(5)所处地域偏僻机遇(o)威胁(T)外部(1)昂贵的医药费因素(1)各项扶贫培训(2)沆重的教育负担(2)扶贫项目地实施(3)自然灾害的频繁(3)外出务工(4)不稳定的市场环境(5)经济政策的“后遗症”5.2.1贫困恶性循环的存在综上所述,在多数情况下“致贫”因素与“致返贫”因素相一致,因此本研究在一定条件下也证明了“贫困恶性循环”的存在。不过这个“贫困恶性循环”与在文献综述中所提及的纳克斯教授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有所区别,由于国体的不同,他在研究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时,是以资本的稀缺性为出发点,从“储蓄”和“消费”两方面入手而提出了贫困的根源在于“低收入”所带来的恶性循环。而本文所指“贫困恶性循环”主要是从贫困人口的自身劣势和面临的外部威胁出发,由“贫困”起点,又以“贫困”结束,在这一过程中贫困人口不是持续“贫困”状态,而是曾经“脱贫”或贫困程度得到缓解,但由于医疗、教育、超生、自然灾害等原因又陷入贫困或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即“返贫”。这种不断“脱贫”与“返贫”的恶性循环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因病返贫”的贫困恶性循环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返贫成因剖析该贫困恶性循环是指由于贫困人口生病就医所产生的高昂医疗成本所导致的“贫困一脱贫一回归贫困”或者“贫困一更加贫困”的“返贫现象”的发生,它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是从现象上单一地表现为了“因病返贫”,结合前文对贫困人1:3劣势与威胁的分析,这个过程具体的表现为“贫困——自身健康状况较差——易生病——病后怕花钱或就医不便未能及时就医——拖成大病——医药费高昂更无法承受——返贫”。而人们往往只关注了这个过程的后半部分,即生病了就医成本太高导致返贫的现象,而忽略了前半部分,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本来就较差更容易患病,才会有比较大的“医疗成本负担”。过高的“医疗成本”又造成了新一轮的贫困,形成了新的贫困循环,这个循环不仅对于患病的贫困人口,由于家庭负担地加重,同时会“波及”其家庭成员也陷入到这个恶性循环当中。除此之外,部分农村贫困人口表现出的“因病返贫”不在于自身,而是由于家中老人患大病或者家中有患重疾者,需长期治疗,医疗费用高且支付期长,造成家庭花费急增导致“返贫”。②“因教返贫”的贫困恶性循环“因教返贫”是指贫困人口因无法承受过于庞大的教育支出而重归贫困状态或贫困程度加深。在我国,目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必须上学外,其他阶段的教育是可自愿选择的,那面对如此大的教育负担为何还有那么多的贫困家庭甘愿选择承受呢,这才是“因教返贫’’现象发生的起因。从起因到返贫的结束同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结合前文对农村贫困人口自身的劣势分析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贫困——自身受教育程度低——寄希望于子女升学改变现状——教育持续时间长且成本高——返贫”。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农村贫困家庭都已意识到“有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将教育视为改变“贫穷”的唯一出路,希望子女能通过读书考学而走出农村,脱离“贫困”。但在昂贵的教育成本面前,要实现这一目标对于他们来说是“难上加难”。就如在分析贫困人口所面临的外部威胁时所指出的那样,在贫困农民家庭里有大学生的家庭更为贫困。再加上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并不像想象得那么乐观,已不存在“包分配”的“好事”,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无关系、机遇欠缺或者自身能力不足等原因毕业就等于失业,一家人长年的艰辛也许就“浪费”掉了。虽然“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已十分普遍,但是“读书”几乎还是农村贫困子女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家庭的唯一“希望”,因此还是有很多贫困家庭正在或者正在迈向这一恶性循环中。⑨“因超生返贫”的贫困恶性循环前面在对贫困人口自身劣势进行分析时,曾重点提及了贫困人口的家庭规模普遍偏大,成员有5人以上的比例高,在这所提的表现为“因超生返贫”的恶性循环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返贫成因剖析就是我们经常所谈及的“越穷越生,越生越穷”。不同于前两个恶性循环都是由于贫困人口自身优势和外部威胁共同导致,在这表现为“因超生返贫”的恶性循环可以说是“劣势”导致了“劣势”。贫困地区与落后地区几乎是完全重叠的,落后的不仅仅是经济,更是人们的“观念”,这个主要是源于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以及所处地域偏僻的影响,使得“养儿防老”、“重女轻男”等思想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的贫困地区根深蒂固,具体过程表现为“贫困——受教育程度低、所处地域偏僻——观念落后——超生——罚款额高且抚养负担直接加重——返贫’?。对于高额的“超生”罚款费,不同于前文分析的外部威胁,它是国家为了抑制“超生”而制定的惩罚措施,不是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形成的结果。许多“超生家庭”,一般只考虑把孩子先生下来,并不急于上户口,相关后续问题也不太在意,即使知道“超生”要交高额的罚款费,也不在乎。再加上一些贫困地区又同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国家政策允许多生,因此计划生育政策对其约束并不明显。多一个孩子就等于多一倍、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支出。养育一个孩子,不是简单的多一双筷子,而是衣、食、住、行以及教育等方面的持续支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发展,养育成本正呈着不断上升的趋势。一些家庭本来就“穷”,超生后,支出更多、更“穷”,以至于刚脱贫,超生后直接返贫。至此,新一轮的贫困又开始了。④“因灾返贫”的贫困恶性循环“因灾返贫”的恶性循环主要是指贫困人口所处地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但当地人口增加所带来的生存危机又迫使人们为了满足短期的生存需要违背自然规律,过度使用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导致自然灾害频繁而返贫,而“贫困”又迫使人们“再次”不断的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求生存,从而成了一个循环。如前面分析所提及到的,贫困地区多集中在贫困面较大的西北和西南,并且多是老、少、边、山区,当地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比较脆弱,部分贫困地区在革命战争特殊时期所造成的破坏至今都还未恢复,对当地生态环境应是加强恢复与保护。但由于缺乏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贫困地区人口在我国传统观念里有一条生存理念“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指导”下,对森林乱砍滥伐、大面积地毁林开荒;对耕地、草地滥垦、滥牧或过度开垦;对矿产资源无限度的粗放式开采【411。以上“行为”造成当地生态环境严重失衡,环境不断恶化,各种自然灾害如:洪涝、冰雪、干旱、暴雨等灾害频繁出现且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危害程度也越来越深,从而使贫困人口陷入“贫困——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因灾返贫”的贫困循环之中。这也是导致减贫效果越来越不明显,脱贫速度趋于缓慢,贫困人口脱贫后又返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返贫成因剖析5.2.2外部机遇的“低值性”与“非持续性"机遇的“低值性”指的是贫困人口未抓住“脱贫”机遇或者即使抓住了,机遇的价值不大或者为零。在前面对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外部机遇分析时发现,有机遇不代表会抓住、能抓住机遇或者代表机遇具有高价值或价值。我国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而实施的一系列扶贫培训、扶贫项目的开展、扶贫优惠政策等并不是每人都熟之并享受到了,即使享受了也多数未能实现脱贫的目标。许多指标显示的“扶贫后”的脱贫人数仅仅显示的是政府相关部门的任务完成情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情况,仅仅是一个短时间的结果而不是一个持久的状态。理论与实际的不一致即政策目标与结果的不一致,体现了外部机遇的“低值性”。外部机遇的非持续性又影响了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的持续性。外出务工本是他们摆脱贫困的良好机遇,一般情况下外出务工后都能在次年“脱贫”。但常常会遭遇到市场环境不稳定因素地威胁难以保证务工收入的持续性,如曾提及的金融危机造成大量农民工“无活返乡”,“务工”一旦中断贫困人口就会迅速又陷入到“贫困”状态。除此之外,即使市场经济环境运行良好,我们俗话上所讲的“打工”也不是一个“稳定、长久”的行为,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偶然”行为。虽然《劳动合同法》地实施在一定意义上也为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供了保护,用人单位用工需严格订立劳务合同,不得随意解雇员工。但受外在经济环境的影响,有时不得不中止劳动合同返乡,“停工”几乎就意味着“返贫”。因此,机遇的“非持续性”无形中导致了“返贫”地发生。5.2.3“扶贫工作”本身缺陷这一返贫原因不在于贫困人口自身,也不在于外在的威胁,而主要在于扶贫工作本身的缺陷,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扶贫目标上来讲,自我国实施扶贫开发战略以来,扶贫目标的确立与结果的“验收”一直是典型的“重量轻质”。只关注脱贫数量,忽视脱贫质量,确立了脱贫标准,却未对“脱贫程度”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对于基层扶贫工作人员他们只是扶贫相关政策的执行者,作为公务人员出于对自身“绩效考核”方面的考虑,大多数人往往只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即最终结果,不考虑过程的有效性和结果的真实性。在实地调研过程中,课题组查阅了大量扶贫工作人员的述职报告或者扶贫工作总结,其取得的扶贫成绩一般都只用“数字”来说明,不涉及完成质量情况。例如某县扶贫领导在做扶贫工作总结时讲到,为了完善村办公环境提高村民休闲娱乐环境的目标,绿化了1500平米,但树木、花草等的存活率是否为百分之百,是否存在二次绿化行为,不得而知;组织了花生种植讲座4次,但是去了多少人,又有多少人因此而获益了,也未有后续说明;劳动力转移培训了1000人,但未谈及培训后“结果”。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返贫成因剖析从操作层面上讲,缺乏对农村贫困人口的跟踪监测,关注“瞬间”脱贫,忽视“持续”脱贫,这也是统计脱贫成绩一片“良好”,却存在大量返贫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处于贫困线边缘的贫困人口,随时都可能返贫,这部分人口不能就简单的统计为脱贫人口,而应该有一个阶段的跟踪考察,实现了持续的脱贫才算“脱贫”。从实施上来讲,缺乏对扶贫工作的阶段性评估,未对工作的有效性进行测定。有时可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无成效或者成效甚微,但由于没有对工作的阶段性进行评估,很多情况下是自认为这样做会消除或改善贫困或返贫现象,但是实际上作用很小或者根本没什么作用,扶贫工作及相关政策或方法不能适时调整,从而不能实现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目的。5.2.4国家扶贫标准的提升除上述原因分析外,还有一个导致“返贫”现象发生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扶贫标准的提升。在本文第四部分的返贫现状论述当中已提到我国近几年,扶贫标准的提升都引发了大规模的“返贫”。这属于政策性的“返贫”不属于实质性的返贫。扶贫标准的提升是造成大规模贫困人口“返贫”的直接原因,但根本原因还在于标准制定的不科学。一个国家扶贫标准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政府所认可的贫困人口数量。当前我国扶贫标准的制定采取的是收入法,只以收入的额度判定是否属于贫困人口,如2008年确立的1196元的贫困标准,即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即为贫困人口。而2008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人均支出为1164.4元,几乎与贫困标准持平,这是官方数据的平均显示,而大量个案显示部分贫困家庭支出大于收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研显示,“如果采用人均收入作为贫困指标,全国城市贫困人口为1470万人,但如换成人均支出指标,则贫困人口总数立即增至3710万人”[421。城市如此,农村就更不用说了。在此现象下我们不得不承认两个事实:一是当前的贫困标准过低,在不考虑物价上涨情况下能勉强维持现有贫困程度就不错了,没有“脱贫”的意义;二是仅以收入来衡量是否为贫困人口,有失合理。两个事实因素也是为什么贫困标准稍有提升就会导致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口瞬间“返贫”的重要原因。34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我国农村返贫问题的治理对策“返贫”问题的实质就是贫困。没有贫困的存在就不会有“返贫”现象的发生。因此治理农村“返贫”问题的核心思想主要有两个,一是实现贫困人口的持续“脱贫”,不“返贫”;二是让“返贫”人口脱贫后不再陷入贫困。我国农村“返贫”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治理“返贫”需要多方综合考虑。在返贫原因分析当中,我们发现“返贫”问题主要是由贫困人口自身劣势与外部威胁作用下形成的贫困恶性循环导致,同时外部机遇的低值性、非持续性和扶贫工作本身的缺陷也是造成返贫的重要因素。另外,农村贫困人口返贫的原因与贫困的原因存在重叠,即导致贫困的原因可能就是造成返贫的原因或者返贫的原因就是其贫困的原因。在此笔者基于“脱贫”的视角,结合贫困人口的SWOT矩阵分析(见表5-3)与战略矩阵模型(见图1.1)以改变劣势、规避威胁的WT战略为核心,利用优势、抓住利用机遇的SO战略(由于贫困人口自身为弱势群体,因此此处SO主要是指抓住机遇)为辅助,从政府、扶贫工作本身、贫困人口自身以及社会四个方面提出农村贫困人口返贫问题的治理策略。6.1科学制定扶贫标准,增强国家政策支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贫困问题,而由于贫困人口自身的“弱势”缺陷,贫困问题的解决无疑需要政府的外力帮助与推动。“返贫问题”是贫困问题的衍生,属于贫困问题的范畴。因此“返贫”问题的治理,政府作用居于主导地位,扶贫成果的巩固,主要责任在政府,结合对“返贫”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治理“返贫”问题。6.1.1正视贫困规模,科学制定扶贫标准当前我国扶贫政策所指向的贫困人口为绝对贫困人口,但是由于价格因素的存在,物价的上升,贫困标准不应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鉴于扶贫标准提升后所导致的大规模“脱贫人口”返贫或“非贫困人口”陷入贫困,治理返贫问题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正视我国的贫困规模,科学制定贫困标准,以防止或削弱由于标准的变动而造成“被返贫”的现象的发生。国际贫困标准一般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这个标准属于相对标准,虽然比例不变但会随着收入的增长而提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当前,我国的扶贫新标准大幅提到2300元,与国际标准靠近了一大步,但是仍然是一个绝对的数值。鉴于绝对标准缺乏科学性,许多地方政府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都在探索根据地方具体情况制定各自的标准,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我国农村返贫问题的治理对策在这方面,重庆市的做法值得借鉴。从2010年起,重庆市按照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比例,对农村贫困人口进行扶贫开发,在全国率先采用相对扶贫标准,按照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670元计算,2010年扶贫标准为1400元左右,高出国家标准204元【431。相对标准一方面有利于抑制农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另一方面无论经济怎么发展、发展水平多高,只要收入低于或等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的农村对象,就是扶贫对象,体现了社会学“低于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为贫困群体”的原理。另外,在理论及实际意义上采用支出法确定贫困标准比收入法更为科学合理,但是操作较难,目前国际上都还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只是针对某项支出而对贫困人口进行相关救助,这需要在实践生活中进行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在贫困标准的确定上,首先国家层面应在提升标准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一个标准额以确定贫困人口总量,并且应随着物价、收入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即应为相对标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二是各省市地区应依据地区具体情况制定自己的贫困标准,当然这个标准不能低于国家标准,可参照重庆市做法。三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条件的省市地区应逐步探讨将收入法与支出法相结合制定贫困标准。6.1.2普及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大病救助治理表现为“因病返贫”的贫困恶性循环”,必须两手抓,一手抓基础公共卫生服务预防疾病或提早发现疾病;一手抓大病救助,提高医疗救助水平,以减轻贫困人口的医疗负担,抑制“返贫”现象发生。①加快普及农村基础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制度安排㈣。但由于城市信息比较畅通、医疗机构多而聚集,政策响应快等因素的影响,城镇公共卫生服务的普及率远远高于农村,享受人次也远远多于农村地区。以健康档案的建立情况为例,截至2010年底,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累计建档率分别为48.7%和38.1%,为5714.2万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了健康检查,管理高血压患者3553.8万人、糖尿病患者918.9万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70.6万人【45】。而享受到免费服务的一亿多人口几乎都来自于城镇,农村人口少之又少。农村贫困人口属于农村人口的一部分,农村基础公共卫生服务的缺失与城乡卫生服务的发展失衡在一定程度上等于剥夺了贫困人口免费体检、及时就医的机会,间接埋下了“大病隐患”。基于上述分析,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普及尤为迫切,可从以下几点着手。1)加大基础公共卫生服务宣传,提高群众知悉度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我国农村返贫问题的治理对策对于农村居民来说,知悉一项新的“惠民”政策的途径一般为“听说”,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知道具体的内容。贫困人口居住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听说”的途径都很少,就别提对内容的知晓了。例如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明确指出:刚出生的婴儿可在家中享受到医务人员上门提供的访视服务;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重度精神疾病患者每年都可免费获得面对面的随访服务4次和健康检查服务1次;65岁以上老人,每年可免费获得1次健康管理服务,涵盖了生活方式、评估健康状况、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以及健康指导等。农村贫困人口根本就不知晓有这些免费卫生服务,医院不宣传、基层领导不宣传或宣传不到位,在不知晓的情况下如何谈享受,如何谈免费。因此宣传方式不能依赖于简单的“人传人”,而应为医疗机构、基层政府、村级干部联合借助广告、广播、召开社区大会、发宣传单等方式广泛向农村居民宣传,特别针对贫困地区不仅宣传政策更要宣传政策内容,保证人人知晓从而获得公平享有公共权利的机会。2)农民“走进去”与医生“走出来”相结合这的农民“走进去”指农民到医院就医,医生“走出来”指医生走出医院定期或不定期到农村为农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对于到医院就医已被公众所接受认可,在这本文重点“支持”和倡导医生下乡为农民服务。针对农村贫困人口,正如前面所讲的居住地理位置偏僻,离城镇远,就医极不方便,就医主要依赖于村卫生室或卫生站,还是有病再去,完全不涉及健康检查之类的基础卫生服务。因此县级医院、乡镇医院应定期或不定期地“下乡”,同时针对贫困人口患病率较高的情形,“下乡”范围应向贫困地区倾斜;针对个体贫困者应增强重视,提高检查率或相应的复查工作。这既体现了医疗机构“为民服务”的服务宗旨又保障了农村居民特别是偏远地区贫困农民平等享受公共卫生服务的权利。3)逐步推进“家庭医生”试点当前我国上海、北京、四川等地纷纷在进行“家庭医生”试点,目前主要集中城镇地区,受到了公众的一致好评。如成都市新津县五津镇的李春年大爷今年80岁,有高血压史,每周二,他的家庭医生张小君都会上门为他测量血压1461。虽然农村贫困地区条件较为简陋,但并不是无法实施。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可以以村卫生室、卫生站医护人员为核心,以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为补充共同为有需要的贫困家庭提供“家庭医生”服务。②提高“大病救助”水平,简化审批程序1)提高“大病救助”水平大病救助制度是缓解患重大疾病患者因大额医疗费用所带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社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项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其主要援助对象为因重大疾病导致家庭经济难以承受的致贫、返贫的当年新农合参保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我国农村返贫问题的治理对策对象,重点帮助低保户和五保户。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专门为农村贫困人口患大病后提供的一项医疗救助。当前全国的农村大病救助水平为每年3000元左右,而一般大病医药费用支出都在上万元,花费几万元也常见。即使参与了新农合,但由于其存在门槛线、报销范围窄、检查护理费等不予报销等限制,最终能报销额度非常小,大病花费还是上万元。因此当前的医疗救助水平对于大病患者只是“减轻”的意义,救助的意义较弱。在医疗费用持续高涨的情况下,避免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返贫,提高大病救助水平势在必行。我国目前农村大病救助的资金主要由政府提供,各级民政部负责发放。要提高“大病救助”水平的关键在于提高“大病救助”的筹资水平,扩大筹资主体。在此本文建议建立政府、集体、个人以及社会捐助等多元筹资机制以提高“大病救助”水平的总体专项金额。另外地方政府应根据物价上涨、医疗费用的上涨、农民收入水平的变动等因素提高“大病救助额”。除此之外,对于农村贫困人口的大病救助应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不是简单的“一刀切”,对于贫困较深的贫困人口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提高个体救助水平。2)简化审批程序当前我国农村居民大病医疗救助的申请、审批程序可分为六步,具体为(一)救助对象向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①;(--)村委员会对申请人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和其家庭收入的情况进行核实,将意见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评议;(三)村民代表会议提出民主评议意见后,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在村务公开栏内予以公示;(四)对公示无异议的,村委员会提出初审意见再将其他材料一并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五)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报送的材料进行审核并将审核意见和其他材料报所在县(区)民政局审批;(六)县(区)民政局对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送的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填写批准意见和救助金额,发放大病医疗救助证,救助金由县(区)民政局直接发放到救助对象。从上面六步我们可以看出大病医疗救助的整个申请和审批手续非常复杂,繁琐的程序直接导致了救助金发放的“漫长性”。以重庆市大渡口区跳登镇区红胜村为例,在对该村村干部的访谈中得知,每年9月份就开始上报大病救助人员,一般到农历年底才能得到救助金,持续时间长达四五个月。若“不幸”在当年的9月份后“患大病”,则救助资金的“等待期”将会更长。对于上述情况,本文建议简化程序,以便充分发挥医疗救助的便民救急作用,具体做法可鼓励和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算医疗救助费用的办法。第一,民政@包括居民身份证和户口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定点医院对本办法规定救助病种的诊断病历、住院凭证、住院医疗费凭证、医疗费优惠减免凭证、有关部门、单位及社会帮困资助情况证明材料。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我国农村返贫问题的治理对策部门可结合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预付资金;第二,民政部门与定点医疗机构间可共建信息平台,医疗救助对象只需提供相关证件或证明材料通过计算机直接审核其身份,则其就医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可直接扣除医疗救助所救助部分,救助对象只需支付余下部分即可;第三,定点医疗机构与民政部门须开展定期结算;除此之外,对于申请医疗救助的其他经济困难人员,或到尚未开展即时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医疗救助对象,当地民政部门要及时受理,并按规定尽快办理审批手续,使困难群众能够及时享受到医疗救助【471。6.1.3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救助制度教育救助是一种政府和社会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提供必要帮助的援助制度,它主要包括政府对中小学教育费用的减免,大专院校贫困生的贷款政策,民间组织对学生的援助等,有利于减轻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近几年来,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已惠及全国,极大地减轻了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而造成“教育返贫”的主要原因在于中高等教育即高中或中专以及大学教育的庞大支出,因此在治理“因教返贫”,打破“教育恶性循环”需要立即加强教育救助,其重点在于完善非义务阶段的中高等教育救助。①加强教育救助的制度化建设当前我国针对中高等教育阶段的救助一般都为临时性救助,没有专门的政策法规对其进行约束规范,制度化水平较低。现阶段可供参考的指导意见仅有2007年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与2010年发布的《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但这个“意见”与“办法”除了对奖助学金进行了细化规定外,对其他相关的资助政策阐释都较为笼统,没有对教育救助的“如何实施”与“如何建立”加以阐述规范。在机构设置上,缺乏一个统一的机构来专职管理教育救助制度的实施和运作【48】o因此政府在进行教育救助的制度化建设时,首先应担起教育救助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制定专项政策规范或法规来保障教育救助制度的有效运行。主要包括1)制定教育救助制度的实施办法;该办法应明确规定教育救助的责任主体、执行主体、救助对象、资金的筹集与监管等。2)制定教育救助的实施细则;应包括救助条件、救助内容、救助标准、救助程序、救助时间等细则的规定3)建立反馈机制与考评机制,以保证救助行为的有效性,并为以后的相关教育救助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另外,政府应设立专门的教育救助管理机构,此做法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育救助工作的效率与效用:一方面可对教育救助过程、救助资金的使用等实施监管;同时可促进政府与学校间的沟通交流,让最需要救助的学生在第一时间获得政府39 6我国农村返贫问题的治理对策的教育救助。②加强教育救助资金投入,扩大受益范围在这指的加强教育救助资金投入,主要是指要加大对中高等教育救助资金的投入。首先对于中等职业教育以及普通高中教育的救助方面,已有了每生每年1500元国家助学金的资助,对于此项助学政策应持续保持并应随着经济地发展逐步提升,增强此项教育救助的作用。针对大学教育,政府应放宽助学贷款名额限制,保障有需要的农村贫困学生能通过此途径完成学业,改变当前许多农村贫困家庭全家举债支撑“大学”而重归贫困的状态。在奖学金方面,政府应加大奖学金的总投入,增加获奖名额。而对于绿色通道,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应取消名额限制,保证每一个农村贫困学生都能正常注册报到,不因贫困而辍学。③建立社会教育救助平台实施教育救助是政府的责任,但社会的参与同等重要。当前我国的社会教育救助形式比较简单,一是将捐赠资金或物品交与相关非政府组织,依赖其实施教育救助:二是偶然机会实施偶然救助。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属于临时、随意的救助,许多社会人士或组织是想救助但没渠道,更多的是农村贫困学生、贫困地区需要救助但没诉求渠道。对此,由政府主导搭建一个社会教育救助平台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政府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第二,政府主导更具有公众效力,救助者和被救助对象更容易接受;第三,政府在救助者与被救助对象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有利于社会救助资源更快更合理地分配。④衔接“教育救助”与“就业救助”两项制度许多农村贫困家庭拼命支撑子女高昂的教育费用,不惜“返贫”,就是在于希望子女毕业后找到个好工作摆脱贫困。如果子女毕业后未就业或就业差,就意味着一个贫困家庭“脱贫”梦想的破灭。基于此,政府在实施教育救助的同时,还需对农村贫困学生实施相应的就业救助,引导其就业或就好业,才能真正体现出教育救助的成效,从根源上杜绝一个家庭的再次贫困。6.1.4坚定不移地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的坚定执行可缩小贫困家庭规模,同时极大的缩减家庭子女的抚养成本(包括生育、衣食、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从而变相地增加贫困家庭的收入。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其脱贫;一方面又可避免其因为超生除了支付高昂的罚款费,还需持续承担多生子女的抚养费用,“贫”上加“贫”或直接“返贫”。①加强思想教育,从思想上接受计划生育许多贫困家庭“超生”源于他们认为“子女多才好”的观念,因此即使“罚款”再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我国农村返贫问题的治理对策高,也会“前仆后继”。针对此现象,政府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特别是增强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思想教育力度。不单是讲解政策内容,更应详细地对其分析“超生”所带来的家庭“危害”,使其自身从思想上接受计划生育,从而主动选择“计划生育”。②引导传统观念的转变这主要是针对贫困家庭或地区“重男轻女”等观念的根深蒂固导致的超生现象。鉴于此现象,政府工作人员应在下乡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时应通过实例宣讲,逐渐改变其落后观念,形成“儿子女儿都一样”的新观念,从而接受计划生育。6.1.5防治结合,保护生态环境“防”是为了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或者遏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治”是对己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改善其现状,以减少或消灭“天灾”的人为因素。为了有效地提高贫困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抑制“返贫”的发生,在扶贫的同时必须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因灾返贫”的几率。①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改变粗放的耕作方式各级政府要从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发展“粮食生产”为基础,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果则果”、“宜加则加”、“宜采则采",多种方式经营,摆脱原来单一仅靠种植粮食来解决温饱问题的做法,多渠道发展脱贫致富之路。在带动生产发展的同时,也避免了为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大规模得毁林开荒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从源头上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同时应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增产增收,有效地避免在“天灾”面前的无能为力,更好地防止因生产、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返贫”。②综合治理并保护贫困地区环境贫困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破坏后恢复难度大且恢复期漫长,只有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才能实现脱贫与生态良性循环。因此,政府应加强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以法律的形式禁止乱砍滥伐、毁林毁草和陡坡开荒等行为的发生,同时加大违反惩罚力度。同时实行林粮间作、林杂间作,退耕还林还草;对荒山荒坡实行封山育林、种草养畜。另一方面应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把烧柴替换成烧煤、用电或用沼气等,推广省柴节煤灶,积极提倡以煤代柴,以电代薪等。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可利用各种扶贫投入,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将坡度较缓的坡耕地改造成为水平梯田,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防止水土流失【49】。这样既改善了已破坏的生态环境,又防止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新一次破坏。除此之外,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逐步对灾害多发区或潜在灾害区的农民进行地域迁移,例如从山上迁到山下。这样既直接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又可遏制“可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我国农村返贫问题的治理对策预防”自然灾害对农村贫困地区的重复“袭击”或“突袭”,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降低因灾返贫的可能性。6.2加大扶贫宣传,创新扶贫工作机制6.2.1加大扶贫宣传,提高群众知悉度扶贫宣传包括对扶贫项目、扶贫贷款、扶贫培训等一系列扶贫措施的内容及操作过程的宣传。宣传可借助于地方卫视、广播、宣传单、召开社区大会等多种形式。针对扶贫工作的相关宣传不是一次行为,而应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行为。一是可及时传达扶贫新政;二是在反复的宣传中可提高群众的知悉度、重视度,改变当前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不知“扶贫”或知“扶贫”但具体内容和过程完全不清楚的现状。另外,考虑到农村贫困地区或者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可能无法完全理解相关政策的问题,在进行扶贫宣传时,运用语言应通俗易懂,而不是文件的照抄照读;宣传讲解应有重点,重点让贫困人口知悉从这些扶贫措施中可以获得什么并且受益的方法是什么。除此之外,鉴于不是每个人都能完全理解或者记住宣传内容,村干部的解答能力又有限,各级扶贫办应为贫困人口提供一个政策咨询的渠道,可选择定期到贫困地区提供面对面咨询或者不定期的电话咨询等以及时解决疑问,以提高宣传成效为接下来扶贫工作的具体开展奠定基础。6.2.2科学制定工作考核标准现阶段我国各省市地区政府对扶贫工作的考核主要为“数字型”考核,即根据当年的扶贫目标在年底以“脱贫”数量与相关工作的完成率作为考核标准。在一定一样上可以理解为,是为了完成工作指标去扶贫,而不是为了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而“扶贫”,就算哪怕今天“脱贫”明天“返贫”都算“成功”。数量固然重要,但缺乏质量的数量没有意义。因此,扶贫工作的考核标准应为一个相对标准,考核可从单纯减少贫困人口数量转向控制和逐步缩小收入差距,从过去的减法向加法、从解决温饱向缩小差距、从生存扶贫向发展扶贫转变。这样更科学、更符合实际,从工作本身的角度避免由于统计数字的“粗糙”造成“返贫”。6.2.3建立跟踪、评估、反馈机制扶贫工作本身不是一个单一的行为,而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了保证扶贫工作的持续有效性,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消耗,建立工作的跟踪、评估、反馈机制非常必要。整个机制的运作应为对每一项扶贫工作的开展,给予细致记录;对扶贫工作成效进行阶段性的评估。若其中出现了问题或该项工作无成效应及时反馈以适时调整扶贫方式、调整资源整合方式等以促进扶贫工作整个过程的有效性,以过程的有效性来保证整个扶贫结果的有效性。例如针对政府为贫困人口提供的免费培训,培训内容是42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我国农村返贫问题的治理对策否是人们所期望,培训过程是否存在不妥之处,贫困人口接受培训后是否有所提升,培训结果是否与培训目标相符等问题都需要进行跟踪、评估和反馈。另一方面,扶贫工作还需要对“脱贫”人口,特别是处于贫困线附近的人口建立跟踪机制。改变现有的只要贫困人口超出“贫困线”就不属于扶贫对象的理念,关注“脱贫”更要防止“返贫”。长期的“脱贫”并逐渐远离贫困线或稳定在一定收入水平的人口才叫真正的脱贫。因此只有建立贫困人口跟踪机制,才能保证现统计的“脱贫”人口已真正的“脱贫”。除此之外,为了遏制在扶贫中经常出现的弄虚作假现象,应尽快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实现整个工作的全程电脑管理,在全面掌握了扶贫对象信息的同时,增强了扶贫工作的“真实性”,也便于群众对扶贫工作进行监督。6.2.4规划到户,责任到人“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新扶贫工作方式(简称“双到”)由广东省在2009年创造性提出,是指在扶贫工作开展中瞄准贫困人口,做到精确指导,将“扶谁的贫”和“谁去扶贫”相联结。“双到”方式提出之后,广东省的扶贫的对象细化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各单位根据帮扶对象特点,分I'-J另U类制定到村到户的帮扶措施,整村推进。如广东省农业厅对口帮扶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罗洞村,利用山地资源优势,引导村民发展茶叶、中药材及冬种蔬菜等产业。同时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将当地优异的广东本土猪种“蓝塘土猪”发展成特色产业,农民增收成效明显【501。该项举措改变了扶贫工作的笼统性,提高了工作的精确度,从而也促进了整个扶贫工作的有效性。该项做法值得其他省市地区借鉴。6.2.5改进“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正如“返贫”原因分析中所提到的,当前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的“雨露计划”,计划目标与最终结果直接存在很大差异表现在:培训期短,学不到东西;培训与就业相互脱节。鉴于此种问题的存在,一些省市已对“雨露计划”进行了改进,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对于其他省市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可进一步推广。江西把实施“雨露计划”与本省工业园区发展的需求相对接,确保接受培训的贫困人口能即使就业依靠自身力量而“脱贫”,同时还深入推进了贫困户子女的职业技能培训,并与“两后生”①的助学补助制度相对接,促进“年轻贫困群体”自主脱贫,抑制“返贫”。海南在调整优化劳动力转移培训结构时,减少两三个月的短期培训班,扩大职业教育学历班的规模,以提高扶贫培训的效用,让贫困人口真正意义上“学到东西”。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经验。①指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4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我国农村返贫问题的治理对策6.3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贫困人口自主“脱贫”能力农村贫困人口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在解决贫困与返贫的问题上主要还得借助外部力量的支持。但根据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源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农村贫困人口要改变自身的贫困或返贫现状,最根本的还得靠自己。6.3.1增强“脱贫’’主观能动性具有“脱贫”的主观能动性是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和防止“返贫”的一个前提条件。贫困人口自身要克服克服“等、靠、要”思想,改变一味依靠政府的惰性观念,树立艰苦创业、苦干实干精神,积极参与到扶贫开发的各项建设之中,努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主观能动性”还包括积极支持国家方针政策,例如坚持计划生育政策,避免自身因“超生”而致贫、返贫;不乱垦乱伐,保护生态环境等。6.3.2努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这主要针对的是贫困人口中的劳动力人口,这部分“人口”应积极主动参与到扶贫项目建设中,抓住政府部门为农民提供的学习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的机会,提升自我。对于政府开展的各项免费扶贫培训,积极响应的同时视自身情况选择性的参与,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贫困人口应自我创造学习机会,提高自身素质。在自我脱贫的过程中若遇到政策疑惑,应主动解决。例如贫困人口如果想小额贷款创业,对于相关技术和贷款流程就可请教相关工作人员。另外,对于自己的学习需求可向相关部门提出诉求,请求支持与帮助。总之,只有通过贫困人口自身主动的学习,才能持续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有了自我发展能力意味着拥有了“脱贫”的能力,也意味着可以自我遏制“返贫”。6.4集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应对“返贫”挑战扶贫、遏制“返贫”主要是政府的职责,但并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返贫”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6.4.1鼓励社会捐助社会对于贫困地区的捐赠主要集中于“灾难捐款”如5.12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受灾区都得到了来自全国甚至世界的资金或物资捐助,为受灾群众重建家园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利于因灾致贫、返贫群众尽快摆脱贫困。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捐助行为应该积极倡导鼓励。同时,还要积极鼓励教育捐助,例如个人或单位捐助建立希望小学或为贫困地区学校捐赠学习用品、图书等,推动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让大量的贫困学生有学可上。这比政府直接的教育扶贫更直接、更有成效,间接的缓解了贫困地区因教返贫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捐助乡村公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我国农村返贫问题的治理对策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等形式的捐助,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6.4.2支持个体救助个体救助主要是指对个别贫困者或者贫困户实施单独救助,是一种“一对一”、“多对一”或“一对多”的救助方式。具体表现为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或自己了解,为患重疾没钱治疗贫困人口提供资金帮助;为生活困难家庭给予一定的资助;资助家庭贫困没法上学的贫困学生等。这种救助行为可以是一次性行为,也可以是长期的行为,例如有“爱心”人士专门资助贫困大学生,免费为其提供四年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个体救助针对性强,目标性强,救助效果好,能有效缓解贫困人口面临的外在威胁,抑制贫困或降低贫困深度。因此,可借媒体的力量或者社会知名人士的呼吁,号召更多人加入到“个体救助”的行列。6.4.3加强地区、企事业单位帮扶在这指的地区或企事业单位帮扶,不是简单的佳节问候,而是采取一系列的帮扶措施帮助帮扶对象“脱贫”。地区或企事业单位的帮扶一般采取一对一个贫困村的形式,由于一个地区或者“单位”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组织力较强,因此帮扶效果快而好且稳定。例如:从2009年底开始,广东省中山市对口帮扶汕尾三个县市80个贫困村、13566户贫困户家庭,预期在三年内帮助他们脱贫,按目前的发展状况这80个贫困村预计在今年内就能达到脱贫指树51】。又如广东省水利厅从2009年底对口帮扶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新四村,自发筹资1000多万元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仅一年多就让80%以上的贫困户实现了脱贫【521。在企业帮扶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铁大桥局集团向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石柱山村捐赠了10万元现金、3台电脑及千余册科技文化书籍,用于支持该村改造名优茶园、新建生猪养殖场、维修组级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对口帮扶石柱山村3年,每年拿出30万元帮助发展项目,力争3年后整体脱贫奔小康【531。这些帮扶体现了地区以及企事业单位帮扶的优越性,进一步的显示了社会的力量。政府应该号召更多企事业单位加入到这一群体,而企事业单位作为社会主体也应积极参与,积极推动扶贫事业的发展。4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我国农村返贫问题的治理对策7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建议7.1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研究的部分数据来自于问卷个案调查,但是缺乏具体的“返贫”个案分析,不够具体。另外,研究主要以定性为主,缺乏一定的定量分析以增强数据的说服力。除此之外,由于自身未参与过扶贫工作,对其了解主要来源于媒体报道和个别政府工作人员访谈,因此对其部分建议可能有所欠缺。对于上述不足之处,在以后的社会实践和进一步实证调研中会逐步改进。7.2后续研究建议本研究在对返贫成因进行了全面分析基础上,综合提出了农村“返贫”问题的治理策略。但部分研究还不够细致和深入,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7.2.1建立贫困人口“脱贫’’与“返贫”识别机制当前我国存在较为严重的贫困人口“被脱贫”现象与“被返贫”现象,一方面在于扶贫标准的调整,一方面在于扶贫统计工作的笼统。但究其原因都在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识别机制,易把贫困人口“暂时”地“脱贫”或“返贫”直接定义为“脱贫”或“返贫”,缺乏一个动态考察的过程。因此如何建立对贫困人El是否“脱贫”或“返贫”的识别机制,改变现有贫困人口波动大的现状,对于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用有着重大意义。7.2.2治理农村“因老返贫"问题随着我国老龄时代的到来,农村“因老返贫”问题正逐渐凸显,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由于逐渐丧失劳动力不再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迈入老年后患病几率增加,医疗支出增加等因素地影响,许多农村人口都面临着“因老返贫”,其严峻性正随着老龄人口数量地急剧上升而显现。由于缺乏统计数据,本研究并未具体涉及。在“老龄化”背景下,针对广大的农村地区,扶贫工作应如何推进,应如何构建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的的养老保障体系以遏制“因老致贫”、“因老返贫”的问题是亟须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致谢时间就像一根魔术棒,可以使小的变大,嫩的变老;使煎熬的时光变长,却又使快乐的日子变短。恍惚中三年研究生生涯已悄然步入尾声,回首三年在重庆大学的求学经历,有学术研究的快乐,有大学生活的精彩,也有求职路上的坎坷与艰辛,收获的是成长与感动。首先感谢我最尊敬的导师肖云教授,从研究生复试、入学、课题调研、读书笔记的检查、小论文的修改、毕业论文的选题、修改到最终定稿,学习的每一步都倾注了她大量的心血。不仅如此,在坎坷的求职路上,她的鼓励与关怀给予了我强大的信心与力量。她对工作的负责态度,严谨的学术作风以及宽容的生活态度深深地影响着我,同时也将引导着我以后的工作与生活。感谢胡同泽教授在研究生学习中给予的宝贵意见,特别是在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答辩中所做出的细致指导。感谢与我三年同窗的兄弟姐妹们,特别是黄颖婕、杨启平。三年研究生生涯,在学习上,我们共同进步;在生活上,我们互帮互助。有了你们的陪伴让研究生生活更加的绚烂多彩,温馨快乐。同窗之谊,弥足珍贵,感谢你们在我‘‘低谷”时对我的理解与开导。感谢先我毕业的舍友郑莉平,感谢你对我的每一次鼓励以及对我研究生阶段学习生活的每一点建议。感谢所有参评老师对本文的评阅,希望各位老师对本文的不足之处给予批评、指正。最后,谢谢我的父母,没有你们辛勤的付出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在这一刻,将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你们!同时,再次感谢我的导师——敬爱的肖云教授147漆敏二0一二年四月于重庆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2】【4】【5】【6】6【7】[8】[9】[10】【11】[12】[131[14】参考文献范小建.去年我贫困人口3597万其中超六成系返贫【N】.洛阳晚报,2010.10-18(A02).温家宝.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N】.攀枝花日报,2011.11.30(1).陈端计.杨莉莎.史杨.中国返贫问题研究阴.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2):166--169).(美)R.讷克斯著:谨斋译.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01):3油9.彭刚等.发展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5—58.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168.张岩松.发展与中国农村反贫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22.(印)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权利与剥夺;王宇、王文玉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05.(英)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4.李通屏等.人口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6--20.黎诣远.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分析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235.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60.(美)赫希曼著:曹征海,潘照东译.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50--120.向志强.孔令峰.从人口数量经济理论到人口质量经济理论的演进——对西方学者关于人口与经济关系认识的回顾与评述【J】.人口学刊,2003(01):3—7.(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王榆青.关于我国农村返贫问题探讨【J】.云南财政与会计,2000(8):12—15.颜廷武.返贫困:反贫困的痛楚与尴尬【J】.调研世界,2005(1):37__39.凌国顺.夏静.返贫成因和反贫困对策探析们.云南社会科学,1999(5):38_39.于平.破坏生态的扶贫最终只能返贫【J】.生态经济,2004(9):25.任晓刚.殷耀等.扶贫攻坚遭遇新瓶颈【J】.嘹望,2005(39):42__44.陈全功.李忠斌.少数民族地区农户持续性贫困探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9(5):3叫8.贾琼.南平.甘肃省农村反贫困道路与现状调查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9(5):190--192.习q刀即明叫U刁nn口口口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王萍萍.闫芳.农村贫困的影响面、持续性和返贫情况[J】.调研世界,2010(3):5_巧.凌国顺.夏静.返贫成因和反贫困对策探析明.云南社会科学,1999(5):38--39.于平.破坏生态的扶贫最终只能返贫【J】.生态经济,2004(9):25.颜廷武.返贫困:反贫困的痛楚与尴尬【J】.调研世界,2005(1):37_-39.冉光荣.西藏反贫困经验探析[J】.四川大学学报,2006(6):12—17.韩广富.论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机制的创建[J】.东北师大学报2007(6):67—.71.丁军.陈标平.构建可持续扶贫模式治理农村返贫顽疾叨.社会科学,52_-57.王萍萍.闫芳.农村贫困的影响面、持续性和返贫情况[J】.调研世界,2010(3):5—6.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卜10.粟海.追问贫困人口不要忽视人均年纯收入[N】.中山日报,2011.3-4(F2).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9.张蕾.我国老年人1:3数规模超欧洲总和[N】.光明日报,2012.04.09(6).李晓敏.陈玉萍.丁士军.我国贫困地区农户的健康状况及公平性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0(5):60--62.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13.国家发改委.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EB/01].http:llwww.ndrc.gov.crdgyfz/zhdfft20060905—83065.htm,2006·09-05.王晓光.高考状元县“因教返贫”现象调查【J】.人民论坛,2007(6):24.26.袁卫华.农村贫困家庭教育投资解析【J】.统计研究,2008(6):94.96.民政部.2010年是仅次于2008年的重灾年[N】.公益时报,2011.01.18:(9).丁军.陈标平.构建可持续扶贫模式治理农村返贫顽疾[J】.社会科学,5乒_58.李娟.专家估算中国城市贫困人口接近3000万[Ea/01].http://www.jtxnct.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lD=1573,2006—3-14.重庆市政府.重庆实行相对扶贫标准以农民人均纯收入30%为限【EB/01].http://www.gov.cn/gzdt/2010-06/25/content_1636828.htm,2010-06-2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EB/01].www.moh.gov.cn,201l一05·24.国务院.《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评估报告[EB/01].http://www.gov.c嘶rzg/2011-07/14/content_1906151.htm,,2011—07-14.陈健.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医疗服务同质化——成都市新津县基层医改之路【EB/01].http://news.xinhuanet.corn/health/2011-04108/e.,l--.49列q习印刁跚观∞q刁习q习q刀跚观川U刁列q习q口口口口口口口pp口ppH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47】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EB/01].http://www.gov.cn/zwgld2009-06/22/content_1347163.hun,2009·06—22.【48】肖云.赵品强.农村低保家庭子女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救助研究——基于农村反贫困视角【J】.农村经济,2010(5):12仁129.[49】龚晓宽.走出怪圈:中国西部农村返贫现象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61—_62.[-50】魏敏.扶贫“双到”:点亮“幸福广东”之光[N】.农民日报,201l-03—11:(4).【5l】黄庭辉.80条对口帮扶贫困村年内脱贫【N】.广州日报,201l一06—30(A4).【52】陈清浩.帮扶一年多超八成脱贫【N】.南方日报,201l一07.01(A11).【53】熊华.中铁大桥局倾情帮助贫困村IN].湖北日报,2009-08-25(4).【54】EnricaChiappero-Martinetti;StefanoMoroni.Ananalyticalframeworkforconceptualizingpovertyandre—examiningthecapabilityapproach【J】.JournalofSocio-Economics,2007,36(3)360-375.[551Accorsi,S,Kedir,N,Farese,Peta1.Poverty,inequalityandhealth.thechallengeofthedoubleburdenofdiseaseinanon-profithospitalinruralEthiopia[J].TransactionsoftheRoyalSocietyofTropicalMedicineandHygiene,2009,103(5):461-468.【56】Oladoja,M.A.,Olusanya,T.P.,Adedeji,L.L.eta1.PovertyalleviationthroughextensioneducationamongFulanipastoralistsinYewaNorthLocalGovernmentAreaofOg岫State,Nigeria[J].Journaloffood,agriculture&;environmenL2009,7(2):835—838.【57】Kwaghe,PatrickV..Amaza,PaulS..Povertystatusanditsrelationshipwithenvironmental,health-relatedandliVingconditionfactorsamongfarminghouseholdsinBomoState,Nigeria[J].Journaloffood,agriculture&;envimnmenK2009,7(1):823—828.[58】LuisF.Diaz.Integratedsolutionstoachievepovertyalleviation[J].WasteManagementb2005,25(10):995-996.【59】Srivastava,SK.MakingatechnologicalchoicefordisastermanagementandpovertyalleviationinIndia.[J].Disasters,2009,33(I):58-81.【60】Mohindra,KS,Haddad,S.Evaluatingtheunintendedhealthconsequencesofpovertyalleviationstrategies:orwhatistherelevanceofMohammedYunustopublichealth?[J].Canadianjournalofpublichealth,2008,99(1):66-68.【61】A.K.M.AhsanUllah,JayantK.Routray.RuralpovertyalleviationthroughNGOinterventionsinBangladesh:howfaristheachievement?[J].InternationalJournalofSocialEconomics,2007,34(3/4):237-248.【62】JohnHambrey.Abriefreviewofsmall-scaleaquacultureinAsia,itspotentialforpovertyalleviation,withaconsiderationofthemeritsofinvestmentandspecialization[C】.//FAO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regionaltechnicalexpertworkshoponcagecultureinAfrica:.2006:37-47.[63】DavidSapsford,SupriyaGafikipati.TradeLiberalisation,EconomicDevelopmentandPovertyAlleviation[J].TheWorldEconomy,2006,29(11):1571-1579.【64】KlausW.Deininger,MichaelKirk.Landpolicy,povertyalleviationandsustainableruraldevelopment[J].Agriculture+RuralDevelopment,2003,10(2):44-47.【65】N.N.Nizamedinkhodjayeva,M.UIHassan.Irrigationdevelopmentagainstruralpoverty:anover.viewoftrendsinresearchanddevelopment[J].ZeitschriftfurBewasserungswirtschafL2009,44(1):5-29.5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附录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1】肖云,漆敏.二元老年社会保障体制的尴尬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2,(1):236.237【2】肖云,吕倩,漆敏.高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重庆市主城九区为例[J】.西北人13,2012,(2):27-30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1】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基金项目“重庆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效衔接研究”(批准号:2009SH09)。[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衔接研究”(批准号:10JDJNJD302)。【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大学生预备党员需求与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回应机制研究”(批准号:10JDⅢJD302)。【4】沙坪坝区软科学课题“打造沙坪坝区特色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105)[5】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快速发展沙坪坝区养老服务业研究”(编号:CDJXSll01】】03)。C.调查问卷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调查问卷您好!我们是“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研究”课题组,为了解有关扶贫政策和低保制度在农村的实施情况,特设计了这份问卷。本次调查采取匿名形式,我们承诺对您填写的资料完全保密,请您认真阅读,并根据实际情况填写,谢谢您的合作!重庆大学“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研究”课题组2011年1月一、请选择或填写您的基本情况(在相应的栏目打“√"或填写相应内容)1.您的家庭所在地为——省——(市)县(A是国家或省、市贫困县B不是贫困县)2.您的性别:A男B女3.您的年龄岁(您是:A村干部B镇干部C享受农村低保的村民D享受扶贫政策的村民E其他)52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4.您的文化程度是:A小学及以下B初中C中专D高中E大专及以上5.您的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大约为——元6.您的家庭人数为——人;其中老人——人:未成年子女人二、请选择符合您实际情况的答案(在相应的栏目打“巾或填写相应内容)7.您的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可多选)A农业收入(含养殖)B外出务工或经商收入C子女及亲朋好友提供D集体资助E政府提供的低保金F相关贫困补助G其他8.您的家庭人均年支出大约为:A旺1196元B1197--2000元C2001--4700元D4701--6000元E6001元以上9.近年来,您的家庭开支主要用于:(限选4项)A吃饭B穿衣C医疗D子女教育费用E农业生产的投入F其他(请填写——:}10.您是否有外出打零工的经历?A有,经常B有,偶尔C没有(原因是:A缺乏技能B身体状况不好C没有机会D需照顾家庭E其他)11.导致您的家庭或者您周围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可多选)A除农业收入外几乎没有其他经济来源B家庭成员患重病或残疾重D居住地自然条件很差E赡养老人负担重F多子女抚养负担重乏H因灾害或突发各种事件I其他(请填写12.您和您的家人目前参加了:(可多选)A农村养老保险B农村合作医疗13.您觉得参加养老、医疗保险后:C子女上学负担G劳动力缺C相关商业保险D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A增加了自己的经济负担B减轻了自己的经济负担C不好说D不影响三、请选择符合您实际情况的答案(在相应的栏目打“、/"或填写相应内容)14.您的家庭是否为贫困户?A是B否IL_◆您是否享受了农村低保待遇:A是B否15.您是否参加过相关的扶贫项目?A是B否IL◆参加过:(可多选)A退耕还林B公路建设C人畜饮水工程D电力5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设施建设E农业生产F技能培训G其他(请填写)16.您是否有过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情况?A有(最主要的原因是:——)B没有17.您是否得到过相关的贫困救助?A有B没有L◆救助的来源有(可多选):A亲朋好友B村民邻居C村集体D政府贫困补助E政府提供的低保金F慈善组织或社会捐赠G其他(请填写)——18.您是否接受过农业生产或外出打工的技能培训?A接受过B没有接受过C完全不知道L-◆A当地县或镇组织的B外出打工地政府组织的C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员传授D其他四、请选择符合您实际情况的答案(在相应的栏目打“√”或填写相应内容)19.您是否了解本地区的农村低保政策?A非常了解B比较了解C不够清楚D从没听说过20.您是否知道本地区或者本村落实的扶贫政策?A非常了解B比较了解C不够清楚D从没听说过21.您是否知道从2009起我国扶贫标准是人均年收入1196元?A知道B不知道L◆您认为这个标准:A差不多,能够保障农村基本生活B无法保障农村基本生活C不清楚22.您家所在地确定低保或贫困对象时是否公开征求过群众意见?A是B否C不清楚23.您觉得您家所在地在确定低保对象或者扶贫对象:A不公平B公平C不清楚L◆原因在于:A不该享受的人但与干部关系近就享受了低保或扶贫待遇B没按照程序确定享受者C因工作不细致导致的该享受的没有享受D因提供假信息而享受E其他24.您家所在地的农村困难群体是否有同时享受低保和扶贫优惠政策的情况:A有,较多B有但较少C没有D不清楚25.您感到政府的扶贫和农村低保政策给农村困难群体带来帮助: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A很大B较大C不大D不清楚26.您家所在地有无摆脱贫困后又返贫的现象?A有B没有C不清楚b原因是:A因病返贫B自然灾害c突发事件D子女上学E其他(请填写)27.您家所在地是否有困难村民脱贫后继续享受着扶贫或低保待遇的?A有B没有C不清楚28.您家所在地的农村困难群体是否接受过个人、企业或者慈善组织的捐助?A接受过较多的捐助B接受过但很少C没有接受过D不清楚29.您所在地有没有为贫困户提供过技术指导,帮助其发展农副业生产的政策?A有B没有C不清楚30.您认为脱贫需要哪些条件?(可多选)A政府政策支持B政府资金支持C技能培训F社会支持G社会保障的完善(医疗、养老等)31.您认为政府现有的积极扶贫的相关政策和农村低保政策?A很实在B较实在C不够实在,形式多于实际32.您对我国政府改变贫困现状:D就业机会E个人努力H其他(请填写)——D不清楚A充满信心B较有信心C没有信心D无所谓33.在农村低保实施过程中,你最想对政府说的是:34.在扶贫方面你最想对政府说的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