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ID:33057488

大小:2.18 MB

页数:84页

时间:2019-02-19

上传者:U-24835
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_第1页
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_第2页
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_第3页
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_第4页
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单位代码:10293密级: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Y011092102学号李翔娟姓名高斌指导教师企业管理学科专业电电信经济与电信企业管理研究方向2012-2-21论文提交日期 南京邮电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京邮电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学位论文及涉及相关资料若有不实,愿意承担一切相关的法律责任。研究生签名:日期:南京邮电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授权南京邮电大学可以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本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筹)办理。涉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研究生签名:导师签名:日期: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学科、专业:管理学企业管理研究方向:电信经济与电信企业管理作者:李翔娟指导教师:高斌教授题目: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英文题目:StudiesofChangesandInfluenceFactorsofUrbanResident’sCommunicationConsumptioninChina主题词:电信业;通信消费;边际消费倾向;消费结构;影响因素Keywords:TelecommunicationsIndustry;CommunicationConsumption;MPC;ConsumptionStructure;InfluenceFactors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通信业尤其是电信业的发展也十分迅猛。近年来,我国电信业务收入及电信业务总量逐年递增。随着我国电信业经济的稳步发展,对于电信业的相关理论研究也相对全面和深入。电信业的收入从消费者的角度表现就是通信消费的支出,电信市场的发展和电信市场结构的演变与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及消费结构的变化相辅相成,因此,研究居民通信消费变化情况对了解和预测电信市场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以我国城镇居民的通信消费为研究对象,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可变参数模型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自2000年至2009年的边际通信消费倾向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居民边际通信消费倾向在不断下降,这表明居民的通信消费意愿在不断减弱。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的收入弹性到目前为止仍是富有弹性的,即通信消费仍是居民消费中的高端消费品。但同时收入弹性已经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反映出通信在人们基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显著。通过对近年来通信消费在居民总消费性支出中的占比变化和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变化的情况分析,发现城镇居民的通信消费在消费性支出中的占比在下降,并且随收入的增加还将有继续下降的趋势。然而,城镇居民的人均通信消费水平在逐年上升,并且仍将有继续增长的趋势,但增速有所放缓。通过对通信消费变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发现,现阶段,除价格和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外,通信服务水平已经成为影响消费的决定性因素。刺激消费是推动服务型产业发展的根本对策,对于电信业来说,提高电信业通信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合理的资费标准,是提高电信业务收入的根本途径。文章还对伴随电信产业改革过程中,居民通信消费结构的变化过程及现状进行了分析,目前,居民通信消费中,移动电话对固化替代日益显著,且互联网用户增长比较明显,居民对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3G时代的发展特征,对造成通信消费变化的原因进行归纳并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对如何促进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认为加强政府的监管和引导作用,提高通信业综合服务水平和技术水平是目前促进消费的主要对策。关键词:电信业;通信消费;边际消费倾向;消费结构;影响因素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Abstract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Chineseeconomy,thedevelopmentofthecommunicationindustryespeciallythetelecommunicationsindustryisalsoveryfast.Inrecentyears,China'stelecommunicationsbusinessisincreasingyearbyyear.Therelevanttheoreticalresearchforthetelecommunicationsindustryisrelativelycomprehensiveandin-depth.Thetelecommunicationindustry'srevenuefromtheconsumer'spointofviewisthecommunicationconsumptionexpenditures,changesinstructureoftelecommunicationsmarketdevelopmentandtheevolutionofthetelecommunicationsmarketstructureiscomplementarytothechangesinconsumerspendingandthecommunicationconsumptionstructureofurbanresidents.Therefore,researchingchangesincommunicationconsumptionofurbanresidentstounderstandandpredictdevelopmentofthetelecommunicationsmarketisparticularlyimportant.CommunicationconsumptionofurbanresidentsinChinaistheobjectofthisstudy.Thisarticleisthecombinationofquantitativeandqualitativeanalysis.ThetextanalyzesthewillingnessofCommunicationconsumptioninChina'surbanresidentsthroughthevariableparametermodel.Byanalyzingthechangeoftelecommunicationsconsumptioncoefficientandtherealconsumerspendingperpersonchangesoncommunicationinrecentyears.thisarticlefindthatthecommunicationconsumptionofurbanresidentsintheshareofconsumerspendingisdeclining,andwiththeincreaseinincomewillcontinueadownwardtrend.However,thelevelofcommunicationconsumptionofperurbanresidentsincreasedyearbyyear,andwillcontinuetohavealineargrowthtrend.ThroughempiricalAnalysisoftheinfluencingfactorsofchangesinthecommunicationconsumption,thetextfindthat,thisstage,inadditiontopriceandincomearethemainfactorsaffectingtheconsumer,thelevelofcommunicationsservicesisalsoadecisivefactortoaffectconsumption.Thearticledescribesthechangesofcommunicationconsumptionstructure.Finally,thearticlesummarizesthereasonsforthechangesincommunicationconsumptionandputforwardsuggestionstopromotetheconsumptionofresidentcommunication.Keywords:TelecommunicationsIndustry;CommunicationConsumption;MPC;ConsumptionStructure;InfluenceFactorsII 目录摘要.............................................................................................................................................IAbstract.......................................................................................................................................II目录..........................................................................................................................................III第一章绪论..................................................................................................................................1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1.2通信消费问题的文献综述...............................................................................................21.3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51.3.1研究内容...............................................................................................................51.3.2研究方法...............................................................................................................6第二章通信消费的相关概念界定及模型选用............................................................................72.1通信消费相关概念..........................................................................................................72.1.1通信.......................................................................................................................72.1.2消费.......................................................................................................................82.2分析方法介绍................................................................................................................102.2.1可变参数模型.....................................................................................................102.2.2趋势分析法.........................................................................................................132.2.3回归分析.............................................................................................................142.2.4因子分析法.........................................................................................................14第三章城镇居民边际通信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基于可变参数模型................................163.1消费函数的含义及演变.................................................................................................163.1.1消费函数的定义.................................................................................................163.1.2消费函数的演变.................................................................................................163.1.3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含义..................................................................................193.2城镇居民边际通信消费倾向模型的建立......................................................................213.2.1数据的选取.........................................................................................................213.2.2模型的建立.........................................................................................................22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Abstract3.2.3模型的估计.........................................................................................................223.2.4模型的检验.........................................................................................................243.3综合评价........................................................................................................................25第四章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变化分析..................................................................................304.1城镇居民电信消费系数趋势分析.................................................................................304.1.1居民消费支出结构..............................................................................................304.1.2城镇居民电信消费系数的趋势分析...................................................................314.1.3居民人均通信消费的国际比较..........................................................................324.2影响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变化的因素分析——基于多元回归模型................354.2.1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水平的变化趋势...................................................................354.2.2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364.3城镇居民通信消费差异性分析.....................................................................................474.3.1城镇居民不同收入等级通信消费支出的比较分析.............................................474.3.2城镇居民通信消费的地区性差异分析...............................................................494.4小结................................................................................................................................51第五章通信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525.1中国电信市场结构演变对通信消费结构的影响...........................................................525.1.1中国电信业市场结构演变历程..........................................................................525.1.2市场结构演变对通信消费结构的影响...............................................................565.2居民通信消费结构现状.................................................................................................595.2.1移动电话消费.....................................................................................................605.2.2固定电话消费.....................................................................................................615.2.3互联网消费.........................................................................................................62第六章3G时代下促进城镇居民通信消费的对策建议.............................................................656.1对政府方面的建议........................................................................................................656.2对企业方面的建议........................................................................................................67附表1...........................................................................................................................................71致谢..............................................................................................................................................72IV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Abstract参考文献......................................................................................................................................73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76V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近年来,我国通信业高速发展。电信业务收入及电信业务总量逐年递增。2011年累计完①成电信业务总量达到11771.5亿元,比去年同比增长了20.5%。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电信业务收入比2000年增长了6806亿元,是2000年业务收入的3倍多。全国电话用户数累计达到12.62亿户。2000年电话普及率25.9部/百人,到2011年底电话普及率已经达到94.3部/百人。全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55亿户,比上年净增2500万户,2010年全国网民数②达到4.57亿,其中手机网民占网民总数的66.2%。从2008年3G发展元年截止到现在,3G已经进入了规模化发展阶段。目前为止,3G网络(三家运营商加起来)已覆盖所有城市和县城,同时部分乡镇也有所覆盖。3G用户达到1.2亿户,截止到11月末,在净增移动电话用户中,3G用户占比达到72.5%。随着我国通信产业经济的稳步发展,对于通信业的理论研究也相对全面和成熟。国内外对于通信业的研究主要从有效竞争、政府规制、产业组织研究以及企业竞争力与国际化的研究等方面进行。通信业的收入从消费者的角度表现就是通信消费的支出。但目前,对于通信消费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由于近年来居民通信消费支出中邮政消费比重很小且变化幅度不大,通信消费的变化主要是由电信消费引起的,因此,研究居民通信消费倾向、消费支出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对了解和预测电信市场发展尤为重要。对于电信市场和结构演变的影响,城镇居民的通信消费起主导作用,农村居民通信消费还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相对影响也就较小。本文以我国城镇居民的通信消费为研究对象,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分析我国城镇居民边际通信消费倾向的变化、居民人均通信消费在消费性支出中的地位变化,以及城镇居民实际通信消费水平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情况。并通过分析通信消费的变化与电信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电信产业结构的变化对通信消费结构的影响以及通信消费水平变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的主要因素,结合3G时代城镇居民通信消费结构的转变对如何推动居民通信消费提出对策建议。①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2010年全国电信业统计公报[J].通信企业管理,2011(2)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CNNIC:20111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1.2通信消费问题的文献综述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世界各国的通信行业开始打破垄断,纷纷进入竞争的发展过程,各国在通信行业如何健康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世界电信发展报告作为行业内的权威报告,每年都被国际电信联盟更新并推出,报告对全球电信业发展及技术创新情况做详尽的研究。与之相呼应,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也每年推出中国通信统计公报,对中国电信市场的整体发展情况做详细的分析。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通信消费成为社会消费的一个新热点以来,国内外对通信消费的研究也逐步展开。尤其是电话、手机、信息家电、电脑和Internet等在大众生活中的普及,引发了通信消费研究的高潮,研究的主题也从单一的理论研究,逐步扩展为包括基础理论、通信消费特征、通信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消费者行为、通信消费与知识创新、通信消费环境及消费对策等在内的多方面的研究,并且研究的重心也逐步倾向于定量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通信消费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对通信消费需求及地区差异的研究[1]早在2002年,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朱金周就对21世纪初我国电信消费需求做出分析,他认为影响我国电信消费水平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电话主线普及率等,由于受电信市场垄断因素的影响,资费对于消费水平的线性关系并不显著,但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他同时指出我国电信业发展仍存在地区不平衡的特点,并对如何提高电信消费水平提出了若干建议。他认为加快经济发展,建立虚拟电信运营商和完成电信重组是提高电信消费水平的重[2]要措施。2009年,魏笑笑(2009)又进一步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电信消费需求进行比较分析。她通过比较分析法发现我国电信消费存在严重的地区不平衡性,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西部地区居民消费支出较低,但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最大,同时,就发展速度来看,不论是从业务量的增速、业务收入的增速还是电话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的增长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占[3]GDP的比重增加情况,西部地区都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樊伟、贾丹华(2009)在《农村电信消费特点研究及发展建议》中指出,农村电信市场潜力巨大,虽然近年来农村网民数、电话用户数增长迅猛,但就庞大的农民基数来说,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文中指出农村电信的消费特点侧重于基础消费、马太效应显著、从众心理主导和网络外部性强,并就这些特点提出了提升农村电信消费的指导意见,包括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培养消费习惯、注重区域差异、[4]开发适合的数据业务和竖立典型示范。王林林、黄卫东、仲伟俊(2010)在《中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差异性研究》中将我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数据整理后运用CATS方法将其划分为三个2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区域,并运用PanelData模型分析三个区域的信息消费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提出政[5]策建议。Iimi(2005)在《EstimatingdemandforcellularphoneserviceinJapan》一文中,对日本移动通信市场的需求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他得到的结论与普遍结论相反。他认为居民的消费需求价格弹性很高,影响消费者对运营商选择的主要因素并非是网络效应,而是产品差[6]异化因素。Ahn(2001)在《AnonparametricmethodofestimatingthedemandformobiletelephonenetworksAnapplicationtotheKoreanmobiletelephonemarket》一文中运用非参数模型对韩国移动通信网络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并作出预测。他的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用户决策的因素中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是决定性因素。他预测,韩国未来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仍将不断增长。二、对通信消费结构及国际比较的研究[7]王林林、黄卫东(2010)在《中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结构研究》一文中利用实证分析对我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结构进行研究,指出了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的结构特点,并提出了改善意[8]见。肖岱、阿杜(2007)在《消费结构升级为电信提供商机》一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为电信业发展带来商机,而做好市场挖掘和细分是[9]运营商将商机转化为收益的重要途径。苑春荟、俞萍(2007)在《英国电信市场的消费特征》一文中分析了应该电信消费现状及消费支出构成,她们认为英国电信业的快速发展正是因为对电信需求特征的全面把握,英国电信市场的经营理念对于中国电信市场的发展有很大的借[10]鉴和启发意义。Madden、Coble-Neal(2004)在《Economicdeterminantsofglobalmobiletelephonygrowth》一文中,利用纵向统计数据,把网络效应作为控制变量建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移动通信对于固化很大的替代作用。2006年工信部通信信息研究院发表《国际电信消费分析》的专题研究,对全球电信消费总体变化趋势、电信消费模式、国际电信消费对比等做了全面的总结。通过分析发现,国外电信市场对于我国电信市场的两方面启示:1)市场先导启示——国际人;2)市场消费生力军启示——青年人。并根据两点启示,总结未来电信消费规律是:电信消费结构升级为以移动电话融合数据业务为主,电信消费挖掘方向主要在居[11]民消费比重比较大的领域。马立平、马思宇(2005)在《电信消费之国际对比分析》中对电信消费环境,电信普及率两个方面做了比较分析,并找出造成消费差距的主要原因包括1)经济水平的制约;2)人口总量和结构分布差异;3)业务发展模式的差异。三、对通信资费环境及消费行为的研究[12]Croeioni和Veljanovski(1999)研究了英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间通话定价的案例,为其[13]它国家的规制提供了建议。洪源源、关颖(2010)在《电信套餐资费策略演进分析》中分析了我国电信关注政策和电信资费制度的演进过程,对目前运营商之间的资费策略进行了比较3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14]分析,揭示了开展全业务资费策略必须从细分市场重新设计入手。韦柳融(2011)在《电信资费水平的国际比较方法分析》一文中对电信业务资费做了全球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固话月租费最低,宽带包月费偏高。文章就如何制定合理的电信资费从运营商角度、社会福[15]利角度、消费者角度分别提出对策建议。DavidE.M.Sappingtonh和DennisL.Weisman(2010)在《Pricecapregulation:whathavewelearnedfrom25yearsofexperienceinthetelecommunicationsindustry?》一文中总结了电信行业价格上限规制的发展经验,认为他的设计灵活,可以有效阻止不正当市场策略行为,同时还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希望通过电信行业[16]价格上限规制的经验给其他行业提供借鉴。庞晶晶(2010)在《面向电信业的客户消费行为知识发现研究》一文中描述了知识发现系统即KDS在电信客户消费行为分析中的应用。他可以处理企业视角下的全部运营数据,为企业的各个职能单元服务,从而担当起企业的商业智[17]能角色。朱幸燕(2011)在《基于消费行为认知的电信企业客户细分方法研究》一文中指出,电信企业客户精确营销的重点是基于客户消费行为认知的客户细分。因为企业对客户的认知是以掌握客户知识为前提的,而客户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客户消费行为规律。企业需要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对客户消费行为的特征分析和细分,从而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林琴[18](2007)在《基于OLAP和数据挖掘的电信客户消费行为分析》一文中认为,激烈的电信业竞争背景下,解决商务运营的重要手段就是进行数据分析。以客户为研究对象,基本的属性分析已经不够,还要对客户消费行为分析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消费群体的特征,用以辅助完成市场决策。四、对通信消费法规及消费者权益的研究[19]王迪(2011)在《出台法规防电信消费陷阱》中认为,对于随着近年来电信业的迅速发展而伴随的一些信息消费陷阱,应出台全省通用的地方性、强制性法规,明令禁止各种损害[20]消费者行为的消费问题。集灵(2004)在《电信消费如何维权》一文中指出,中国移动在消费者权益维护上的经验值得借鉴学习。良好的维护消费者权益要做到以下两点:1)创建计费[21]系统;2)提供透明服务。陈平(2001)在《电信消费中的问题与法律适用》一文中讲到了一些相关法律知识、电信行业的责任以及公平计费交易等以帮助电信消费者建立法律意识同时提[22]高维权意识。彭熙海、褚格林(2005)在《论电信消费者的特殊性权利及其保护机制》中从电信消费的法律特征入手,提出电信消费者的特殊性权利,并就如何构建我国电信消费者权利提出四点建议。4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1.3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3.1研究内容本文意图研究城镇居民通信消费变化及影响因素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镇居民边际通信消费倾向的变化分析(2)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变化情况及引起居民消费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3)居民通信消费结构的变化及现状描述文章的最后,结合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变以及引起消费变化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试图为政府和企业提出推动城镇居民消费的对策建议,因此本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的研究过程和路径如图1-1所示:绪论通信消费倾向的电信消费系数的变化分析变化城镇居民通信消通信消费支出的居民通信消费水费变化分析变化分析平的变化影响因素分析通信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对策建议图1-1研究过程与路径文章共分为六章,各章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这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关于通信消费的文献综述。第二章——通信消费的相关概念界定及模型分析。本章主要介绍通信消费相关概念的含义及本文所使用的分析方法。第三章——城镇居民边际通信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基于可变参数模型。本章重点通过可变参数模型分析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意愿的变化情况。5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第四章——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变化分析。本章主要分析了电信消费系数、通信支出的变化的情况,同时对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居民通信消费结构的变化。本章主要描述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对通信消费结构的影响,描述了居民通信消费结构的变化过程及现状。第六章——3G时代下促进城镇居民通信消费的对策分析。本章以前几章的分析结果为基础,结合3G时代的发展特征,对如何促进居民通信消费提出对策建议。1.3.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第三章利用凯恩斯消费函数解释通信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以及第四章的影响因素分析属于定性分析,边际消费倾向的可变参数模型以及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因子分析和地区间消费差异的聚类分析都属于定量分析。本文还大量的运用比较分析法,比如与发达国家电信消费系数的横向比较分析以及不同收入等级、不同地域间通信消费的纵向比较,除此之外,本文还用到了描述性分析法和图例法。6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二章通信消费的相关概念界定及模型选用第二章通信消费的相关概念界定及模型选用2.1通信消费相关概念2.1.1通信一、通信通信(Communication)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解释,在出现电波传递后通信被单一解释[23]为信息的传递,是指由一地向另一地进行信息的传输与交换,其目的是传输消息。符合类似定义的实例有很多,例如我们和别人的通话,是通过声音传递信息;打电话,是通过电话传递信息;生活中使用的各种信号灯以及古时候使用的烽火台等是通过光的形式传递信息。通信的方式按通信的范围可分为点对点、一点对多点、网络通信等;按消息传递方向和时间可分为双工、半双工、单工通信;按数字信号码元排列方法可分为串行和并行传输。在各种各样的通信方式中,利用“电信号”来承载消息的通信方法称为电信(Telecommunication)。目前,电信通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飞速发展,这与他迅速、可靠和准确的通信特点密不可分,并且电信通信几乎不会受到距离、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由于电波传播的快捷性,实物性通信(邮政通信)就越来越被人们理解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阻碍。传统的通信包括邮政和电信两部分,然而在自然科学中,通信与电信几乎成为了同义词.二、电信国际电信联盟在日内瓦通过的《国际电信联盟组织法》(1992)界定的电信(Telecommunication)的定义是:通过光、无线、有线以及其它电磁系统接收、发射和传输声音呢、图像、文字、信号、符号以及其他形式的信息。WTO在《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内容中把电信定义为:以各种电磁形式接收和传递信号的通信活动。法国1990年《电信法》规定:电信是指对声音呢、图像、文字、信号、符号以及其他形式的信息由微波、光学仪器、无线电以及其它电磁手段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接收、传播和传递。另外,美国1934年《电信法》,日本1987年的《电气通信事业法》等对电信概念均有明确规定。参照我国2000年9月20日国务院第31次常务会议通过且施行的《电信条例》中规定,电信的定义为:电信是指通过无线或者有线的光电系统以及电磁系统,接收、发射和传送图像、数据、文字、语音以及其它方式信息的活动。这种活动表现为电信行业的经营者提供各7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二章通信消费的相关概念界定及模型选用种电信业务的行为,比如电话服务、电报服务、数据服务、图像服务以及多媒体通信服务等[24]等。电信行业是为全社会传递信息的基础产业,具有其他性质的行业所不具备的特点。总结[25]起来这些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电信业最基本的特点是它所提供的主要产品不是某一种实物形态,而是服务,这被称为有益效用。电信业的这个特点表明了电信企业并不是单有生产职能,同时还具备服务职能。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提高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的加快产品的传递速度。第二,电信业的消费过程和生产过程同时进行。生产和消费具有不可分割性,这就决定了质量对于电信产品而言更加的重要,质量始终要被放在第一位。另外,电信企业并不需要生产产品用到的原材料库以及半成品库等仓库,只需要辅助材料库。第三,电信的生产具有不均衡性,这是由电信业务量的不均衡性造成的。从实际需要出发,电信有一定程度的随机性,这就引起了劳动组织以及生产组织更加复杂,因此电信企业在生产时要尽量的去适应业务量所带来的不均衡性,同时要求这些企业所具备的生产能力要有一定的后备力量,以能够保证当业务量增加时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满足客户需求。第四,电信业需要全网全程的联合作业。这就要求组织全国性完整的通信网,用来保证国内任何地点都能与其它地点进行通信。而且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需要两个或多个相关通信企业来共同完成。2.1.2消费一、消费结构[26]消费结构(ConsumptionStructure)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社会集团)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关系。它的外在表现形式有两种:实物和价值。其中,实物形式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都消费了何种消费资料及各消费资料的消费数量是多少,而价值形式则是通过货币衡量的各种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价值形式具体表现为人们的各项生活支出。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因素有多种。主要包括社会的经济制度和产业结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消费品价格和消费决策、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心理和消费行为、人口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决定的需求结构等。二、居民消费水平8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二章通信消费的相关概念界定及模型选用[26][27]居民消费水平(ConsumptionLevel)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居民消费水平主要通过人们消费的数量和质量来反映。居民的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整体经济状况的影响。居民消费水平主要由以下指标所反映:(1)生活设施普及程度的指标包括自来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固定电话普及率、平均每百户主要家用电器拥有量等;(2)平均实物消费量指标包括平均每人生活用电量、平均每人生活用水量、人均住房面积、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以及平均每人主要消费品消费量等;(3)反映消费水平的消费结构指标包括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的比例、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比例、不同质量消费晶的消费比例等。其中,统计单位公布的相关数据一般为居民的名义消费水平。为了方便对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的增长情况进行观测,引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居民的消费支出换算成以某一基年为标准的实际支出额。三、居民通信消费按居民消费支出的不同用途分类,“消费”可分为很多种,通信消费是其构成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指标显示,居民通信消费按业务种类分为:邮政消费和电信消费;按消费内[28]容的不同分为:通信工具消费和通信服务消费。由于近年来电信业的高速发展,电信业对传统通信业的替代越来越来明显,邮政消费在居民消费性支出乃至通信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小。2009年邮政业务收入不足电信业务收入的十分之一。并且,近几年来,邮政业务对象更多的是面向政府和企业,对于居民通信消费支出的贡献也越来越小。所以本文在对通信消费的规范性分析中着重考虑电信方面对通信消费支出的影响情况。在数据分离较困难和居民邮政消费比重不大的情况下,在对通信消费支出变化的实证分析中,仍然运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电信的产品实际上就是服务。通信消费使消费者满足一般产品消费的心理,但又区别于一般有形实物产品的消费。服务一般来说是通过无形的方式,在消费者和服务人员、服务系统或者有形资源商品之间所发生的,可以解决消费者问题的一种或一系列行为。通信消费的对象也是无形的,符合服务消费的特点,这种交易的行为能让消费者获得一定的价值(传递了信息),并感到满足。由于通信消费(服务)的本质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通信消费还具有某些特殊性。第一,通信消费是一种过程或行为。例如消费者到移动营业厅办理某一项业务,消费者能够感受到的是移动提供这一服务的过程和行为。第二,通信消费需要互联互通。伴随着电信业市场改革的日益深入,竞争逐渐加剧,这就很可能使当前的一次电信服务消费过程需要跨越9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二章通信消费的相关概念界定及模型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电信企业的网络才能够实现,因此需要不同的网络之间实现互联互通。第三,通信消费一般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消费者同时进行消费,例如同时存在消费的主、被[29]叫方才能完成一次呼叫行为。2.2分析方法介绍2.2.1可变参数模型一、模型选取卡尔曼滤波(KalmanFiltering)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主要应用于工程领域。简单来说,卡尔曼滤波就是一种以状态变量的线性最小方差递推估算的方法。目前,卡尔曼滤波在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70年代初,随着经济领域的专家们对状态空间模型标准化形式的明确指出,卡尔曼滤波开始在经济领域得到应用。80年代以后,状态空间模型已经成为计量经济学领域非常重要的一种建模工具。状态空间法(StateSpaceTechniques)是现代控制理论中建立在状态变量描述基础上的对控制系统分析和综合的方法。状态变量是能完全描述系统运动的一组变量。如果系统的外输入为已知,那么由这组变量的现时值就能完全确定系统在未来各时刻的运动状态。状态空间法一般包含两个关系:1、用状态方程描述输入变量与状态变量间的因果关系;2、用测量方程描述输出变量同输入变量和状态变量间的函数关系。状态空间分析法既能够描述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又能够作为一种内部描述来描述系统的内部特性。状态空间法尤其适用于输入输出变量较多的系统,同时对于时变系统、随机控制系统和非线性系统也较为适用,他是对系统的一种完全性描述。运用状态空间分析法表示动态系统主要有五个优点:1、由于采用矩阵表示,当输入、输出变量或者状态变量的数量增加时,系统描述的复杂性不会随之增加;2、作为时间域方法,状态空间法非常适合利用数字电子计算机来运算;3、系统内、外部变量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状态空间形式表示出来,因而过去系统未被识别的许多关键特性很有可能会被找出来,尤其是其中的能观测性和能控性具有重要意义;4、状态空间模型的状态变量即不可观测的变量与可观测模型合并在一起同时得出估计结果;5、状态空间模型是利用卡尔曼滤波来估计的,而卡尔曼滤波是一种强有效的数据递归算法。在一般的计量经济模型中,通常都假定在所研究的样本区间内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10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二章通信消费的相关概念界定及模型选用是既定的,即不随时间变化。因而使用OLS(最小二乘法估计)和ARIMA等固定参数的方法来计算得到的系数是所研究的经济变量之间在样本区间的平均影响关系。而通信消费与收入在不同时期的不可预见性,说明边际通信消费倾向应该是时变的,使用以往的斜率固定不变的线性回归模型是无法很好的做到逼近的。因此,本文借助可变参数模型来实现斜率时变这一特点。利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基于状态空间模型测算从2000年至2009年这十年来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倾向的变化,分析出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能力的变化以及收入在不同时期对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的不同影响程度。二、模型介绍目前,状态空间模型(StateSpaceModel)在计量经济学文献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使用。经济学家们常利用该模型对不可观测的因素进行估计,比如不可观测的时间序列、测量误差、理性预期和长期收入等。常用的简单线性模型和ARIMA模型等许多时间序列模型都可作为特例写成状态方程,并估计其参数值。状态空间模型的优势就是可以将状态变量,即不可观测因素并入可观测模型,一同得到估计结果。卡尔曼滤波具有很强的迭代算法,状态空间模型正是利用卡尔曼滤波来估计参数值的。如下是可变参数模型的状态空间形式:量测方程:(2.1)状态方程:(2.2)假定:~(2.3)在(2.1)式中,随机系数是对应于(2.1)中的状态向量,即为可变参数。是随机系数向量的解释变量集合,是固定系数对应的解释变量的集合。变参数是不可观测变量,和是可观测的变量,是利用和来估计。其中,为扰动向量,假定,相互独立且服从(2.3)式的正态分布即方差为,均值为0,协方差矩阵为的正态分布。变参数的变动服从(2.2)式的模型,即一维自回归模型。如下是利用卡尔曼滤波对状态空间模型中状态向量的最佳估计值进行推导的过程:考虑状态向量在时刻的条件分布,并定义条件分布的方差矩阵及均值。(2.4)(2.5)11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二章通信消费的相关概念界定及模型选用E为期望算子,E的下标表示条件分布的期望所作用的时刻。令,可以得到状态向量的向前一步的均值和方差。当得到和时,利用下面两个预测方程(PredictionEquations)给出状态向量的条件分布的估计误差的协方差矩阵及其均值,(2.6)(2.7)得到新观测值之后,就可以利用下述的更新方程(UpdatingEquations)对的估计进行修正:(2.8)(2.9)(2.10)上述的(2.6)~(2.10)共同构成卡尔曼滤波的公式。的条件分布的均值是在最小均方误差意义下的最优估计量。获取向前一步的状态条件均值之后,我们可以继续获取的向前一步的最小均方误差的估计:(2.11)一步向前预测误差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得到:(2.12)预测误差的方差被定义为:(2.13)卡尔曼滤波的具体递归步骤如上所述,它实际上是在给定新信息的情况下通过对向前一步的估计均值和方差进行连续递归而不断更新状态向量的算法。在给出协方差矩阵的初始值和状态向量的初始值0,同时计算出的观测值和系统矩阵,,,,,的值时,就能够运用卡尔曼滤波算出状态向量和最小均方误差矩阵的估计,同期的或“滤”的状态向量和方差为,向前一步预测、预测误差、预测误差方差为[30][31]。12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二章通信消费的相关概念界定及模型选用2.2.2趋势分析法一、趋势分析法的定义趋势分析法是现代理论和应用统计中最活跃的分支之一,目前在经济和金融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趋势分析法(TrendAnalysisApproach)又叫比较分析法、水平分析法,它是通过对各类相关数字资料,将两期或多期连续的相同指标或比率进行定基对比和环比对比,得出它们的增减变动方向、数额和幅度,以揭示指标变化趋势的一种分析方法。趋势分析法是专门研究时间序列数据的方法,其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时间序列和变量取值。按照时间顺序把变量变化的过程记载下来就成为一个时间序列,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寻找其发展变化的规律,预测将来的走势被称为趋势分析。趋势预测模型的自变量为时间,因变量是时间的函数。二、趋势分析法的优点·趋势分析法具有理论依据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是趋势分析法的哲学依据,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在时间上是连续性的,市场现象亦是如此。市场现象现在和过去的发展变化情况会影响和导致市场现象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分析法计算起来较为简便趋势分析法突出了时间因素在预测中的作用,暂不考虑外界具体因素的影响。随机变量的发展变化情况由各种因素引起,运用趋势分析法对随机变量进行预测时,并未探讨各因素与随机量的因果关系,而是只承认各个因素对变量的综合作用,并将这一作用归结到时间因素上,在对变量的未来预测中仍然起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将趋势预测法用于中短期预测的效果会比较好。因为趋势预测法暂不考虑外界因素影响,因此,在长期预测中可能会存在着预测误差。因为所有客观事物,包括经济现象,在越长的时间内外界因素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大,一旦外界因素发生变化,它们必将对经济现象产生重大影响。这种情况下,对变量进行预测时,不考虑外界因素对预测对象的影响而只考虑时间这一综合因素,其预测结果就会与实际状况发生重大偏差。因此,本文在对居民电信消费系数做时间序列分析时,将量的分析方法和质的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从质的方面充分研究各种因素与居民通信消费的关系,在充分分析影响通信消费变化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预测情况。13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二章通信消费的相关概念界定及模型选用2.2.3回归分析一、回归分析的定义回归分析(RegressionAnalysis)是解决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或者另一组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统计方法,在经济和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十分广泛。回归分析有多种分类标准,按变量之间依存关系的类型,回归可以分为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两种;按照回归中自变量的多少,可以将回归分为一元回归和多元回归,一元回归主要研究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的关系,而多元回归研究一个变量和一组变量的依存关系;将两种关系进行组合,可以得到四种回归模型,分别是一元线性回归,一元非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元非线性回归。本文将对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找出影响通信消费的主要因素并揭示通信消费与其影响因素间的依存关系。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如上所述,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是因变量与一组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的统计方法。多元线性回归的形式一般如下:式中表示第i个样本在第j个自变量上的取值。表示第j个回归系数的值。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要满足五个条件:(1)线性是合理的,即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2)随机误差零均值,相互独立且方差相等,即满足下列三个等式。(3)随机误差具有相同的分布,都服从正态分布,即(4)随机误差与自然变量相互独立,即(5)自变量之间是无不相关的。2.2.4因子分析法在社会经济研究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类问题,我们发现我们所选取的多个经济指标存14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二章通信消费的相关概念界定及模型选用在相关性,有时还是高度相关性,这说明变量间存在重叠。我们在做多元线性回归时常采用多重共线性检验来剔除部分指标消除多重共线性,其实这样做一般无法完全消除多重共线性,而且会损失变量所携带的信息。换一个角度来看,变量间信息的重叠也有有利之处,在消除了相关性以后,有一些变量其独有的信息就非常少了,去掉它的信息损失不大,这就可以使我们在尽量少的损失变量信息的情况下减少变量个数。因子分析方法可以达到上述的效果。本文,我们在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时就采用因子分析达到这样的效果。一、因子分析法的含义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是一种对数据变量的降维技术。他依据众多变量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来分析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为较少的几个假想变量,我们将其称之为因子,因子可以反映出原始众多变量的主要信息,通过不同的因子还可以对变量进行分类。原始的变量是可观测的显在变量,假想变量是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称为因子。二、因子分析法的优点(1)消除了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且在信息损失最小的情况下,对变量进行了降维,因子个数可控。(2)通过主因子解释了每个变量的组成结构,主因子代表研究变量的内在因素,通过因子载荷阵A,可以清楚的看出变量主要跟那几个因素密切相关,是哪个因素的直接体现。(3)因子分析得出的因子得分,在多元统计中可以作为一个变量,从而得到广泛应用。15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三章城镇居民边际通信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第三章城镇居民边际通信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基于可变参数模型3.1消费函数的含义及演变3.1.1消费函数的定义消费函数(FunctionofConsumption)是指消费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影[32][33]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许多,如收入、财产、利率、收入分布等。但凯恩斯的经典理论认为,在影响消费的诸多因素中,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惟一因素,消费的变化由收入的变化决定。用表示消费,表示收入,那么,表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用来表示。这时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其中,为自发消费部分,和的乘积表示引致消费部分。那么,消费就由引致消费与自发消费两部分组成。3.1.2消费函数的演变一、凯恩斯消费函数1936年,凯恩斯首次在《就业、信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消费函数的概念,并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的主要观点认为,人们的消费支出是由当期可支配收入决定的。当可支配收入增加时。人们用于消费的支出也会随之增加.但是消费增加的速度不如收入增加的速度快,即消费的增加额在收入的增加额中的占比是下降的。因此,随收入的增加,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重会不断下降,而储蓄在收入中的占比则会不断上升。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消费与收入的关系用线性函数表示为:;式中表示消费需求,是一个常数,表示自发消费;表示边际消费倾向;表示可支配收入;表一个随机变量;、的乘积表示引致消费。二、杜森贝利消费函数相对收入假说是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J.S.Duesenberry)在《收入、储蓄的消费行为16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三章城镇居民边际通信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34]理论》中首先提出的。在指出凯恩斯的错误假设的基础上,杜森贝里提出消费水平由居民的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或者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决定。按照他的看法:消费与收入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一个固定比率,所以长期消费函数应该是一条从原点出发的直线,而短期消费函数则是一条有正截距的曲线。相对收入的两层含义:(1)人们的消费会相互影响,有攀比倾向,即人们的消费具有“示范效应”,如果一个家庭的收入等级不变,则边际消费倾向不变;如果一个家庭的收入不变,其他的家庭收入提高,因此这个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提高,这是由于消费者向高水平看齐的心理倾向。(2)消费的习惯性。消费者很容易随其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当收入降低时消费却不能随之减少,因此短期消费函数存在正截距,消费具有不可逆性,即所谓的“棘轮效应”。消费函数包括长期消费函数和短期消费函数,其形态分别为:长期消费函数为,短期消费为,其中为短期消费的正截距。三、莫迪利安尼消费函数莫迪利安尼(F.Modiglian)首先提出生命周期假说,他认为人们的支出取决于其预期的终身收入,主张人们会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来计划他们的消费开支,以达到在消费上的最佳配置。根据这一理论,人们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将是相等的。莫迪利安尼认为人的一生分为参加工作和纯消费而无收入两个阶段,第二阶段的消费将通过第一阶段的储蓄来弥补。莫迪利安尼认为,人的一生中收入是存在波动的,但消费会保持相对稳定。居民的消费支出同实际GDP和可支配收入存在稳定的关系。从长期来看,当人口结构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时,边际消费倾向是相对稳定的。如果一个社会中中年人的比重增加,那么边际消费倾向就会下降;如果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比例增加,那么边际消费倾向就提高。生命周期假说的总消费函数表达式为:=+式中,和分别代表真实财富和劳动收入,a、b分别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和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假定不考虑未成年期,那么人的一生可分为工作时期和退休期这两个时期,其中表示一生的生活时期;并且假定在刚进入成年时人们没有任何财富,那么在工作年份中人们将积累财富,而在退休年份中消耗财富。不考虑初始财富的消费函数为:17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三章城镇居民边际通信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假设年得到一笔财产,年后的工作时间为,预期寿命为,拥有财产后的消=费为:+,即:=++平均消费倾向+,在长期中财富收入同期增长,这引起不变的,从而不变。四、弗里德曼消费函数永久收入假说理论由弗里德曼(M.Friedman)提出,他认为消费者的收入包括暂时性的收入和永久性的收入。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的,而并非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预期在较长时期中(3年以上)可以维持的稳定的收入流量,可以利用过去与暂时的收入情况来计算。弗里德曼的基本观点还认为消费函数也是稳定的,因为持久收入是稳定的。弗里德曼消费函数形式为:=(1)为现期消费,为现期持久收入,c为现期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永久收入假说的核心是持久收入,现期持久收入受往期收入和现期收入水平的影响。根据以上思想弗里德曼得出计算持久收入的公式是:=+-=+-<<(2)和分别表示现期收入和前期收入,表示现期持久收入,表示权重。这表明,用上期与现期收入水平的加权平均数来计算现期持久收入。当现期持久收入给定时,权重的大小可以决定现期持久收入更接近于现期收入还是前期收入。其中,收入不稳定的人具有较低的值,而收入稳定的人值则较大。结合(1)、(2)式就得消费与收入的关系:==+-五、霍尔消费函数及其新进展70年代后期,随着消费理论研究的继续向前探索,霍尔(Hall)等经济学家对消费函数的权威理论提出了挑战。霍尔基于卢卡斯的理论,提出了随机游走假说(RandomWalkHypothesis)。这一假说在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的基础上应用了理性预期的方法,他认为在时间偏18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三章城镇居民边际通信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好等于利率同时效用函数是二次型的情况下,滞后的收入变量和消费不存在相关性。霍尔认为,在以后的消费和永久性收入的估计中都把理性预期作为决策基础的情况下,根据过去消费或者收入的变化情况所反映出的过时信息不应对现期的消费变化产生任何影响。理性预期的消费函数模型为:假设第期的消费是收入预期值的函数,即收入预期值是现期实际收入与前一期预期收入的加权和:代入得到随机游走假说认为消费的变化是不可测的,因而没有任何过去的收入或消费信息可以被用来预测从t-1期到t期的消费变化。随后,弗莱文(M.Flavin)和哈牙什(F.Hayashi)运用美国消费数据对随机游走假说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消费对可预测的收入变动反应十分敏感,即消费与可预测的收入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这一现象被称作消费的“过度敏感性”(ExcessSensitivity)。多数学者认为消费“过度敏感性”的主要原因包括不确定性(Uncertainty)、流动性约束(LiquidityConstraints)、短视(Myopia)、预防性储蓄(PrecautionarySaving)和统计中的加总误差。消费理论的新发展,进一步肯定了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理论的正确性。收入水平仍是当前决定消费的根本因素这一结论对研究现阶段我国的消费不足问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3.1.3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含义一、边际消费倾向的定义边际消费倾向是凯恩斯理论的三大定律之一,具体定义为: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35]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函数曲线的斜率,它的数值通常是介于0和1之间的正数。边际消费倾向是用来衡量居民消费意愿的重要指标。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一般认为在0.6以上)说明居民消费意愿强烈,居民敢于消费,将增加19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三章城镇居民边际通信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的收入尽可能多地用于消费,甚至贷款消费。反之,边际消费倾向低(一般认为在0.4以下)说明居民消费意愿不够强烈,不敢大胆消费,瞻前顾后,留有余地。因此,要想提高居民的消费支出就要从根本上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在实际生活中,居民消费会随着收入的增加,呈现消费意愿逐步下降的趋势,这就是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二、边际消费倾向的特点(1);(2)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3)随收入增加,MPC递减。三、凯恩斯有关边际消费倾向变化规律的宏观经济学见解(1)收入决定边际消费倾向。很大程度上,消费者在选择他们的消费水平时往往以他们的长期收入前景作为决定依据。长期收入指的是个人在不同年景下波动收入的平均水平。如果出现暂时的收入变动,人们会将收入增加的大部分用于储藏。所以,通常情况下相对于收入稳定的个人来说,收入不稳定的个人会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2)消费伴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也在随之增加,但增加的比例小于收入增加的比例。相反,当收入下降时,消费也会随之减少,但减少的比例小于收入减少的比例。通常情况下,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要高于富人,这是由于基本生活资料在穷人的收入中占了非常大的比重;而富人之所以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则在于富人的需求层次已经高于基本需求,在其收入中基本生活资料所占比例并不大。(3)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影响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经济萧条时,下降的边际消费倾向会使经济变得更加萧条。四、边际通信消费倾向定义根据凯恩斯对边际消费倾向的一般定义可以得出,我国城镇居民边际通信消费倾向是指城镇居民增加的通信消费支出和增加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我国城镇居民增加的1单位的可支配收入中所用于增加的通信消费的支出部分,用公式表示即为:,式中表示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表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它是反应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意愿的重要指标。20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三章城镇居民边际通信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3.2城镇居民边际通信消费倾向模型的建立3.2.1数据的选取本文使用了2000年至2009年连续10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通信消费支出的历史数据,样本容量。为了保证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准确性,数据均源自公开发布的产业年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统计数据以及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的公文。其中数据如下:表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元),表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表示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价格指数(1999年指数为100),表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99年指数为100),表示年份。如表3-1所示。表3-1城镇居民人均通信费支出及人均可支配收入表城镇居民人均通城镇居民人均可城镇居民消费价城镇居民通信消费价格指年份t信消费支出CS支配收入Y(元)格指数数(元)20006280232.79100.890.120016859.6281.48100.79720027702.8358.89997.120038472.2424.01100.995.720049421.6454.56103.396.2200510493497.09101.696.2200611759.5540.2101.596.1200713785.8598.28104.596.5200815780.8612.71105.695.6200917174.7641.799.196.2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在将数据应用到模型以前先将和都做一下处理,变为实际的数据值,就是将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转换成以1999年为基年的排除价格因21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三章城镇居民边际通信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素影响的实际数据和,即做如下变换:其中,、依赖于、。数据整理后得到表3-2。下面将对两组数据分别进行计算,并观察两者之间的区别。表3-2我国城镇居民实际人均通信消费支出及人均可支配收入表单位:元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58.37322.07422.80522.09581.82661.39747.92858.37919.541001.086230.166757.857665.208355.648995.149860.2810887.112213.513239.514539.8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历年相关数据计算得来3.2.2模型的建立本章使用的是我国城镇居民边际通信消费水平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其中自变量是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因变量是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运用状态方程建立可变参数模型,初步建立模型如下:测量方程:,,状态方程:,,假定:~参数的含义为:表示我国城镇居民的边际通信消费倾向,是可变参数,是不可观测的变量。他必须通过和来估计。表示在收入为零的情况下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通信消费水平,即是一个表示居民自发消费的常数;和是待估计的常数项,反映的时变递进关系。和是两个不相关的相互独立的扰动变量,他们都服从于均值为0,方差为和协方差矩阵为的正态分布。3.2.3模型的估计用状态方程构造可变参数模型,估计我国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22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三章城镇居民边际通信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的关系,分析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对可变参数通信消费函数模型进行估计。名义城镇居民通信消费的可变参数模型估计如下:测量方程:,,状态方程:,,根据可变参数模型计算出时变的边际通信消费倾向结果如图3-1所示,图中SV1表示可变参数即边际通信消费倾向的变化情况。表3-3为名义通信消费倾向的具体值。FilteredStateSV1Estimate.11.10.09.08.07.06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SV1±2RMSE图3-1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倾向表3-32001年至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倾向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通信消费倾0.1080.1060.100.0970.0910.0850.0770.0680.066向排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通信消费的可变参数函数模型估计为:测量方程:,,23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三章城镇居民边际通信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状态方程:,,根据可变参数模型计算出时变的边际通信消费倾向结果如图3-2所示,图中SV1表示可变参数即边际通信消费倾向的变化情况。表3-4为城镇居民实际通信消费倾向。由于表3-4是排除了价格因素的计算结果,因此在价格和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推算出了通信需求的收入弹性。FilteredStateSV1Estimate.128.124年份.120.116.112.108.104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SV1±2RMSE图3-2我国城镇居民实际边际通信消费倾向表3-42001年至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实际通信消费倾向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实际的通信0.12420.12380.12170.12390.12110.11760.11330.10870.1034消费倾向通信消费的2.6062.2441.9481.9161.8051.7121.6121.5651.502收入弹性3.2.4模型的检验1.经济意义检验。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居民的人均通信消费支出随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24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三章城镇居民边际通信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入的增加而增加,是正相关性。同时,当收入为0是,存在通信消费的消费损失。与经验判断和理论分析相一致,且系数符号也均符合经济意义,所以该模型通过了经济意义上的检验。2.统计意义检验。值分别为0.949和0.992,分别为0.9和0.984,表示模型的拟合情况很好。值分别为197.65和496.48符合检验,表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通信消费支出的95%以上作出解释,且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影响。当自由度为9,显著性水平设为0.05时,检验值临界值分别为2.26和1.97,由模型可知,和的检验值的绝对值大于2.26和1.97,说明检验显著。故该模型通过了统计意义上的检验。3.计量经济检验。对模型进行异方差(white检验)和DW检验,结果显示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性等问题,该模型通过了计量经济学检验。根据上述讨论,两组数据模型的最终估计结果为:(1)受价格因素影响的通信消费函数模型测量方程:,,状态方程:,,=0.9=1.683274=197.65(2)按基年价格计算的通信消费函数模型测量方程:,,状态方程:,,=0.984=1.726853=496.483.3综合评价从两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排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后,反映出居民实际的通信消费意愿变大了,自2001年至2009年间的通信消费倾向都高于10%,而按照当期价格计算的通信消费倾向则偏低,介于6%到11%之间,这与近年来我国通信消费价格指数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趋势相反,即一直在下降有关。通信消费价格指数下降,导致居民通信消费的实际支出金额比当期消费的支出金额要大,同时由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升,使得居民的实际收入金额低于当期收入金额,因此显示出来居民消费意愿变大了。但是,从两组数据的整体趋势不25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三章城镇居民边际通信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难看出,从2001年至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的通信消费的边际倾向一直在下降。从表3-4通信需求的收入弹性一列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的通信消费的收入弹性到目前为止仍是富有弹性的,即通信消费仍是居民消费中的高端消费品。但同时收入弹性已经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反映出通信在人们基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显著。下面我们主要通过图3-1分析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倾向的变化情况。自1998年完成第一次电信业重组以来,我国电信进入了比较快速的发展阶段。通信消费成为人们消费的新热点,从图3-1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的边际通信消费倾向在10%以上,这表示居民的通信消费意愿比较强,当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10元钱时,人们愿意在通信消费上多付出1元钱。自2003年开始居民的边际通信消费倾向有明显的下降,2009年较2003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这体现出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意愿有递减的趋势,用于通信消费的支出增长不及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存在这种趋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电信改革及政策引导2001年电信业重组改革尘埃落定,市场竞争格局进一步形成,电信业资费进行了建国以来幅度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调整。内容主要包括:调整固定本地电话资费结构、降低国内长途电话以及国际和港澳台电话资费并对计费单元做相应改革;降低出租电路资费和互联网业务资费;放开部分电信业务资费并按照市场调节定价;试行包括管道、光纤和其他网络元素等的出租业务;取消电信业务附加费等。据统计从2001年到2006年的5年间,电信资费下降了62%。同时随着2002电信业重组以及政府相关刺激政策的推出,通信业改革力度加大,通过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电信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在此之前,为进一步加强邮电、电信业服务工作,2001年1月5日,《电信服务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发布实施,此举有效提升了中国电信业的服务水平,同时对电信消费者长期利好。通信业的一系列变革使居民在2000年到2004年的通信消费意愿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二、储蓄的刚性需求传统的中国国民消费观念渗透了儒家思想的崇尚节俭、自律、提倡克制、中庸、反对奢华等思想,因而在收入伴随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大多数可支配收入转为储蓄。中国式家庭结构紧密,社会对家庭依赖程度高,传统的养儿防老等观念以及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子女承担着赡养老人的大量责任。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是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最大隐患。此外,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改变了“高就业、铁饭碗”的局面,住房福利化也被逐步取消,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高额的子女教育费用等等都加剧了26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三章城镇居民边际通信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居民对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定。通常情况下,人们为了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收入风险,往往会加大储蓄力度而尽量减少当期消费。同样的,储蓄率的增长给通信消费也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随着近几年来国家通胀率的不断提高且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不高、增长不足,以及电信业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本下降,使得我国城镇居民对通信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强,导致居民消费能力在逐年缓慢下降,所以2005年开始,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需求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2005年以来中国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作为基本国策,然而刚性的预防性储蓄需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储蓄率依然不断攀高,消费者必须依靠自己的储蓄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9076.68072.5706049.946.147.547.95042.138.437.237.737.636.636.937.739.3403020100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储蓄率图3-295年-09年储蓄率变化三、收入分配差距上文提到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在同一社会同一时点上表现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穷人。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来理解,低收入者急需满足基本需求,而高收入者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了高额的储蓄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以及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因而随着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致使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被抑制,出现边际消费倾向下滑的问题。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自2005年以后国家不再公布,所以具体数据不详,但一些经济学者作出估计,近几年来我国分配差距仍在逐年扩大。有钱的人边际消费倾向低,有钱少用;而没有钱的人尽管边际消费倾向高,但是没钱可用,形成消费需求不足。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居民通信消费倾向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但由于收入差距过大,导致消费不足。27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三章城镇居民边际通信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四、业务结构失调通信业的3G时代已经到来,3G的大力推广成为通信业的主题,但是3G业务的快速发展使运营商业务结构调整跟不上发展步伐,传统业务成熟但新业务发展缓慢,差异性的通信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了居民对2G消费意愿的减弱和对3G消费的观望。在国内通信市场上,3G市场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3G终端未形成规模,尤其是两制式的3G手机在国内市场并不多见,除此之外,终端的款式和性能还不能全面的满足顾客需求。相反,2G手机凭借其成熟的技术、个性化的功能、多样化的设计和优良的性价比占据手机销售的主流地位。这使得3G市场在其入口处——终端就存在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其次,顾客对3G的认可度并不高。随着3G推广的不断深入,3G变得家喻户晓,但是消费者对于3G的认可度仍有不足。其原因在于3G广告表现太过于概念化,其与2G区别并不明显。3G的优势——移动互联网存在覆盖不全、信号差的问题,其推崇的可视电话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兴趣,3G资费相较于2G也比较昂贵。如前所述,电信新增用户多为低端客户,但3G用户要求是中高端消费人群,手机使用频率高,对电信智能化服务有较高依赖的用户,因此新增用户即使是3G入网用户却使用2G套餐,对于3G的消费意愿力不从心。此外,3G业务的内容不丰富,运营商之间存在业务同质性,三家运营商没有能体现各自特色的业务品牌,不能为顾客提供特色服务。针对以上问题,下面将对如何提高城镇居民边际通信消费倾向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一、政府角度1、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就业水平收入是消费的核心因素,收入的多少与消费支出的多少成正比,只有努力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才能提高消费总量。相对于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显然我国居民的收入增长跟不上GDP的增长,要想扩大内需刺激消费首先要提高居民的收入。近年来不断增长的物价指数导致居民实际的收入水平增长不足,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稳定好物价,增加居民的消费信心对于促进消费显得尤为重要。城市的低收入群体主要为非就业人群,我国存在青年就业难问题,而青年又是社会的主要消费群体,因此刺激低收入人群消费主要要通过增加就业率。2、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收入差距大是导致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收入差距大既不利于刺激消费也不利于社会稳定。按照边际消费递减规律,虽然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更高,但由于其收入低导致了消费不足。政府应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28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三章城镇居民边际通信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不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将对居民的消费预期产生负面影响。目前,我国享受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居民不足40%,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善,不能为居民的消费解除后顾之忧。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消费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为居民创造消费信心,增加边际消费倾向。二、企业角度1、调整业务结构,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随着3G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也进一步地提高,个性化铃声、适合自己的独特应用、时尚的造型、定制化手机是新时代的需求。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随着个性化产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使得消费者的消费内容和需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消费者更为偏好那些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或者能够引起自我心理需求共鸣的感性商品。因此,能吸引消费者参与并产生互动的服务项目越来越受到欢迎。对于产品的接受方式,被动地接受企业诱导和操纵已经不能够让人们满足,主动参与产品设计和制造才是人们期望的方式。现在,消费者更多的是希望按照自己的消费需求和独特的生活理念同企业一起开发出能够引起他们“情感共振”的产品和能够体现出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全新生活方式的“共创型市场”,将他们的独特个性通过创造性的消费体现出来,使他们获得新的途径去[36]完成自我实现,进而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增加用户的消费意愿。2、促进内容创新和价值创新对于移动增值业务和电信运营商宽带业务的发展中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是重中之重,因此要不断促进产品内容创新。让消费者参与企业生产,并可以随时关注市场变化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顾客的消费渠道发生的改变,消费渠道的改变必然导致营销渠道的改变,不管哪种技术或营销途径,目的是一样的:通过推荐,把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朝共同需求的方向引导。同时,越来越多的网络公司设立网络评论平台,通过网评了解消费者需求,不断完善营销策略。价值创新的企业的战略思想中心地位已经不再是竞争对手[37],而是顾客,从顾客的角度考虑产品和服务,从而做到提升顾客的价值。它们从顾客差异化的需求中寻找共同点,满足顾客潜在需求的同时创造新的需求;此外,它们评价市场机会的方式和顾客价值创新的动力不再单一的依靠企业现有资源,而是着眼于整合内、外部优秀资源并杠杆式的运用这些互补资源,为顾客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和产品。29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变化分析第四章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变化分析4.1城镇居民电信消费系数趋势分析4.1.1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一、居民消费结构的定义居民消费结构指的是居民在消费的过程中所消费的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结构,一般用居民各种类型的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性总支出的比重来观察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按照居民消费的不同形式,可以将消费分为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居民消费构成包括居住、衣着、食品、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与服务八个大项。二、恩格尔系数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恩格尔首先提出恩格尔系数(Engel’sCoefficient)这一概念。根据统计资料,恩格尔对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的家庭收入越少,这个家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占家庭收入(或总支出)的比例就越大,随家庭收入的不断增加,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的比例则会下降。进而将恩格尔系数的概念引入,即利用食品支出总额在个人总消费性支出中的占比来计算。具体计算公式为:恩格尔系数=100%*食物支出金额/消费性支出总额。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用来衡量某个国家或者地区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恩格尔系数的界定标准是:恩格尔系数大于59%为贫困,介于50%到59%之间为温饱,40%到50%为小康,低于40%为富裕,不足30%为最富裕。一般情况下,恩格尔系数同居民的通信消费水平成反比。恩格尔系数越大,人们的生活水平越低,花在通信消费上的支出就越少;相反,恩格尔系数越小,人们的生活就相对富裕,花在通信消费上的支出就会相应增加。三、电信消费系数的含义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定义,2006年,通信信息研究院在《国际电信消费分析》中引用电信消费系数这一概念。其以电信需求为分析对象,将电信消费系数定义为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为:电信消费系数=100%*人均通信消费支出/人均消费30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变化分析性支出。为了表述方便,本文也将引入这一概念,本文将通过这一指标来衡量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的地位变化。4.1.2城镇居民电信消费系数的趋势分析表4-1描述的是2000年~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中通信消费支出的变化,表中把他与食品消费进行了比较。表4-12000~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构成通信年份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电信消费系数(%)年度净增(%)200039.444.658200138.205.3020.644200237.685.9500.648200337.106.5120.562200437.706.329-0.183200536.706.258-0.071200635.806.212-0.047200736.295.984-0.227200837.895.450-0.535200936.525.232-0.218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来由第二栏数据可以看出来我国城镇消费结构已经进入“富裕型”特征。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低于40%,且自2000年以来的10年间,恩格尔系数连续下降,2009年比2000年同比下降了2.92个百分点,平均值为37.33,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观察第三列可以发现,与食品类消费占比下降相对应的是,近10年来,中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非常稳定且呈现倒U型变化的趋势。从2000年到2003年,通信消费占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3年居民通信消费占比达到最高点,占6.5个百分点。从2004年开始,居民的通信消费占比开始下降,2009年比2004年同比下降了近1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近17%。从城镇居民的通信消费支出占比的增长过程来看,2001年到2003年,通信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的31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变化分析增长保持在0.6个百分点以上,但是呈现出增长速度放缓的趋势,从2004年开始出现负增长。而2008年较上年度的占比增长达到-0.535个百分点。这说明,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通信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性总支出的比重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值,继续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也越来越困难。76.5126.3296.2586.21265.955.9845.455.3025.2325y=0.006x3-36.284x2+72880x-5E+074.658R²=0.96744电信系数3年度净增多项式(电信系数)210.6440.6480.562单位:年0-0.047-0.183-0.071-0.227-0.21820002002200420062008-0.53520102012-1图4-12000年-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占比情况对表4-1的数据作图分析,添加趋势线并向前推进2组数据,对数据趋势进行时间序列的拟合。拟合方程为三次多项式,;表示时间,表示随时间变化的电信系数,是一个随机扰动变量。模型的拟合度显著,达到96.74%。通过前推的趋势线可以简单预测未来两年内,电信系数仍将下降。4.1.3居民人均通信消费的国际比较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占其总消费的比例在经历了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以后,这个比例的上升速度呈趋缓之势。前面从居民消费结构角度,简要的说明了相对于食品消费所占比重还较大的情况下,中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所占比例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大的值。表4-2则从国际比较的角度说明我国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的情况。32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变化分析表4-2居民人均通信费支出比重的国际比较1国家年份食品(%)通信(%)日本200814.643.28韩国200913.174.39英国20099.672.16美国20096.812.41中国200936.525.2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2010年国际统计年鉴》发达国家的通信业发展速度高于中国,发展环境也相对成熟,发达国家的通信消费支出已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且较高的水平,但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比重比发达国家还要高。2008年,日本的居民通信消费支出比重在3.28%,比中国低1.95%;2009年韩国的居民通信费支出比重略高于日本,但也比中国低近1个百分点;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比重是英国和美国的2倍多。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或2008年)发达国家的食品消费支出比重都在15%以下,他们的通信消费水平现状是建立在其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的基础上的,而中国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在2009年还占消费性支出的37%左右。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人民生活水平还相对较低时,我国居民的通信费支出占比已经处于相对较高的状态。那么,相对于日本、韩国、英国、美国等交通通信业发的国家而言,中国居民的人均通信消费支出在整个消费性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是否处于超前消费的阶段?下面将结合表4-1、表4-2和表4-3做出进一步的分析讨论。表4-3居民人均通信费支出比重的国际比较2国家年份食品(%)通信(%)日本200214.542.53韩国200315.235.47英国20029.232.5美国20026.9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2004年国际统计年鉴》数据从食品消费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居民的食品消费普遍较低,而中国处于较高的水平,约为发达国家的3~4倍,换句话说,中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恩格尔系数仍有可能进一步33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变化分析下降。但是在恩格尔系数下降的过程中,是否有可能将恩格尔系数下降的结构份额中的相当一部分转变为通信消费支出的份额,这需要观察发达国家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变动的特征。将表4-3与表4-2对比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的同时,通信消费的比重并没有明显增加,甚至还出现了下降的情况,韩国下降水平最大,下降幅度大于20%。英、美虽有所增加,但是其增加的基础是建立在恩格尔系数不足10的基础上,居民生活水平非常富裕,与中国可比性较差。下面结合表4-4来预测我国城镇居民的通信消费占比情况。表4-4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占比与食品消费支出占比的比率国家年份居民人均通信费支出与食品消费支出之比日本20080.224韩国20090.333英国20090.223美国20090.354中国20090.14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2010年国际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来截止2009年,发达国家通信消费支出占比与食品住处占比的比率约为0.3,在此种情况下,其人均通信费占比约在2.5%到4.5%之间。从中国的情况来看,目前城镇居民的人均通信消费支出占比已经达到5.23%。换言之,参照国际标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会由现在的水平逐渐降低到发达国家现在的水平,期间下降超过20个百分点(相比美国甚至可下降30个百分点),但居民的通信消费支出占比在此期间也要下降才能符合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这种情况可以充分的说明: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即使中国的恩格尔系数下降20个百分点,达到发达国家2008~2009年的水平,按现在的下降幅度来计算,大概也需要近20年的时间,在长达20年的时间内,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总支出的比例也将以每年0.04%~0.1%幅度下降。从上面的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恩格尔系数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而电信系数的增长空间较小,还可能出现负增长。换句话说,恩格尔系数下降的过程中,多出的结构份额只有很少一部分转为通信消费支出的份额,大部分将转为其他消费的结构份额,如:住房、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等。34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变化分析这也充分的说明了:第一,就当前情况而言,中国城镇居民的通信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总支出的比例已显现出超前的发展态势;第二,由于近10年来,通信业发展的速度已经很快,所以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城镇居民的人均通信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总支出比例的上升空间从总体上看不大。4.2影响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变化的因素分析——基于多元回归模型4.2.1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水平的变化趋势一、名义消费水平与实际消费水平每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消费支出数据一般为名义消费支出,即没有考虑到价格因素对支出水平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处于持续通货膨胀阶段,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后一时期支出的100元的实际价值会低于前一时期的100元价值。比如,2001年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比2000年增长了10%,而当年的通货膨胀率为5%,那么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实际只增长了5%。为了统计更为精确,本文将对数据进行修改,排除价格因素对居民通信消费水平的干扰。经济金融统计中,一般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来衡量通货膨胀率的大小,本文将用CPI和居民通信消费价格指数分别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通信消费支出的数据做修正,得到实际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使用实际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来进行分析。二、我国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消费的变化表4-5显示的是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实际人均通信消费支出的变动情况。我国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在2000年~2009年的十年间稳步增长。2000年人均通信支出为258.37元,到2009年这个值增加到1001.08元,同比增长了近4倍,平均每年增长82.52元,年均增幅约16%,但总体增长趋势有所放缓。表4-52000年~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实际人均通信消费支出情况年份数额(元)净增长额(元)增长幅度(%)2000258.372001322.0763.700.252002422.80100.730.312003522.0999.290.2335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变化分析续表4-52000年~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实际人均通信消费支出情况年份数额(元)净增长额(元)增长幅度(%)2004581.8259.730.112005661.3979.570.142006747.9286.530.132007858.37110.460.152008919.5461.160.0720091001.0881.550.09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到为了更加直观的对城镇居民实际人均通信消费支出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利用图4-2来进行描述。1,2001,000800600人均通信消费支出(元)400200单位:年0200020022004200620082010图4-2我国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增长情况如图所示,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通信消费支出呈直线增长,按当前通信业和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情况,未来几年内居民通信消费支出仍将呈不断增长的态势。4.2.2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影响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等。本节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电信业市场结构变化以及电信业市场竞争这三个主要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36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变化分析一、经济发展水平对通信消费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对居民通信消费需求有显著影响,一般来说,居民通信消费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表现在量上,就是GDP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居民的通信消费量随之增加。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会越来越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因此这就会使居民的通信消费需求也同时增加。这种影响关系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hierarchyofneeds)。AbrahamH.Maslow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由低至高,按照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也叫社交需求,指的是个人渴望得到来自家庭、朋友、同事以及团体的关怀爱护理解,属于温暖、友情、爱情和信任的需要。居民的通信消费需求属于社交需求暨情感和归属的需求,是人们对社交需求的表现。AbrahamH.Maslow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需求是从低到高,意思是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会追求高层次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当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时,人们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38]增加通信消费。居民通信量的增幅与通信消费的增幅并不完全一致,当仅讨论通信量时忽略了价格因素。统计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和GDP时都是按照当年价格计算,而不是按照基年折算而来。然而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可能会造成通信服务的价格发生变化,例如每分钟通话的通信费可能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因此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通信消费支出相比通信量增速要较缓慢。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GDP与通信消费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GDP的发展与通信消费的发展所处的阶段有可能是是不一样的,其比例也肯定会发生变化。当GDP和通信行业都处在一个发展比较快的阶段时,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手机和宽带业务的普及率都达到一定程度,此时如果通信行业没有大的创新突破有可能会出现发展缓慢的阶段,甚至会处在停滞状态。然而国民经济的发展则由于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发展的空间会非常大,所以有可能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二、电信业市场演变对通信消费的影响实践证明电信业市场结构变化对通信业的影响显而易见,而对于我国消费者而言,随着中国电信业市场结构的变革,电信产品日益多样化并且电信产品价格持续下降,这也使得消费者的福利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前文已经分析了电信业市场结构变化对消费者通信消费结构的影响,电信业市场结构变化同时对电信业务价格、电信业务种类以及电信服务质量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的变化都能给消费者福利带来影响,进而影响通信消费。37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变化分析(1)电信业务价格电信业务价格是消费者和运营商共同关心的话题。根据工信部的数据,“十一五”期间我国通信资费下降41.9%。消费者从电信资费水平近年来的持续下降中享受到了更多的实惠,成为了最主要的受益者。以2009年实行短信网内网间统一定价为例,消费者网间短信支出的直接节省了50多亿元,区间通话费上限下调至0.2元(过去为0.3元),因此消费者节约了接近60亿元的通话支出,简化移动长途资费结构又使消费者每年节省了大约62亿元的支出。对单个消费者而言,电信业务价格的调整,一方面使得消费者的通信自由不再受原有资费体系的限制,另一方面消费者的通信需求也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满足,以更少的电信消费支出享受到了更多的通信服务,使得电信消费支出相对减少。“十一五”期间,本地移动话音MOU增长了约8%,而本地移动话音ARPU同期却下降了约22%。这意味着单个用户的移动通信量增加了,而其相应的移动通信消费支出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说明消费者从中获得了实际的好处。据专家测算,2006年以来的五年间,每年由于电信业务价格的下降,对CPI的下拉在0.13[39]至0.45个百分点之间,可以说发挥了消费物价指数的“稳定剂”功效。(2)电信业务种类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电信企业提供电信服务的业务种类也在日益增加,从最基本的通话和短信业务服务到各种类型的增值业务,消费者从中体验到了通信业高速发展带来的种种实惠,市场结构的演变使得电信企业做出的价格调整也增加了消费者通信消费的欲望。表6-1为各个电信运营商的典型增值业务,这些增值业务基本上涵盖到了用户生活中的各种需求,3G业务的发展更是让消费者体会到了电信业务种类增加带来的好处。《2009年第2季度中国电信信息监测分析报告》表明中国电信仅在2009年第二季度就推出了十二种新产品。在当前市场结构的现状下,中国电信逐渐更加注重基于移动通信的新产品推出,其产品线已经开始为3G时代的移动互联网化运营来布局,这样就能够更好的发挥全业务优势。表6-1各个电信运营商典型增值业务列表业务名称业务内容提供企业电话导航类服务、提供生活信息咨询服务以及个116114中国联通人通信助理等如意邮箱手机电子邮箱服务中国联通38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变化分析续表6-1各个电信运营商典型增值业务列表电话导航类服务、提供生活信息咨询服务以及个10191中国联通人通信助理等号码百事通,提供生活信息咨询服务以及个人通118114中国电信信助理等189手机邮箱以手机号作为邮箱账号的手机电子邮箱服务中国电信手机导航基于手机的定位导航服务中国电信飞信即时通信服务中国移动移动博客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地书写、传送、互动中国移动139邮箱以手机号作为邮箱账号的手机电子邮箱服务中国移动为移动用户提供秘书类、延伸类、信息类、梦网12580类、VIP俱乐部等五大类20多项业务查询及业中国移动务办理服务无线音乐也叫手机音乐,音乐下载、彩铃等音乐服务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互动式语音应答IVR语音互动业务增值服务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手机报通过短信及彩信方式提供即时时政信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WAP手机访问互联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手机证券证券信息、手机炒股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集团短信、集团彩铃针对集团用户的增值业务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电信运营商与银行共同推出的一项全新的个人手机钱包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移动金融服务手机电视利用移动终端为用户提供视频咨询的业务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3)电信服务质量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广大消费者认为电信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服务质量比较差。但是在电信业市场结构演变以来电信企业的服务水平正在逐步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也在提高。2001年信息产业部率先国内其他行业建立我国电信用户满意指数测评模型,建立起信息产业部和各省通信管理局两级测评信息,每年一度对国内电信行业主要电信业务进行全面测39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变化分析评。截至2010年,全国电信服务质量用户满意度指数连续六年平稳上升,如表6-2所示。表6-22004-2010全国电信服务质量用户满意度指数年份电话用户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200476.377.175.567.0200577.078.376.368.0200677.979.976.367.4200778.178.178.268.8200878.278.278.269.2200978.378.078.469.3201078.678.678.669.1三、电信业技术进步对通信消费的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一个产业发展,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可以达到60%~80%,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电信业更是如此。换句话说,技术进步与创新是电信业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也是电信业竞争的重要支点。根据2000年~2006年的相关数据分析,相对于资金投入增长率、[40]从业人员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对电信业务增长率的贡献最大,达到了70%以上。我国电信业市场结构改革以来,技术进步和创新层出不穷。电信制造商不断打造新技术和新应用平台,电信运营商同样希望通过新技术来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业务量的增长,抢占市场先机。而对于电信业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而言,新技术的应用就意味着更大的市场潜力将被挖掘出来,带来了巨大的商机。特别是国内3G移动增值市场快速发展以来,技术创新更成为了刺激通信消费的重要动力,促进了通信消费的多元化发展。技术进步对于通信消费的影响首先是电信资费的降低。技术进步势必会降低电信制造商以及电信运营商的成本,而企业成本的降低,最终会引起电信资费的下降,电信用户可以以更低的消费购买到更多的电信服务。近年来电信企业的多次电信价格调整有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电信行业不断发展的通信技术变革。技术进步对于通信消费更重要的影响是业务创新。电信行业的技术进步反映在电信服务上就是电信业务的创新。3G技术的发展,使得用户接触到了区别与过去传统语音服务的更多的增值业务,带来了全新的客户体验。以下列出属于专业技术导向的3G通信相关增值服务业务:多媒体点播(Multimediaondemand)、视频会议(Videoconference)、个人信息同步管理(Synchronousofpersonalinformationmanagement)、远程教育(Distanceeducation)、监控与处理(Monitoring&control)、远程诊断(Remotediagnostics)等。40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变化分析通信业技术进步和业务创新必须以通信需求为导向。电信业既是传统产业又是高新技术产业,这决定了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新技术的采用与传[41]统业务的更替这两大关系。因此电信企业在发展新技术的同时不能忽视电信业传统产业的特征,更多地把它归为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导致对先进技术的盲目追求,近年来的铱星计划、宽带技术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新技术只有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实用性较强,并且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通信需求,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促进通信消费。通过电信市场需求不断创造出新技术,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推出新业务,通过新业务的推出又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才能保持电信市场快速、持续的发展,带动通信消费又一轮的增长。根据上文提到的影响因素,下面我们将利用几个可以量化的指标作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的解释变量,对这些引起通信消费支出变化的指标进行回归分析,找出现阶段影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与通信消费支出的关系,列出回归方程。具体指标值想见附表1.首先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检验各解释变量(自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因变量)的相关性是否显著。表4-6相关性城镇居电话普及民人均城乡居民电信综合率(包括移通信消储蓄年增人均可支价格水平城市居民动电话)费支出加额(亿配收入(2000年GDP(亿恩格尔系(部/百(元)元)(元)=100)元)数(%)人)**********城镇居民人Pearson相关性1.757.949-.992.935-.749.995均通信消费显著性(双侧)0.0110.0000.0000.0000.0130.000支出(元)N10101010101010********城乡居民储Pearson相关性.7571.844-.738.839-0.315.782蓄年增加额显著性(双侧)0.0110.0020.0150.0020.3760.007(亿元)N10101010101010**********人均可支配Pearson相关性.949.8441-.929.999-0.571.965收入(元)显著性(双侧)0.0000.0020.0000.0000.0840.000N10101010101010**********电信综合价Pearson相关性-.992-.738-.9291-.915.752-.993格水平(2000显著性(双侧)0.0000.0150.0000.0000.0000.0120.000年=100)N1010101010101041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变化分析续表4-6相关性**********GDP(亿元)Pearson相关性.935.839.999-.9151-0.542.954显著性(双侧)0.0000.0020.0000.0000.1050.000N10101010101010***城市居民恩Pearson相关性-.749-0.315-0.571.752-0.5421-.720格尔系数(%)显著性(双侧)0.0130.3760.0840.0120.1050.019N10101010101010***********电话普及率Pearson相关性.995.782.965-.993.954-.7201(包括移动显著性(双侧)0.0000.0070.0000.0000.0000.0190.000电话)(部/N10101010101010百人)*.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从表4-6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对解释变量在0.05水平(双侧)以上显著相关。说明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依存关系。下面可以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现对数据进行简单多元线性回归。表4-7输入/移去的变量移去的变模型输入的变量量方法1电话普及率(包括移动电.输入话)(部/百人),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城乡居民储蓄年增加额(亿元),GDP(亿元),电信综合价格水平(2000年=100),a人均可支配收入(元)a.已输入所有请求的变量。表4-8模型汇总标准估计的误模型RR方调整R方差a11.000.999.99811.03962a.预测变量:(常量),电话普及率(包括移动电话)(部/百人),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城乡居民储蓄年增加额(亿元),GDP(亿元),电信综合价格水平(2000年=100),人均可支配收入(元)。42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变化分析b表4-9Anova模型平方和df均方FSig.a1回归578036.866696339.478790.490.000残差365.6193121.873总计578402.4859a.预测变量:(常量),电话普及率(包括移动电话)(部/百人),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城乡居民储蓄年增加额(亿元),GDP(亿元),电信综合价格水平(2000年=100),人均可支配收入(元)。b.因变量:城镇居民实际人均通信消费支出(元)a表4-10系数非标准化系数标准系数模型B标准误差试用版tSig.1(常量)-971.2791099.351-.884.442城乡居民储蓄年增加额.000.001-.053-1.457.241(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元).051.051.759.995.393电信综合价格水平(20005.5816.590.522.847.459年=100)GDP(亿元)-.002.002-.590-1.141.337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4.77011.410.020.418.704电话普及率(包括移动电17.12511.8951.4011.440.246话)(部/百人)a.因变量:城镇居民实际人均通信消费支出(元)从表4-7到表4-10的结果来看,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与电话普及率(包括移动电话)、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城乡居民储蓄年增加额、GDP、电信综合价格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线性关系显著成立,拟合优度也非常好,校正可决系数达到了0.998。但是从系数显著性来看,城镇居民实际人均通信消费支出和GDP、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电信综合价格水平线性关系不显著,而且系数的符号也发生了错误,这与经济理论是相悖的,这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显然这个回归方程不可用。一般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消除变量间的相关性,对数据重新回归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但逐步回归采用不断剔除次要因素并对模型逐步重新43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变化分析回归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剔除次要因素的同时可能会损失部分因素所携带的信息,同时,也不能体现出影响因素的主次之分。因此本文先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因子分析法中的主因子是不相关的,因此找出主因子,用主因子对解释变量进行解释,对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这样就可以在尽量减少信息损失的情况下对自变量进行降维,指出各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不同影响程度,同时计算出回归模型。以下是对六个自变量做因子分析的结果。由表4-11可见,数据的KMO值>0.6,说明结果显著,同时观察球形检验,结果也显著,说明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表4-12从变量共同度角度说明变量共同度很高,因子分析效果比较好。表4-11KMO和Bartlett的检验取样足够度的.666Kaiser-Meyer-Olkin度量。Bartlett的球形度检近似卡方122.564验df15Sig..000表4-12公因子方差初始提取城乡居民储蓄年增加额(亿1.000.903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000.978电信综合价格水平(2000年1.000.970=100)GDP(亿元)1.000.968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1.000.969电话普及率(包括移动电1.000.991话)(部/百人)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表4-13说明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和因子的个数选择。结果表明,前两个因子就概括了6个变量96.3%的信息,满足因子对贡献率的要求,因此可以选择两个因子。44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变化分析4-13解释的总方差初始特征值提取平方和载入旋转平方和载入方差方差累积%合计方差累计%成份合计的%合计的%累积%的%15.01983.6503.71761.95361.95383.6503.71761.95361.9532.76012.6652.06234.36296.31596.3152.06234.36296.3153.1652.75099.0654.055.92399.9885.001.01099.998.000.002100.000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表4-14列出来旋转以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由于我们的指标数及数据量都较少,我们很难对因素进行命名,根据模型自定义,在此用和分别表示因子1和因子2.但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因子1上载荷量较大的变量是城乡居民储蓄年增加额、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说明因子1主要解释了这些变量;因子2上载荷量较大的变量是电话普及率、电信综合价格指数和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a表4-14旋转成份矩阵成份12城乡居民储蓄年增加额(亿元).946-.084GDP(亿元).900-.396人均可支配收入(元).893-.424电话普及率(包括移动电话)(部/.793-.602百人)电信综合价格水平(2000年=100)-.739.652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195.965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a.旋转在3次迭代后收敛。45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变化分析表4-15的成分矩阵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对我国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影响的贡献率最大的前三位分别是:电话普及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电信综合价格水平。a表4-15成份矩阵成份12电话普及率(包括移动电.993-.063话)(部/百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元).979.140电信综合价格水平(2000年-.976.134=100)GDP(亿元).969.167城乡居民储蓄年增加额(亿元).835.454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696.696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a.已提取了2个成份。下面将利用因子得分来重新拟合回归模型,由于主因子间的不相关性,回归模型不会受多重共线性影响。表4-16为系数显著性检验的表格。从表4-16的结果来看,显然变量都是显著的,经济意义也是显著的,因此,拟合的模型可以写成:式中、分别代表因子1和因子2的标准化因子得分,其计算公式为:其中:y表示城镇居民实际人均通信消费支出;~分别表示电话普及率(包括移动电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电信综合价格水平,GDP、城乡居民储蓄年增加额、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46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变化分析a表4-16系数非标准化系数标准系数标准误模型B差试用版tSig.1(常量)464.1626.54870.888.000REGRfactorscore1for106.8476.902.75915.481.000analysis1REGRfactorscore2for-89.6936.902-.638-12.995.000analysis1a.因变量: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元)4.3城镇居民通信消费差异性分析4.3.1城镇居民不同收入等级通信消费支出的比较分析不同消费群体由于其收入水平不同,因而消费能力、消费倾向也会不同,这使得他们在通信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规范,所有调查户按照其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低到高进行排列,依次被分为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收入户、高等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七个等级。表4-17为我国城镇居民按等级分人均通信消费情况。表4-172006~2009年城镇不同收入等级居民人均通信费支出单位:元最低收入低收入中等偏下中等收入中等偏上高收入最高收入年份总平均户户户户户户户2006540.20121.13202.63427.43532.4634.32983.712028.912007598.28138.27236.81457.35618.88691.891085.782118.882008612.71148.48274.16537.39670.75760.261332.152143.832009641.70150.81311.72580.38718.39842.731535.482238.01数据来源:历年《中国通信年鉴》资料整理得来。从第二栏的“总平均”到最后一栏“最高收入户”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通信消费支出和各阶层通信消费支出都呈现增长的趋势。自2006年以来的4年间,“总平均”年增长率约17%。进一步分析各收入等级居民通信消费的支出情况,可以发现,不同收入阶层47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变化分析的通信水平及增长幅度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以低收入户和高收入户的人均通信费差异为例进行比较分析。低收入户2003年的人均通信费为202.63元,约为总平均消费的一半。2006年人均通信费达到311.72元,相对于2003年,同比增长了53.8%,占同年总平均消费48.5%,有拉大消费差距的趋势。再看高收入户年人均消费支出,2003年支出额是总平均水平的近2倍,2009年人均通信支出比2003年净增551.77元,同比增长56.1%。达到总平均消费水平的2.4倍。从消费水平来看,低收入户与高收入差距极大,最高收入户消费支出是最低收入消费支出的15倍。从增长幅度看,高收入户比低收入户8个百分点。为了更加直观的观察我国不同收入等级城镇居民人均通信费支出情况并进行比较,可以利用图4-3来分析。图4-3描述了2006~2009年不同收入群体人均通信费支出与总平均的差额关系。170015001300最低收入户1100低收入户900中等偏下户700中等收入户500中等偏上户300高收入户100最高收入户-1002006200720082009-300-500图4-32006~2009年不同收入等级居民人均通信费差额比较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低收入户和高收入户的差额数据有明显偏离平均值的趋势,两者与平均水平的距离远大于中等收入户。由以上分析可知,随着收入的增加,通信消费水平有明显提高。低收入户(包括最低收入户)的通信消费倾向虽高,但其受经济水平的影响,实际通信消费水平很低,不仅达不到居民消费水平的平均值,而且与平均值的差距有越拉越大的趋势。平均消费水平与高收入户消费水平差距越大,说明中等收入以下的通信用户数越多。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新增电信用户数不断增多,但新增电信业务收入却在下降,这一点也说明了我国新增电信用户必为低端用户。48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变化分析4.3.2城镇居民通信消费的地区性差异分析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居民消费消费水平的地区性差异,同时由于受地区间不同价格水平、不同居民消费意识和当地运营商资费水平和营销策略的差异性等因素影响,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我国电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下面选取2009年我国31个省市地区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的数据做聚类分析,将我国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按不同消费水平分为三类,观察地区间消费水平的差异。表4-182009年各省份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亲情况地区人均通信支出(元)地区人均通信支出(元)北京882.83湖北484.49天津753.64湖南532.62河北514.58广东1038.49山西569.52广西604.27内蒙古535.53海南510.75辽宁581.39重庆596.52吉林477.53四川664.29黑龙江446.25贵州546.89上海1072.85云南558.43江苏549.17西藏623.94浙江930.83陕西553.89安徽521.30甘肃454.09福建890.61青海420.12江西468.60宁夏478.47山东527.55新疆455.07河南534.04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对上表数据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运用SPSS统计工具,得到结果如下。表4-19聚类成员地区聚类距离地区聚类距离北京180.292湖北322.454天津2116.298湖南325.676河北37.636广东175.36849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变化分析续表4-19聚类成员地区聚类距离地区聚类距离山西362.576广西233.072内蒙古328.586海南33.806辽宁255.952重庆240.822吉林329.414四川226.948黑龙江360.694贵州339.946上海1109.728云南351.486江苏342.226西藏213.402浙江132.292陕西346.946安徽314.356甘肃352.854福建172.512青海386.824江西338.344宁夏328.474山东320.606新疆351.874河南327.096表4-20最终聚类中心聚类123人均通信费(元)963.12637.34506.94从分析结果可以发现,根据地区消费水平的差异性可以将我国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水平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5个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第二类包括6个地区,分别是:天津、辽宁、广西、重庆、四川、西藏;其余20个地区被分为第三类。从表4-20可以看出,各类的中心值已经有了较大差别,其中,第一类中心值大约是第三类的两倍。值得注意的是,西藏地区居民年人均通信消费水平属于第二类,达到了624元。这反应了西藏地区居民通信消费偏好比较大,同时也说明了西藏地区人均通信成本也很大。由于西藏地区经济比较落后,通信设施建设并不完善,物价水平也偏高,使得人均通信消费成本比较高,因此出现了人均通信消费支出水平较高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地区间的通信发展差异,使人们在享受均等的服务的同时可能会支付不同的成本,而贫困地区的支付成本要远高于富裕地区。从表中还可以看出,高消费支出的地区只占31个省份之中的5个,而人口密度较大的河南、山东等省份,消费水平均属于第三类,约为507元,与全国的平均水平641.7元还差近140元。而且,高消费支出地区用户的消费水平和电话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很高,因此,若想通过扩大用户人数或者刺激用户消费方面提高电信业务收入时,必须注意加大对第二类和第三类用户的关注和引导。50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变化分析4.4小结电信消费系数反映通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地位,是居民通信消费水平的相对值。人均通信消费支出则是反映我国城镇居民的通信消费水平的绝对值,本章通过对近年来电信消费系数和居民实际人均通信消费支出变化的情况分析,发现城镇居民的通信消费在消费性支出中的占比在下降,并且随收入的增加还将有继续下降的趋势。与电信消费系数下降相对应的是,城镇居民的人均通信水平在逐年上升,从图4-2可以看出,在未来的几年内,居民通信消费支出仍将有增长的趋势,但增速有所放缓。究其原因首先是通信行业的技术进步引起了通信成本的极速下降而导致通信价格的降低,因此同等消费量的通信消费支出就会下降。其次,通信行业的企业竞争以及用户饱和同样也导致了通信资费的降低,使人们对于通信价格的期望也在降低,所以影响现期的通信消费支出。本章通过对影响通信消费增长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目前影响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是电话普及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电信综合价格指数,因此,除价格和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外,提高服务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对提高居民通信消费支出也至关重要。对于服务型产业来说,投资已经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了,刺激消费才是根本对策。对于电信业来说,提高电信业通信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合理的资费标准,是提高电信业务收入的根本途径。最后4.3节分析了居民按收入等级的消费差异和地区消费差异,表明我国电信业发展仍存在不平衡性。对于服务性产业,尤其是互联网模式下发展的企业,只重视高端客户已经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入惊喜了,因此,要善于了解和开发中低端用户的消费需求,满足大量差异化的需求才能提高居民消费支出水平,从而增加企业收入。51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五章通信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第五章通信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5.1中国电信市场结构演变对通信消费结构的影响5.1.1中国电信业市场结构演变历程电信行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是最早开始实施政府管制改革的,改革的总体路线是破除垄断、鼓励竞争。相关政策和监管机制引导电信运营格局的变动。如图5-2显示了我国电信业自20世纪80年代到如今的主要体制改革历程。图5-2中国电信业市场结构演变历程(1)1998年之前的体制改革[42]最初,中国电信业是由邮电部独家垄断经营的,业务范围是公用电信网。当时,邮电部同时扮演电信业政府管理机构和电信业经营者的双重角色,电信运营和监管机制仍是政企合一。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电信资费受到国家严格的价格管制。整个电信行业由于资金匮乏、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发展十分缓慢。进入80年代,国家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对价格管制进行松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在1980年特批经营市话的企业可以收取初装电话的费用;(2)在1982年,国家给予邮电部门一些财政上的优惠政策,同时地方也被允许参与投资电信业;(3)1986年,为了52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五章通信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补充通信建设资金并成为其主要构成部分,国家允许各省、市、区政府在包括邮政、长话和电报等相关业务中收取附加费用。以上的措施虽对电信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力,但同时也导致了垄断行为在电信市场的形成。当时,邮电部维护处于垄断地位的中国电信是可以理解的。首先,这是由电信网的网络特征决定的,电信网是联合作业、全程全网、高度统一的网络;其次,电信业关乎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和国家主权,因为电信业不仅是社会公用基础设施,他还是国家的枢纽系统;再者,电信业的建设和发展由国家统一规划可以避免或者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此外,国际经验显示,在电话网建成之前,世界各国电信业的经营都是由国营公司垄断的,垄断或[43]统一经营在不规避垄断企业内部竞争的同时有利于公用制定标准的网络,保证通话质量。1994年,随着吉通公司和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由一家运营商垄断的历史被局部破除。中国联通成立的目的是与中国电信形成竞争,联通获许全业务经营的资格。但这并不能保证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的公平竞争,因为中国电信仍然具有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中国电信在中国联通成立后,曾采取多种不正当竞争手段,包括在互联互通上设置阻碍和垄断定价和驱除定价等行为。虽然电信市场引入了竞争,但由于成立之初的中国联通业务比较单一,只有无线寻呼和移动电话两项业务,同时又受到中国电信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干扰,,中国联通的市场规模始终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4年后,即在1998年,中国联通才仅占市场份额的1%。吉通公司后来则由于主要承担金桥工程即国家经济骨干网的建设而不再构成竞争。(2)电信业第一次重组1998年政府机构进行改革,原来的电子部和邮电部重组为信息产业部,主管软件行业、通信行业和电信制造业,并根据“政企分开、破除垄断、保护竞争、权责一致”的原则进行[36]职能配置。信息产业部主要实行行业监管和指导的作用,而并不直接参与运营商的企业活动。信息产业部的属性实际是“政资合一”,因为各大运营商仍是国有企业,信息产业部是对他们的保值增值负有责任的政府部门。此后五年内,在信产部的牵引下共先后开展了2次电信重组,这使得电信业的运营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99年,为了破除垄断,信产部组建了中国网通并按业务对中国电信实行了第一次拆分。1998年,电信市场发展达到了一定规模:全国固定电话用户超过1亿,移动电话用户约2500万,BP机用户超6000万,但这三个业务市场均是由中国电信垄断。所以,信产部按照业务领域把“原”中国电信拆分为4大块:固定电话业务仍保留为“新”中国电信运营;新成立的中国移动负责移动电话业务的运营;新成立的卫通负责卫星通信业务的运营;寻呼业务的资产则划归给联通并独立成为国信寻呼。同时,为了适应当时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53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五章通信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网浪潮的新需要,中国网通随之成立。当然,今天的网通与当时的网通存在很大区别,当时成立网通的初衷是为了推广互联网和建设信息高速公路。1999年我国电信业的第一次重组主要出于两个目的:试图在各个业务领域引入竞争和解决不对称竞争的问题。所以,为了降低中国电信的垄断程度,信产部对电信业务进行了专业领域的划分。经历1999年的电信业改革之后,固定电话业务领域仍然存在“新”中国电信的垄断;移动业务领域的竞争相对比较充分,新成立的中国移动和刚得到国信寻呼并有5年运营经验的联通看起来不相上下。拆分不彻底存留的固化业务垄断导致了2002年按地域对中国电信实施的第二次拆分,最终形成了“4+2”产业格局。(3)电信业第二次重组2002年上半年国家做出了对电信业进行再次重组的决定。在本次重组中,北方十个省份的固定电话业务、成立两年的网通控股及吉通合并成为中国网络通信集团,而南方21省保留了原中国电信的无形商誉和资产,同时鼓励电信和网通能够相互进入到对方经营的地区,这使得固定电话和移动通信领域都形成了有效竞争。实际上本次南北拆分是将过去一直垄断经营的固网进行了拆分,形成了区域性的垄断,这样可以继续削弱中国电信在固网方面的垄断,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例如互联互通问题、[44]重复建设问题、交叉补贴现象依然存在等。经过了以上两次大的重组,中国电信被彻底拆分。但是不管竞争主体怎样被平衡和分割,在监管机构需要同时对所有的竞争主体业绩进行负责的时候,仍然会有一些部门的利益凌驾在消费者的利益之上的问题,这就是说“政资合一”的体制依然有其不合理性。这两次电信业的重组都是以破除当时的市场垄断为出发点,人为的分离了电信业务,以求优化当时的电信市场结构,但并没有顾及电信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这就间接的导致了电信市场仍然需要进[45]一步的重组。(4)电信业第三次重组从2001年至2007年,我国电信市场业务收入由3719亿元增加到了728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11%,用户数量由3.26亿增加到了9.13亿(移动电话用户数占5.47亿),年平均增长了近1亿。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总数都达到了世界最多,形成了更充分的市场竞争,电信资费大幅下降,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但同时,我国电信行业在发展趋势、资源配置和竞争架构等方面仍不断出现一些新问题,尤其是固定电话业务用户增长缓慢且经济效益低与移动通信业务快速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企业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竞争结构严重不平衡。54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五章通信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电信业的发展,使电信竞争格局相对均衡,提升电信市场的竞争水平,同时借助第三代移动通信(即3G)这一发展契机,进行现有电信网络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电信企业的全业务经营,在避免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的同时又防止垄断。工信部于2008年5月[46]颁布了电信业第三次重组方案,这次重组将中国铁通与中国移动合并,重组为新移动;中国联通CDMA网络与中国电信合并,组建为新电信;中国网通与中国联通GSM网络合并,成立为新联通。如表5-1所示,重组之后,电信市场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三家运营商都同时拥有移动和固定网络,可以进行全业务运营。表5-1第三次重组前后市场格局对比(截止到2008年4月)重组前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中国卫通1、用户数总:1.69亿07年底固话:2079万固话:2.16亿固话:1.09亿(08年4GSM:3.995亿GSM:1.25亿宽带:05年底达322——宽带:3836万宽带:2212万月)CDMA:4310万万07年增长161万营业额:930.2主营业务:2、营业(08营业额:436.5亿营业额:202.207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净利润:254.8亿净利——年1-3月)净利润:62.5亿亿166亿元241.02亿润:20.22亿电话、互联网接入国内、国际各全球通、动感地移动通信、数固话、IP电话、互联3、业务及应用、数据通信、类固定电信网带、神州行为代据固定互联网、视讯、呼叫中心、卫星通信、范围视讯服务、多种类络设施及相关表的移动通信网、呼叫中虚拟专网、铁路GSM-R、数字集群综合信息服务电信服务服务、集团客户心、集团客户数字集群重组后新电信新联通新移动新卫通移动:1.25434亿(GSM)移动:3.995亿(GSM)移动:4309.8万(CDMA)固话:1、用户数固话:1.087亿,其中无线市话固话及宽带:原铁通数——2.1629亿宽带:3836万2868万宽带:2212万百万用户2、业务三家全业务运营商,三足鼎立不变范围长期看第三次重组会给电信业带来怎样的影响,目前还不能下定论,这需要时间的检验。但短期内的影响已经十分显著:在总用户数方面,三大运营商各自市场份额保持稳定,并且都基本上保持了增长。其中,中国移动用户数量最为庞大,差不多独占半壁江山。在本地网接入市场,市场份额主要由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两家瓜分,中国移动的用户数量可以忽略不计。其中,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几乎是中国联通的两倍,但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固定电话用户都在不断减少。中国电信的用户流失速度相对平稳,但中国联通的用户流失速度却相对较快。55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五章通信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在移动业务方面,中国电信的用户数增长速率较快,市场份额在随之缓慢增加,但与中国电信的营销战略相关联,用户增速变化并不稳定;与之对应的是,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市场份额在逐渐下降。两者的移动用户数增长速度都较为缓慢,但是由于中国移动的用户基数相当大,中国移动在移动通信市场上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动。在宽带业务方面,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所占市场份额基本没变。中国电信仍然稍占优势,且宽带用户数保持平稳增长,反而自2009年10月份开始,中国联通的宽带用户数的增速大幅下降,这与其固定电话流失速度加快同样值得反思。5.1.2市场结构演变对通信消费结构的影响随着我国电信行业的市场结构演变,国内电信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我国城镇居民的通信消费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用户通信消费的习惯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电信市场结构演变对通信消费结构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移动电话对固话的替代日益显著;消费者对手机的依赖;互联网用户的增加。一、移动电话对固话的替代日益显著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年全国电信业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2010年,全国电话用户数净增9244万,总用户数达到了11.5339亿。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数为85900万,占电话用户总数的比重达到了74.5%,为固话用户的3倍左右。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加之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员流动性加强,促使很多消费者选择移动通信。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我国电信行业的市场结构延边你以来,国内移动通信的价格水平逐步下降。统计显示,在2001年至2006年的五年间,电信资费下降了62%左右,2007年实现单向收费,移动通信资费下调13%,2008年下调11%,2009年下调13%,2010年,电信综合价格水平继续下调11.7%。如图5-3所示,在2006年至2010年,我国居民固话用户数在逐年下降,而移动电话用户数却逐年上升,移动电话的用户数占电话用户的比重从55.6%上升到74.5%。IP电话业务方面,由移动电话终端发起的比例从2009年末的57.8%增加到了65.7%。因此,移动电话正在逐渐加快对固定电话的替代。56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五章通信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万户)14000074.5%80.0%70.4%12000065.3%70.0%59.9%55.6%60.0%100000294113140450.0%80000340613660040.0%376886000030.0%40000859287469120.0%6409954673471942000010.0%00.0%20062007200820092010移动电话用户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用户占比图5-32006年—2010年移动电话用户所占比重二、消费者对手机的依赖电信业市场结构演变以来,移动电话资费不断下调,加之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逐渐成为了居民生活的必需品,移动电话的用户规模逐年递增,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电信运营商实施积极的市场营销策略以及大幅度下调移动电话资费,这大大提高了用户使用手机通话和上网的意愿,从而提升了手机用户的使用黏性及活跃度。另外,手机应用业务的快速发展也能够更好的满足用户个性化及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亿分钟)5000040.0%34.9%36.7%4326135.0%400003535127.3%30.0%300002935625.0%20.4%22.4%2306120.0%200001687115.0%10.0%100005.0%00.0%20062007200820092010通话时长增长率图5-42006-2010年移动电话通话时长2011年7月19日,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1年6月末,我国网民数达到了4.85亿,其中[47]手机网民数为3.18亿,占到了整体网民数的65.57%,相比2010年末增加了1495万人。57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五章通信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万人)350003176870.0%61.0%30273300002767860.0%50.1%250002334450.0%2000044.9%40.0%15548150001176032.2%30.0%10000730518.6%20.0%9.4%500010.0%4.9%00.0%2008.62008.122009.62009.122010.62010.122011.6手机网民数半年增长率图5-5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增长率资料来源: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三、互联网用户的增加电信市场结构演变对居民通信消费结构的第三个影响就是增加了我国互联网用户的规模。截止到2011年6月末,中国网民数已达到4.8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增加到36.2%,互联网的普及率在逐年上升。在绝对规模上,相比2010年末增加了2770万人。因为我国网民的基数较大,虽然增幅为6.1%,但是增长的绝对量却小于2010年同期的3600万。但我国网民规模仍保持了多年来的增长趋势。(亿人)640.0%36.2%34.3%35.0%531.8%29.6%28.9%30.0%25.5%422.6%25.0%20.5%319.1%4.24.574.8520.0%16.0%3.383.8417.8%15.0%213.4%13.6%10.0%2.12.532.9819.4%8.9%5.0%6.1%00.0%2007.122008.62008.122009.62009.122010.62010.122011.6互联网网民数普及率半年增长率图5-6中国互联网网民规模、增长率及普及率资料来源: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将网民使用的互联网应用分为以下四类:消费类、信息获取类、互动参与类和休闲娱乐类,相应形成了四个指数:网络消费指数、网络信息指数、互动参与指数和网络娱乐58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五章通信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指数。表5-2是2007年—2010年个人互联网的应用指数比较。表5-22007—2010年个人互联网的应用指数比较指标级别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一级指标个人互联网应用指数51.153.256.157.6网络消费指数9.916.020.224.3网络信息指数73.073.376.779.6二级指标互动参与指数47.547.049.050.8网络娱乐指数68.171.471.769.3从上表可以看出无论是一级指标个人互联网指数还是各二级指标基本上都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就说明了消费者对互联网的利用率逐年增高。消费者消费意愿的增加正是以互联网资费降低为前提条件的,而电信资费的降低正是电信市场结构演变的结果。5.2居民通信消费结构现状2010年我国通信业转变发展方式,3G建设及业务发展稳步进行,互联网业务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格局逐步优化,整个行业调整回升趋势明显,总体保持了平稳健康运行态势。全年累计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0955万亿元,相比去年同比增长20.5%,其中电信主营业务收入8988亿元,同比增长了6.4%。移动通信业务实现了6282亿元的收入,增长了11.2%,占主营业务的收入比重提高到了69.9%,相应的固定通信业务实现2707亿元收入,反而下降了3.3%。在电信主营业务的收入中,非话音业务收入占3801亿元,同比增长了11.3%,占主营业务的收入比重提高到的42.3%,而话音业务收入为5187亿元,同比增长了3.1%。在话音业务收入中,固定话音业务收入为922亿元,下降18.7%,而移动话音业务收入为4265亿元,增长[48]率为9.4%。59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五章通信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固定通信30.1%移动通信69.9%图5-72010年电信主营业务收入构成近年来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较快,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稳步增加。并且受电信业体制改革以及技术进步等原因影响,电信业务升级较快,电信资费有逐步降低的趋势。这都对我国居民的通信消费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消费达到了641.7元,较2008年增加了4.7%。而增加的部分主要来源于移动电话使用的消费以及互联网使用的消费,固定电话使用的消费反而呈现了下降的趋势。以下分别从移动电话、固定电话和互联网三个主要方面分析我国通信消费结构现状。5.2.1移动电话消费由上文的分析可知,我国居民逐渐加大了对移动电话的消费支出,并显现出了对固定电话的替代作用。2010年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实现了11179万的净增量,达到了历年净增用户的新高,累计达到了85900万。其中3G用户数净增量为3473万,累计达到了4705万。另外,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了64.4部/百人,比2009年底提高了8.1%。2010年全年,全国移动电话的通话时长累计达到了4.3261万亿分钟,较2009年增长了22.4%。其中,非漫游通话时长为4.052万亿分钟,漫游出访通话时长为2741亿分钟。移动短信的发送量达到了8250亿条,同比增长7.0%。移动增值业务在居民消费中发展迅猛。其中,移动个性化回铃业务的用户数达到了57408万,渗透率为66.8%。移动短信业务的用户数达到了70062万,渗透率为81.6%。移动彩信业务的用户数达到了18037万,渗透率为21.0%。60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五章通信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万户)80000100.00%81.60%7000080.00%6000066.80%5000060.00%40000700625740840.00%3000021.00%2000020.00%100001803700.00%个性化回铃业务短信业务彩信业务用户数渗透率图5-82010年主要移动增值业务发展情况3G已进入规模化的发展阶段,这必定会对我国居民的移动电话消费产生影响。2011年的前11个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家电信运营商共完成的3G专用设施投资为941亿元。全国3G基站的数量已达到79.2万个,TD基站占22万个,3G网络也已经覆盖几乎所有的城市、县城和部分乡镇。截止当月,3G用户数达到的11873万,比2011年初新增加了7168万,TD用户数占4801万,新增用户数为2731万。移动电话净增用户中,3G用户[49]的比重由年初的43.7%上升到了72.5%。1400012842.31200010000800060004705.1400020001232.20200920102011图5-92009年-2011年3G用户数(万户)5.2.2固定电话消费2010年间,全国固定电话用户数减少了1935万,减少到29438万。其中城市电话用户数减少量为1528万,达到了19662万,对应的农村电话用户数减少量为407万,达到了977661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五章通信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万。固定电话的普及率比2009年底下降了1.5%,达到22.1部/百人。在固话用户中,传统固话用户数减少量为199万,达到了26575万。而无线市话用户数减少量为1736万,达到了2863万,在固定电话用户中的占比由2009年底的14.7%降低到了9.7%。在固话用户中,住宅电话用户数为20298万,公用电话用户数为2585万,政企电话用户数为6555万。较之2009年,各类电话用户在固话总用户数中所占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如图5-10所示,2010年,我国固定本地电话的通话量累计达到了4369亿次,较2009年下降了19.1%。其中拨号上网的通话量为47亿次,下降了47.0%,本地网内区间的通话量为569亿次,下降了14.2%,而区内通话量为3753亿次,下降了19.2%。在固定本地通话量中,传统电话通话量为3774亿次,下降了10.6%,无线市话通话量为596亿次,下降了49.4%。全年传统固定长途电话通话时长的累计量为729亿分钟,较上年度下降了11.7%。(亿次)80007000600050005197503740004635422530003774200010001811173415511177596020062007200820092010传统电话无线电话图5-102006-2010年固定本地电话通话量5.2.3互联网消费截止到2011年6月,我国拥有网民数为4.85亿,较去年底增加了2770万,相应的互联网普及率也增加到了36.2%,较去年提高了1.9%。其中手机网民数为3.18亿,占总体网民的65.5%。2011年一、二季度,网民数增加量为2770万,仅增加6.1个百分点,增长的绝对量低于去年同期(3600万)。自2010年以来,网民规模的增长逐渐放缓,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减缓态势。从年龄结构上看,除了20岁至29岁网民的比重在逐渐加大之外,50岁以上的各年龄段62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五章通信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网民数增长也较为迅速,由2010年底的5.8%增加到了7.2%。从学历上来看,低学历的网民持续增加,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占整体网民的比率由2010年底的41.2%增加到了43.8%。通过台式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为74%,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46.2%,通过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为65.5%。在家里上网的网民比例为91.3%,在单位、学校、网吧上网的网民比例分别为33%、17.6%、26.7%。网民平均每周上网的时长增加至18.7个小时,比2010年底增加了2.19%。与前几年相比,我国居民的互联网消费呈现出了几个新特点。第一、微博用户的数量增长迅猛。2011年上半年,微博用户数量由6311万增长到了1.95亿,半年间增长幅度超过了原来的两倍,网民的使用率由13.8%增加到了40.2%。手机微博中的应用成为了新亮点,微博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从2010年低的15.5%增加到了34%。第二、在网吧上网的网民数量降低显著。在网吧上网的网民比例从2010年末的35.7%下降到了26.7%,降低了9%。网吧上网的网民数量减少了3376万,比例降低20.7%。相应的,网民在公共场所上网的比例从16.1%降低到了14.8%。第三、商务应用平稳上升。经过了2009年至2010年的高速增长期后,商务应用又达到了一个发展相对平缓的时期。如今多数的商务应用仍然处于增长期,其中网络购物的使用率提高了35.6%,半年间的用户量增加7.6个百分点。团购的增长势头相对较迅速,使用率由原来的4.1%增加到8.7%,提高了4.6个百分点。用户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的使用率也有小幅度的增加。第四、娱乐应用的增速下降。多数娱乐类的应用使用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2011年上半年,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的用户数分别为3.82亿和3.11亿,相应的使用率相比2010年底分别降低了0.5%和2.3%。网络视频的用户数达到了3.01亿,使用率保持在62.1%。表5-32010.12—2011.6各类网络应用使用率及增长率2011.62010.12应用用户规模(万)使用率用户规模(万)使用率半年增长率即时通信3850979.40%3525877.10%9.20%搜索引擎3860679.60%3745381.90%3.10%网络音乐3817078.70%3621879.20%5.40%网络游戏3113764.20%3041066.50%2.40%网络新闻3623074.70%3530477.20%2.60%网络视频3011962.10%2839862.10%6.10%博客/个人空间3176865.50%2945064.40%7.90%电子邮件2517251.90%2496954.60%0.80%63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五章通信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续表5-32010.12—2011.6各类网络应用使用率及增长率2011.62010.12应用用户规模(万)使用率用户规模(万)使用率半年增长率网络文学1949740.20%1948142.60%0.10%社交网站2298947.40%2350551.40%-2.20%微博1949740.20%631113.80%208.90%网上支付1532631.60%1371930.00%11.70%网络购物1726635.60%1605135.10%7.60%网上银行1503531.00%1394830.50%7.80%网络炒股562611.60%708815.50%-20.60%论坛/BBS1440529.70%1481732.40%-2.80%旅行预订36867.60%36137.90%2.00%团购42208.70%18754.10%125.00%居民消费结构状况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消费水准、居民的消费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各类消费的变化规律。通信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电信市场结构调整和经济运行都有重要意义。64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六章3G时代下促进城镇居民通信消费的对策建议第六章3G时代下促进城镇居民通信消费的对策建议6.1对政府方面的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增加人们的收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宏观政策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则主要从政府对电信业监管和引导方面提出一些政策建议。电信业政府监管是指政府基于电信业在经济上的自然垄断性、技术上的互联性和政治上的安全性,依法通过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电信市场结构和电信企业行为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干预活动。政府监管的目的是提高电信业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保障居民对电信基础设施的公平利用以及对电信服务需求的满足。在过去我国电信业发展的历程中,我国政府对电信业的监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G时代下,继续加强政府对电信业的监管对电信业的发展以及对城镇居民通信消费的增加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3G时代的到来加剧了电信业的市场竞争,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各个电信运营商都加紧了对电信市场份额的争夺,几乎每一项电信业务都有两家或两家以上的电信企业进行竞争,可以发现每个电信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环境和形势。消费者希望市场竞争能够带来服务价格的下降和服务质量的提升,然而我们经常发现部分电信运营商存在一些恶性竞争行为。另外,随着电信业的高速发展,产业经济特性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电信业传统自然垄断产业的特征也发生了改变,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进入电信业市场,因此政府对电信业监管的趋势是放松管制。国家要努力扶持国内企业和企业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同时也要鼓励外国电信企业在对中国的投资,以加快技术研发。在市场准入、资费监管、业务审批流程等主要方面的政策制定,都要围绕促进电信业有效竞争的核心原则。在电信业市场结构演变后,电信运营商进入了全业务竞争的新局面。因此国家要着力解决原有电信业市场中竞争混乱的局面,淘汰落后技术与业务,使各电信运营商企业实力相对均衡,形成有效竞争的新[50]局面,充分发挥重组后的电信企业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创新。具体来讲,3G时代下工信部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在加强政府对电信业监管时要做到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规范市场经营行为。适应电信业务发展的新情况,基础电信业务的市场经营许可范围要严加管理。另外,既要规范国外电信企业投资增值电信业务的管理,又要鼓励并引导其严格按照国内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投资经营活动。第二,推进市场专项治理。互65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六章3G时代下促进城镇居民通信消费的对策建议联网接入服务市场专项治理要逐步加强。移动电话市场专项整治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发挥相应的监督和警示作用。要进一步推进电话用户实名的登记工作。第三,完善对电信市场发展的引导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电信市场演变和新的电信技术应用等新情况,不断的探索政府对企业有效的监管模式,并相应的出台新政策,研究和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以防止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依据当前我国电信业新的发展形势,在加强政府对电信业监管时还需要特别注意解决电信企业定价行为、电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和三网融合问题。(1)电信企业定价行为电信市场上的企业进行无序竞争、大打价格战是可能危及电信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威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由电信大国转变成为电信强国的进程。电信企业进行恶性价格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包括整个电信市场结构的原因、电信企业自身运作的原因以及电信监管乏力原因等,对此相关政府部门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创造和维护公平、有效的市场环[51]境是电信监管部门的重要工作职责。首先要严格履行电信资费审批备案程序。要对电信资费审批备案程序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对不按程序履行的企业,要依据相关规定,责令其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要责令其进行停业整顿。其次要规范资费方案设计。各级通信监管部门要进一步督促电信企业按照规范电信资费方案管理的要求,使电信资费方案更加清晰、易懂,要维护好电信用户的合法权益。再次要明确捆绑业务的资费要求。要明确捆绑电信业务进行销售的前提,必须另外提供包内各单项业务单独的资费方案,供用户选择。捆绑业务资费方案也要通俗易懂,应分别列出包内和包外各种业务的价格,便于用户进行计算、比较和选择。最后还要督促运营商全面准确的开展资费宣传。电信运营商要全面准确的进行资费宣传,不应夸大优惠幅度或模糊使用条件,不得出现对用户产生误导的宣传。(2)电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2008年工信部和国资委联合发出了《关于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紧急通知》。电信业的内部如果发生过度竞争现象,就会出现大批网络资源重复建设的局面,这必定会提高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成本,进而又会提高消费价格,消费者的福利也会因此受损。而且电信业资源的资产专用性非常强,一些企业竞争失败退出市场后就会产生大量的沉淀成本,这会造成行业资源的严重浪费以及社会福利的损失。3G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共建共享政策的出台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更加细化的以消除电信业竞争造成的负面影响为目的的行政手段,它所改变的实际上是电信基础设施资源的配置方式。这要求企业根据各自业务发展的需要来66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六章3G时代下促进城镇居民通信消费的对策建议制定相应网络建设的规划,同时建设用来承载电信网络的相应规模的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政策的目标是:杜绝在相同地点建新铁塔和在相同路由建新杆路的现象,实现[52]共建新增铁塔和杆路,同时逐年提高其他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比例。若想完成上述目标,有关电信监管部门必须严格执行规范要求,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数据库,让共建共享政策的实施有具体依据。其次要做好对于各通信企业之间的协调工作,由于共建共享的实施困难重重,在涉及到价格等关键问题上,企业之间的协商难以确定,这就要求电信监管部门努力进行协调,确保政策实施的公平和有效。最后要加强对共建共享成果的考核,建立考核标准,并纳入通信企业业绩考核体系。定期考核各企业以及各地区的共建共享实施成果,对于未按照规定实施的企业要给予警告或处罚,引导共建共享政策的贯彻落实。(3)三网融合问题电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广播电视技术的三网融合问题近年来被广泛讨论,这是通信业未来的全球性发展趋势。三网融合指的是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都能提供电信业务、互联网业务和广播电视业务,由此会带来很多问题,例如有些业务很难被划分,业务以及企[53]业之间的相互竞争,技术之间相互融合,这也使得电信业的政府监管变的更为困难。三网融合概念的提出让光电获得了参与通信业竞争的机会,政府希望借此创造新的增长点,并打破电信垄断。广电获得互联网国际出口的牌照是三网融合问题的一个突破,但是广电开展业务的过程中仍然遇到了巨大阻碍,包括对接到互联网上的成本过高、广电自身体制问题。这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进一步的管制。三网融合的问题需要相关的政府电信监管部门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以便能够对通信企业使用的技术或产品进行正确的认定,然后再进行判别。通信产业边界的不断扩大,使得电信监管部门在判断通信企业在经营中是否存在垄断行为时,其依据也会在很大程[54]度上发生变化,这需要电信监管部门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判断。6.2对企业方面的建议我国电信市场结构改革以来,政府逐渐加强了对电信业的监管力度,然而在众多地区的电信市场中依然存在一些诸如掠夺性定价、诋毁竞争对手等违背相关政策的行为。3G时代下,要构建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促进居民通信消费快速而持续的增长,提升通信企业的通信能力和服务质量,从更高和更深的层次思考通信企业的综合服务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通信企业提出促进城镇居民通信消费的对策建议。67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六章3G时代下促进城镇居民通信消费的对策建议(1)加强电信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共建共享政策电信行业的整体通信能力对消费者的通信消费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加强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通信企业的硬件实力对增强电信行业的整体通信能力至关重要。诸如电话业务、互联网业务等各项电信服务都需要安全、稳定的基础设施,通信企业应该共同努力,逐步提高城镇居民的固定电话网络覆盖率、宽带接入覆盖率、无线宽带覆盖率等各项信息化应用平台,完成信息化城市建设,为居民的通信消费提供保障性基础设施建设。电信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线路、电信运营,以及目前采用的技术标准和安全措施等,这些都应该受到各大通信企业的重视。为了减少电信重复建设,提高电信基础设施利用率,2008年工信部和国资委联合发出了《关于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紧急通知》。因此通信企业在加强电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注意落实共建共享的政策,避免同地点新建铁塔、同路由新建杆路的现象,尽量实现新增铁塔、杆路的共建共享,其他电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比例也要逐年提高。但是,避免电信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实现共建共享的难点很多,需要各个电信设备制造商以及电信运营商从整体利益和长远效益出发,共同努力、合理分担,处理好竞争和合作的关系问题。(2)推动电信技术创新和电信业务创新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通信企业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创新,这包括电信技术创新和电信业务创新。目前整个电信行业依然处于转型时期,电信企业转型的内容包括业务和服务转型两大主要部分,而技术的转型是业务和服务的[55]转型的基础,业务、服务以及技术转型的基本手段则是创新。因此,国内很多的通信企业应该把技术创新作为发展战略中的工作重点,并把技术创新的战略构想提到了整个公司的战略部署中。我国的通信企业依靠其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在技术创新领域提出了一些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技术规范和核心技术框架,部分技术规范还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被国际标准组织采纳。例如在电信终端技术方面,取得了双网双通终端以及CDMA机卡分离技术等国际先进的成果。我国的通信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继续推动电信技术创新,为企业搭建效益增长的平台,同时也为电信业务创新提供保障,缩小与世界先进通信企业的技术差距。在前文的分析中提到了电信服务的业务种类直接关系到了居民的通信消费需求。在3G背景下,增值业务的收入所占比例逐年提高,在各大电信运营商的总收入中,增值业务占到了四分之一以上。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我国的通信企业还应该继续推动电信业务的创新,让消费者享受到电信服务业务种类的增加带来的便利同时,提高电信业的收入,促进居民通信消费的增加。在未来的实践中应该把由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宽带业务以及移动增值业务等业68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六章3G时代下促进城镇居民通信消费的对策建议务创新作为增加收入、促进消费的重点。(3)改善现有电信业务定价模式,注重市场和客户因素通信消费价格指数是我国城镇居民的通信消费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这说明电信业务的定价模式势必会对居民的通信消费产生实质影响。随着电信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各大电信运营商为了抢占市场,在推出新业务的同时大打价格战,因此而导致的无序竞争可能是危及电信业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威胁。电信业务定价模式不仅关系到电信企业的盈利,而且关系到整个电信产业的发展前景。在政府相关部门逐渐重视电信价格监管的情况下,电信市场的业务定价仍然存在标准不合理的现象,这是通信企业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电信运营商必须积极采用更加科学的电信业务定价模式及定价方法。首先要对不同性质的电信业务遵循分类定价原则。例如对于新业务定价,运营商应该根据市场自主确定资费;基础电信业具有典型的自然垄断性质,各项基础电信业务为其它业务的竞争和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对其定价可以采用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其次是要综合考虑市场和用户因素。面对电信市场复杂多变的形势,单一的定价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变化的需要,也不利于企业发挥各自的经营优势。所以同一个业务的资费也可以尽可能的考虑市场上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为客户提供多种资费方案,细分用户群,增加电信资费的可选择性。最后,运营商还要加强定价方法研究,确保定价模式的可实施性,使其定价模式具有[56]更大的竞争力。(4)立足客户需求,提高电信服务质量电信业是典型的需求导向型行业,因此客户需求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人口众多,有着庞大的电信消费群体,电信运营商必须立足于现有的客户需求,并且不断的发掘潜在的客户,通过降低资费,提高服务质量以及增加服务业务种类等多种渠道来吸[57]3引新客户和维系老客户。根据二八定律,当电信企业80%的利润来源于20%的用户时,那么企业就应该更加努力让这20%的用户乐意和他们合作。这样做比平均分散的关注所有潜在的用户更容易,也更值得。当电信企业80%的利润来源于20%的产品时,企业就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这20%部分的产品上。然而在目前的竞争形势和商业模式下,二八定律的影响在减3二八定律也叫巴莱多定律,由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他认为在任何的一组事物中,最重要的只占了其中的一小部分,约为20%,而其余的80%虽然占多数,但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法则。69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六章3G时代下促进城镇居民通信消费的对策建议4弱,长尾理论更为适用。因为企业的利润很难再单纯依靠小部分的优质客户,而更应该依赖数量庞大、原本被忽视的那部分用户。只有在企业的产品设计以及服务中立足这部分客户的[36]消费需求,才能更大程度的刺激通信消费。提高电信服务质量要注意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这包括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与社会责任感。这需要企业定期组织员工培训和考核,制定各项规范人员管理的制度。另外,对于在服务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要让消费者有明确的沟通和投诉的渠道,使得矛盾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通信企业要下大力气解决好涉及消费者利益的问题,提高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手段,营造和谐的电信消费环境,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电信消费需求。4长尾理论(TheLongTail)长尾理论(TheLongTail)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由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长尾理论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比,甚至更大。70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附表1附表1附表1.通信消费影响因素量化数据表通信服务水资金因素价格因素经济因素城镇居民平因素人均通信城乡居民电信综合电话普及率年份人均可支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储蓄年增价格水平(包括移动配收入GDP(亿元)恩格尔系(元)加额(亿(2000年电话)(部/百(元)数(%)元)=100)人)2000232.794710.556280.0010099214.5539.4420.102001281.489430.056859.6092.3109655.1738.2025.902002358.8013148.227702.8083.1120332.6937.6833.602003424.01167078472.2072.6135822.7637.1042.162004454.5615937.749421.6059159878.3437.7050.032005497.0921495.610493.0052.5184937.3736.7057.222006540.202054411759.5045.7216314.4335.8063.402007598.2810946.913785.8041.1265810.3136.2969.452008612.7145351.1615780.7637.8314045.4337.8974.292009641.7042886.3517174.6534.4340506.8736.5279.89【58】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及《通信业统计公报》相关数据71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致谢致谢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短暂而难忘,在即将毕业踏入社会之际,既有留恋又有期盼。在此,有许许多多的感谢要说。首先,深深地感谢我的导师高斌老师。高老师做学问认真、严谨,为人谦逊、平易近人,对学生要求严格,做事情精益求精。老师渊博的学识,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给我树立了榜样,使学生终生受益。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高老师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和精细的指导,并一丝不苟的对我的论文进行修改。感谢高老师三年来对我的教诲!衷心感谢学校以及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各位老师,你们的辛勤付出,为同学们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感谢我的同门季彤、魏丹、杨照、王晶以及好友马江月给予我的帮助和支持。感谢我们Y01109班的所有同学,是你们为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欢声笑语,跟你们在一起的日子必将成为我的美好回忆。感谢我的父母、姐姐和妹妹。你们给我创造了一个美好的成长环境和温馨的心灵港湾,你们的爱给予了我前进的动力。值此学业即将完成之际,我谨向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人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72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朱金周.21世纪初我国电信消费需求分析[J].通信世界,2002,5:21-23[2]魏笑笑.我国东西部地区电信消费需求比较分析[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3)[3]樊伟,贾丹华.农村电信消费特点研究及发展建议[J].江苏通信,2009(4)[4]王林林,黄卫东,仲伟俊.中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差异性研究[J].情报科学,2010(9)[5]Iimi.EstimatingdemandforcellularphoneserviceinJapan[J].TelecommunicationsPolicy,2005,29:3-23[6]HyungtaikAhn.AnonparametricmethodofestimatingthedemandformobiletelephonenetworksAnapplicationtotheKoreanmobiletelephonemarket[J].InformationEconomicsandPolicy,2001,13:95-106[7]王林林,黄卫东.中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结构研究[J].现代情报,2010(11)[8]肖岱,阿杜.消费结构升级为电信提供商机[J].中国电信业,2007(8)[9]苑春荟,俞萍.英国电信市场的消费特征[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7,19(3)[10]GaryMadden,GrantCoble-Neal.Economicdeterminantsofglobalmobiletelephonygrowth[J].InformationEconomicsandPolicy,2004,16:519-534.[11]马立平,马思宇.电信消费之国际对比分析[J].世界电信,2005,18(8)[12]YosukeOkada,KeikoHatta.TheInterdependentTelecommunicationsDemandandEfficientPricesnucture[J].JournaloftheJapaneseandInternationalEconomies,1999,13:3l1-335.[13]洪源源,关颖.电信套餐资费策略演进分析[J].信息通信技术,2010(6)[14]韦柳融.电信资费水平的国际比较方法分析[N].人民邮电.2011-12-02[15]DavidE.M.Sappingtonh,DennisL.Weisman.Pricecapregulation:whathavewelearnedfrom25yearsofexperienceinthetelecommunicationsindustry?[J].JournalofRegulatoryEconomics,2010(12)[16]庞晶晶.面向电信业的客户消费行为知识发现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17]朱幸燕.基于消费行为认知的电信企业客户细分方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18]林琴.基于OLAP和数据挖掘的电信客户消费行为分析[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19]王迪.出台法规防电信消费陷阱[N].友报,2011-04-15[20]集灵.电信消费如何维权[J].中国防伪报道,2004(2)73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参考文献[21]陈平.电信消费中的问题与法律适用[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1(2)[22]彭熙海,褚格林.论电信消费者的特殊性权利及其保护机制[J].和别法学,2005,23(10)[23]刘芫健,吴韬,潘苏娟,孙加林.现代通信技术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24]电信[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923.htm,2011-10-27[25]胥学跃.现代电信业务[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26]詹锦华.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变化及其原因分析[J].大众科技,2009-03-10[27]居民消费水平[EB/OL].MBA智库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70734.htm,2011-06-16[28]胡庄君,黄传武.中国电信发展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9]谢雪梅.电信消费外部效应研究——基于我国移动通信市场资费的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4[30]金新.中国实际利率缺口模型与实证检验[D].吉林:吉林大学,2005[31]陈娟.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比较分析——基于可变参数模型的实证分析[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8,96(3)[32]陈景红.河南省农民收入对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D].河南:河南农业大学,2010-05-01[33]徐瑞,张莉敏.由可变参数模型的状态空间方程分析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J].农业科学研究,2006,27(3)[34]李慧清.转轨时期广东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D].广东:华南师范大学,2007-06-01[35]李慎恒.提高我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途径[J].经济体制改革,2009-05-25[36]李翔娟.关注被忽视的客户[J].中国电信业,2011(12)[37]汪云,高锡荣.价值创新盘活产业链[J].中国电信业,2007(3)[38]电信消费与GDP[EB/OL].江苏电信研究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17cd7f01000a12.html,2007-08-21[39]肖荣美.电信资费下降每年拉低CPI0.13~0.45个百分点[N].人民邮电,2011-01-07[40]马智敏.中国电信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分析[J].电信科学,2007(10)[41]罗之妮.技术进步与业务创新须以需求为导向[N].通信信息报,2002-09-25[42]郭全中.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媒体趋势分析[J].南方电视学刊,2011-02-28[43]吕志勇.产业开放与规制变革——中国电信产业市场化进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74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社,2007[44]朱金周.电信转型:通向信息服务业的产业政策[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45]问超群.我国电信行业的市场结构探讨[J].产经动态,2008,22(7)[46]殷烨.移动增值业务分析与营销策略[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2011-03-10[4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CNNIC:2011[48]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2010年全国电信业统计公报[J].通信企业管理,2011(2)[49]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业务发展稳步推进回升调整趋势明显[J].人民邮电,2011-01-27[50]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规范电信市场秩序有关文件精神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3907/n11368223/12927796.html,2009-12-25[51]马慧,朱治国.浅析我国电信业务定价[J].通信世界,2005(29)[52]邢云鹏,柯唱.共建共享与电信业竞争的演进[J].通信企业管理,2010(11)[53]史炜.史炜:探索电信业发展新方式[N].通信信息报,2012-02-01[54]康宁.中国电信企业政府管制的政策建议[N].江苏经济报,2010-05-21[55]韩璐,金永生.我国电信企业技术创新实践评析[J].移动通信,2009(7)[56]刘春鸣.系统思考标本兼治——规范电信市场价格的探讨[N].人民邮电,2005-01-26[57]吴继凯.中国电信服务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和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5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75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1]浅析中小企业集群内的战略联盟.第一作者.经营管理者,2011(18)[2]物联网发展任重而道远.第一作者.中国电信业,2011(11)[3]关注被忽视的客户.第一作者.中国电信业,2011(12)7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