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初次分配公正的公共政策研究

我国初次分配公正的公共政策研究

ID:33056863

大小:2.83 MB

页数:54页

时间:2019-02-19

上传者:U-24835
我国初次分配公正的公共政策研究_第1页
我国初次分配公正的公共政策研究_第2页
我国初次分配公正的公共政策研究_第3页
我国初次分配公正的公共政策研究_第4页
我国初次分配公正的公共政策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初次分配公正的公共政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初次分配公正的公共政策研究姓名:任文雯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行政管理指导教师:高红20120603 摘要2010年我国GDP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经济发展再次实现新的飞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2010年的基尼系数依然处在0.4以上的危险水平,分配不公引发我国贫富差距悬殊、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初次分配关乎效率,再分配关乎公平,政府只能对再分配领域进行公平性的调控。但实际上初次分配不仅要注重效率,更要讲求公平。初次分配是再分配的前提和基础,初次分配不公的格局一旦形成,再分配只能做局部的修改,再也无力从根本上扭转。因此,确保初次分配公正是实现整体分配公正的基础,政府必须恰当地介入初次分配领域,及时制定并有效实施公共政策来调节收入分配,保证社会公正,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文章首先阐述了关于初次分配公正的相关理论,并通过初次分配公正的衡量标准一基尼系数和分配率,得出了我国初次分配的现状,即分配严重不公,收入悬殊,进而论述了实现初次收入分配公正的意义;然后通过建国以来我国初次分配领域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范式演变,即从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改革开放后我国过分注重效率忽视公平的分配思想、以及“十六大"以来初次分配公正思想逐渐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来阐述我国初次分配政策从重效率到重公正性的逐步转变。紧接着文章对近年来我国初次分配领域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初次分配格局不合理,初次收入分配秩序紊乱,城乡、地区、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依然偏大等三个方面。最后,文章通过借鉴和吸收介绍北欧和日本两国在促进初次分配公正方面的有益经验,提出了实现我国初次分配公正性的具体措施:一是提高“两个比重",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二是逐步形成公正的工资制度,建立和完善劳资利益协调机制:三是重点治理寻租腐败行为,规范初次分配秩序:四是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建立公平竞争的现代市场体系;五是缩小城乡地区差距,逐步实现城乡地区发展一体化。这些政策试图通过调节初次分配来达到收入合理增长和提高公正性的目标,真正形成分配正义和社会公正的局面。关键词:初次分配;初次分配公正;公共政策 AbstractIn2010,theGDPofChinawaslocatedintheworld’SsecondplaceandthepercapitaGDPreached4000USdollars.Ourcountry、Seconomicdevelopmentachieyedthenewleapagain.Bycontrast,thegi.nicoefficientofOurnationin20l0wasStillabove0.4。whichWasadangerousleveltotriggerunfairdistribution.Ifthisbadsituationcameup,inequalitygaDandimbalanceof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wouldfollow.InthetraditionalconceptS,mostpeoplethoughttheinitialdistributionshouldemphasizeefficiencyandredistributionpursuejustice.Sothegovernmentcanonlyadjustthefairnessofredistributionfields.Butinfacttheinitialdistributionshouldpayattentiontotheefficiency,butalsolaymorestressoniustice.啊旭initialdistributionisthepremiseandfoundationofredistribution.Oncethepatternoftheinitialdistributioninequalityforms,redistributioncanonlymakelocalmodifications,buttheunfairsituationwilInotbeabletoradicallybereversed.mrefore,toensuretheinitialdistributionjusticeisthebasisofrealizingfairnessofthewholeincomedistribution.Ourgovernmentmustbeproperlyinvolvedinthefirsttimedistributionfields,makeintimeandimplementtheeffectivepublicpolicytoadjustincomedistribution,whichwillmakesuzesocialjusticeandenhancesocialpublicinterests.Thisarticlefirstexpoundedtherelatedtheoryoftheinitialdistributionjustice,andthroughthemeasureofthefirstdistributioniustice,ginicoefficientandthedistributionrate,it’SconcludedthatthepresentsituationoffirsttimedistributioninChi眠tllatiS,distributionisseriousunfairnessandincomehasawidegap.Onthebasisofthese.thispaperdiscussesthesignificancetorealizethefirstincomedistributionjustice.ThenaccordingtotheparadigmevolvementoftherelationshipbetweenfairnessandefficiencyintheincomedistributionfieldssinceOurnationwasfounded,thatis,fromtheaverageallocationofOursocialistplannedeconomyperiod,totheideasoflayingmuchimportancetoefficiencybutignorefairafterOurnationreformandopening,tothethoughtofpayingattentiontotheincomedistributionjusticesincethesixteenthcongressofOUrparty.Ourcountry’Sinitialdistributionpolicyistranformingfromefficiencytofairness.AndthenthispapermadeelaborateexplantionabouttheproblemsinthedomainoftheinitialdistributioninrecentyearsinChina,includingtheinitialdistributionpattemWasnotreasonable,imtialincomedistributiondisordered,theincomegapbetweentheurbanandruralandregionandindustrywerestilltoolarge.Finally,throughdrawingonandassimilmingthebeneficialexperiencesofthenorthernEuropeandJapaninpromotingthefirsttimedistributionjustice,thispaperpointsouttheconcretemcasurcsofrealizingtheinitialdistributionjusticeinChina,whichincludesimprovingthetwoproportionandoptimizingthestructureofincomeanddistribution,graduallyformingfairwagesystemandestablishingandperfectingtheprofitscoordinationmechanismbetween¨¨¨¨¨■—●㈣6Ⅲ8ⅢmⅢ7,㈣8㈣0⋯2洲Y laborandcapitalowner,governingtherent-seekingcorruptionandregulatingthefirstdistributionorder,deepeningthereformofmonopolyindustriesandestablishingthefairandcompetitivemodemmarketsystem,narrowwingthegapbetweenurbanandruralareasandgraduallyrealizingtheintegrationofurbanandruralareadevelopment.Thesepoliciestrytoadjusttheinitialdistributiontoachievereasonableincomegrowthandimprovefairnessgoal,whichfinallyformatruedistributionjusticeandsocialjt塔ticesituation.Keywords:initialdistribution;initialdistributionjustice;publicpolicy 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收入分配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收入分配领域的公正问题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得和社会制度优越性检验的问题。近年来,我国GDP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蛰J2010年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同时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现象也开始凸显,收入差距逐年拉大。从城乡差距来看,中国的城乡收入差2007年后一直在3.3倍左右,远远超过世界上城乡差距的一般水平(一般为2倍左右):从基尼系数来看,世界银行测算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5(警戒线为0.4)8从行业收入差距来看,中国收入最高与最低的行业相差15倍左右(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公布的各行业平均工资测算得出)。由此可见,中国的收入差距已经远远超出了合理的范围,收入差距已经到了悬殊的地步。改革开放后,“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思想成为了国内收入分配的主导思想。这种思想在实践中却演变为了过分重视效率而忽视甚至牺牲公平,由此造成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而且有愈发严重的趋势。近些年来,分配不公问题已引起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人们对解决分配不公问题、缓解目前过大的收入差距充满期待。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温家宝总理最近讲话强调要在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和经济社会差异三个层面增加相互协调。近期政府也采取多项举措,重视初次分配公正性,以期从源头缩小收入差距,如提出建立职工收入正常增长机制,提高最低工资水平,让更多人拥有财产性收入等等,中国政府正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可见,保证初次分配的公正,缩小收入差距,已经提到了我们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著名经济学家费沙(IrvingFisher)说过:收入是一连串的事件。收入分配关系到社会的公正和稳定。中国连续几年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使得收入分配不公成为民众最为关注和迫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公正地解决人们普遍要求的经济社会权利平等问题,也日益成为各级政府机关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议事核心。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时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党的十七大在收入分配问题上的一个突破,首次强调初次分配也要讲公平,这一突破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具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意味着单纯注重效率的时期已经远去,消除初次分配领域的不公平现象已经成为众望所归。在初次分配中注重公正性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所有制是分配制度的基础,初次分配是分配制度的主体,再分配是分配制度的辅助部分。初次分配是再分配的前提和基础,再分配又是初次分配的必要条件和保障。用于再分配的国民收入源于初次分配形成的原始收入,再分配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受到初次分配根本性的制约。可见,确保初次分配公正是实现整体分配公正的基础,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再分配的调节功能来解决分配全过程中的公平问题,从初次分配开始就要认真重视公平问题。从国内外的情况看,初次分配是人与人利益关系的根本,它占居民收入的80%--90%,再分配只占居民收入的1096—2096,即便在福利国家的分配中,再分配最多也超出不了30%。由此可见,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初次分配的份额占了绝对多数。初次分配不公的格局一旦形成,再分配只能做局部的修改,再也无力从根本上改变。现如今,中国许多分配不公的问题产生于初次分配中,诸如企业分配中出现了资本侵蚀劳动的倾向;垄断部门和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过高;城乡收入比不断扩大等等。因此要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在初次分配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不能单纯强调效率,否则初次分配形成的巨大收入差距靠单再分配手段是很难矫正的。因此,政府必须恰当地介入收入分配领域,从确保初次分配公正入手,解决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及时制定并有效实施政策来调节收入分配,保证社会公正,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一十七大报告专门强调了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由此,随着居民收入的普遍增长,确保初次分配公正性,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有了政策上的保障。“分配是民生之源”。科学合理的分配体制对于公众的幸福安康具有重大意义,而初次分配公正正是分配公正的基础。只有切实完善初次分配关系,确保初次分配不公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才能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而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1.3文献研究综述分配问题由于牵扯利益众多,历来是国内外学者最有争议的.把公正概念引入分配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要结果。’(1)国外文献综述分配不公是至今人们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国外很早就出现了有关解决收入分2 第一章绪论配不公的理论。观点分歧主要集中在解决分配问题的着力点和分配问题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方面。分配问题由于利益关系广泛,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随着西方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国外学者对如何解决分配不公有着不同的阐述。在早期资本主义时期,自由经济发展迅速,因此很多学者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这对于反对封建特权思想,打破社会机会不均等,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时的分配政策主要是放任市场来进行调节。但是由于市场本身的自利性和盲目性,贫富差距逐步拉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开始矛盾重重,工人要求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的意识增强。20世纪30年代欧美出现了巨大的经济危机,市场万能的幻想破灭,人们开始对市场经济早期的分配思想和理论进行反思,由此崇尚政府宏观调控的思想逐步取代了自由经济思想,政府开始注重公平,通过再分配手段来调节分配利益关系。至此,分配公正也开始受到各领域专家学者的重视,各种公正理论被引入到分配问题上来。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观。他们指出只有彻底消除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根除阶级压迫和不平等,设想建立“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来达到“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其次是罗尔斯的正义观。他强调要用一种正义观为标准来选择既有效率又正义的分配方式,提出了“合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的公平正义观。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一直是处理收入分配问题的重心。国外很早就有关于分配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探讨,主要有公平优先论、效率优先论、公平与效率交替理论。’·v公平优先论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西方国家出现了社会不平等的恶性发展,两极分化严重。西方学者就此提出了政府介入分配领域的观点。代表人物有提出政府干预论的凯恩斯、福利经济学家庇谷。凯恩斯(J·M·Kenynes)认为“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的显著特点是不能提供充分就业以及缺乏公平合理的财富和收入的分配。"庇吉是福利经济学之父,他认为公平不应只包括机会平等,还应包括收入均等化,只有收入分配越平均,福利才能越大。效率优先论在二战后盛行,当时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处于长时期的、明显的低增长,出现了“英国病"、“瑞典病"等,西方各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减慢,由此西方新自由主义抬头。代表人物有哈耶克(Hayek)和货币主义学派的弗里德曼(Friedman)。他们主张市场规则公平、机会平等及效率优先,反对凯恩斯有关国家干预主义的政策主张,认为通过法律、行政和税收手段来干预分配,会打击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进而破坏效率的实现,因此要放松政府管制,强化市场调节。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公平与效率交替理论出现,代表人物有阿瑟·奥肯(A·M·Okun)。他认为公平和效率双方都有价值,并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为了解决平等与效率的冲突,可以“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3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如果只注重公平势必影响劳动积极性和生产效率,只关心效率又容易引起收入悬殊,进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阿瑟·奥肯.王奔洲等译,1999)西方关于分配公正、分配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各种理论,对我国分配公正的实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2)国内研究综述收入分配问题一直也是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近些年来,很多专家通过研究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发现再分配关系归根到底是由初次分配关系决定的,再分配的调节也就是在初次分配的结果基础上进行,因此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差距不可过大,而应当把改善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关系作为缩小收入差距,解决分配不公的直接途径或主要途径。国内的众多学者都对初次分配公正做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初次分配公正的内涵及其与效率的关系、导致初次分配不公的因素和如何确保初次收入分配公正的建议等理论和观点的研究。首先是有关初次分配公正的界定。对收入分配及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党的十七大之后,又有很多学者和专家从初次分配入手,指出初次分配也要注重公平,并提出了相关概念。曾传国提出,初次分配公平需要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初次分配公平要求国民收入三部分(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可分配收入)保持适当的比例,并且国民收入三部分的增长保持均衡和协调;第二层次的初次分配公平要求具体的生产企业在对生产参与者进行个人收入分配时要公正合理。分配公平要求严格按照劳动者所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个人收入的分配,不允许任何人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权力攫取不合理的收入,并要求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按照各自在生产中所作贡献的大小进行个人收入的分配。(曾传国,2007)寻舸、刘长庚指出,初次分配公平既不是收入的绝对平等,也不是完全由市场机制决定收入水平,是参与初次分配权利和机会的均等。初次分配公平是在承认收入分配合理差距的条件下,对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有失公正的分配行为进行矫正。(寻舸、刘长庚,2008)李明岩认为初次分配公平,是指在国民收入作必要的扣除之后,每位生产参与者获取与自己在生产中的贡献相适应的报酬,不允许任何人利用自己的地位或权力攫取不合理的收入。(李明岩,2010)其次是关于初次分配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研究,论点主要有三种。第一,。效率优先一论,主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种观点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践支持,也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认为,不能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去寻找道德意义上的公正,只能在再分配环节中实现体现公平的任务。4 第一章绪论第二,主张“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收入分配政策。这种观点把当前收入悬殊的问题完全归咎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并指出效率优先论导致人们以及政府都把追求效率当做了一切政策的重心,导致政府政策偏离其公正性,从而使社会分配不公现象无法得到有效的遏制。因此,他们主张走以公平为主的分配道路。第三,公平与效率并重论。该观点认为公平与效率并不是矛与盾的关系,效率强调的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公平强调的是分配的合理性,两者其实是辩证的统一,公平可以确保效率,效率有助于实现公平。公平与效率者并不存在谁优先谁靠后的次序之分,也不存在替代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两者关系已经逐渐趋于统一,认识到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关系,认识到不论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要既强调效率原则,也强调公平原则。初次分配不公现象此起彼伏,中国学者和专家就导致初次分配不公的原因进行了阐述。首先是,人们对收入分配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偏差。初次分配过于依赖市场调节,忽视政府调控;重视效率,忽视公平。其次是,劳动者就业条件、职业选择、就业途径存在机会不公,企业之间机会和竞争规则不平等,企业内部资本、技术、劳动等要素分配的不公,以及劳动力价格背离劳动力价值等原因。(马秀贞,2008)目前学界对于初次分配不公的原因已经逐渐趋于共识,认为这些问题大部分都是可以通过政策予以解决的。在初次分配中如何实现公平,学者们从政府责任、市场机制调整、劳资关系调整等多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些学者强调,应充分发挥政府在规范初次分配中的作用,这是保证市场机制正常运转,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刘利,2009)有学者认为,垄断行业的“福利腐败”问题是中国初次分配不公的重要表现形式,应确立政府在初次分配领域中的责任,如立法铲除腐败等。(柯卉兵,2007)还有学者认为,解决收入分配矛盾的主体应该是政府,解决收入分配矛盾的突破口是冲破利益集团阻扰,解决收入分配矛盾需要完善劳资利益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何秋洁,2010)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实现初次分配公正的措施和途径,为中国的分配制度改革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应该说,上述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观点和视角,但总体来说还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鉴于此,本文试图综合各家观点,系统全面地阐述如何确保初次分配的公正,以期建立完普的公共政策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项公共政策各司其职,彼此之间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不同公共政策在功能上相互协调,进而有效地发挥出公共政策体系的整体效应。在这种情况下,收入分配就会在公共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中实现它的公正性,最终带来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论文的主要内容(1)主要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从初次分配的角度,来论述如何促进初次分配公正性,从而有效解决中国目前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进而为中国从先富到共富的迈进出谋划策。全文将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等。第二部分是关于初次分配公正的相关理论阐述,首先文章给出了初次收入分配及初次分配公正的内涵,并通过初次分配公正的衡量标准一基尼系数和分配率,得出了我国初次分配的现状,即分配严重不公,收入悬殊。同时本章节还给出了文章的理论基础以及促进初次收入分配公正的意义。第三部分是建国以来中国初次分配领域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范式演变,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分别为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改革开放后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导致的过分注重效率的分配思想,以及“十七大’’以来初次分配公正思想逐渐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以此来论述中国初次分配思想从重效果到重公平的逐步转变。第四部分是中国初次分配公正性缺失的主要表现,本章节对近年来中国初次分配领域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初次分配格局不合理,初次收入分配秩序紊乱,城乡、地区、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依然偏大等方面。第五部分是促进初次分配公正的政策选择。首先介绍了国外在促进初次分配公正方面的经验做法,接着提出了实现我国初次分配公正性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提高“两个比重",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二是,逐步形成公正的工资制度,建立和完善劳资利益协调机制,三是,重点治理寻租腐败行为,规范初次分配秩序,四是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建立公平竞争的现代市场体系,五是缩小城乡地区差距,逐步实现城乡地区发展一体化。1.5研究方法与论文的创新点1、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外学者都对收入分配问题有过大量的研究,这些理论成果,设想和思维框架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2、演绎归纳方法即逻辑分析法。本文既有对我国各个阶段不同分配政策的具体分析,也有对建国以来中国公平效率关系范式演变的归纳,也有对国外经验的概括,既对收入分配实践展开论证,也有在理论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推演,以试图对实现分配公正性的公共政策归纳总结,得出系统的政策体系。3、比较研究方法。本文的比较研究方法包括纵向比和横向比。纵向方面是对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分析和比较,横向比即对城乡、地区、行业差距带来的分配不公的分析。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分析方法是指用文字语言进行相关描述。它是主要6 第一章绪论凭分析者的直觉、经验,凭分析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作出判断的一种方法。而定量分析方法则是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它是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一种方法。本文将这两种分析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近几年来与收入分配相关的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中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及不公的表现。分配公平要从初次分配这个源头抓起。本文提出实现初次收入分配的公正性对整个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义重大。本文在借鉴专家学者的观点基础上,解释了“公平"、“平等"、“公正”三者之间的区别,提出了初次分配应该用“公正’’来表述,并对我国初次分配不公的现象进行整合,通过国外经验提出了目前实现我国初次分配公正性的措施,以期尽量达到收入合理增长和提高公平性的目标,真正形成分配正义和社会公正的局面。7 第二章初次分配公正的相关理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分配失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初次分配作为基础性的分配,必须坚持公正性要求,初次分配公正是实现分配公正的基础和关键。本章通过合理界定初次分配公正,梳理初次分配公正的理论基础,阐述实现初次分配公正的意义,以厘清初次分配公正的相关概念,以及实现初次分配公正的重要性。2.1初次分配公正的界定2.1.1对分配公正的历史考量(I)中国和西方关于分配公正的思想演变分配公正问题起源于人类的经济生活,它直接关乎财富分配的公允程度,由此具有了伦理和政治意义。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同"理想追求的就是人类社会中无阶级差别、无政治地位高下、无经济利益多寡之分,人人拥有同等的机会,平均分享社会的责任和利益。这可以说是公正思想的雏形。春秋时期,老子就认为人道应该顺应“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孔子也有过“不患寡唯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意识,秦朝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历代农民起义皆是以平分土地等为口号,可见分配公平是自古以来人们普遍的价值追求。在西方,古代希腊的斯巴达盛行平均主义,柏拉图的理想国对平均主义有大量说明,空想社会主义也对平均主义有很多论述。由此可见,平等自由一直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分配公正也有了最初的认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分配公平不能仅仅追求形式和结果的公平,由此形成了对分配公正的另一种认知,即分配公正还应该包括分配原则和方式的公平,并指出分配结果的不平等和有差别是正常的、必然的。由此,以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开始在西方盛行,他们主张市场放任政策,注重人的自由和机会平等,这种分配公正观得到当时西方大多数思想家的认同,并成为了西方经济发展的主流意识。在早期资本主义,这种思想有利地打击了封建社会机会不均等的特权思想,推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市场本身的自利性和盲目性,再加上政府的放任政策,收入差距不断拉大。20世纪30年代席卷欧美的经济危机证明了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崇尚自由放任的自由经济思想逐渐被崇尚政府宏观调控思想所代替,随着政府对利益关系进行再分配的功能加强,人们对分配公正的关注点也由起点公正、规则公正转向结果公正。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罗尔斯的正义论。他主张起点平等和有限的结果平等,并提出“平等自由原则"和“机会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两个正义原则。在他看来,人类平等的基本权利是相同的,但由于自然条8 第二章初次分配公正的相关理论件及个人出身等原因,权利和机会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平等,所以应该从社会正义的原则出发,对结果的不平等进行最大程度的限制。(2)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正义、公正随着利益多元化趋势逐渐凸显,公平、正义、公正不仅成为了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应用中的难点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利益分配中最容易混淆的概念,因此我们有必要简单的梳理一下这三个概念。“公平"的涵义是无差别的、不偏不倚的。公平是衡量收入分配状况的一种工具,是基础层面的衡量标准,强调客观性,它注重的是衡量标准的等同,带有明显的“工具性"色彩。“正义’’的涵义是公平且合乎理义的,它是一种理念,是最高层面的道德衡量标准,对社会制度的安排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义通常被运用于法学和伦理学中,主要表现在制定和遵守规则方面、运用法律和决策程序以及过程上的公平。因此,正义是前提性的,侧重于社会基本结构安排的正义。“公正”的涵义是公平而符合正义的。公正是公平和正义的有机结合。公正在社会生活中是人们追求的价值目标,而在分配领域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利益分配原则和衡量标准,初次分配公正是指在效率基础上的公平,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我们在处理收入分配问题时,不仅要注重分配结果的公平性,还要看分配的起点和过程是否符合人们对公平的要求,即是否是正义的。公正是基础性的利益分配要求。理清这三个概念,对实现社会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的理论阐述和实践应用具有积极价值。坚持基本权利的公平、制度安排的正义、利益分配的公正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要保持良序运作,首先要确保公平,只有市场中机会均等和权利平等了,才会保证市场运行的效率。其次要有正义的保障,尤其是确保市场运行的法律规则、法律制度以及司法程序正义,这样才可以为市场运行效率提供公正的制度保障。分配公正正是公平和正义原则的统一,只有在市场运行公平和法律司法正义的保障下,市场才能良序高效运作,才能保证分配公正。2.1.2初次分配公正的定义与内容国民收入分配主要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大的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对国民收入作必要的扣除之后,在参与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个人所有者及企业和政府之间进行的分配。初次分配属于微观分配环节,参与分配的主体是政府、企业和居民,他们对生产经营成果即增加值进行直接分配,政府主要得到生产税净额,企业主要得到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居民主要得到劳动报酬,同时各利益主体又通过提供资产参与其他单位生产而获得9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财产收入(包括地租、利息、红利等)。简言之,经过初次分配后,形成了三个方面的收入形式,即居民个人收入、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其中个人收入又分为劳动收入和资本性收入。由此可知,初次分配公正,是指在对国民收入作必要的扣除之后,每位生产参与者获取与自己在生产中的贡献相适应的报酬,不允许任何人利用自己的地位或权力攫取不合理的收入。初次分配公正的内容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后的三部分即政府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并且这三部分的增长要保持基本协调;第二,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在初次收入分配中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收入与资本等要素的收入要保持适当的比例,不允许出现严重的资本侵蚀劳动的现象;第三,具体的生产企业在对劳动者个人进行收入分配时要公正合理,要按照劳动者所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第四,各类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与所提供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贡献的大小挂钩,保持行业、城乡、地区间收入分配的合理性。2.1.3初次分配公正的衡标准初次分配公正由于评价体系和方法的不同、公正本身所具有的主观性,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但是国际社会通用的一些计算方法还是对初次分配的公正程度做出了比较合理的估算。我们这里用最常见的基尼系数(Gini)和分配率来衡量我国的初次分配公正情况。一是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一个最有用也被用得最广泛的指标便是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以不同收入层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及相应收入层次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基本数据计算出来的指标。基尼系数(以下缩写为G)的等值在oNl之间。G=O,表示收入绝对平等;G=l,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联合国有关组织经测定后得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O.5,则表示收入分配已经出现两极分化趋势。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通常以基尼系数0.4作为收入差距的警戒线,当基尼系数超过0.4时,该国的收入分配已经出现不公,可能由此导致社会动乱等状况。研究表明,我国的基尼系数正在迅速增加。如陈宗胜等通过“城乡加权法修计算出了1988--1999年间我国的基尼系数从O.35上升到了O.4l,增加了18.07%。李实等利用1995年我国住户抽样调查数据,计算出1995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45,并且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不断上升。n1国家统计局自从2000年公布中国基尼系数为0.412之后,就再没有对这项统计公布过具体数字。2011年末,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11陈宗胜。周云渡.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明.|匕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8-29.10 第二章初次分配公正的相关理论项报告,重新提出了我国的基尼系数,指出:“2010年中国基尼系数略高于2000年的0.412,实现程度为79.8%。"噶1虽然各方测算的数据有差异,但我国的基尼系数毫无疑问已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之上。二是分配率。分配率是经济学中用来衡量一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的主要指标,它是指劳动报酬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初次分配的分配率都维持着较高的水平。例如,美国2000年的分配率为58.31%,德国2000年分配率为53.84%,英国2000年分配率为55.27%。而我国2000年的分配率仅为15.48%(其中,工资总额包含占工资额30%的福利)我国初次分配的分配率一直处在较低水平。从下面表一中可知,我国的分配率从2005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1%之间,远远低于西方国家的分配率,劳动者报酬的增加幅度远远低于我国GDP的增速。从地区上看,各地的分配率差别也很大,2010年,一线城市北京、上海的工资总额占其GDP比重分别为29.31%、15.21%,北京GDP总值相当于上海GDP的80%,而分配率却是上海的1.91倍。东部较发达省份,如广东、山东、辽宁的分配率分别为9.75%、8.08%、9.68%,中西部省份,如河南、四川、甘肃、新疆的分配率分别为9.59%、10.71%、13.81%、15.65%。(相关数据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计算得出)表一2005-2010年我国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年份GDP(亿工资总额(亿工资总额/GDP元)(%)2005184937.420627.111.15%2006216314.424262.31i.22%2007265810.329471.511.09%2008314045.435289.511.24%2009340902.840288.211.82%2010401202.047269.911.78%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l》中相关数据计算得出,其中工资总额是指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由以上数据可知,我国初次分配存在着国内生产总值收入大幅增长、劳动报酬比例持续下降的局面,初次分配的分配率水平远远低于西方国家,工资水平长期低于其劳动力价值。嘲国家统计局科研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2011.12.19ll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初次分配公正的理论依据2.2.1分配正义理论分配公正因为涉及到人们的切身利益而具有了政治哲学意义。其中罗默的分配正义理论最为著名。他早年以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研究方法研究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因提出“一般剥削理论’’而闻名于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他开始重点研究分配正义、民主等当代具有政治哲学意义的问题,致力于建构一种平等主义的分配正义理论。罗默的分配正义理论是对罗尔斯理论的修正、补充和完善。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正义要照顾到弱势群体的利益,区别在于罗默修正了罗尔斯差别原则中的个人责任缺失问题,较为清晰地确定了罗尔斯模糊不清的“最不利群体"概念。这也是他分配正义理论的最大特色。他指出,“最不利群体"主要是指因为环境的关系(而不是因为努力程度的关系)而陷入相对贫穷和不利状况的群体。n1分配正义理论是指通过创造机会平等、个人努力(应得正义)以及对最不利群体进行利益补偿思想而实现真正的分配正义的理论。首先,分配正义要保证机会均等。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是分配正义原则的第一要义。罗默提出要建立平等的社会。这种平等是一种机会的公平,即自我实现和福利机会的平等。社会全面地为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机会,对那些获得最少机会的人给予最大化的机会平等。罗默把公平看作是努力程度相等的人获得相等的回报,他认为社会应该根据人们努力的程度来决定个人获得福利的多少,从而保证个人拥有公平的机会。其次,分配正义承认差别。分配正义是一种应得正义。应得正义是指个人在做出自主选择后,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社会就不需要为个人坏的结果买单。这种应得正义把个人努力考虑进了分配正义的范围,也论证了按贡献参与来进行收入分配的合理性。罗默认为,个人对自身行为负责在道德上是正确的事情,大多数人对于机会平等原则达成了一定共识,即在某种程度上优势的实现,个人是负有一定的责任的。第三,分配正义要保证结果公正。分配正义意味着要对弱势群体进行利益补偿。罗尔斯提出了“最不利群体一的概念,但是并没有给出清晰界定,罗默就此提出了“最不利群体”的概念,即应该给予因为环境的关系(不是因为努力程度的关系),而陷入相对贫穷和不利状况的群体以利益补偿,还主张对那些由于自身无法控制的因素引起不利条件的人群也给予利益补偿。例如他曾提出“补偿教育一计划,主张I'11王志刚.当代中国初次分配正义原则的建构一基于约翰·罗默分配正义理论的视角田.安徽大学学报,2010’3似2)12 第二章初次分配公正的相关理论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投入更多的补偿教育资金。另外,他对罗尔斯最不利群体利益最大化的主张进行改造,采用最大化最不利群体的平均收益的办法,而不是像罗尔斯一样利用最大化最不利群体的底线收益。这样的政策比较公正合理,既照顾到最不利群体的利益,也考虑到个人责任的因素。罗默的机会平等、兼顾社会大多数人特别是社会最不利群体的利益思想,以及注重个人努力在分配正义中的作用,对我们实现十七大提出的“更加注重公平"目标、实现初次分配公正提供了理论基础。按照罗默分配正义思想,初次分配公正即是分配起点和分配过程的公正。其中,分配起点的公正就要践行机会公平原则,确保对那些获得最少机会的人给予最大化的机会平等;分配过程公正就应当践行应得原则,即按贡献参与分配,从而追求一种真正的分配公正。2.2.2包容性增长理论包容性增长是发展经济学里的概念,但是因为它倡导公正的增长模式,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经济学概念。胡锦涛主席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首次公开倡导:“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川u国家领导人公开表示实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即由“GDP增长"向“包容性增长"的转变,增加了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十二五"规划中所提出的结构调整就是对包容性增长理论的实践,意味着中国政府更加注重收入分配公正性,会更多地保护中低收人群体和弱势群体,从而解决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等尖锐的社会矛盾。“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提出的,英文是“InclusiveGrowth”(也有人译作“共享性增长"),主要是指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让社会公众拥有更公平、均衡的发展机会,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它重新阐释了公平与效率之间相互依存和良性互动的内在包容性。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实现初次分配公正的关键。在包容性增长理论中,公平与效率之间是可以互相解释的因果机制,具有协调一致性。首先,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动力。如果没有制度公平,就不可能将各种发展力量加以包容整合,因而就不可能实现效率改进,只有包容性的制度公平才有可能激活各种发展潜力,并促进经济增长;其次,效率是公平的检验标准。如果没有宏观经济的长期有效增长,大多社会成员则只能处于共同贫穷的发展陷阱,而无法实现共同富裕进而达到真正公平。[sl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限】.第五届亚太经台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2010-09·16.13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包容性增长内涵包括三方面维度:机会平等的增长、共享式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增长。它的内容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更多的无形因素。衡量标准包括:作为分配公平指标的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公共产品的一般供应和分配,包括教育、卫生、电力、水利、交通基础设施、住房、人身安全等;无形的因素包括: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重视社会稳定等。通过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包容性增长旨在促进人们的平等发展机会,构建具有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的社会公平体系,从而使人民公平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实陷入了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关注“GDP”数字增长的怪圈。虽然综合国力逐年增加,但是人们的幸福感却不断下降,收入分配不公带来的贫富差距引发了社会矛盾的积累。因此,收入分配公正成为了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内在要求和第一要义。n1现阶段中国社会的包容性显然不够。以基尼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为例,中国的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31至IJ2009年上升No.47,城乡人均收入比也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8:1扩大蛰J2009年的3.33,1。这种差距的形成主要与中国初次分配中的各种“不包容性"有关,例如农业户口与城镇户口造成的身份差异,如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间存在的职业不公,如出身不同造就的“富二代”与“农二代”等等。这些问题日益引发人们对分配公正的诉求,同时也使包容性增长引起了舆论的热切关注。2.3实现初次分配公正的意义初次分配是基础性的分配,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初次分配的数额要比二次分配大得多,涉及的面也广得多。初次分配的格局一旦确定下来,二次分配是无力从根本上改变的,只能在此格局基础之上通过财政收支和转移支付手段在局部或一定环节上做出调整和修正,而不能彻底改变分配不公的问题。因此,确保初次分配公正是实现分配公正和社会公正的基础和关键。首先,实现初次分配公正体现了收入分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改革开放后中国收入分配领域确定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由此也拉开了公平与效率孰轻孰重的争论战。其实,初次分配的效率优先并不是没有前提的提倡效率,只有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初次分配才能真正实现效率。因此公平是效率的重要前提,在此前提下,需要效率在经济上为更加公平走向共同富裕提供经济基础,只有公平与效率统一起来,才可真正初次分配公正,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公平效率辩证统一观,也是社会、经济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现如今,中国初次分配领域存在的工资比重过低、垄断利益难以遏制正是由于初次分配的公平性政策严重缺位,导致市场以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造成的。可以说,改革开放后我【1l赵早.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关键川.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ll(4).14 第二章初次分配公正的相关理论们一方面见证并分享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时市场上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不合理和不合法行为此起彼伏又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初次分配公正旨在促进一种符合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的建构,初次分配公正并不是否定初次分配的效率,而是为效率注入公平,用公平实现效率,从而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内在统一和双赢。其次,实现初次分配公正可促进再分配调节效果。收入分配政策简单地可分为初次分配政策和再分配政策两个方面。其中,初次分配由于以市场为主体,以效率为原则,因此,初次分配政策多以效率性为指导,再分配政策是对初次分配形成的不平等结果进行调整,它主要以公平为原则。中国的分配政策把公平的实现完全交给了再分配的调节,忽视了构建一个有利于市场发展的公平正义的政策体系,由此导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再分配政策也无能为力。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是收入的主体部分。在城镇居民收入中,目前初次分配收入占全部收入的77.2%;在农村居民收入中,目前初次分配收入占全部收入的95%。可见,基本的分配关系是由初次分配决定的。其次,再分配是对初次分配的结果进行的再次分配,再分配的能力和结构都是由初次分配决定的,因此,社会有多大能力以及以何种方式进行再分配,取决于初次分配提供的总剩余价值。再者,通过再分配的调节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公平,却不能改变初次分配的经济关系。再分配的前提是不改变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因此对那些由初次分配不公形成的较大的收入差距,政府要通过再分配政策来加以调节,其效果微乎其微。从而政府必须在初次分配领域发挥作用,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提高劳动报酬比例,在初次分配中就把收入差距控制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以此保证初次分配公正,这也就可以为再分配最后解决公平问题创造条件。第三,实现初次分配公正有助于促进消费,缩小贫富差距。巴西经济学家赛尔索·福塔多曾专门指出,收入分配不公对本国的生产和消费都有极大的负面效应。在一个收入分配严重不公的国家,掌握着绝大部分购买力的高收入阶层会购买外国那些优质的消费品,而放弃在本国购买不那么优质的产品。由此导致国内厂商即使有能力生产同类商品,也会因为国内收入分配严重失衡、市场太小而无法取得规模效益,导致在市场竞争中难以立足,进而造成国内的生产和消费都出现缓慢增长甚至停滞。Ⅲ中国现有收入分配格局和居民收入结构对居民消费的持续增长有明显的约束。因为城镇居民的收入结构宏观上是由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决定的,工资薪酬是城镇居民赖以消费的起决定作用的主体,而中国居民的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不高,最近几年还有不断降低的趋势。因此,初次收入分配格局是制约消11】梅新育.平等的收入分配t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m[f1.金融博览。2011.4.15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费的主要原因。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中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一中国现在正处于消费释放的历史拐点,但是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是影响和制约消费释放的重要因素,而初次分配的不公无疑加剧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使中低收入群体难以成为扩大消费的主体。城乡差距的扩大也导致消费率下降,据相关统计,截止至U2009年,7亿农民的消费在35%的居民消费率中只有8.36%。世行发布的最新报告也指出,造成中国消费长期低迷的症结不是老百姓储蓄观念过强,而是工资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因此,实现初次分配公正,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才是促进消费、缩小收入差距的可行之路。16 第三章我国收入分配政策范式演变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一直在不断的改革发展中前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计划经济时期的平均主义分配政策、改革开始后的效率优先分配政策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弊端,党和政府针对新的形势提出了注重分配公正性的政策范式,由此使得分配公正逐步成为中国收入分配政策的价值取向。3.1计划经济时期的平均主义分配政策3.1.1平均主义分配政策形成的背景从新中国建立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虽然我们一直把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看做是社会主义初次阶段的分配原则,但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因素,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分配政策其实都是以各种平均主义为特征的。这个时期中国“平均主义"收入分配理念的产生,是有其特定背景的。首先,受中国传统思想“不患寡而忠不均"思想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的社会革命,尤其是统治时间最长的封建社会的各种起义和革命,大部分都是以“同衣同食"、“平分地权”为口号的,而这些口号具有浓郁的平均主义色彩,因此,平均主义思想能长期存在下来,并且根深蒂固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其次,革命战争时期供给制的影响。我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人民军队实行的一直是一种具有平均主义分配性质的供给制。由于当时物质资料极端匮乏,供给制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这种供给制在党员干部思想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直至新中国成立,按劳分配虽然被作为分配政策的指导原则,可是许多干部还深陷于供给制的思想之中,以至于按劳分配的执行力度大打折扣。第三,苏联模式下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已经受到战争的重创和英美帝国主义的封锁,陷入了“一穷二白"的境地,再加上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足够的经验,只有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而平均主义正是这种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必然产物。其一,权力高度集中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之一,中央在计划的下达与执行上具有绝对的权威,因此在分配格局上难免会形成“一刀切"、“一拉平”的平均主义局面;其二,“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大锅饭"的思想几乎贯穿了整个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本来就根深蒂固的平均主义思想观念得以盛行。3.1.2平均主义分配政策的演化及其主要内容平均主义分配政策在中国主要经过了三个主要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特定的17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其中在工资制度领域的改革最能体现中国当时的平均主义分配政策的不断演化和升级。第一阶段是在建国后至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时期,中国工资制度初步贯彻按劳分配原则。1956年全国实行第一次工资制度改革,各行业实行八级工资制,国家制定统一的工资等级制度标准。这次工资制度改革的原则是要承认差别,但又要求不能有太大的悬殊。虽有它仍然带着平均主义倾向,但毕竟体现了劳动差别,贯彻着按劳分配的精神,这在当时已经算是一大进步了。当时的企业还强调推行计件工资和奖金制度,以使工资分配能真正反映实际的劳动贡献。新工资制度的建立,在r-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第二阶段是在实施工资改革后的1957年开始一直至U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新工资制度连续不断地遭到了“左"的阻挠和破坏,平均主义思想在分配制度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首先是1957年全国上下掀起了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批判名利思想的潮流,这些“左倾"分子把按劳分配、绩效奖励看作是引导人们走向白专道路的鸦片,于是政府开始采取降低工资标准来缩小工资等级差。从1957年起,大中专毕业生和国家机关行政人员(主要是17级以上干部)的工资标准都不同程度了降低了级别,经过改革国家机关行政人员最高与最低工资标准从1956年的相差28倍缩小为17.6倍,这从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工资分配中的均等化程度。其次是1958年开始的三年“大跃进”反对计件工资和奖金制度。由于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商品生产和按劳分配都被舍弃,而是采取“一平二调’’的“共产风",这种平均主义思想给社会和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城市计件工资和各种奖金被逐步取消,甚至许多福利分配是人人有份的平均分配。虽然八届六中全会重新确立了按劳分配和商品生产两大原则,但是由于当时人们急于实现共产芏义,再加上一些极左分子公开宣称按劳分配是资产阶级法权,主张平均劈蓖,我国的分配理论出现了混乱的局面,由此造成实践中的平均主义分配。虽然政府几次出台工资调整政策,可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国情,工资水平基本上趋于平均,工资的级差越来越小,级差档次越来越小,按劳分配被平均主义替代,平均主义分配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代名词。第三阶段是均6睥起的半年“文革片动乱时期,这时的平均主义分配理念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这时当权者已经把按劳分配做为党内资产阶级滋生的经济基础,把商品经济当做资本主义的尾巴,“利润挂帅一和“物质刺激"遭到了极力的批判,大部分地区的计件工资和奖励制度都被迫取消,而职工的超额计件工资和奖金被作为旱涝保收的附加工资平均发放。那个时候总的分配政策是坚持不懈地实行平均分配,并且防止某些人。冒尖一.由于长年来对工资不作根本性的改革,而物价又在不断上涨,只能实行低价的凭证供应,一些福利也补助人人有份。这时的分配政策基本完全趋于平均主义。 第三章我国收入分配政策范式演变中国工资制度在改革开放前一直是以平均主义为特征,根本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一些调整也基本上属于平均主义分配。平均主义分配政策主要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府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以平均和平等为主要特征和标准,实行低水平的按需分配的政策,当时的票据制度正是典型的平均主义政策的体现。平均主义成为当时大家公认的一条真理,人们认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就应如此。3.1.3平均主义分配政策的贡献及其局限性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分配政策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国家一穷二白、人民生活艰苦的时代,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的社会贫富悬殊,满足了人们自古以来“不患贫而患不均"的思想。由于实行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消费资料的平等分配,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也得到了保障,再加上国家分配制度和福利制度等方面都实行平等和平均的指导思想,使得当时的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浪潮中展现出惊人的热情和毅力,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呈现出一派稳定景象,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这与当时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政策是分不开的。。但是随着社会秩序逐步趋于稳定和经济恢复任务的基本完成,平均主义分配便显得格格不入。首先,社会生产力发展滞后,这时的平均分配导致了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据统计资料显示,截止至IJl978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仅211亿元,:加上⋯手持现金180亿元,人均金融资产只有30多元。而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仍然有2.5亿贫困人r丁,连萆本的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贫困发生率超过3096;其次,劳动生产率低下,平均主义分配政策泯灭了强者和弱者的分别,过分强调公平而忽视了生产效率和绎济效益,随着人们葩命热情的减退,这种平均主义分配已经不能激起人们的干劲,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被严重挫伤,出现了劳动态度消极,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平均主义分配政策导致中国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缓慢和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初期30年,中国的分配政策就是以平均乃歼念,这一时期训划经济和平均主义被理解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由此导致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始终处于低迷状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国家行政力量直接干预着初次分配,通过各种计划取代市场以求得平均分配,可以说,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体制的最大弊端是在初次分配领域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造成生产效率低下,劳动者生产积极性逐渐消退,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平均主义收入分配理念在实践中走到了尽头,发展生产力慢慢得到了人们的重视。19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改革开放后效率优先的分配政策3.2.1效率优先分配政策形成的背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把平均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重要区别,在实践中推行平均主义分配,尤其是在初次分配领域方面,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没有适当拉开,由此导致中国出现了长时间的经济低迷和效率低下,并且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得公平与效率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不少地区甚至处于极度贫困的境地。面对这严峻的社会现实,平均主义思想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府开始积极转变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改革开放,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体制进行改革,逐步把市场机制引入收入初次分配领域,以促进生产效率,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经济建设作为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中心,由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发展的新帷幕。收入分配制度因为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以及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必定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作为整个改革的切入点,重点是克服原有收入分配体制中的平均主义倾向,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改革先期的重点就是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分配体系。针对平均主义分配造成的不良状况,我国政府首先以农村为突破口,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经过积极探索,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了农村生产和分配的最佳方式,“缴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的分配方式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改变了农村落后的生产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它还破除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人们从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中体会到了社会主义也可以讲求效率,讲公平更讲效率的思想得到了人们的认同。‘随着农村平均主义分配方式的破除,城市中也开始以促进效率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分配改革模式,城市收入分配改革更彰显出了效率优先的思想。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首先提出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后,我国城市的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活跃起来:一是国有企业工资管理体制改革,决定实行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制度;二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主要内容是实行结构工资制;三是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个人税收的政策和条例,从再分配角度开始了收入分配关系的调节。这一系列改革,改变了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的“磨洋工一的心态,极大地提高了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提高经济效率起到了重要的激励作用,而开征个人收入调节税又体现了公平。农村和城市的分配制度改革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倾向,中国探索市场经济下的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第三章我国收入分配政策范式演变随着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深入,中国也积极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改革。由于我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也有待提高,提高效率成为了当时我国各领域发展的重点。党和政府开始积极探索制定有利于促进生产效率和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政策,鼓励一部分有能力的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以促进效率,同时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3.2.2效率优先分配政策的确立过程和主要内容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原则,允许和鼓励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如利息、股息、红利等参与分配,以促进生产效率,加快发展脚步。同时提出要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的政策主张。党的十三大后,分配领域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念呈现明朗化趋势。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在分配上要兼顾效率与公平。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人们对中国分配理念的认识也进入到效率优先的新纪元。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了收入分配体制之中,彻底打破了中国收入分配体制中存在的平均主义,激发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人们在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分配制度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在处理收入分配时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初次分配领域,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应该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同时规定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国家依法保护法人和居民的一切合法收入和财产,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国家依法保护法人和居民的一切合法收入和财产;在再分配领域,逐步建立个人收入应税申报制度,依法强化征管个人所得税,适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至此效率优先的分配政策正式确立起来。效率优先分配政策主要是我国政府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分配领域实行的注重分配效率的政策。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领域,主要依靠市场力量来进行分配,政府鼓励一切有利于促进生产力、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分配方式,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并根据个人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和生产要素的多少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初次分配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的,体现的是效率原则;在国民收入再分配领域,主要依靠政府来调节初次分配领域形成的收入差距,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再分配手段,防止因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而导致经济和社会问题,体现的是公平原则。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的政策,使得拥有有利条件的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了起来,使得中国经济在短短几十年21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就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奠定了我国共富目标的物质基础。3.2.3效率优先分配政策的贡献及其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破除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把市场机制引入了初次分配领域,促进了分配的效率性,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居民物质生活状况明显改善。可以说,效率优先的分配政策在改革初期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它改变了传统经济体制中一直存在的低效率的弊端,用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办法来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但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念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首先,初次分配单纯依靠市场的作用,片面以追求效率为原则,导致了收入差距悬殊无法扭转。因为市场本身具有的自发性和自利性,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所以市场中不合法、不合理收入此起彼伏,而垄断、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更加剧了收入差距。其次,思想界和政府都在理论上对效率的过分偏重,由此导致指导思想上忽略公平。由于人们急于改变贫穷的愿望,以及政府的强力纠偏导致了一定程度的矫枉过正,使得效率优先论被无限放大,而基本上放弃了考虑公平。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以效率优先和经济发展为主的思想和口号不断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先要把蛋糕做大力。这些思想在无意识中引导人们单纯追逐利益而忽视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思想被理解为效率就是一切,为了赢得效率甚至可以牺牲一些公平,兼顾公平在更多的情况下被曲解为放弃公平。在这种思路下,中国出现了很多暴富阶层,他们利用各种资源和关系迅速变为富裕阶目Jrz=0第三,政府和社会在实践中对效率的片面追求造成了社会分配的不公平,贫富差距迅速扩大。在效率优先原则的指导下,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各种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并以GDP的增长为政绩,通过各种渠道加快本地区的经济数字飙升,由此导致了经济过热,能源和环境被过度消耗和污染;由于效率成为了衡量政绩的标准,一些资源丰富的省份和地区依靠优势迅速发展为经济发达地区,而城市也由于资源信息比农村优越,导致地区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垄断行业更是利用垄断地位占据着大部分的资源和利润;政府权力也不时地参与分配使腐败在初次分配领域得以蔓延,市场的竞争环境已经被破坏殆尽;社会和企业也以。效率就是生命一为标语,搞生产抓经济,效率被人们放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同时,政府再分配对公平的调节也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再分配功能缺失错位现象不断,弱势群体和贫困人 第三章我固收入分配政策范式演变口不降反增,再加上政府对初次分配形成的某些差距也无力调节,因此,在中国收入分配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城乡、地区收入差距开始迅速扩大,贫富悬殊且加速分化,各种利益矛盾激化,社会不稳定因素开始凸现。3.3“十六大"后公正的收入分配政策3.3.1公正的收入分配政策形成的背景(1)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化,效率优先的分配政策引发的收入差距问题逐渐严重起来,政府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社会管理的缺失逐步显现出来。因此,中国政府及时转变思想和理念,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和政府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并对和谐社会进行了完整定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Ⅲ由于我国初次分配领域效率和公平关系不平衡、分配不公导致的收入差距逐年加大,政府开始关注分配领域的公正问题,分配政策也开始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为“效率与公平并重"。在党和政府的多次会议和文件中都对完善初次分配给出了重要意见。例如,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整顿和规范初次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政府由此开始积极探讨分配公正性。(2)人们对社会公正诉求的日益强烈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人们对社会公正的诉求不断加大,在经济开放的同时,西方的社会公正观念及相应的价值评判标准逐步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前效率优先的分配政策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追求收入分配中的机会均等受到了人们的极大认同。人们从以前单纯注重结果公平逐步过渡到追求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教育、就业机会的均等,竞争规则的平等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3)重视分配公正政策的提出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人民生活从温饱开始步入小康。在人们整体受益的基础上,收入差距却在迅速拉大,特别在社会急速转型过程中,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职能未能充分发挥,再分配功能的缺失和错位,导致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激增,再加上各种竞争规则尚在建立和完善之中,使得初次分配领域显得混乱不堪,寻租腐败充斥初次分配市场,大量黑色收入及灰色收入此起彼伏,初次分配的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成效逐渐显现,效率优先的观念已经在许多官员和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泯灭的痕迹,但是随着效率问题逐步得到相应的解决,公平问题将逐步成为需要考虑和解决的中心问题。小平同志曾明确地表示:【l】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杜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fN】.人民日报,2005.02.2023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至fJ4,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当前要深化改革,使大多数人能够在改革中受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在分配问题尤其是初次分配领域大力推进公平。3.3.2搿十六大刀以来党和政府关于收入分配公正的政策党的十六大报告已经开始注重分配公正性问题。例如在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首次提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监管等具体措施。由此中国的分配政策告别了效率优先的时代,并逐渐迈入了注重实现公正性的历史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中国分配政策转向公正的鲜明标志。报告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并强调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两个比重的提高表明政府已经开始对当前初次分配领域的公平缺失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同时也指明了在初次分配领域内也要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两个比重的提高也意味着老百姓能够在初次分配中保证自己的利益,意味着广大低收入群众的收入增长将会提速。党的十七大将政策重心放在消除初次分配层面的“分配不公”上,首次强调在初次分配中体现公平遏制贫富差距,正是对当前收入分配问题的新认识,有利于更多的群众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进而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十七大报告针对当前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突出问题,创新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有关理论,指明了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战略方向,即必须理顺政府、企业和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理顺劳动要素与资本等要素的分配关系等。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只有机会公正,才能实现分配起点公正:只有通过整顿分配秩序,规则透明公平,才能做到分配过程公正,这是解决目前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时十七大报告还指出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为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提供了具体可行的途径。同时,“十二五一规划纲要也着重强调了收入分配的改革方向,强调了初次分配公正的重要性,纲要提出: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也对促进收入分配公正性提出了政策建议,如加强社会 第三章我国收入分配政策范式演变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也给出了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具体措施:一是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二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由此可见,公正的收入分配政策已经提到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随着党和政府对分配领域公正性实现的重视,中国的收入分配政策必将迈向公正的新台阶。 第四章我国初次分配领域公正性缺失笪查量堡第四章我国初次分配领域公正性缺失的表现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深入推进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尤其在初次分配领域,分配格局不合理、收入分配秩序紊乱等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4.1初次分配格局不合理4.1.1初次分配“两个比重力偏低首先,居民收入在国内收入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导致“国富民穷"。初次收入分配主要是居民收入、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三大部分所形成的分配结果,这三部分的比重决定了一国最终收入分配的格局。近年来,中国可支配收入总体规模增长较快,分配格局也相应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企业部门收入所占比重大幅提高,居民收入所占比重大幅降低。2007年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可支配收入分配比例关系为20.6:32.6:46.8,而2000年为21.2:20.3:58.5,而在2008年到2009年这一年间,全国财政收入由61330.35亿元增加到68476.88亿元,名义增长率达到11.65个百分点,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却只有9.8%和8.5%。由此可知,在初次分配格局中,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比重都在上升,而居民收入比重却在下降。居民收入比例的降低,意味着在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攀升的同时,广大劳动群众并没有分享到改革发展成果,而是让资本所有者独占鳌头,导致“国富民穷"。其次,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导致“强资本,弱劳动”。收入分配的起点是各部门创造的增加值,初次分配首先是增加值在劳动者、资产所有者和政府之间的分配,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折旧、营业盈余四部分构成。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的多少,是市场经济体制是否完善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能否处理好分配中效率和公平关系、实现初次分配公正必须面对的问题。世界重要经济体的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份额一般浮动在5096—57%之间,例如美国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占到了50%,至!U20世纪后期的时候已经上升到74%。而中国由于近些年来资本要素的增长过快,使得劳动所得比例逐年下降,分配率只有11%左右。再加上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管制程度的影响,“强资本、弱劳动一现象不断发生。劳动报酬比重持续下降,意味着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增长缓慢。因为工资收入是劳动报酬的主要部分,所以工资与利润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着劳动报酬和资本收入的变化趋势。近年来工资总额逐年下降,中国社会出现了“利润侵蚀工资一的问题。至02007年底,中国人均GDP已达到2000美元,但过去11年间中国工资总额在6DP中所占比例(分配率)却从17.28%下降到了12.16%,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减少了 第四章我固初次分配领域公正性缺失的表现将近三分之一,工资水平的上升幅度大大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随着初次分配中劳动所得逐步下降,资本所得却不断上升,“利润侵蚀工资"现象变得十分严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企业中劳动者所得低于其对产出的贡献。第二,劳动者缺乏一定的组织能力和谈判能力,工会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致使工资增长缺乏监督机制,职工工资增长缺乏压力;第三,企业的垄断力量致使少数人私吞利润,市场缺乏竞争性,因此职工的劳动报酬长年保持不变。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3.4%的职T5年未增加工资,75.2%的职工认为当前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61%的职工认为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是最能引起不公正感的方面。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降低,资本侵蚀劳动现象愈发严重,这种利益分配格局不仅影响人们提高收入水平,而且影响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影响到社会公正,成为当前分配不公最突出的问题之一。4.1.2高低收入阶层分化严重在社会结构变动中,阶层的出现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正常的阶层流动,特别是普遍的向上流动趋势,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化解社会不公正和突出的矛盾,对社会的进步起着积极作用。一个健康的社会分配结构应该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而中国现在仍处于一个金字塔型的社会分配结构,低收入者比重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较低,不同收入群体分布呈现“底部大,上头小"的状况,据相关统计,中等收入和中等偏上收入群体合计只占总人数的28.62%,低收入和中等偏低收入群体合计占总人数的64.15%。我国高低收入阶层分化现象严重不合理,从2000年]!U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中20%最高收入户与20%最低收入户相比,生活消费水平差距从2.8倍扩大到4.1倍n1;收入最高的1096的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接近50%,而最低的10%的家庭财产比重只有1%左右,而且高收入家庭收入的增长明显快于低收入家庭。2011年的胡润百富榜中也显示出了中国阶层分化的严重程度,中国拥有10亿元人民币的有4000多人,其中200多位富豪个人资产达至U100亿元。这些富裕阶层的人员比例很小,可是他们却占据了社会财富的大部分。高低收入阶层的分化严重,使得初次分配公正性受到了严重威胁。首先,富裕阶层的财富积累中很多是通过不合理的、非法的手段攫取的。比如我国的垄断企业通过高额的垄断价格、掠夺性定价、价格歧视、变相收费等手段,一跃成为暴富阶层。这些垄断企业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管制,往往缺乏合理的听证与授权程序,且具有过度的自由裁量权,由此导致这些垄断企业拥有绝对优势地位,他们利用这些优势取得的垄断利润远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而这些利11】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12年社会形势发展与预测【M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0.1l27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润的收益群体几乎都是垄断企业内部人员,由此导致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被打乱,加剧了人们对垄断利润的极大不满。统计显示,电力、电信、石油、金融、水电气供应、烟草等垄断行业,职工人数不到全国职工总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估算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另外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的2倍至1,13倍,如果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更大,人民财富大量流失到少数人手中,造成严重的分配不公。其次,处于少数比例的富裕阶层掌握了社会财富的大部分,由此造成对初次分配机会平等规则的扭曲,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甚至破坏市场等价交换的原则,使初次分配中弱势群体失去了平等竞争起点和环境。由于富裕阶层具有有利的社会地位,可以很轻易地对政策的制定,甚至舆论的宣传都施加很大的影响力。这些群体在政府内部往往都有代言人,基于自身利益出发,他们会对理顺分配关系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持反对或阻挠的态度,以至于体现公平正义的分配政策难以形成共识。第三,富裕阶层是既得利益的收益群体,他们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会组成有利于本阶层发展的新的等级制,使得许多处在弱势状态的社会成员由此失去了向上一级阶层流动的可能。正如吉登斯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彻底的精英统治的社会将造成收入上的严重不平等,并因此而威胁社会的凝聚力。一“完全的精英统治将制造出一个这种阶层的极端形态,即一个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阶层。这不仅意味着有一些群体将生活在社会底层,而且意味着他们知道自己能力的欠缺而生活在底层是命该如此;我们很难想像出比这更加令人绝望的处境了。”Ⅱ1一部分富裕阶层通过有利的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源,容易影响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以使公共政策向着有利于于本阶层利益的方向发展,即以公共政策的制定为借口,来保护甚至是扩张自己特有的阶层利益。4.1.3最低工资标准偏低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保障劳动者在履行必要的劳动义务后获得相应的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工资收入的一种法律形式。实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劳动者获得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最低工资,从而满足劳动者家庭成员的基本生存需要。目前世界上已有80%的国家实行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并且多数国家的最低工资都有硬性的标准,即为职工平均工资的40%--'60%。欧洲很多国家最低工资标准与平均工资之间的比例甚至已经超过60%。衡量最低工资的指标有三个:第一个是最低工资与人均GDP的比率,它体现劳动【11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口旧.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I嘶船 第四章我图初次分配领域公正性缺失的表翌力的价值;第二个是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的比率,它体现分配公平情况;第三个是最低工资的增长率,它体现了国家对低收入群体的关注情况。u1我国最低工资是占人均GDP的比例仅有25%,最低工资是平均工资的21%。与此同时,我国公务员工资是最低工资的6倍,世界平均值仅为2倍;我国国企高管工资是最低工资的98倍,世界平均仅为5倍;中国行业工资差更是高达300096,世界平均仅为70%。中国最低工资近些年来有了较快增长,但是总体依然偏低,这主要是由于很多地方政府对最低工资制度的认识不足,不从保障低收入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基本出发点,而是过多地考虑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会影响当地的投资环境。很多地方的最低工资还未达到职工平均工资的40%,有的地方政府甚至故意维持劳动者较低的工资水平,以此提升招商引资规模和数量,使得最低工资制度丧失了约束企业的作用,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严重侵害。如图一所示,目前我国最低工资占GDP的比率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的比值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分配状况已经出现不公正,分配格局不合理。来源:刘植荣:《世界最低工资研究》4.2初次收入分配秩序紊乱4.2.1行政权力资本化导致寻租腐败现象严重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进行经济体制转型,我国也积【11ht:tpJ/opirdon.hexun.com/2011-04-20/128905673.html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极致力于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直至今日我国仍处于转型时期。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传统的计划指令和改革的市场机制互相交杂着。一方面,政府对直接控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制度安排具有极强的路径依赖性,再加上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界限模糊,政府职能界定不清,政府越权、缺位现象不断发生,如政府缺位导致二次收入分配调节空缺,同时政府权力却进入市场参与初次分配,具有行政权力的政府人员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利用行政权力、垄断地位、身份等手段获得了大量的不合理、不公平收入,从而使许多干部掉进了腐败的泥淖。另一方面,转型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完善,市场信息也不完善,再加上法律制度的空缺导致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非常有限,从而出现了权力资本化的收入分配格局。“1行政权力资本化导致初次分配寻租腐败现象严重,使得市场初次分配的公正性遭到威胁。初次分配中的权力资本化是指行政权力参与市场初次分配,致使权力因素成为要素收入分配、要素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的决定性因素,进而导致收入分配的结果不公平,并最终决定和影响着个人收入分配关系的变迁。在权力资本化过程中,政府的权力是第一位的,在要素分配、要素配置以及收入分配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并可以支配和决定一切生产要素,甚至有可能膨胀到无需约束的地步。政府权力直接进入初次分配领域,会随意剥夺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合法权利和平等自由的权利,甚至代替市场发挥其对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作用。权力进入市场的初次分配领域,破坏了市场竞争中机会均等和权利均等的原则,从而从根本上决定和影响收入分配的公正性。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政府主导下建立起来的,由于惯性思维政府依然习惯于直接控制经济,直接干预初次分配,政府出于本能会以本单位、本部门或本地区的发展为立脚点或出发点,追求小群体利益,从而导致政府部门行为偏离公共利益的轨道,甚至异化为“权钱结合挣的利益群体。例如,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拥有行政权力的部门和人员利用“价格双轨制"获得巨额财富,到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于生产要素市场的全面放开,他们又利用“价差、汇差、利差、税差一等形式继续谋取“不义之财一。进入90年代以后,财富聚敛、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更是严重,最初是低价买卖国有土地,后来又因国有企业改制的进行,国有资产也开始被疯狂瓜分。【21如今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现象依然屡禁不止,由于公共权力基本垄断在政府手中,行政行为缺乏有力的约束和监督,大大增加了权力寻租的机会,使各种非法收入得以滋生。例如政府一手操纵着批地、征地、卖地的权力,使得围绕着与土[iJ权衡.政府权力、收入流动性与收入分配——个理论分析框架与中国经验阴.社会科学,2∞5(鼽脚高红,朴贞子.中国阶层分化中的社会公正性研究川.理论探讨’2006t3.30 第四章我团初次分配领域公正性缺失的表现地相关的权力,产生了一系列寻租行为,甚至许多农业用地被地方政府随意买卖给开发商。许多地方政府还对该地区某些行业进行保护和特许经营,通过垄断经营以获得高额利润。2008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中指出,我国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收入有1/3是靠各类特许经营权获得的。4.2.2灰色收入等不合理、非法收入屡禁不止灰色收入被定义为职工获得的工资、津贴以外的经济收入,如稿酬、兼职工资、专利转让费等,有时也指一些透明度不高,不完全符合法规的收入。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公务员等职位收入中的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工资外收入"即灰色、黑色收入。经济学家王小鲁对灰色收入有着专门的研究,他把各种非法收入、违规违纪收入、不愿公开的隐形收入,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其合理性值得质疑的收入、以及其他各种来源不明的收入,统称为灰色收入。灰色收入的最大特征就是介于“黑与白"、“善与恶"之间,收入界限十分模糊,国家对它的管理调节存在着极大困难,而法律规范的缺失又使灰色收入缺乏约束力。王小鲁通过测算指出,中国城镇10%最高收入家庭的“隐性收入"占城镇居民“隐性收入"总量的63%,而20%的高收入家庭居民的“隐性收入"占全部城镇居民“隐性收入"总量的80%以上。考虑进去这些灰色收入,按城乡居民家庭收入五分组,2008年城市最高10%与最低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达N65倍。u1因为收入属于公民的个人隐私,无法准确量化,这就使得灰色收入有了生存的土壤。灰色收入具有隐蔽性,因此它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第一是权利腐败。这主要存在于我国公务员群体中,他们本身具有较大的公共权力,再加上法律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以及个人的趋利性,寻租、腐败现象频发,其中送红包、吃回扣已经成为权钱交易的潜规则。其次是部门的自主经济行为,许多企事业单位利用本单位的资源、人力等优势获得大量额外收入,形成了部门的小金库。这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不合理、不合法收入。灰色收入通常和寻租腐败结合,造成了要素配置扭曲和生产的低效率,并影响未来的经济发展,进一步拉大了国民收入分配的差距。灰色收入广泛存在于一切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中,如产生的腐败、寻租的公共资金和公共资源的分配,靠侵占公共资金和他人收入来聚敛财富等行为,垄断性收入的不适当分配,制度不健全所导致的法律空白,由此造成初次分配不公,扰乱了初次分配的秩序。4.2.3劳资关系不平衡导致“同工同酬"难以实现我国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是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形成的。由于劳动市场发育不完全及其相关制度完善的滞后,再加上工会等社会组织也没有发挥其真正作用,我国至3I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今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本与劳动的平衡机制,在劳动总供给长期大于总需求的背景下,资本力量过于强大导致劳动力的实际价值被严重低估,职工在工资待遇上完全缺乏话语权,只能是企业收入分配的被动接受者。因此,“同工不同酬刀现象一直存在着。首先,职工间存在着身份和收入的“双重鸿沟"。对人群身份上的划分是中国企事业单位特有的现象,例如,根据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方式的不同,把职工分为正式工与临时工、正式工与劳务派遣工。正式工和非正式工的待遇相差巨大,特别是在一些事业单位,同一岗位的正式工比劳务派遣工的工资和补贴收入几乎高一倍,形成了国有企业在工资福利待遇上的“新双轨制"。另外,根据户口所在地的不同,还形成了城镇工和农民工两个群体。虽然他们在相同的工作岗位上对劳动的贡献基本相当,但是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却有着天壤之别。城镇工比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明显高出很多,并且城镇工还享受着城市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性服务。其次,身份地位的差别导致农民子女在就业和工资待遇上远远落后。家庭背景已成为就业过程中一道不断升高的“隐形门槛"。大学生就业中的“潜规则"已经非常普遍,农村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网络导致他们找工作更加困难,甚至在地方公务员招考中也带有明显的户籍歧视,这些门槛让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置,导致了就业机会的不均等,最终势必会影响到初次分配的公正性。据“麦可思"项目组对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求职与工作能力的调查显示,家庭成分明显影响着其高等教育结果。其中,农民与农民工子女入学时成绩要领先于管理阶层子女,但其找工作则要付出更多的艰辛;从学生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状况来看,有35%的农民与农民工子女毕业生未能找到理想工作,这个比例要远远高出管理阶层子女15%的未就业率。在工资待遇上农民子女也处于明显的弱势,2008、2009两届毕业生中的农民与农民工子女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在各阶层中分别排在倒数第一、第二位。“3目前的就业过程中,“背景一、“关系”、“人脉”成为了决定性、排他性的因素,“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农二代"不断被人们提及,而这种现象的背后,实质是就业竞争机会的不均等。4.3城乡、地区、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依然偏大由于长久以来工业化的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一直执行的都是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先东部后西部的路子,再加上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指引,我国中西部等偏远地区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一直处在不利地位,造成了城乡、地区居民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额和社会福利待遇上都存在着过大的差距,再加上近些年来垄断等行为的存在,行业差距也成为了收入悬殊的又一显著表现。【1】麦可思研究院.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2 第四章我国初次分配领域公正性缺失的表现首先,城乡壁垒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据相关经验,发达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在一般都维持在1.5倍左右,发展中国家会略高一些,一般维持在2倍左右,该倍数为基本平衡的程度,超过3倍以上则表示收入差距过大,结构失衡。由图二可知,我国的城乡收入比从2002年以后就上升到了3倍以上,我国的城乡结构已经偏向失衡。虽然政府近些年来积极致力于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可是由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制度性因素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至lJ2010年城乡收入比依然在3.23的高比位,城乡过大的收入差距依然存在。乜1如再考虑城市居民在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福利,城乡居民收入比会更高。图二2000年以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比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究其根本是受到传统城乡关系格局的制约。首先是城乡户籍制度掣肘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城市劳动者的就业统一由政府安排,而职工的社会保障和相当一部分福利也是通过单位提供的,甚至于城市基础设施和一系列公共服务中都包含着政府财政补贴,所有这些方面都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彻底性,户籍制度的改革很难取得根本性的进展。其次,城市中就业的优越性使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导致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一片凋敝,由此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明显扩大,资源流动的不对等和公共服务不平等现象突出,在某些方面甚至有所扩大。其次,地区不平衡发展政策致使地区收入差距依然偏大。改革开放后,为了实现“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策略,再加上东部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间,中国的地区差异逐步拉开,而且这种不平衡还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扩大。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市的GDP总值为17165.98亿元,但是嘲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12年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52.53.33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甘肃省的GDP总值只有4120.75亿元,GDP差距已经扩大到4.2倍;区域间收入差距带来了劳动报酬结构区域间的失衡,2010年,上海市居民收入总额达至U2611.2亿元,但甘肃全省的居民收入总额只有568.9亿元,差距达到了5.6倍之多。n1造成中国地区收入差距悬殊主要是由地区不平衡发展政策造成的。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东部地区以市场高价的工业制成品与西部低价的能源、原材料相交换,即实行价格双轨制。一系列有利于东部地区的优惠政策,形成了巨大的吸盘效应,导致西部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纷纷流入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在总体资源上遭到大量流失,极大地制约中西部的经济发展,虽然近些年来国家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政策,可是由于东部地区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趋于完善,这种现实状况使得中西部地区很难吸引高科技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投资意向,而进驻中西部的企业都是环境代价大、资本附加价值低的传统工业企业,这在无形中进一步拉大了东西部的差距。第三,由垄断行为导致的行业差距不断扩大,引起了人们对分配不公的极大不满。中国行业收入差距中有一部分是由于行业差别所造成的合理收入差距,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与其他行业间的收入差距,都是由这一行业的技术特点所决定的,属于合理的行业差距。但是中国行业收入差距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垄断所造成,这些垄断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了过多的利润,而且也没有上缴国家财政或转为国有资本金,而是直接或变相地转化为本企业职工的收入和福利,造成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属于不合理收入差距。不少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并非来源于经营管理水平高或生产效率高,而是靠垄断地位取得的。这种收入分配结果上的不公平,实质上是机会不公平。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计算,1999年与1990年相比,房地产和金融保险业的收入增幅高达385%和353%;商业餐饮和采掘业增幅仅为94%和108%,其它各行业增幅在200%和300%之间,就算考虑物价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的因素,行业之间实际工资差距的扩大速度也是惊人的。这些特征表明,行业工资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行业的垄断程度,而不再取决于行业的劳动强度及危险程度。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差距除了工资收入,还有垄断行业的高福利。垄断企业各种五花八门的奖金以及公积金、各种福利性补助等也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电力部门最近出现的“天价抄表工一就是垄断行业高福利的典型代表。【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34 第五章实现初次分配公正性的公共政策选堙第五章实现初次分配公正性的公共政策选择初次分配不公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也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相关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初次分配不公问题。公共政策作为政府的规划、决策和计划等,可有效的完善制度,并通过制度框架内量变的发生,促使制度变迁,达到制度创新,再加上公共政策本身的公正性,使得公共政策成为了实现初次分配公正的最佳选择。因此,我们要以政策调整为先导,推进各项制度改革。鉴于此,本文从公共政策视角出发,结合初次分配中存在的不公正现象,通过国外在初次分配公正方面的经验做法,探索并指出当前中国政府促进初次分配公正的政策选择及发展方向,为构建分配公正的政策新框架提供依据。5.1初次分配公正的国外经验根据国际经验,从初次分配环节入手促进分配公正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各国重视劳资关系并以立法体现对最低工资的保障,这是通过提高初次分配制度的外部环境因素,以此更好地发挥分配制度缓解社会紧张的功能。二是注重对初次分配本身的调节,如工资决定机制,降低初次分配的收入差距,以此增加人们对收入的满意度。5.1.1注重收入均等化的矗北欧模式一瑞典、芬兰是北欧福利国家的代表,这两个国家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比较小,收入的均等化程度较高,这与两国从初次分配入手,积极致力于降低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分不开的。在瑞典,贫困人口的比例很低,仅占3.15%,其中30%是失业者,20%是正在就学的学生,10%是领取养老金的人。该国政府专门规定了贫困线的标准,即以中等收入水平的一半作为贫困线,这个贫困标准会随着中等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随时相应地增加。瑞典的收入分配比较均衡,根据瑞典的统计局,收入最高的职业与收入最低的职业的收入仅差了4倍;而从不同部门的收入差距看,瑞典2004年各部门的平均月工资分别为:中央政府(25300克朗)、议会(24900克朗)、私人部门(24400克朗)、公共部门(22200克朗)、地方政府(20500克朗),各部门间最高最低的工资收入相差为0.123倍,绝对差额仅为48.O克朗,由此可以看出,各部门的平均工资非常接近,部门之间收入相差很小。在芬兰,各种职业间的收入差距也非常小。该国工资最高和最低的职业分别是:立法机构和政府官员(3986欧元)与农艺师(1551欧元),工资差距仅为2435欧元。⋯北欧国家十分重视收入水平的均等化,在初次分配中并没有拉开很大的差距。【1】刘强.瑞典、芬兰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及调节政策考察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06.32.35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这主要取决于他们三方协商的工资决定机制,这三个相互制衡的力量分别是:来自雇主和雇员方面的行业协会组织以及作为仲裁方的政府管理者。他们的行业组织几乎遍布了全国,大部分的雇员和雇主都自愿加入各自的行业组织。他们通过行业组织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对工资决定机制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企业的工资水平也不是由企业的领导者决定的,而是通过内外两个方面调节。首先,对企业本身来说,雇主和雇员在自愿和相互协商的基础上,通过合同工资的形式确定工资水平。他们工资所包含的内容很广,不仅有具体的货币工资数量,还包括休假、培训等多项相关福利待遇,并且雇员在劳动时间、工作环境等许多劳动权益保护方面享有严格的组织和法律保护措施。政府并不直接介入企业内部工资水平的确定。其次,政府只在确定不同行业和企业的相对工资水平时,才发挥影响和管理作用。政府、雇主协会和雇员协会三方会根据当前物价水平等各种影响因素来共同确定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工资水平。工资协商一旦达成共识,就会具有很高的约束力,雇员方和雇主都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政府有着最后裁定权力,可以对违约双方给予相应的处罚。在这种三方协商的框架下,不同企业和行业间的工资水平稳步增长。由于不同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不大,最低工资制度在北欧国家并不存在。在初次分配领域政府对工资分配的宏观管理很好地实现了工资收入相当程度的均等化,为分配结果的公平创造了基础和条件,也对促进经济增长显现出重要的作用。均等化的收入格局使得北欧国家保持了稳定的社会建设环境,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北欧国家很早就步入了福利国家的行列。5.1.2注重劳资关系调节的“日本模式刀20世纪60年代,日本劳资关系紧张,居民消费水平极低,失业率也在不断上升,社会一度出现紧张局面,日本政府适时制定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来充实中产阶级,以此使得国内消费水平取得快速增长,同时注重完善劳资关系,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来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从而缓解了社会紧张局面。日本凭借着对分配关系和分配制度的成功改革,经济发展取得突飞猛进,并在20世纪7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经济第一。(1)通过“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充实中产阶级所谓收入倍增计划,是日本自民党早期政治家池田勇人20世纪60年代担任首相后提出的。他指出,日本要在未来十年内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l倍以上的目标,具体要求为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8%,人均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9%。为此,他们在加强国际贸易合作的同时,高度重视劳动的作用,通过培训人才实现科技立国,通过充实社会资本改善国民的福利,具体措施包括充实社会资本、实行最低工资制、推行社会保障、增加农业者收入、 第五章实现初次分配公正性的公共政策选择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削减个人收入调节税和企业税等一系列有利于国民收入增长的措施。通过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实际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6%和11.5%,二者实现了同步增长。按市场价格计算,日本人均国民收入从1960年的395美元增加到1970年的1592美元,居民实际工资10年间平均增长了83%。Ⅱ1日本也由此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战后日本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长期为西方主要国家之最,一度号称“一亿中流",正是这种较为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同时令日本的内资企业迅速主导完成了大件消费品的普及。(2)完善的劳动法律支撑和劳资协调机制.工会在日本的劳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日本企业的劳资双方之间有较为畅通的互动关系,企业与工会之间能够在薪资水平、福利待遇甚至企业发展方向方面进行协商。20世纪50年代之后,日本政府制定了完善的劳动法律,并严格落实各类劳动法规,逐步完善了劳动保护机制和劳资纠纷仲裁机制,使劳方在维护自身权利有了法律上的保障。日本的《地方自治法》和《劳动法》中规定,要在中央政府和都道府县级政府(相当于中国的省级政府)设立劳动委员会,该机构相对独立于政府部门,其委员由劳资双方和社会人士(日本称“公益委员")代表组成,同时设立具体执行机构,专门负责调查各类违反劳动法规的行为,同时还具备调解和仲裁功能,这一专门机构对劳动纠纷的调解和仲裁发挥了很大作用。日本政府还规定专门的时间来让工会成员为自己的工资福利争取权益,例如每年2、3月份就是日本例行的“春斗”时间。“春斗”活动由全国性工会组织,劳方会在活动期间提出提高工资或改善待遇要求,然后企业依据全国性企业组织和政府公布的工资、物价变化等数据,按照自身经营情况调整工资。“春斗"已成为一种劳资双方协调工资关系的固定渠道,不仅可以缓解劳资关系,还能使工薪阶层的收入增长取得平衡,充分地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平等竞争和缩小贫富差距。5.2实现我国初次分配公正的公共政策选择5.2.1提高“两个比重力,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衡量初次分配是否公平的主要指标是分配率,即劳动报酬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值的大小,这个比重越高,说明居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党的十七大也从初次分配公正出发,为中国的分配制度确立了指导原则,提出了提高“两个比重’’,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因此,要维护整个市场的均衡健康发展,实现初次分配的公正,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必由之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将有助于扩大消费需求。政府所一直强调【1】赵培红.包容性增长。涵义、现状与实现路径—收入分配的视角【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3(34).37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扩大消费的背后支柱正是来自初次收入分配中的劳动收入,但是中国居民收入比例近些年来出现持续下滑,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消费积极性。因此,通过提高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的比例,将在我国形成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从而达到加大经济增长动力的目标,同时还可使居民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有利于调动其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居民收入比重,还有利于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壮大,从而促进“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建立。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例,有利于构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缩小贫富差距。当前中国社会收入差距的形成仅仅依靠财税等再分配杠杆来调节远远不够,而且很难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因此需要从初次分配入手,制定实施有利于实现初次分配公正性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例,在初次分配中尽可能减小收入差距,既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两个比重"应采取如下措施:首先,确立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原则、目标和重点,兼顾国家、企业和居民三者利益,适当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第一,在收入分配格局中应适当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尤其要提高居民初次分配收入所占比重,使得居民收入与GDP增长同步,其中要重点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居民收入,以缩小日益扩大的居民收入差距。近些年来,中国过分倚重GDP的增长速度,而忽视了居民收入的增加,造成了人们“幸福指数一的急剧下落,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是劳动者报酬所占份额并没有相应地提高,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中国政府及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重视民生和社会建设,各地政府也积极转变思想,开始主动降低GDP的增长速度,增加居民收入比重。第二,要降低政府财税收入。我国初次分配中的政府财政收入比例远远大于其他国家的水平,这说明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并没有真正实现还富于民,人们的财税负担较大。因此,今后我们要进一步降低减免不必要的政府财税收入.第三,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适时提高社会整体工资水平,平衡劳资关系。其中重点是提高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农民工及城市工薪阶层的劳动报酬及福利待遇,让分配率比例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同时适当降低资本所有者的回报,增加居民收入比重,真正体现初次分配中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其次,重点改革工资制度,健全法律法规,使得职工工资与企业利润和GDP同步增长,不断提高职工工资总额在企业成本费用中的比重。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严格规范企业临时用工,严格执法,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加大政府对农民工的教育、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保障劳动者利益。90年代以来,政府对企业工资分配采取“放"的政策,强调企业分配自主,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对劳动者工 第五章实现初次分配公正性的公共政策选择资进行调节。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还是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建设仍然滞后,信用体系建设还未起步,劳资关系趋于紧张,因此在工资分配和调节领域,政府部门必须发挥作用,加强调控职能,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形成最低工资标准的正常调整机制,并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二是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增加劳动者在劳动报酬分配上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三是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指导并规范企业形成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切实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次,将提高人力资本回报作为调整初次分配关系的政策着力点。我国初次分配领域中的劳动报酬比例至今仍然处于偏低水平,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的劳动力价值被严重低估,政府和企业缺乏人力资本概念,把人力资本看做简单低廉的劳动力集合,同时也缺乏有利于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机制。我国目前工资报酬偏低、工’会力量微薄很大一部分就是由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简单劳动力大量存在造成的。人力资本不同于简单的劳动力,他们是知识、技术、信息的结晶,一般在企业中担任技术核心部门、管理部门的职务,他们所提供是复杂劳动,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由此可对企业运行产生较大影响,这样作为员工代表在与资方进行博弈时就更容易接近和沟通。因此,提高人力资本回报是调整初次分配关系、实现初次分配公平与效率统一的新思路。首先,充分发挥高层次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在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过程中的作用,这样就可以增强员工在企业中的话语权,从而与资方进行谈判。其次,在有条件的企业中推行职工持股计划,让更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工分享企业成果,实现职工收入和企业业绩共同增长目标。囊-,初次分配属于基础性的分配,初次分配格局对一个社会最终收入分配格局具有决定性作用。将初次分配产生的难题直接推N-次分配甚至三次分配中去解决,会增大治理的成本。因此从初次分配入手,提高“两个比重打,是分好社会财富这块“蛋糕"的基础和关键,是我国摆脱国富民穷的重要途径。当前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最重要的是加快政策调整步伐,提高初次分配的“两个比重",使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居民个人收入三者的比例科学合理,使劳动报酬与GDP的比值保持在50%左右。5.2.2逐步形成公正的工资制度,建立和完善劳资利益协调机制工资制度改革是保证初次分配公正的重要方面,形成公正的工资制度,建立和完善劳资利益协调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公务人员、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首先是规范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制度。重点改革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建立合理完整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结构。薪酬结构应该与经营业绩挂钩,包括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中长期激励收益三部分,其中基本年薪与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相联系,绩39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效年薪则主要依据年度经营的业绩考核结果。要明确规定,打击利用公款进行消费。其次,革,适时引进绩效工资制度。同时,对重要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也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二是建立合理的企业职工工资增长制度。首先,企业和政府两方要共同推动职工工资的增长。对政府来说,应完善工资法律法规,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人工成本预警制度,保障企业职工工资水平的稳步有序增长。对企业来说,应根据本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严格按照劳动力市场价位执行,不得随意压低职工工资。其次,要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和保证金制度,实行全面监控和重点监控相结合,重点监控企业必须定期向劳动保障部门报送工资支付情况。推行工资保证金制度,通过建立欠薪保障金制度来保障劳动者权益,尤其是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对欠薪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同时保证农民工工资不因企业资金问题被拖欠。三是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最低工资在影响收入初次分配和缩小分配差距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最低工资标准制度是政府调节初次分配的一个刚性抓手,各地政府应该积极扭转长期以来最低工资增长幅度低于平均工资的不公正局面,建立和完善最低工资的增长机制,把最低工资水平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挂钩。实施有效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调整工资时应当特别注意向产业工人中的技术能手倾斜,使之有机会上升为中等收入阶层的一部分,这样不但可实现提高低收入者收入、让广大低收入者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目标,也可以不断增大中产阶级的比例。二是,把人均GDP作为最低工资的参照系,国外最低工资大约是人均GDP的58%左右。第三,每年的最低工资应该参照GDP的增幅或消费者物价指数做出调整。根据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工资基本上包括以下组成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生存和生产必需的生活资料费用;二是延续劳动者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费用;三是一定的教育培训费用;四是一定的改善生活的费用。因此,在制定最低工资时也要考虑下列因素:基本生活需要的费用;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水平;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u1四是真正发挥工会作用,使工会组织为建立完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提供坚强的保证。工会形式的集体协议机制对可以明显促进工资增长,同时集体谈判有助于劳资双方沟通信息,改善劳资关系,进而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行业的工资水平是根据多方面利益的协调而得的。其中,行业协会和工会组织是工资决定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可以充分地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平等竞争和缩小贫富差距,但是我国工会组织在劳资关系协调方面发挥作用有限,他们的活动大多衍变为组织学习某种精神、组织单位娱乐活动、发放福利等,并且工会组【1l兆洲,魏章进.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实证研究明.统计研究0006,23(I)40 第五章实现初次分配公正性的公共政策选择织成员大都是企事业单位的利益代表,由此导致职工对工会的信赖度大打折扣。因此中国要保证工资水平的公正性,首先必须提高工会、行业协会的权威性,真正发挥他们在工资决定机制中的作用。其次,政府要解决好企事业单位中工会机构缺位、职能弱化的问题,要逐步建起由政府、企业和工会组成的谈判制度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切实保护职工的权益。同时,工会和行业协会也要积极提高自身的建设,增强独立性,努力发展会员,成为工人利益的忠实代表,而不是企事业单位的附属品。5.2.3重点治理寻租腐败行为,规范初次分配秩序目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制度不健全所导致的腐败和灰色收入,灰色收入和腐败成为了导致初次分配秩序混乱的重要制度因素。因此必须重点治理腐败和垄断行为,规范初次分配秩序。一是实现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制度缺陷对腐败有着强烈的诱发作用,中国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造成了中国初次分配领域分配秩序混乱,行政寻租普及,各种不合法和不合理收入泛滥,已然和现在的和谐社会的构建目标相悖。分配制度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因此实现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可从根本上优化收入分配制度。.首先,加大社公众的参与力度,给予公众监督的制度支持,以真正实现市场竞争中的机会均等和公平分配,使腐败和行政寻租行为无处遁形。其次,破除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主义。如今,高收入和高福利的垄断行业已经成为很多人眼热的对象,而这些垄断部门的高收入得益于他们拥有严格的行业准入和限制竞争的特权。因此必须消除市场准入障碍,打破垄断。同时,还要加强社会监督,积极利用社会力量来规范垄断行为,如通过行业协会来制定相关的竞争规则,以有效的遏制和监督政府行政权力的滥用。二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杜绝腐败收入。首先,加强行政审批的法制建设,以法规清理为契机,减少审批事项,使得所有的行政审批有法可依;其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按照市场取向原则,对于一些可有市场机制自行调节、中介机构行业协会提供服务和自我管理的事项,政府要适时退出审批;第三,加强行政监察力度,建立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管,严查非法收入并予以取缔;第四,要精简政府机构,防止部门利益争夺和责任推搡。第五,健全公开、透明的监督制约机制,让监督贯穿于权力运行全过程,从体制机制上杜绝腐败收入。第三,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首先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准入制度,依法保护合法的经营行为,对那些欺行霸市、强买强卖、走私贩毒、欺骗诈骗、制假售假、偷税骗税、等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和非法生产经营活动坚决制裁打击。其次要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4l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戒制度,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同时要依法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集中力量坚决取缔各种非法收入,对那些侵吞公有财产、偷税逃税、走私贩私等利用非法手段牟取的收入要严厉打击,以法律的威慑力来对付非法收入,维护经济秩序,为市场的合理有序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为公平分配创造条件。5.2.4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建立公平竞争的现代市场体系垄断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产物,但是西方国家并没有出现因为垄断导致的行业工资过高,中国垄断行业工资却居高不下,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中国现阶段的垄断建立在非竞争市场基础之上的,是凭借行政权力人为形成的垄断。垄断虽是一个经济现象,但其根源却是制度设计的缺陷,所以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垄断,保证公平竞争。首先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尽快消除市场准入的障碍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实现分配的公正合理。垄断利润的存在是导致垄断行业高工资和高福利的根源,所以只有鼓励其他资本适度介入,使垄断行业形成的高利润趋于平均化,才能消除由于垄断而导致的行业收入差距。对于一般性的行业,消除垄断门槛的关键是放宽企业准入门槛,增加行业竞争,从而最终消除行业收入差距;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行业,应由国家掌控经营利润,防止利润部门化、私人化。同时还应该完善垄断行业准入配套措施,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封锁,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促进初次分配的公平合理。其次加强对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的监管和调节力度,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及监管办法。第一,政府要积极制定垄断行业工资指导线和控制线。第二,政府要加强垄断企业工资内外收入的监督检查,增加工资分配的透明度,合理控制“垄断高福利’’。对于严重违反国家工资政策的,要追究领导人相关法律责任。第三,要规范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同时,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推进垄断行业管理体制和公司制改革。垄断行业的高利润来自于垄断行业的各种行政保护,以及垄断行业在生产、交换、分配中的各种特权,是不健康的企业发展方式。因此国家应积极让垄断行业回归为市场经济一般生产领域和普通企业的本色,坚持政企分开、放宽准入、引入竞争、依法监管,形成竞争性市场格局。5.2.5缩小城乡地区差距,逐步实现城乡地区发展一体化城乡及地区差距一直以来没有得到根本上的缓解,成为了初次收入分配悬殊的一个重要体现,而这种差距又进一步导致中国城乡和地区间的教育不平等、就业不42 第五章实现初次分配公正性的公共政镱选择平等、社保不平等及公共服务不均等等一系列社会不公正问题。在现有户籍制度不能短期内消除的前提下,要彻底缩小城乡地区差距,实现城乡地区共同发展繁荣,必须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消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积极加快城镇化建设,以协调城乡和区域发展;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政策倾斜,积极增加农民收入。(1)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消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对劳动力流动有着严格的限制,由于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制度和政策,中国城乡居民之间出现了收入、社会保障的差距和公共服务的城乡地区差距。由示中国劳动力市场遭到了人为割裂,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收入分配差距,同时也不符合起点公平、机会公平的制度设计原理,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逐步放开劳动力市场,允许城乡和地区间劳动力的流动,随着中国的劳动力流动限制逐步解除,城乡之间劳动力的流动性增大,收入差距得到有效的缩减。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城乡地区间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福利鸿沟,劳动力市场的充分竞争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实现的。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选择合理的公共政策,从而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充分竞争,逐步消除由身份差别带来的城乡、地区间的教育和就业不平等。第一,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消除各种制度性障碍,促进劳动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劳动力市场的统一。目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仍然是资方市场,再加上劳动力需求方利用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不健全等缺陷来刻意压低工资,使得劳动力市场工资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甚至低于劳动力价值。因此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确保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等各项权益不受侵犯。第二,实施地区、城乡、企事业单位就业制度改革,取消劳动者的地区、城乡、不同所有制、不同用工形式等身份界限,维护劳动者公平就业的权利。地区就业制度的改革主要是指消除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实现人力资源地区间的自由流动。城乡就业制度主要是指消除城乡身份差别,提高农民工等普通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企事业就业制度改革是指改变企业的用工歧视,消除企业间的正式工与非正式工的身份差别,实现同工同酬。中国的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是基本现状,它直接影响着劳动就业的实现及其工资水平的提高,为此,政府可通过调整劳动力供给结构,进而提高劳动力的供给水平,加大劳动者收入。例如,按照市场需求发展职业培训,按照市场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课程设置,重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的供给水平,进而增加劳动者的收入。(2)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和地区发展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中国由此进入了以城市为主的新成长阶段。n1城镇化建设对于缩小城乡地区差距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1】汝信.陆学艺等.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p2-p,43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镇化的发展有效地增加了人口和资源的集中,促进了经济的规模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这样就增加了就业机会。改革开放以来非农就业机会就是由中小城市创造的,城镇周边的就业机会明显高于农村。同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有利于打破中国现行的城乡分割机制,可以使得由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差别逐步减小,也有利于户籍制度的最终消除。加快城镇化进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大城镇社会服务力度,保障城镇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我们要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让城镇化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其中重点是加大城镇社会服务力度,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一体化。现如今我国存在着1.7亿左右的农民工。现存的户籍制度,以及城镇地方保护主义政策,使得农民工群体处在城市与农村的夹缝间,并且产生了诸如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等一系列问题。加大城镇社会服务力度,可以很好地解决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消除城乡居民的社会距离,实现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第二,以社区建设为依托,创新城镇建设管理体制。社区是未来城乡发展的基本组成单元,社区的出现和发展可以打破区域界限,通盘考虑,有利于社会政策的统筹规划,带动城乡服务的均等化和一体化发展。其中,重点是强化农村社区化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以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健全公共服务,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具体举措包括:同步配套社区内水、电、路、气、暖、通讯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和标准化卫生所、社区文化中心、便民服务超市、幼儿园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逐步转变农民生活观念和方式,并给予进入社区的居民在户籍管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就业扶持方面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3)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政策倾斜农民收入的增加也是初次分配公正的重要体现。中国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一直牺牲着农村的发展。实行的城乡二元割据体制,把所有的资源都集中于城市中,这种体制曾被政治学家毛寿龙称为“把农民固定在最底层的强制性社会分层制度安排"。这种身份的差别造成劳动力在城乡之间难以自由流动,并导致城乡居民收入悬殊。为此,各级政府一直积极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第一,继续实施“工业反哺农业一的政策。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政府开始积极以“工业反哺农业",并提出了在2020年初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部署。为此,我国未来的发展政策应继续向农村倾斜,继续减免农村各种税收,增加农民的补贴,加大农村的社会保障服务的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加大对农村就业和教育的支持力度,进行农民职业技术的培训,鼓励中小型企业在农村的投资,改善农村教育的条件和师资水平。我国农村由于基础薄弱,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单单依靠自身的发展很难赶超城市的发展进程,因此,继续加大 第五章实现初次分配公正性的公共政策造量对“三农”政策的倾斜力度是未来政策的发展趋势。第二,建立城乡沟通机制,实现农村和城市的良性互动与发展。目前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很难在短期取得大的突破,因此我们有必要先行建立城乡沟通机制,使得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也可为城乡一体化铺通道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国外城乡和谐共处的画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城乡间的差异不一定带来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通过城乡沟通机制,城乡之间依然可以共同繁荣发展。城乡沟通机制是指在当前城乡差别的现实条件下,建立城市和农村的合理互动,以城市带动农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例如,城乡社区合作建立“信息平台一,将市场供需信息及时在这个平台上反映出来,并设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及时更新有关的信息,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因获取市场信息渠道窄而导致农产品滞销的情况,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给农民带来的损失,也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国外还有一种“社区支持农业"的互动模式,不失为城乡沟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良策。“社区支持农业(CSA)一的产生最初是因为当时城市中的消费者为了寻找安全的食物,与那些希望建立稳定客源的农民携手合作,以建立经济合作关系。c11在这个模式中,城市社区与农场会达成一种协议,农场按照城市社区的要求生产安全绿色的粮食蔬菜等,同时,城市社区的每个人也对农场运作负有责任,农民与消费者互相支持,并共同承担粮食生产的风险和分享利益。这样,农场在法律上和精神上就成为了该社区的农场。如今“社区支持农业"的理念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它也从最初的共同购买、合作经济延伸出更多的内涵。我国城乡沟通机制的建立,可以促进农村和城市的良好沟通,为城乡的共同发展以及今后的一体化发展搭建桥梁,也可以为农民带来经济上的收益,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方式。【I】屈学书。矫丽会.CSA模式下的旅游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45 结论当日J,匕公正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目标,人类在争取公正的道路上已经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公正又是一个历史范畴,会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在收入分配公正理念上我们不可能形成一劳永逸的观点。与再分配制度的缺陷相比,人们更在意初次分配领域存在的不公正现象,工资水平偏低、垄断形成的行业差距、由腐败形成的灰色收入更让人们感觉到不公正。本文从初次分配公正入手,在初次分配公正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建国以来我国初次分配领域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演变过程,以此阐述我国初次分配政策从重效率到重公正性的逐步转变。紧接着文章对近年来我国初次分配领域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初次分配格局不合理,初次收入分配秩序紊乱,城乡、地区、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依然偏大等三个方面。最后,文章通过借鉴和吸收介绍北欧和日本两国在促进初次分配公正方面的有益经验,提出了实现我国初次分配公正性的具体措施:一是提高“两个比重",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二是逐步形成公正的工资制度,建立和完善劳资利益协调机制;三是重点治理寻租腐败行为,规范初次分配秩序;四是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建立公平竞争的现代市场体系;五是缩小城乡地区差距,逐步实现城乡地区发展一体化。这些政策试图通过调节初次分配来达到收入合理增长和提高公正性的目标。当然,要真正实现收入分配公正,走向共同富裕,我们任重而道远。收入分配问题由于涉及利益面过多,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解决,本文也只是从目前初次分配领域目前所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入手,提出几个可供选择的公共政策。本文中所论述的有关内容,也缺乏足够深入的探析,亦有待今后作深入的研究和阐释。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收入分配公正问题涉及到经济学、政治学、伦理道德等诸多学科和领域,且在这些领域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相互关系,加上资料占有的有限性,因此,本文的阐释是初步的、尝试性的,还待学界做出进一步研究,以真正实现分配公正的目标。 参考文献l陈宗胜,周云渡.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8-29.2李实,张平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实证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8-19.3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一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M],北京:北京大学‘4汝信,陆学艺等.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5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8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M].第一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9(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王奔洲等译[M].第一版.北京:华夏出版杜,1999.10青连斌.分配制度改革与共同富裕[M].第一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1世界银行.中国: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M].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杜,2004.12曾伏秋.收入分配研究[M].第一版.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13孙晓娜.我国初次分配领域的分配不公现象举隅[J].人文杂志,2010,6.14石云.政府介入初次分配的必要性与手段[J].领导之友,2010,4.15尹焕三.初次分配中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扭曲与矫正[J].理论探索,2010,4.16阳小明,陈雄先.浅论政府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政策选择一基于功利主义和正义论的视角[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7).17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R].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2010-09-16.18柯卉兵.论初次分配领域中的政府责任问题——以’福利腐败’现象为例[J].学术论坛,2007,30(7).19王小鲁.阻断扩大收入分配差距的”灰手”【J】.人力资源,2010,8.20刘利,徐充.我国初次分配格局的合理调适与建构——基于政府行为视角[J].改革与战.略,2009。25(7).21章莉.论当前收入分配的公正性一以社会公正观为基础[J].江海学刊,2006,4.22黄兰芳,魏锡华.西方公平与效率理论的发展历程[J].北方经济,2007,12.23王志刚.当代中圈初次分配正义原则的建构—吨于约翰·罗默分配正义理论的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2).24高红,朴贞子.中国阶层分化中的社会公正性研究【J】.理论探讨,2006(3).25刘洪清.收入分配“民富”的革命【J】.中田社会保障,2010(4).26周肇光.如何在初次分配中构建层次性利益公平分享机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4).27丁桂馨.起点公平与过程公平:解决初次分配领域不公平问题的一种思路[J].学理论,2010,17.28李思奕.公共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调节资本性收入和劳动收入不对称的讨论[J].政治与社会,2010(4).29李明岩.关于初次分配公平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0,13.30寻舸,刘长庚.收入初次分配公平的治理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2008,6(2).47 参考文献31朴贞子,高红.控制阶层差距扩大的公共政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6(6).32魏众.追求公正的收入决定机制[J].中国社会保障,2007,11..33吴忠民.关于公正、公平、平等的差异之辨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4(7).34权衡.政府权力、收入流动性与收入分配——个理论分析框架与中国经验[J].社会科学,2005(5).35梅新育.平等的收入分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J].金融博览,2011,4.36吴秀荣.论初次分配中效率和公平的实现途径[J].理论界,2008(10).37曾传国.论初次分配公平的内容、意义及实现途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1i).38马秀贞.论初次分配公平的评价标准与实现机制[J].理论前沿,2008,22.,39赵早.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关键[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l(4).40刘国光.把“效率优先”放到该讲的地方去——注重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城市经济,2006(3).41何秋洁.论政府主导下的收入分配改革路径[J].学术交流,2010(9).42楼继伟.关于效率、公平、公正相互关系的若干思考[J].学习时报,2006,9.43兆洲。魏章进.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6,23(1).44刘强.瑞典、芬兰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及调节政策考察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06,32.45屈学书。矫丽会.CSA模式下的旅游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0,21(38).46李萍,罗竖元.最低工资制度与初次分配中的公正问题[J].长安大学学报,2008,10(4).47赵培红.包容性增长:涵义、现状与实现路径——收入分配的视角[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34(3).48陈萍.最低工资法、集体协议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J].财经问题研究,2009,8.49王卫星.我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进展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50(1).50GeneChang.TheCauseandCoreofChina’SWideningIncomeDisparity[J].ChinaEconomicReview,NO.13,2002.51HelmutSeitz.ADualEconomicAnalysisoftheBenefitsofthePublic[J].硼1eAnnalsofRegionalScience,NO.29,1993.52TakahiroAkita.DecomposingRegionalIncomeInequalityinCbJna[J].n圯AnnalsofRegionalScience。NO.37。2003.53TommasoPerez.MultinationalEnterprisesandTechnologicalSpillovcrs:AnEvolutionaryModel[J].JournalofEvolutionaryEconomics,NO.7,1997.3.鹌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研究生期间发表公开论文两篇,分别是:l、《城乡沟通的良性机Ng'J新一以“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为载体》,发表于科技信息杂志2011年第25期,本人排名第一;2、《中国初次分配公正的政府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发表于展望论坛2011年第6期,本人排名第一。研究生期间参加的主要课题有:1、2009年参与省级课题一青岛市科技社团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功能研究。负责问卷调研及调研报告撰写。其中调研报告获得青岛大学论文“挑战杯”一等奖。2、2011年参加“调研山东"项目一山东省居民人文素质调研。 致谢当毕业论文接近尾声的时候,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和生活也即将画上一个句号。在即将毕业之际,我心里充满了感激。首先,我真诚地感谢在学业和生活上给予我不断鼓励和指导的高红老师,老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风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都深深感染着我,从老师身上我看见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品质。论文从选题到最后的成稿,都倾注了高老师大量的心血。对此,任何感激的语言都不足以表达我的感谢之情,今后,我会加倍努力,用工作上的进步来回报老师。感谢其他所有的专业课老师,感谢他们对我学习上的教诲和生活上的关心。在这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中,接受各位老师的教导和熏陶,是一份让我享用终生的幸运,也是让我能够持续发展、不断进取的动力。更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二十多年的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他们不仅给我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更给我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谢谢他们!最后,我要感谢青岛大学2009级行政管理专业的同学们,感谢他们在这三年的学习生活中给予我的帮助,三年同窗情,情义无价,我会将这份情义永远的珍藏在心底,陪伴我走过未来的每一个春夏秋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