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排便训练法预防骨折卧床病人便秘的应用效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排便训练法预防骨折卧床病人便秘的应用效果第34卷2010年第12期黑龙江医学HEILONCJIANCMEDICALJOURNALV01.34.No.12Dec.2010945排便训练法预防骨折卧床病人便秘的应用效果张丹,李-•凡(黑龙汀省医院道外院区,黑龙江哈尔滨150056)摘要:目的探讨排便训练法预防骨折卧床病人便秘的效果•方法对实验组40例便秘病人进行排便训练,并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31例无便秘发生.结论排便训练法对于预防及解除卧床病人便秘,具有积极意义.关键词:护理;排便训练法;预防;便秘doi:10.39
2、69/j.issn.l004—5775.2010.12.030学科分类代码320.7120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骨折卧床患者多由于生活规律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而发生食欲减退,肠内残渣减少,不能刺激肠壁产牛正常排便反射,而产牛便秘-•下肢骨折,截瘫等患者尤其多见•以往,我们通常采用缓泻,灌肠等方法解除便秘,但作用不持久,还会产生生理依赖•近年来,我们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套预防骨折卧床患者便秘的排便训练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I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6—07〜2007—11问,我科
3、下肢骨折病人80例.人选标准:⑴受伤时问W24h;⑵年龄20〜50岁;(3)住院卧床时间$10d.排除标准:受伤前有习惯性便秘或腹泻,胃肠道有器质性病变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1例中途退出,实为39例).实验组,男27例,女12例.年龄(45.33±10.21)岁.住院时间(19.454・5.10)d.其中,股骨干骨折13例,股骨粗隆问骨折6例,股骨颈骨折5例,骨盆骨折10例,截瘫病人5例•对照组,势25例,女15例•年龄(44.674-11.03)岁.住院时间(21.134-4.60
4、)d.其中,股骨干骨折1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例,股骨颈骨折5例,骨盆骨折14例,截瘫病人2例.实验组除常规护理外,每天采取排便训练法结合方向性腹部按摩,并视体质条件进行适当的床上运动;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1.2方法1.2.1排便训练法:告知患者及时排便的R的和意义,与患者共同制定按吋排便吋间表•每天早餐后定时给予便器,取舒适体位,屏风遮扌当,减少室内陪护人员与探视人员,为患者创造相对独立的空间,以消除其紧张情绪,逐渐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指导患者进行腹式运动,可伴腹式呼吸进行,4〜6次/min,持续5〜lOra
5、in,以增加腹压,增进肠蠕动,利于粪便向下移动J.训练时,护丄-可做示范,给予适当指导.必要时,护士应按摩病人腹部,协助其运动•腹部运动能力较弱的患者,可适当延长时间,持续10〜15min,间隔lOrain,连续2次•对病情较重的患者,护士应提供必要的帮助,并注意防止意外发生.122方向性腹部按摩:每天临睡前进行1次方向性腹部按摩,每次按摩10〜20min为宜,以直接增加腹压,及间接推动粪便的移动•具体方法是:用右手示,中,无名指按摩,从升结肠至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进行按摩,以乙状结肠为重点,手法由轻到重,由重
6、到轻.同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并适当调整手部力量.2结果对照组1例,实验组2例,因各种因素不愿接受排便训练,经劝说,开导后,实验组1例仍不配合,而退出实验.两组病人便秘发生情况,见表1.表1两组便秘发生情况比较(例,%)注:=12.77,P<0.013讨论骨折病人多因突发创伤,而心理负担重,加之疼痛,紧张等刺激,以及卧床后不习惯床上排便,有意识地减少进食次数和量或抑制正常便意等,而发生便秘•此外,其它原因,如:水,食物摄入量过少,饮食结构不合理,相关知识缺乏等也可导致排便异常.便秘发生后,可引起病人一系列的生
7、理,心理反应,导致腹胀,腹痛,头晕,烦躁,易怒,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影响骨折及伤口的愈合严重者,用力排便吋,腹压明显升高,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严重影响骨折病人的预后.分析2组实验数据,采取”排便训练法”的患者在临床上发生便秘的几率要远低于对照组.因每天定时引导病人排便,尤其是早餐后,”胃一结肠反射”最敏感,最易建立牛理条件反射,引发排便j,可使患者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耳药物缓泻及灌肠比较起来,药物缓泻及灌肠容易形成依赖性,有时反而加重便秘•特别是灌肠容易造成局部创伤,第34卷9462010年第12期
8、黑龙江医学HEILONGJIANGMEDICALJOURNALV01.34.No.12Dec.2010且易引发病人的焦虑心理,从而影响疾病的痊愈.与药物缓泻及灌肠的对症处理比较起来,排便训练法对于骨折卧床病人发生便秘,具有更为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参考文献:[1]葛天佑.中国营养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2]苏永静,张小燕,吴婉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