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建相关规范

公建相关规范

ID:33016028

大小:55.79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9

公建相关规范_第1页
公建相关规范_第2页
公建相关规范_第3页
资源描述:

《公建相关规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村庄、集镇、建制镇总体规划年限为十至十五年,村庄、集镇建设规划和建制镇的详细规划年限为五年。在建制镇规划区建造住宅的,应当建造公寓式住宅。在集镇、村庄规划区建造住宅的,提倡建造公寓式住宅和联立式住宅。严格控制建造独立式住宅。在村镇规划区内,村(居)民每户只能有一处宅基地;每户住宅占地面积不得超过国家和省规定的村镇建房用地面积标准。超过标准的,依法收归集体所有。村镇规划确定的公共绿地、苗圃、防护林地、专用绿地,不得占用或改作他用。县级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村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并根据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参与村镇的供

2、水、排水、道路、环卫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hltp://www.arch-world.cn/article/article_law.asp?sn=5201-20040618-0006风景名胜古迹游览区、公园、市场、大型停车场、体育场(馆)附近及其它公共场所;公共厕所的相间距离或服务范围: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宜为300〜500m,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宜小于300m,一般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约750〜1000m为宜;居民区的公共厕所服务范围:未改造的老居民区为100-150m,新建居民区为300〜500m(宜建在本区商业网点

3、附近)。第2.0.4条公共测所建筑面积规划指标:1、新住宅区内公共厕所:千人建筑面积指标为6〜10m2;2、车站(含站前广场)、码头、体育场(馆)等场所的公共厕所:千人(按一昼夜最高聚集人数计)建筑面积指标为15〜25m2;3、居民稠密区(主要指旧城未改造区内)公共丿则所;千人建筑面积指标为20〜30m2;4、街道公共厕所千人(按一昼夜流动人口计)建筑面积指标为5〜10m2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的通知第二章选址和规模第一节选址第2.1.1条转运站的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卫生行业规划的要求。第2.1.2条

4、转运站的位置宜选在靠近服务区域的中心或垃圾产量最多的地方。第2.1.3条转运站应设置在交通方便的地方。第二节规模第2.2.1条转运站的规模,应根据垃圾转运量确定。第2.2.2条垃圾转运量,应根据服务区域内垃圾高产月份平均日产量的实际数据确定。无实际数据时,可按下式计算:Q=6nq/1000式中Q——转运站的日转运量(t/d);n一一服务区域的实际人数;q——服务区域居民垃圾人均日产量(kg/人・d),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无当地资料时,垃圾人均日产量可釆用1.0〜1.2kg/人・d,气化率低的地方取高值,气化率高的地方取低值;5一一垃圾产量变化系数。按当地

5、实际资料采用,如无资料时,&值可采用1.3〜1.4o第2.2.3条转运站规模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转运量小于150t/d,为小型;转运量为150〜450t/d,为中型;转运量大于450t/d,为大型,转运站用地面积应符合《城市坏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中第4.1.1条的规定。第2.2.4条转运站的服务半径:一、用人力收集车收集垃圾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5km;二、用小型机动车收集垃圾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0km。笫2.2.5条垃圾运输距离超过20km时,应设置大、中型转运站。第三章建筑和环境第3.0.1条转运站的总平面

6、布置应结合当地情况,做到经济、合理。大、中型转运站应按区域布置,作业区宜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站前区布置应与城市干道及周围环境相协调。城市垃圾收集站(现称转运站),其功能与部标(CJJ27-89)中“小型转运站”相同。城市垃圾收集站每0.7-1.0平方公里设置一座,用地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与周围建筑物的间隔不小于5.0米。收集站应单独设置。收集站建筑外墙与相邻建筑物的间距应大于5.0m,并宜设置绿化隔离带。妥善处理粪便、污水,对垃圾等废弃物做到日产日清,对粪便和垃圾要设立处理场旅游规划通则7.3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7.3.1在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指导下

7、,为了近期建设的需要,可编制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7.3.2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区内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它规划管理要求,为区内一切开发建设活动提供指导。7.3.3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7.3.3.1详细划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7.3.3.2规划分地块,规定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并根据各类用地的性质增加其它必要的控制指标。7.3.3.3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建筑间距等要求。7.3.3.4

8、提出对各地块的建筑体量、尺度、色彩、风格等要求。7.3.3.5确定各级道路的红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