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至民国时期双林经济转型探析

晚清至民国时期双林经济转型探析

ID:32961109

大小:57.9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8

晚清至民国时期双林经济转型探析_第1页
晚清至民国时期双林经济转型探析_第2页
晚清至民国时期双林经济转型探析_第3页
晚清至民国时期双林经济转型探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晚清至民国时期双林经济转型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晚清至民国时期双林经济转型探析韩慧莉湖州师范学院摘要:清末至民国时期,双林镇逐渐由一个丝织业织造中心向原料供应地转型,商业也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原因在于,一是近代国内外丝织业的兴起冲击了双林丝织业;二是传统商业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关键词:双林;经济;转型;作者简介:韩慧莉,湖州师范学院历史学教授。收稿日期:2017-02-10AnalysisontheEconomicTransformationofShuanglinFromtheLateQingDynastytotheRepublicofChinaHanHu订iHuzhouTeach

2、ersCollege;Abstract:FromthelateQingtotheperiodoftheRepublicofChina,thetownofShuanglinunderwentamajortransformationfromasilkweavingcentertotherawmaterialsupplier.Thecommercewasalsotransformedfromtraditiontomodernity.Thisarticleseekstoexplainthecausesforthistransformati

3、on:(1)TheriseofmodernsilkindustryathomeandabroadhadanenormousimpactonShuangli"ssilkbusiness.(2)Traditionalbusinesslostcommercialappealtothepublic.Keyword:himnglin;economy;tremsformation;Received:2017-02-10双林作为明清江南重镇,学界对它的研究涉及权利结构、专业市镇的形成、经济的兴衰及其原因等。这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则对晩清至民

4、国时期双林的经济转型作一论述,以期从另一视角对其进行探讨。一、丝织业织造中心向原料供应地的转型明清双林(现为浙江省湖州市所辖)是一个手工业集中的市镇,“工各居肆,百业皆备,其石工、木工、染工,……大半来自他乡,……黑坊(染皂)、胶坊(染五色)均木镇人,其余各业则主客参半。”其中丝织品织造业尤其繁盛。丝织手工业可分为镇上与乡间两种。镇上从事丝织业者有个体小手工业者称之为机户;另有开设较大作坊者,称为坊主。以及众多的工匠。这些人最多时有3000左右。另外,镇上还有一大批女子从事丝织业,她们“勤纺织,精刺绣”,打线织绫绢,尤精包头绢织造

5、。《双林镇志》有这样的记载:“工纺织,为衣履,比户皆然。……吾镇女工以织绢为上,习此者多而出息亦锯,机声鸦轧,晓夜不休。”[2]《湖州府志》则记载:“隆、万以來,机杼Z家相沿比业,巧变百出,有绫有罗,有花纱、纟刍纱、陡绸之缎,有花有素;有重至十五六两,有轻至二三两;有连为数丈,有开为十方,每方有三尺、四尺、五尺,长至七八尺;其花样有四季花、西湖景致、百子图、八宝龙凤,大小疏密不等。”固这种精致的丝织品吸引着外地客商,形成“各直省客商云集贸贩,里人贾鬻他方,四时来往不绝”皿的繁荣景彖。然而,这种盛况到了清末民初却因“不合销路”而H渐

6、消退。根据民国初年的调查:“吾镇所出原料,以蚕丝为大宗,而工艺毗航,殊无进步。据调查所及,四乡及镇市人口,凡七万六千余,壮年男妇数逾三万。而织绸绫绢及蚕桑纟巢丝工作者,不过数千余。则耕田、育蚕外,无所事事,男子徜徉廛市,岀入茶酒各肆。女亦闲暇时多。”固从屮可知,民国初年双林从事绫绢织造和蚕桑纟巢丝者加起来只有几千人。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织造绫绢的机户则进一步减少,绫绢“产于双林镇之西栅外村落,约有千余家。每户各有木机一二架,每日可出绫一兀或绢三四兀。绫每匹用丝约二三两,价约一元至二元不等。绢每匹用丝重约五六钱,价约二角至五

7、角。此项绫绢,在昔多供帝室补壁及奏章、裱画、装书之用,今仅供裱画及寿服之用,营业大减。”[6]14在绫绢业日渐衰落的同时,作为丝织品原料的湖丝生产和贸易却异军突起,取代了绫绢织造业以前在双林的重要地位。在民国《双林镇志》的商业卷中,专门列举了“出口货之调查”一栏,具体细致地反映了双林湖丝贸易的情况,其记载如下:白蚕丝有“洋庄白丝”与本国“用货丝”之别。东北乡之丁泾、四阳、邢村、邢窑,纟巢丝手段较优。而洋庄仅以辑里著称。清道咸时,上海犹未通商,洋商居香港己有,镇人运丝往售。蔡兴源、陈义昌等皆以此起家,积资巨万。及五口通商,则有姚天顺

8、、俞源元、施福隆等,而丁震源、陈三益、凌成记相继而起,有震源、风云、三益、文鹿、成记、雪梅等丝牌,常年出口者三千余担。……肥丝又名粗丝。……就肥丝产量约略计算,丰年可出五百担,歉年则二、三百担。咸丰、同治年间,只有客商在镇上“坐庄抄丝”,不甚发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